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开放性锁骨上入路甲状腺肿瘤切除术切口美观满意度,探索开放性锁骨上入路甲状腺肿瘤切除术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四川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二病区B治疗组于2018年1月至2018年11月间行单侧甲状腺肿瘤切除术患者,分为行开放性锁骨上入路甲状腺肿瘤切除术组(A组)与传统经颈前切口入路甲状腺肿瘤切除术组(B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头尾联合入路和内侧入路在腹腔镜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的临床近期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由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1例腹腔镜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50例接受头尾联合入路组和41例接受内侧入路组。针对两组入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Henle干及其属支损伤率、因Henle干及其属支损伤致中转开腹率、淋巴结清扫数量、阳性淋巴结数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临床指标评价并分析头尾联合入路的潜在优势。  结果  头尾联合入路组在手术时间上显著短于内侧入路组[180(150~188)min vs.210(180~255)min,P < 0.05]、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内侧入路组[50(50~50)mL vs.100(50~100)mL,P < 0.05]、Henle干及其属支损伤率显著低于内侧入路组[0例vs.6例,P < 0.05]。两组因Henle干及其属支损伤致中转开腹率、淋巴结清扫数量、阳性淋巴结数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淋巴漏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腹腔镜头尾联合入路能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Henle干属支血管损伤率,有较高的手术安全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胸骨后甲状腺肿瘤外科治疗的手术入路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案。   方法   回顾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自2004年1月至2012年10月经手术治疗的104例胸骨后甲状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104例患者中, 102例通过颈部低位领式切口入路切除, 2例患者加用垂直胸骨劈开切口, 无手术死亡患者, 所有患者中结节性甲状腺肿52例, 甲状腺腺瘤41例, 甲状腺乳头状癌10例, 甲状腺滤泡癌1例。   结论   大多数胸骨后甲状腺肿瘤可经颈部低位领式切口入路切除, 加强术前影像学检查、娴熟的手术技巧、完善的术后管理可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与比较半/全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入院的80例椎管内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半椎组患者予以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术治疗,全椎组患者予以全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近期、远期临床效果、稳定性评价、MRI影像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与满意度.结果:半椎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与下床时间显著性低于全椎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半椎组患者总体远期疗效与脊柱稳定性明显优于全椎组,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椎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性低于全椎组;半椎组患者总体治疗满意度显著性优于全椎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半/全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均可呈现良好的近期治疗效果,但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远期效果更佳,脊柱稳定性更高,并发症少,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借鉴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报道一种改良胸腹联合切口治疗贲门癌的研究。  方法  收集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胸外科自2007年10月至2011年10月贲门癌手术病例27例。分为三组: 改良胸腹联合切口组、经典胸腹联合切口组和左开胸组, 比较三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拔除胸管时间、住院天数等一般项目, 以及在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症、呼吸功能影响和术后疼痛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  改良胸腹联合切口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淋巴结情况等与经典胸腹联合切口组相近, 术后并发症及使用止痛药物少于其他二组。术后肺功能受损及恢复情况优于其他二组。  结论  此种改良胸腹联合切口入路符合贲门癌手术要求, 且创伤小、对患者心肺功能影响小, 简单实用, 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骨后良性甲状腺肿瘤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1996年1月-1999年12月本院头颈外科收治胸骨后良性甲状腺瘤的病人19例。均采用颈部入路方式的手术治疗,其中3例行锁骨头切除。结果:甲状腺腺瘤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6例。除1例有术后声音嘶哑外,无其他的并发症。结论:由颈部入路行胸骨后良性甲状腺肿瘤手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胸骨前入路(sternum approach,S组)与锁骨下入路(infraclavicular approach,I组)腔镜辅助下甲状腺切除术的手术特点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到2011年12月行胸骨前入路(S组)140例和锁骨下入路(I组)45例在腔镜辅助下甲状腺手术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和美容评价。结果:185例均手术成功。S组和I组单侧腺叶次全切除术的手术时间分别为(90.1±10.2)min和(92.2±12.6)min(P>0.05);双侧腺叶次全切除术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09.3±12.4)min和(128.5±22.7)min(P<0.05)。美容评价分别为(9.0±0.2)分和(9.7±0.1)分(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95.8±11.6)ml和(99.6±21.2)ml(P>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5.89±0.88)d和(6.03±0.75)d(P>0.05)。两组均无中转手术,术后均无并发症。结论:两种入路均安全有效,术后美容效果均较理想。胸骨前入路对双侧叶病灶更易暴露,但美容效果略差。锁骨下入路对于对侧甲状腺病灶暴露欠佳,操作难度增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胸骨切迹入路腔镜辅助下甲状腺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video-assisted thyroidectomy,MIVAT)与传统开放手术(open thyroid surgery,OTS)治疗临床淋巴结阴性(clinically node-negative,cN0)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彻底性、安全性以及术后美容效果的差异。  