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44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144例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男女比为1.18∶1;60岁以上人群(34.02%)为好发人群;牙源性感染为首要致病原因(65.97%);单间隙感染70例(48.61%),多间隙感染74例(51.39%),下颌下间隙在单间隙感染患者和多间隙感染患者受累间隙所占比率分别为31.43%和30.81%。合并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以气道梗阻最为常见(16.67%)。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以牙源性引起的间隙感染最为常见,应及早有针对性(特别是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进行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2.
颌面间隙感染是口腔颌面外科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我院自1988年以来共收治患者512例,现总结如下。  发病年龄和性别:本组512例中,男性325例,占63.48%,女性187例,占36.52%,年龄2个月~70岁。1周岁以下92例,占17.97%;1~10岁200例,占39.06%;11~35岁123例,占24.02%;35岁以上97例,占18.95%。发病部位:颌下间隙212例,占41.40%;眶下间隙75例,占14.65%;颏下间隙64例,占12.50%;嚼肌间隙43例,占8.40%;颊间隙35例,占6.84%;多间隙20例,占3.91%;口底间隙13例,占2.54%;舌下间隙10例,占1.95%;其它间隙40例,占7.81%。发病因素:腺源性257例,占50.19%;牙…  相似文献   

3.
<正>在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现代研究中,仍然延续传统的以感染途径分类的方法:即牙源性感染和非牙源性感染。其中牙源性感染是颌面外科临床中最多见的感染类型。有资料显示:牙源性感染病例占口腔颌面外科病例总数的11.3%[1]。亦有学者报道,牙源性感染占颌面颈部脓肿及蜂窝织炎病例的77.7%[2]。陈文君等[3]报道,在112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中,牙源性感染99例,占88.3%。  相似文献   

4.
我科1973年~1986年收治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64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本组病例中,男34例,女30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70岁。发病年龄以10岁以下为最多占29例(45.3%),其次为21~50岁为25例(39.1%);前者多见于小儿感冒、发烧等后出现的颌下、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炎,后者则多由于牙源性感染如冠周炎、尖周炎等引起。发病季节以6~9月为最高占40.7%。发病部位以一侧颌下间隙感染(21例)及颌周多间隙感染(21例)为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继发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的危险因素,为DNM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急诊首诊的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感染来源、实验室检查、是否发生DNM及治疗结果等。根据是否发生DNM,将患者分为2组,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2组中连续型变量进行t检验或t'检验,二分类变量及等级变量进行Fisher 精确检验。结果: 201例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中,继发DNM 14例,发生率为6.97%。201例患者中,男142 例,女59例;平均年龄(52.98±17.12)岁。最常见的原发疾病为根尖周炎(90例),占44.8%,其次为智牙冠周炎(50例,24.9%);发病源的最常受累部位为下颌后牙区,为140例(69.7%)。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病部位(P<0.00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0.004)、C反应蛋白(P<0.001)均为DNM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C反应蛋白较高的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要高度怀疑发生DNM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对16例因口腔颌面间隙感染而死亡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重点讨论颌面间隙感染死亡原因.16例颌面间隙感染致死患者10例为60岁以上老年人,其余6例49~57岁,多伴有全身基础性疾病,以糖尿病最为常见(11例),感染来源以牙源性为主(13例).口腔颌面间隙感染致死因素是多方面的,治疗应以综合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在增强CT上的影像学特点,并评估其对诊断和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5年12月-2011年12月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并行增强CT检查的连续病例227例.对其发病原因、CT表现、累及间隙、治疗结果、随访CT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病因多为牙源性和腺源性,分别有167例和33例;CT主要表现为脓肿、气体积聚和蜂窝织炎;下颌下间隙累及频率最高,为145例,其次为咬肌间隙(73例)、翼颌间隙(50例)和舌下间隙(48例);出现呼吸道梗阻15例,下行性纵隔炎11例;214例患者治愈,8例失访,5例死亡。结论:增强CT应作为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首选的影像学检查.可为术前诊断、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8.
错牙合畸形对口腔健康、颌面及外貌发育均有很大的影响 ,错牙合畸形早期诊治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笔者对临床上有完整病历资料和记存模型的 314例错牙合畸形病例进行统计分析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根据 314例错牙合患者的临床病历统计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与错牙合的关系 ;根据病史、口腔检查及记存模型进行错牙合的安氏分类、毛氏分类、临床分类和发病因素的诊断和统计分析。毛氏分类、临床分类和发病因素统计时 ,若一病例有上述各项的多个类别则分别计入各项各类。结果见表 1、2、3。314例患者男性 12 5例 (占 39.8% ) ,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16例老年患者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感染部位、病因学、细菌学、系统性疾病及并发症进行分析,并进行以早期充分切开引流为主的综合治疗,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最常累及的间隙为颌下、颏下、舌下、翼颌、咬肌及咽旁间隙.最常见的病因为牙源性感染.革兰氏阳...  相似文献   

