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了解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营养知识知晓状况,为我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选取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50个重点监测县,每县按照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混合供餐等3种供餐模式,每种模式各随机抽取2所小学和初中学校,从小学三年级以上及初中每个年级中各随机抽取1~2个班.达到每个年级40人左右,男、女生基本各半,共29 317名.采用自填“学生调查表”,收集学生基本信息和营养知识相关信息.结果 学生营养知识平均(3.6±1.7)分,初中生(3.9±1.7)高于小学生(3.3±1.7))(t值分别为-4.69,-29.37,P值均<0.01),乡镇学校学生(3.6±1.7)及县城学校学生(3.6±1.6)高于农村学校学生(3.3±1.7)(t=48.57,P值均<0.01).各知识点知晓率为21.5%~51.4%.以对健康的理解(59.5%)和维生素和矿物质食物来源(59.5%)的知晓率较高,对促进长个子的营养素知晓率最低(21.5%),初中生知晓率要高于小学生.学生营养知识来源途径以课本(56.7%)和校园宣传或课堂教学(54.9%)为主.结论 “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学生营养知识水平较低,营养知识来源途径仍以学校传播为主.应积极利用校园资源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营养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2.
评价宁夏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地区四~九年级学生营养KAP水平,为更有效实施计划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2-2014年宁夏中南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后的中小学生6 318名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 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后,2013年四至九年级学生的营养知识平均得分(12.28±2.44)高于2012年的(10.47±3.26)和2014年的(10.46±2.25)(F=26.511,P<0.05);2013年调查营养知识平均得分初中生高于小学生,女生高于男生(t值分别为10.531,1.548,P值均<0.05).营养态度得分方面部分问题的回答不足10%.3a中针对中小学生对于早餐重要性的了解程度均不足5%.营养行为方面在就餐地点、就餐频率等方面有较大改善.结论 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小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但营养态度方面整体水平不高,需加强营养宣教.  相似文献   

3.
比较干预前后内蒙古"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营养知识知晓情况、零食和饮料消费状况,为评价营养宣传教育干预效果提供参考.方法 在内蒙古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重点监测县,按照学校食堂供餐、企业供餐和混合供餐3种模式,随机抽取2所小学和初中,从小学三年级及以上和初中的每个年级各随机抽取1~2个班,并由培训合格的教师给学生每周上1次健康教育课程,在学校张贴宣传画,给学生每人发放1本健康教育手册,每年举办1次"5?20学生营养日"活动,采取校园广播形式分不同宣教内容每周播放1次.分别于干预前后的9—10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干预前调查学生830名,干预后调查学生600名.结果 干预后学生总体营养知识得分为(4.9±1.9)分,其中初中生为(5.3±2.1)分,较干预前的(4.1±1.2)和(4.0±1.2)分明显增加(t值分别为8.97,9.27,P值均<0.05);小学生干预前后营养知识得分无明显改变.干预后所有学生吃零食的次数以平均每天<1次为主,较干预前明显好转(P<0.05).学生豆制品零食的消费频率由干预前的13.1%降为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P<0.05).初中生对蔬菜水果和牛肉干的消费频率明显增加,糖果巧克力的消费频率下降.小学生在方便食品、饼干和面包、糖果巧克力和冷饮4类零食方面消费频率较干预前增加,蔬菜水果、坚果、面制小食品和牛奶消费频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且小学生每天的零食花费有所增加.干预后,所有学生喝含乳饮料、植物蛋白饮料、简装彩色果味水的比例由干预前的25.2%,9.2%和4.2%增加到37.7%,13.2%和13.0%(χ2值分别为25.65,28.43,36.92,P值均<0.05).小学生喝碳酸饮料的比例由45.5%下降为35.7%,小学生喝果蔬饮料的比例由27.0%上升为37.5%(χ2值分别为7.56,6.47,P值均<0.05).结论 营养宣传教育能明显提高学生营养知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纠正不良饮食行为习惯,但对小学生行为改变的效果欠佳.需要继续加大力度,采取长期连续、形式多样和综合干预措施,提高学生营养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湖南省2012—2021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地区6~15岁学生贫血的流行规律及影响因素,为更好地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提供支撑和建议。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湖南省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以及开展重点监测的县抽取义务教育学生,进行身高、体重、血红蛋白、饮食习惯、健康知识知晓情况的调查。  结果  湖南省从2012年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以来,贫血率从12.8%下降到9.3%;血红蛋白平均体积浓度从133.9 g/L下降到130.0 g/L;每天保证吃肉的学生、每次能吃到3个乒乓球大小肉量的学生分别从20.4%,21.4%逐年递增到47.3%,47.3%;每天能吃3种以上蔬菜的学生除2016和2019年达到39.1%和32.6%,其他年份均未超过30%;每次能吃够3个乒乓球及以上蔬菜量的学生从19.5%递增到39.6%;每天不吃零食的学生从13.1%增加到76.9%;每天不喝饮料的学生从36.5%增加到90.7%。女生、12岁及以上学生、不能保证每天都吃肉、每次吃肉量不足1个乒乓球、每次吃蔬菜以及水果的量不足3个乒乓球、每天吃蔬菜种类少于3种的学生、生长发育迟缓的学生更容易发生贫血,且各年份学生贫血发生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  结论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湖南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营养状况,然而贫血现象依然存在。应不断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合理膳食的分类指导和干预。  相似文献   

