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评估2020年武汉市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为制定针对性防治对策和巩固防治成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法(proportionate to population size, PPS)选取武汉市9个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的90个流行村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重点村,收集上述各个监测重点村2020年的螺情、野粪、人群及家畜查治病等资料,评估监测重点村的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结果 2020年监测区域内复现钉螺面积31.266 8 hm2,未发现新发钉螺面积,无阳性钉螺。监测期间内,以监测后期(9—10月,汛期后)的活螺平均密度最高,为0.017 6只/0.1 m2,高于监测初期(4—6月,汛期前)的0.012 5只/0.1 m2和监测中期(7—8月,汛期)的0.000 8只/0.1 m2。监测期间在3个重点环境中共采集5份野粪,包括牛粪3份和羊粪2份,检测结果显示均为阴性。90个监测重点村的居民和家畜的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90%(184/20 520)、0%(0/198)。风险评估结果显示90个监测... 相似文献
2.
《医学动物防制》2016,(7)
目的研究2005-2014年武汉市血吸虫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状况和变化趋势,评估当前防治策略和措施的实施效果,为制定进一步的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以行政村为单位,设各级覆盖全市12个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监测点共28个,收集2005-2014年人群病情、耕牛病情、螺情和相关因素调查等信息,分析2005-2014年的监测数据。结果 2007年以来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2014年全市共计检查15 310人,血检阳性264人,血检阳性率为1.72%,较2013年的1.77%下降了0.05个百分点;无粪检阳性耕牛。结论武汉市人群、耕牛血吸虫居民感染率明显下降,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武汉市2003年血吸虫病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武汉市血吸虫病流行状况,评价防治措施的实施效果。方法对郊区血吸虫病未控制地区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调查居民及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对郊区已控制流行区随机抽取监测哨点,调查居民感染率;城区调查沿江居民及流动人口的感染率。结果郊区未控制地区人、畜感染率分别为1.51%、4.77%,已控制地区除一个哨点村外,居民感染率均在1%以下。结论监测点代表了武汉市不同血吸虫病流行类型和层次,可以较准确反映武汉市血吸虫病流行现状。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掌握2009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状况。方法 按照《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207个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开展人畜查病和钉螺调查。结果 207个监测点居民感染率为1.30%,耕牛感染率为1.64%,活螺平均密度为0.49只每0.1 m2,感染螺平均密度为0.0007只每0.1 m2,钉螺感染率为0.14%。结论 2009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大量耕牛敞放,传染源控制难度较大,为防止疫情反弹,必须加强耕牛管理,落实洲滩禁牧、以机代牛等政策。 相似文献
6.
1999年我地区血吸虫病监测工作按照《广西消灭血吸虫病监测实施方案要求》进行 ,继续对疫区的螺情病情进行全面分析和分类指导 ,以查清钉螺和消灭残存钉螺为重点 ,坚持对低年龄组人群、流动人口和保虫宿主的监测 ,现将本年度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分析如下。基本情况 百色地区血吸虫病流行于包括平果、德保和靖西等 3县 18个乡 (镇 )、71个行政村、337个自然屯 ,历史有螺面积 4 4 36658m2 ,累计病人数 12 52 0人 ,病牛 155头。经过几十年的积极防治 ,反复斗争 ,于1985年 7月经省 (区 )级考核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后 ,全地区即转入监测阶段。… 相似文献
7.
陈恩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7,6(10):949-950
从2005年开始,汉川市府河村是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每年对府河村进行了血吸虫病监测工作,现将2006年监测结果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1996-2005年浙江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情况,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5米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方法查螺,压碎法检查钉螺感染情况,以土埋为主结合药物的方法灭螺;血清学方法结合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对居民、流动人群及家畜进行查病,血清学阳性人(畜)用吡喹酮治疗。建立血吸虫病防治年报表,并进行数据汇总分析。结果10年全省累计查出有螺乡891个,有螺村2903个,螺点13273个,有螺面积711.18hm^2,灭螺面积662.24hm^2;累计解剖钉螺62.34万只,未查获阳性钉螺;累计血清学查病179.16万人,查出阳性者4.99万人,阳性率为2.78%。粪检3.52万人,未查出内源性血吸虫病人,但发现输入性血吸虫病人85例。耕牛查病6.70万头,均为阴性。结论浙江省血吸虫病疫情稳定,但流行条件仍然存在。今后要坚持查灭钉螺和防控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9.