10.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10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静 《口腔医学》2003,23(3):164-164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105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以青壮年最多,占51.4%,颊间隙感染占40%,以牙源性感染为多见,占88.6%。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均为继发性感染,治疗应重视全身与局部治疗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及诊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11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病案资料。结果:牙源性感染(70.4%)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最常见的病因。56.6%的入院患者病程超过1周。多间隙感染(70.5%)较单间隙感染(29.5%)更常见。60岁以上患者为患病最高的年龄段(38.9%)。血液链球菌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细菌培养检出率最高的致病菌(34.2%)。下行性纵隔炎是最常见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78.1%的患者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合并抗生素治疗。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治疗过程中需明确感染来源,从而指导治疗方案;B超、CT及MR等影像学检查对于间隙感染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有指导意义;经验性抗生素使用合并脓肿切开引流仍是感染患者的首要治疗手段。在控制感染的基础上控制患者基础病的水平,避免可能出现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不良结局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其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长沙市第四医院2011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线性回归方法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不良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到249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出现不良结局,发生率为12.85%,其中发生相关严重并发症27例、放弃治疗3例、死亡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OR=0.563)、感染至就诊时间越长(OR=1.324)、累及间隙越多(OR=0.441)、呼吸困难(OR=1.715)、合并糖尿病(OR=2.261)、中性粒细胞计数>0.9×109/L(OR=1.505)、C-反应蛋白≥10 mg/mL(OR=2.231)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不良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探究合适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8年4月在我院颌面外科收治的咽旁间隙感染和纵隔感染患者共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16~75岁,中位数年龄为54岁,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持续治疗。结果:重度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12例,极重度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6例,17例患者共有62个并发症,8例患者伴有系统性疾病,脓肿在入院后中位数6.125 h切开,植入封闭负压引流,多学科联合治疗,早期经验性抗生素对症支持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好转,无死亡病例。结论: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须准确诊断,早期切开,多学科支持联合治疗,封闭负压引流植入后脓液引流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7月~2015年7月11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例为研究对象,运用抗生素等规范治疗,观察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疗效的影响因素也是独立危险因素有病因、合并症、白细胞计数(≥20×109/L)、住院天数(≥14 d)、累及间隙数量(>2个)、细菌培养、联合应用抗生素等(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民族无关(P>0.05)。结论:影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疗效的因素与疾病本身和医护无菌操作等有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治疗儿童颌面部间隙感染中的优势。方法 复习2016年6月—2017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外科收治的8例儿童(5~10岁)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3例患者采用VSD治疗,5例采用局部切开、常规引流治疗,分析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因、细菌感染类型,比较炎症指标、住院天数变化,评估治疗效果。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术前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指标呈下降趋势,VSD组比传统组下降更显著(P<0.05);常规引流住院天数平均10.17 d,VSD治疗患者平均9.8 d(包括复发后VSD治疗患者)。传统组有2例患者出院后复发,最后采用VSD技术治疗痊愈。结论 适时采用VSD技术,可提高儿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为并发症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3月—2017年2月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颌面肿瘤外科收治的348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一般状况、临床症状、感染来源、治疗效果和并发症。采用SPSS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48例患者中,高龄患者152例(43.28%),青年患者196例(56.32%),高龄患者中,男91例(59.87%),青年患者中,男117例(59.69%),两组的性别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患者发生并发症112例(73.68%),青年患者49例(25.00%),高龄患者更容易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本研究还发现,从症状出现到就诊的时间、2组患者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患者细菌培养阴性101例(51.53%),青年患者有更高的细菌培养阴性率(P<0.05),在细菌的组成中,两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中,高龄患者和青年患者有着许多相同的临床表现,但高龄患者较青年患者更容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sAs rates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cancer (OMFC) continue to rise, the role of dentists in early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frequency and pattern of OMFC cases diagnosed at a referral dental hospital.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all primary malignant neoplasms of the oral and maxillofacial area diagnosed at the Histopathology Laboratory of the Dental University Hospital, Medical City, King Saud University, Saudi Arabia from 1984 to 2020 was performed.ResultsA total of 242 patients had histologically diagnosed primary malignant neoplasms of the oral and maxillofacial area, accounting approximately 3.7% of the archives. The mean age of patients was 48.87 years, and the male-to-female ratio was 1.5:1. The most prevalent malignant neoplasm wa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 (58.3%), followed by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11.6%). The tongue and gingiva were the most prevalent malignancy sites, accounting for 19.8% and 18.2% of the cases, respectively. The prevalence of SCC in patients over 50 years old (68.4%) was highly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in younger subjects (31.5%) (P < 0.0005). SCC was also more common in males (66.7%) than in females (33.3%) (P = 0.026).ConclusionOMFC primarily affecting the tongue and gingiva was the predominant in older male patients. SCC was the most frequent type of OMFC and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age older than 50 years. This study provides baseline data on the frequency of OMFC cases diagnosed for the first time by dental practitioners and warrants the need for increasing OMFC awareness among these clinicians.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整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防控期间口腔科急诊病例的年龄、性别、病例分类、就诊时间,整体分析综合性医院口腔科在COVID-19 防控期间的急诊规律及防治原则.方法 :收集泰州市人民医院2020年01月29日-2020年02月28日间,口腔科急诊病例739例,按年龄分为青少年(≤18岁)、青壮年(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