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胸骨切迹入路MIVAT的80例cN0期PTC患者,并根据1:2比例使用随机数法抽取160例同期行OTS的PTC患者。患者手术方式为腺叶切除/全甲切除术+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生存分析与Log-rank检验对比两种手术方式的差异。  结果  MIVAT组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OTS组(P=0.003),但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 < 0.001)。手术疗效方面,MIVAT组与OTS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淋巴结清扫数目以及淋巴结转移数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安全性方面,两种术式术后发生喉返神经损伤、术后血肿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相近(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改良版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分亦无显著性差异(P=0.288),但MIVAT组相比OTS组可以显著缩短颈部瘢痕长度(P < 0.001)。  结论  对于cN0期PTC而言,MIVAT在手术的疗效、安全性上与OTS无明显区别,尽管MIVAT的改良VSS瘢痕评分与OTS类似,但胸骨切迹入路MIVAT可以显著减少颈部切口长度,具有一定的美容效果,同时由于切口位置更低,容易遮盖,美容效果更好。因此,经胸骨切迹入路MI?VAT可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李淼  吴万鹏  崔超  邢志珩  王恺 《中国肿瘤临床》2013,40(20):1252-1255
  目的  探讨胸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SCTA)技术作为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前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60例肺癌患者拟行肺叶切除术,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30例术前行胸部CT血管成像检查,利用容积再现(VR)技术获得肿瘤与肺动脉、支气管动脉及肺静脉的融合图像,了解上述血管与肿瘤的关系;对照组:30例行常规肺叶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及手术出血量。  结果  研究组的手术时间(199±55.7)min vs.(231.5±51.2)min(P=0.02),手术出血量(318.33±99.6)mL vs.(431.7±89.5)mL(P < 0.01)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手术时间与手术出血量均小于对照组。  结论  胸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作为肺叶切除术术前检查能够减少手术时间及手术出血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肾上腺偶发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治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3年1月667例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附属第一医院肾上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667例患者中病理确诊的肾上腺偶发瘤为511例。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皮质腺瘤240例,占47%(240/511);嗜铬细胞瘤90例,占18%(90/511);皮质腺癌41例,占8%(41/511)。511例患者中肿瘤直径≤4 cm为266例,良性占98%(260/266),183例行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肿瘤直径>6 cm为245例,恶性占37%(91/ 245),162例行开放性肾上腺肿瘤切除术。  结论  诊断肾上腺偶发瘤时肿瘤直径4 cm为参考临界值。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是直径≤4 cm的肾上腺偶发瘤患者的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腋乳入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效果和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20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甲状腺手术的33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3例患者接受机器人甲状腺手术(机器人组),185例患者接受传统开放甲状腺手术(开放组).应用移动平均线法绘制机器人组的学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无充气腋窝入路完全腔镜下甲状腺癌根治术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4月浙江省肿瘤医院开展的无充气腋窝入路完全腔镜下和颈前切口甲状腺癌根治术各11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及美容满意程度。  结果  腔镜组平均年龄(35.6±2.6)岁较开放组(48.5±2.3)岁更年轻(P=0.002),而性别比例、肿瘤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区清扫后平均淋巴结数目腔镜组(2.4±1.7)枚与开放组(2.8±1.6)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123.9±28.1) min和引流液量(145.9±81.8) mL均较开放组(48.6±9.8) min、(87.7±18.9) mL更多,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腔镜组延长约1 d住院日。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胸部疼痛在术后3天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2)外,其余时间颈胸部疼痛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腔镜组获得理想的美容满意度(P<0.01)。  结论  无充气腋窝入路完全腔镜下甲状腺癌根治术安全、可行,美容效果极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开放性零缺血结合同步切缝的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复杂性孤立肾肾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优势。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1年10月5例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解剖性和功能性孤立肾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开放性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和术中同步切缝技术,手术由同一术者完成,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肿瘤学结果及肾功能指标的变化。  结果  5例患者均成功采用开放性零缺血结合同步切缝的肾部分切除术,无中转肾动脉阻断和行挽救性肾切除术。手术时间为135~180 min,术中失血量为300~700 mL,平均失血量为450 mL。5例中1例肾门部肾癌患者术后第1天开始出现尿漏,当日膀胱镜下于输尿管内逆行留置F6双“J”管后,术后第2天尿漏消失。术后随访3~4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0.4个月,局部未见肿瘤复发,1例出现肋骨转移。与术前相比,术后各项肾功能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  开放性零缺血结合同步切缝的肾部分切除术在治疗复杂性孤立肾肾癌安全可行,特别适合复杂和肿瘤体积较大的肾癌,在保护肾脏功能和肿瘤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抵钉座经肛置入法腹部无切口手术(natural orifice specimen extraction surgery,NOSES)与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laparoscopic anterior rectectomy,LAR)的临床效果比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菏泽市立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NOSES组(n=30)作为观察组行抵钉座经肛置入法肛门外翻切除标本腹部无切口手术,对照组(n=30)行LAR,对比分析两组术中和术后各临床相关指标。