5.
了解“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实施地区农村学生对“计划”的知晓和认识现状,为促进学生参与“计划”实施和进一步提高对供餐的接受度提供依据.方法 在实施“计划”的3个国家试点县和2个地方试点县各随机抽取“计划”覆盖的1所中学和l所小学,选择四~九年级学生,每个年级抽取2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学生2 364名.结果 被调查学生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知晓情况较好,有78.9%的学生对“计划”表示熟悉,国家试点地区学生对“计划”的知晓程度高于地方试点.被调查的学生认为“计划”的影响比较积极,对“计划”所带来影响的认识得分中位数为20.0(18.0,20.0)分.国家试点地区学生对“计划”认识的积极程度高于地方试点(P值均<0.05).学生对供餐的满意度尚可,有78.7%的学生认为供餐的量刚好足够,60.9%的学生非常喜欢学校提供的食物,学生剩下学校提供的食物的原因主要是“量太多吃不完”(27.4%)、“不想总吃同样的”(22.8%)和“不喜欢吃”(9.2%).结论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地区学生对“计划”认知情况较好,对供餐的满意度尚可.应在试点地区建立健康促进学校,鼓励学生和家长参与供餐环节,重视营养健康教育,促进地区间经验交流,提高营养餐质量和可接受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重庆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中学生营养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高学生的营养素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0年9月通过网络调查从重庆市12个国家试点区县、2个地方试点区县的中学抽取3 365名初一、初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匿名填写自制的营养素养问卷。通过相对评价法将营养素养得分折算为百分制,以中位数作为营养素养合格的判定标准。  结果  学生营养素养得分中位数为63.5分,64.2%达到合格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寄宿学校(OR=1.28,95%CI=1.08~1.51)和主要带养人为非父母(OR=1.22,95%CI=1.05~1.42)学生营养素养不合格风险较高;居住地为城镇(OR=0.75,95%CI=0.63~0.90)、营养改善地区为地方试点(OR=0.83,95%CI=0.71~0.97)和父亲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OR=0.70,95%CI=0.52~0.95)学生营养素养不合格风险较低(P值均 < 0.01)。课堂为学生目前(65.1%)和期望(72.8%)获取营养信息的主要渠道。  结论  重庆市营养改善计划地区中学生的营养素养水平有待提高。可通过加强学校的营养教育,以寄宿学校、居住地为农村、国家试点地区的中学生及其带养人为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7.
分析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在校剩饭剩菜情况,为促进学生营养改善及合理就餐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从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50个重点监测县中,按照学校食堂供餐、企业供餐和混合供餐3种供餐模式,各抽取2所小学和初中.从每所小学三年级以上及初中每个年级共抽取25 988名学生.采用“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学生调查表”对学生餐的剩饭频率、剩饭量、剩饭种类和剩饭原因进行调查.结果 44.5%的学生从不剩饭,20.4%每天剩饭;每天都剩饭的比例初中生(22.9%)高于小学生(18.6%),中部地区学生(21.4%)高于西部地区(19.8%),食堂供餐(21.0%)高于其他供餐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2.597,-8.463,13.070,P值均<0.01);71.2%的学生只剩一点;剩饭种类从多到少依次是其他(32.1%)、主食(28.2%)、蔬菜(23.7%)和肉蛋类(16.0%);学生剩饭的主要原因是“给的量太大,吃不了”(34.0%),其次是“不喜欢吃这种食物”(32.4%),不同性别、学段、地区、供餐模式的学生剩饭原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3.260,743.333,277.328,164.388,P值均<0.01).结论 学生存在一定程度剩饭现象.学校、供餐企业应合力打造健康美味的学生餐,并对学生进行营养知识宣教,降低剩饭率.  相似文献   

