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原发性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眠作为最常见的睡眠障碍,越来越困扰现代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失眠的诊断包括起始/维持睡眠障碍和白天的精力丧失,但在这一基本原则下失眠的诊断仍应继续深入以便指导治疗。失眠可出现不同的转归,有些失眠会随着急性期的过去逐渐缓解并消失,有些会持续下去,以致成为一种棘手的病症。慢性失眠给个体和社会带来的影响极大,所幸目前已经发展出成型并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中,本文介绍的认知行为治疗(CBT)可以对原发性失眠患者错误的睡眠认知行为模式进行纠正,从而达到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失眠认知行为治疗(digital delivery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dCBT-I)对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患者焦虑、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4月至10月于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82例GA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干预组采用基于互联网的dCBT-I,对照组采用线下失眠认知行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和睡眠质量。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睡眠障碍的信念和态度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互联网的dCBT-I可有效缓解GAD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对抑郁症伴失眠患者睡眠进程及睡眠结构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20年12月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抑郁症伴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以药物治疗,观察组除药物治疗外同时进行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睡眠进程指标觉醒次数(AT)、实际睡眠总时间(TST)、睡眠效率(SE)、睡眠潜伏期(SL)、潜伏期(RL)、睡眠结构指标睡眠阶段1(S1)、2(S2)、3(S3)及快速眼球运动睡眠(REM)占睡眠百分比。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PSQI、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观察组AT、SL、RL指标均低于对照组,TST、SE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观察组S2占睡眠百分比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S3、REM占睡眠百分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眠的CBT-I能够改善抑郁症伴失眠患者的睡眠进程及睡眠结构,提高...  相似文献   

6.
雷莉  高东  黄庆玲  陈小洁  张婷   《四川医学》2021,42(9):897-901
目的探讨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BT-I)联合催眠对慢性失眠患者失眠症状和睡眠信念及态度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睡眠心理科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慢性失眠患者共58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9例。分别给予6周团体CBT-I治疗联合催眠和传统团体CBT-I治疗,在干预前、干预结束后即刻、干预结束后3个月,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失眠严重指数(ISI)及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量表(DBAS)用于评估失眠症状和睡眠的信念及态度。结果干预结束后即刻,试验组患者的PSQI、ISI及DBAS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印)P(正)<0.01);干预结束后3个月,试验组患者的PSQI、ISI及DBAS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印)P(正)<0.01);试验组干预结束后3个月PSQI和DBAS得分高于干预后即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印)P(正)<0.05);试验组干预结束后3个月ISI得分与干预后即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印)P(正)>0.05);对照组干预结束后3个月ISI和DBAS得分高于干预结束后即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印)P(正)<0.05);两组干预后3个月PSQI得分较干预后即刻无显著变化((印)P(正)>0.05)。结论 CBT-I治疗联合催眠较传统团体CBT-I治疗对失眠症状、睡眠状态及不良睡眠信念及态度有更好的改善效果,可进一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融入中医的睡眠健康管理方式的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对改善慢性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符合入组标准的40例患者,进行失眠认知行为治疗,融入下列中医的睡眠健康管理方式:睡"子午觉",食疗及卯时慢跑用于提升人体白天阳气,酉时沐足、穴位贴敷等宁神之法助眠.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  相似文献   

8.
焦虑障碍的特征及其认知行为治疗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焦虑障碍 ,按照DSM Ⅳ ,包括了所有以焦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1] ,它除了与各种恐怖症有关的障碍、强迫性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外 ,还加入了与应激有关的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成瘾物质所致的焦虑障碍。按照CCMD Ⅱ ,在“各种焦虑症”的目录下 ,清晰而明确地列出了三类神经症 :焦虑症、强迫症和恐怖症[2 ] 。在CCMD Ⅱ R中 ,虽然将此三类神经症与其他类神经症并列 ,还列出了更细的目 ,但此三类神经症的顺序相连 ,并与DSM Ⅳ顺序同。在 2 0 0 0年11月 3~ 9日于湖南长沙举办的全国心理治疗师系统培训班 (第一期 )中 ,主…  相似文献   

9.