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肿瘤复发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病例,两组术中出血量、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肿瘤复发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OSES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NOSES治疗中低位直肠癌安全可行、效果满意。相比传统腹腔镜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轻、下床活动早、肛门排气早、进食时间早、住院时间短、腹部无切口疤痕、快速康复等优点,而术后并发症及肿瘤复发率无明显增加,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儿童脑肿瘤的诊治经验, 以利于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改善预后。  方法  对2005年7月~2010年7月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68例儿童脑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268例儿童脑肿瘤中病理类型前5位依次是: 星形细胞瘤87例(32.5%), 髓母细胞瘤50例(18.7%), 室管膜瘤42例(15.7%), 颅咽管瘤32例(12.0%), 生殖细胞肿瘤14例(5.4%)。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肢体瘫痪、步态不稳、抽搐、视力下降, 其中首诊误诊率达19.8%。肿瘤全切230例(85.8%), 次全切29例(10.8%), 大部分切除6例(2.4%), 254例术后治愈出院。术后放射治疗109例, 占手术病例的40.6%;化疗55例, 占手术病例的20.5%。  结论  儿童脑肿瘤临床表现不典型, 病程较长, 误诊率较高, 头颅CT和MRI是诊断的首选方法。手术为治疗首选, Ommaya储液囊外引流治疗脑肿瘤梗阻性脑积水效果较肯定。术后进行放化疗, 对于延长儿童的生存期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局部进展期近端胃癌新辅助化疗后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在安全性与近期疗效方面的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4例局部进展期近端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倾向性评分法进行1∶1匹配将66例患者纳入研究。新辅助化疗后,行腹腔镜手术患者34例,行开腹手术患者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进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并发症,随访术后18个月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 )及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  结果  两组数据对比发现,腹腔镜手术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排气时间及进食时间上更具优势,在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数目方面逊于开腹手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并发症、18个月OS及DFS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腹腔镜手术能减少术中出血量及缩短术后恢复时间,但在手术时间及淋巴结清扫数目上逊于开腹手术;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值得肯定,长期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袁强  王毅军  经翔  丁建民  杜智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15):1104-1107
  目的  探讨微波消融(MW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方法  208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接受了241例次的MWA。肝细胞肝癌(HCC)171例行198例次的MWA, 肿瘤总数301个, 平均1.5个, 肿瘤平均最大直径(2.9±1.3)em, 其中57例接受了肝切除联合MWA; 肝转移癌(MLC)37例行43例次的MWA, 肿瘤总数67个, 平均1.6个, 肿瘤平均最大直径(2.6±1.5)cm。全组病例的治疗通过经皮和开腹两种途径, 治疗后定期进行影像学和肿瘤标志物检查。  结果  MWA 1个月后行增强CT检查, HCC 301个肿瘤中285个完全消融, 完全消融率为94.7%(285/301), MLC 67个肿瘤中62个完全消融, 完全消融率为92.5%(62/67)。随访3~43个月, HCC局部复发率为8.4%(24/285), 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9.0%、74.2%、53.6%, 其中肝切除联合MWA治疗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1.3%、66.4%、46.7%;MLC局部复发率为9.7%(6/62), 中位生存期17~23个月。HCC患者MWA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5%(5/198), MLC患者的治疗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  MW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创伤小, 安全有效,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乳腺癌及其他恶性肿瘤患者血浆中的热休克蛋白-90α(heat shock protein-90α,HSP-90α)表达水平差异,及在乳腺癌诊断、监测疗效、预测复发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6年9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615例女性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为试验组399例和对照组216例。试验组均为乳腺癌患者,再分为静态组289例和动态组110例,静态组根据TNM分期、组织学类型和分子分型等进行分类分析,动态组用于动态疗效分析;对照组包括健康对照人群103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51例及非乳腺系统恶性肿瘤患者62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HSP-90α表达水平。利用ROC曲线分析确定血浆中HSP-90α表达水平作为乳腺癌诊断、复发的截断值,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及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各因素与HSP-90α表达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  乳腺癌患者血浆中的HSP-90α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 0.001),且乳腺癌不同分子亚型患者血浆中的HSP-90α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选取HSP-90α表达水平为59.7 ng/mL与43.22 ng/mL作为诊断乳腺癌和预测肿瘤复发的临界值时,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834与0.87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3%和78.6%与95.7%和74.5%。新辅助治疗有效者及手术前后患者血浆中的HSP-90α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 < 0.05),  结论  乳腺癌患者血浆中的HSP-90α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对乳腺癌诊断、疗效判断及复发预测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