8.
分析2013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营养改善措施,为更好地推广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699个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国家试点县均为常规监测县,从中分片抽取50个县(每个试点省1~3个县)作为重点监测县;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每个县分别从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混合供餐等3种供餐模式抽取20%~30%的小学和初中作为监测学校.采用“县基本情况调查表”和“学校调查表”收集县和学校的基本信息、补助金额、经费使用方式以及执行“营养改善计划”过程中存的困难等.结果 2013年“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供餐模式以学校食堂供餐(45.1%)和企业供餐(48.8%)为主,学校食堂供餐多采用“免费提供一顿饭”的方式(68.5%),企业供餐多采用“课间加餐”(99.9%)的方式.食品安全(70.6%)和学校食堂建设(68.5%)是“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各监测县面临的主要问题.除“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外,有12.1%的监测学校开展了地方营养改善,主要形式为“营养知识的宣传教育”(87.7%).绪论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主要为“免费供餐”或“课间加餐”;试点县面临存在食品安全、食堂建设等问题,应进一步加强对试点县科学合理供餐指导.  相似文献   

9.
徐海泉  胡小琪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2):1766-1767
为进一步改善我国贫困地区学生的营养状况、提高学生健康水平,2011年11月23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国办发[2011]54号),于2011年底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22个省、699个试点县(市)启动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相似文献   

10.
评价2016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地区学校食堂建设情况并比较“计划”开展4年来的变化,为进一步推进农村学校食堂供餐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从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699个国家试点县中,每个县按照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家庭(个人)托餐3种供餐模式各随机抽取20%~30%的小学和初中作为调查学校,当某种供餐模式不足2所小学或2所初中时,则抽取该供餐模式下所有学校作为调查学校,共收集8 235所学校的信息.结果 82.7%的学校有食堂,既有食堂又有餐厅的学校占70.7%,有食堂和餐厅同时配备桌椅的学校占60.2%,上述比例均呈现西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食堂供餐模式的学校比例高于企业供餐和其他供餐模式的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高于小学和初中.70.3%的学校多数学生在餐厅吃饭,分别有24.4%,9.7%和4.5%的学校多数学生在教室、操场和宿舍吃饭.2013-2016年,“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学校配备食堂的比例由60.8%上升为82.7%,有食堂和餐厅的学校比例由42.2%上升至70.7%,学校食堂和餐厅配备桌椅的比例由31.7%上升至60.2%.结论 2013-2016年“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地区试点学校食堂建设比例和硬件配套情况普遍提高,但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分析中国2016学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监测学校食堂供餐情况,以期为提高学校食堂供餐效能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监测地区覆盖699个试点县,每个县从不同供餐模式(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家庭/个人托餐)的学校中各随机抽取不低于10%的小学和初中,采用问卷调查收集监测学校基本情况、食堂供餐等信息,对8 007所有食堂的学校进行分析.结果 学校食堂提供早、午、晚餐的比例分别为67.4%,91.5%和61.3%.寄宿制学校食堂提供早、午、晚餐的比例分别为82.4%,95.6%和82.4%,均高于非寄宿制学校(26.4%,80.4%和2.7%)(P值均<0.01).80.7%的学校学生餐食谱由食堂人员制定,食品安全(94.8%)和营养搭配(91.9%)是其最主要考虑的因素.由食堂人员配餐或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助下配餐的学校使用配餐软件的比例为16.0%.结论 部分寄宿制学校食堂未供应三餐;大部分学校由食堂人员自己配餐,使用配餐软件的比例有限.应进一步加强对学校食堂人员的培训和指导,规范学校食堂供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中国中西部贫困农村学生缺勤状况变化,为进一步改善农村学生营养健康水平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在中国中西部22个省699个“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县中,在每个县按照供餐模式分层后随即抽取10% ~ 30%的小学和初中作为监测学校,收集2012-2017年的每年3-6和9-12月学生出勤信息.结果 2...  相似文献   