时雨欣  夏仲  戎伟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8):1318-1321
目的 对比门诊森田疗法与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对慢性失眠的疗效,了解2种疗法的差异,促进门诊森田疗法在临床中的推广与应用.方法 选择2019年6月-2020年11月于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复诊的慢性失眠患者6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分别采用门诊森田疗法和CBT-I,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  相似文献   

10.
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是慢性精神疾病,核心症状是慢性病理性担忧,常导致患者心理社会功能的严重下降及卫生资源的过度利用。认知行为疗法(CBT)被广泛认为是治疗该病的有效心理学疗法。本文重点介绍CBT在GAD中运用的内容和方法,以及在GAD治疗中的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背景 电子化认知行为疗法(dCBT-I)正在得到广泛应用,我国dCBT-I独具文化和医疗特色,但其效果仍有待明确。目的 对dCBT-I在中国失眠人群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系统评价,为优化现阶段治疗方案提供证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SinoMed、PubMed、EMBase、CINAHL、Web of Science、Cochrane、PsyINFO,检索年限为建库至2020年12月。仅纳入开展于中国失眠成人的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组接受dCBT-I干预,对照组接受非dCBT-I干预(空白对照、传统面对面CBT-I或药物治疗)。主要观察指标包括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失眠严重程度〔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潜伏期;次要观察指标包括睡眠信念与态度、焦虑、抑郁。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的Risk of Bias 2(ROB2)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7篇文献,共计957例患者。1项研究被评为存在一定偏倚风险,6项研究被评为高偏倚风险。Meta分析:dCBT-I组睡眠效率高于药物治疗组〔WMD=4.63,95%CI(0.63,8.63),P=0.02〕,dCBT-I组睡眠潜伏期〔WMD=-12.18,95%CI(-20.48,-3.88),P=0.004〕、入睡后觉醒时间〔WMD=-17.18,95%CI(-30.29,-4.08),P=0.01〕短于药物治疗组。dCBT-I组睡眠效率高于空白对照组〔WMD=8.94,95%CI(1.64,16.24),P=0.02〕,dCBT-I组睡眠潜伏期短于空白对照组〔WMD=-14.71,95%CI(-27.61,-1.81),P=0.03〕,dCBT-I组减轻失眠严重程度(ISI得分)优于空白对照组〔WMD=-3.73,95%CI(-6.57,-0.88),P=0.01〕,dCBT-I组改善睡眠质量(PSQI得分)优于空白对照组〔WMD=-2.21,95%CI(-3.04,1.38),P<0.000 01〕。此外,dCBT-I在改善整体睡眠质量(PSQI得分)方面优于常规睡眠相关健康教育(t=3.231,P=0.002)。dCBT-I和药物治疗均能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治疗后数据与基线相比P<0.05);dCBT-I还可改善研究对象的睡眠信念和态度(治疗后数据与基线相比P<0.05);dCBT-I较空白对照组改善睡眠信念和态度更优(P<0.01)。结论 我国dCBT-I实施平台和形式多样,但尚未有统一、标准化方案。dCBT-I在改善中国失眠患者的睡眠方面具有短期作用,但仍需结合主客观测量方法,在大样本研究中验证dCBT-I的长期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认知行为治疗慢性失眠症112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失眠症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对112例患者,采用认知疗法、放松治疗和程序刺激控制,治疗前后采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量表测评。结果:失眠症患者普遍存在非理性信念、不良心理及非适应性行为,通过认知行为治疗,患者的睡眠数量和质量均有改善,总有效率为80.0%。结论:慢性失眠既有生理的紊乱,又有心理的紊乱,药物与认识行为治疗相结合较单一治疗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3.
14.