13.
分析2012-2017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地区农村学生身高变化情况,为了解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实施效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选取"营养改善计划"699个国家试点县,按照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混合供餐3种供餐模式,每种供餐模式抽取10%的小学和初中,每个县达到10所以上.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每个年级抽取1~2个班,每个年级学生40名左右,男、女各半.2012年测量1 655 793名学生,2017年1 419 281名.采用立柱式身高测定仪测定清晨空腹身高,测量值精确到0.1 cm.结果 2017年与2012年相比,6~15岁同年龄同性别男、女生身高平均增长1.9和2.0 cm;其中男生在13岁、女生在12岁身高增加值最大,分别为3.0和2.8 cm;中、西部男生平均增加值分别为2.1和2.2 cm,女生平均增加值均为2.2 cm.2017年与2012年比,男生P5,P50,P95身高平均增加值分别为1.7,2.0,2.1 cm,女生分别为2.1,2.0,2.2 cm.西部地区P5,P95平均增加值均高于中部地区.结论 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以来,覆盖地区农村学生的平均身高增加,但发展程度仍不均衡.需要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营养干预策略来提高学生营养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胡馨 《中国学校卫生》2018,39(6):913-915
了解洛阳地区农村低保户家庭青少年健康素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保障农村低保户家庭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在河南洛阳的汝阳县、洛宁县、宜阳县3个贫困县方便抽取712名农村低保户家庭初中学生进行家庭情况及健康素养问卷调查.结果 洛阳农村低保户家庭初中学生总健康素养具备率为38.06%;农村低保户家庭学生健康素养具备率由低到高依次为健康决定能力31.32%、疾病预防32.44%、心理健康54.07%、问题解决能力54.49%、合理营养56.46%、批判能力56.74%、青春发育60.25%、科学健康观68.26%、意外伤害与急救75.70%.总健康素养方面,不同年级、家庭关系和学习成绩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22,19.25,11.88,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互动性健康素养是女生的1.62倍;初一年级(OR=1.52,95% CI=1.03~ 2.23)和学习成绩较好(OR=1.68,95%CI=1.14~2.46)对总健康素养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洛阳地区农村低保户家庭青少年健康素养水平较低,应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干预.  相似文献   

15.
分析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缺勤状况,为我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提基础数据.方法 从我国699个“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监测县中,按照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混合供餐等3种供餐模式,每县各随机抽取20% ~ 30%的小学和初中作为监测学校,在3-6月和9-12月,以“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生出勤表上报各监测学校每个学习日学生出勤和缺勤人数,以“人日”为单位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共调查小学及初中13 970所,监测学校学生缺勤率为27.1‰,其中事假和病假缺勤率分别为13.7‰,12.9‰.初中生缺勤率(38.0‰)高于小学生(21.8‰),县城学校学生(31.9‰)高于农村(25.9‰)和乡镇学校学生(27.4‰),食堂供餐学校学生(30.7‰)高于企业供餐(24.3‰)及混合供餐学校学生(25.1‰),在校生≤100人的学校(28.4‰)和>500人的学校学生缺勤率(29.6‰)高于100~500人学校学生缺勤率(22.6‰)(x2值分别为3 989 987,2.776× 107,2 505 572,P值均<0.01);6月学生事假缺勤率(20.2‰)及12月学生病假缺勤率(16.2‰)高于其他月份(x2值分别为9.7× 108,9.711×107,P值均<0.01).结论 “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事假缺勤率与病假缺勤率相当,不同学段、供餐模式及学校地理位置的学生缺勤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12-2017年中国中西部贫困农村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生长迟缓状况,为促进中国贫困农村儿童的营养健康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利用2012-2017年连续6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监测评估中6~15岁学生的身高数据,按照《学龄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筛查标准》(WS/T 456-2014)筛选生长迟缓,比较中西...  相似文献   

17.
分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在校就餐满意度,为促进学生营养改善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从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50个重点监测县中,按照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混合供餐3种供餐模式,各抽取2所小学和初中;从小学三年级以上及初中每个年级各随机抽取1~2个班,达到每个年级40人左右,男、女生各半,共29 317名.采用“‘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学生调查表”对学校提供食物的喜爱程度、口感、质量、营养等问题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 小学生“非常喜欢”吃学校提供食物的比例(25.7%)高于初中生(8.6%),西部地区学生(20.7%)高于中部地区学生(1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 364.9,205.9,P值均<0.01);小学生(26.6%)每次都能吃完学校提供食物的比例明显高于中学生(19.6%),西部地区学生(26.0%)高于中部地区学生(19.9%).学生吃不完学校提供食物的原因前3位依次为不想总吃同样的、给的太多吃不完和不喜欢吃.15.1%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食物更有营养,小学生(18.1%)高于初中生(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学生对混合供餐和企业供餐模式的满意度较高,学校食堂供餐模式满意度较低.结论 学生对学校提供食物的就餐满意度较低.学校、供餐企业和社会应合力打造学生营养餐,并对学校食堂从业人员进行膳食指导和营养宣教.  相似文献   

18.
岳莉  李佳樾  何莉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40-42,46
了解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状况,为开展营养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甘肃省皋兰、康乐、静宁、会宁和甘谷县小学四~六年级留守儿童共839名,对其进行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农村留守儿童对营养知识了解较少.性别、年级、是否寄宿、学习成绩是学生营养知识水平高低的影响因素,男生对营养知识的了解高于女生,年级越高者的营养知识得分越高,寄宿的留守儿童对营养知识的了解高于非寄宿学生,成绩较好的学生了解的营养知识相对较多(P值均<0.05).调查对象营养知识的获取来源主要是教师(52.1%)、家长(37.7%)和电视(34.9%).留守儿童营养态度积极,82.2%的儿童表示有必要学习营养知识.36.3%的留守儿童不按时吃早餐,33.4%晚餐容易暴饮暴食,每天都吃奶制品和水果的儿童分别有63.3%,62.7%.结论 留守儿童营养知识掌握程度较低,但有积极良好的态度.应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有效的营养教育,为良好饮食行为的形成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9.
分析2016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学校食物供应情况并对历年数据进行纵向比较,为“营养改善计划”的下一步实施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在“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按照不同供餐模式抽取10%的学校共5 356所进行监测,通过对“供餐单位供餐表”中的就餐情况和食物购买记录进行分析,计算生均谷薯类、蔬菜水果、禽畜肉、豆制品、蛋类和奶类的供应量,并与《学生餐营养指南》(WS/T 554-2017)进行比较.结果 2016年“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学校谷薯类、禽畜肉的供应较为充足(101.2%,116.1%),食堂供餐模式的禽畜肉类略高(127.7%),奶类供应最低(为0),企业供餐模式的蔬菜水果、豆制品和禽畜肉的供应不足(31.3%,0,0.4%).中部地区学校的食物供应整体好于西部,初中供应情况较差.2012-2016年,学校的食物供应整体呈增加趋势.结论 “营养改善计划”地区试点学校的食物供应情况有所改善,但还需加强配餐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西部地区和初中学校的食物供应情况更要重视.  相似文献   

20.
分析“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2013年学生的食物摄人情况,为进一步改善我国农村地区学生营养状况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按照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原则,从50个重点监测县中,按照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家庭(个人)托餐等3种供餐模式抽取小学、初中各2所,再从中抽取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每个年级抽取1~2个班,每个年级学生40名左右,采用统一编制的调查表收集学生主要食物的摄人情况.共调查学生29 317名,其中小学生16 730名(57.1%),初中生12 587名(42.9%).结果 学生每周Sd及以上吃肉类、蛋类、奶类、豆类的分别仅占17.8%,14.1%,17.0%,5.6%,新鲜蔬菜的摄入以每天2种为主(36.8%).初中生和小学生的肉类、蛋类、奶类的摄入频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初中生豆类的摄入频次低于小学生(Z=5.09,P<0.01),新鲜蔬菜的频次高于小学生(Z=-3.65,P<0.01).结论 我国贫困农村学生膳食结构有待改善.要加强对学生的营养膳食指导,提高优质蛋白的摄入是增加新鲜蔬菜的种类和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