徐鸥  齐培  祝绮莎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11):1378-1382
背景近年来青少年失眠症患者逐年增多,认知行为疗法是治疗该病的传统方法,但存在一定缺陷。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新的治疗方式,但将其用于青年失眠症的研究目前较为缺乏。目的探究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虚拟现实技术(联合疗法)治疗青少年失眠症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6月在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青少年失眠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单用认知行为疗法)和试验组(采用联合疗法),在两组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评价,以分析不同疗法的临床疗效。结果初步纳入青少年失眠症患者77例,删除脱落15例(对照组12例,试验组3例),最终纳入62例,其中对照组32例,试验组30例。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睡眠障碍得分、催眠药物得分、日间功能障碍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分、入睡时间得分、睡眠时间得分、睡眠效率得分、PSQI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脱落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疗法对青少年失眠症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患者满意度较高,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对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治疗的影响.方法 对61名符合入组标准的精神分裂症后抑郁诊断的门诊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研究组(30例)给予利培酮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31例)使用利培酮合并氟西汀治疗.8周后,运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PANSS量表及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对两组患者进行症状及不良反应的评定.分别在治疗第2、4、6、8周进行疗效评价;于第8周末评价副反应.结果 两组的HAMD总分在治疗后均显著下降(P<0.05);两组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认知行为治疗对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慢性失眠症诊断与团体心理行为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邢佳  董斐  张迎  秦裕驹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30):3762-3767
慢性失眠症会增加精神疾病和躯体性疾病的发生以及药物依赖或滥用等风险,本文通过对慢性失眠症的诊断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其诊断分类标准、国内外病程界定、临床治疗现状,对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慢性失眠症的现状与最新进展包括组成和应用进展、设置与实施方式、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团体心理行为治疗包括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动力性团体心理治疗、团体正念认知治疗在慢性失眠症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指出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慢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较好,但目前临床重视度不够,有待开展更多临床相关治疗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自助式认知行为疗法(self-help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SH)联合耳穴贴压法对军校大学生慢性失眠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2019年在作者单位就诊的36例军校大学生慢性失眠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CBT-SH联合耳穴贴压)和对照组(单纯CBT)各1...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患者的症状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认知团体行为治疗(group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GCBT)的作用机制和长期效果。方法 对50例SAD患者进行治疗前的心理问卷评估,包括社交焦虑量表(Liebowitz social anxiety scale,LSAS)、自动思维问卷(automatic thoughts questionnaire,ATQ)、惧怕否定量表(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FNE)、社会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三维人格问卷(tridimensiona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TPQ)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gna minnen barndoms uppfostran,EMBU), 评价患者的思维方式、人格特点及外界的心理社会支持等因素,并与50例健康对照对比;30例SAD患者进行GCBT治疗(采取以改善自我为主、合并部分认知行为治疗的团体心理治疗方案,每周1次,每次2 h,共8周),在治疗后1周内再次进行量表、问卷调查,评价症状改善和认知改变程度。并对40例SAD患者(其中22例进行了GCBT治疗,18例未治疗)进行为期1~5年的随访。结果 SAD患者在思维方式、人格特点、社会支持、父母教养方式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GCBT治疗后社交焦虑( t=4.06, P=0.000)、负性思维( t=4.58, P=0.000)和惧怕否定( t=3.85, P=0.000)较治疗前明显减轻。随访发现SAD患者社交焦虑症状的减轻程度与患者的主观支持呈正相关(r=0.361, P=0.022),与父亲拒绝与否认的教育方式呈负相关(r=-0.431, P=0.005),参加治疗和未参加治疗的社交焦虑症状好转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3)。结论 GCBT治疗可通过改善SAD患者的负面认知缓解其症状,主观社会支持和父亲拒绝否定的教育方式会影响SAD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20.
老年性失眠症是老年人常见疾病,近年来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上都有很大的进展,其中特别是传统运动疗法,如太极拳等,表明对失眠症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值得总结梳理以更好地为下一步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