《医学动物防制》2019,(7)
目的分析绵阳市2017年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因素,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将钉螺、野粪、钉螺输入、漂浮物和哨鼠作为监测对象,开展风险监测。结果共调查153个环境,调查面积341 157 m2,查出钉螺面积28 585 m2,无新发和复现面积。系统抽样有螺框出现率为9.35%,捕获钉螺2 395只,活螺2 301只,活螺密度为0.26只/框;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共搜集并检测野粪173份,其中1份牛粪标本阳性。2个县在引进有螺区植物的种植地进行了钉螺输入监测,共调查面积10 350 m2,调查336框,有螺框10框,捕获并压检钉螺14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5个县市区在12个乡镇、19个村、23个环境中,对与有螺水系相通或水流较缓的水域进行了漂浮物监测。共打捞漂浮物360 kg,发现钉螺3只,压检后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有2个县区进行了哨鼠监测,在风险监测区域的可疑高危水域中共投放并解剖哨鼠81只,未发现阳性哨鼠。结论绵阳市2017年血吸虫病流行处于低流行态势,但仍有血吸虫病传播的危险因素,应注意防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掌握达到阻断血吸虫病传播后流行因素的动态变化情况,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机环结合查螺法实行普查、轮查、设监测点等方法查螺;用血清学方法对当地遗漏传染源以及外来流动人员、外来的耕牛(菜牛)开展查病。结果在4个县区38个村查到226个有钉螺奈块(次),面积50、46万m^2,捕获并解剖钉螺57620只,无阳性钉螺。查病74万人,查到输入病人3例,当地无病人。结论 嘉兴地区血吸虫病疫情稳定,但存在残存钉螺。今后监测的重点应是对未经环境改造的历史螺区及其延伸环境、来自疫区的流动人员以及医疗单位对疑似病人检测和报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安徽省芜湖市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动态变化,为制订符合当地实际的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2019年在芜湖市设立国家级和省级血吸虫病监测点,每年对监测点内人畜病情、螺情及野粪污染情况开展监测,对逐年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9年芜湖市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人群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查82 932人次,血检阳性率为1.12%~3.29%,本地居民血检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趋势= 218.218,P<0.01);血检阳性者均接受了病原学检测,未发现阳性。2015—2019年芜湖市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流动人群血清学筛查9 534人次,各年血检阳性率为0.54%~4.86%,呈逐年下降趋势(χ2趋势= 94.286,P<0.01);所有血检阳性者均接受了病原学检测,仅2015年发现1例阳性。2015—2019年芜湖市血吸虫病监测点逐年查出的有螺面积为438.17~671.27 hm2,平均活螺框出现率为19.48%、活螺平均密度为0.72只/0.1 m2,压碎镜检法和LAMP法检测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15—2019年在芜湖市血吸虫病监测点共捡获野粪907份,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野粪。结论 芜湖市血吸虫病疫情已呈现低度流行态势,但全市血吸虫病传播的流行因素依然存在。要继续强化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加强家畜传染源管控,提高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监测,不断完善血吸虫病监测预警和响应体系,推进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相似文献
12.
2002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监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掌握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2002年的疫情。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方案》,对2002年全国21个疫情监测点的疫情进行监测,其中重度和轻度流行区各3个,中度流行区14个。结果:(1)人群血吸虫病粪检阳性率最低为0.6%(江苏丹徒),最高17.72%(江西南昌),年龄和职业是影响感染水平的重要因素;当年共发生急性血吸虫病感染2例,新发现晚期血吸虫病1例;(2)各点耕牛感染率普遍较高,地区间差异较大(O--58.33%);(3)各监测点2002年均发现活螺,其中8个点的活螺框率超过40%,除上海金山、湖北蔡甸和四川丹棱外均发现感染性钉螺,其中湖南君山首次在垸内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2002年全国监测点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因存在疫情反复的因素.须进一步加强对各个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的监测和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武汉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风险及风险因素特征,为防控策略的调整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并比较2018年和2019年武汉市筛选出的90个风险监测重点村钉螺、野粪、哨鼠、现场环境和人畜活动情况的监测结果,评估武汉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的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风险及其特征。结果 2018年和2019年分别查螺118 335框和187 987框,活螺平均密度由0.012 2只/0.11 m2下降至0.006 5只/0.11 m2,降幅达46.72%。两年内均无阳性钉螺。两年监测期间均采集到牛粪和羊粪,但2019年采集到的野粪总数量显著下降,平均野粪密度较2018年减少89.80%。野粪检测结果显示均为阴性。未监测到阳性哨鼠。监测期间内监测地带部分区域仍有垂钓休闲和旅游等人群活动。监测期间内所有风险监测重点村风险评级均为Ⅲ级(最低风险)。结论 武汉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处于较低水平,但钉螺、流动家畜野粪污染以及有螺地带人群活动等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需进一步加大风险监测力度,确保如期实现血吸虫病消除目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掌握三峡库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的动态变化,为本市血吸虫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设立国家级监测点,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间接血凝试验(IHA)调查万州区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的血吸虫感染状况.采用环境抽样方法进行螺情调查和监测血吸虫病其他相关因素.结果 2005和2010年,2次调查当地人群血清阳性率均在0.61%左右;调查流动人口1 530人,阳性率为1.63%,其中疫区返乡和疫区来渝人员的血清阳性率分别为1.95%与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监测点查螺总面积为604 051 m2,尚未发现钉螺;监测点未发现从血吸虫病流行区引进的家畜,检测当地868头牲畜,血清阳性率为零.结论 重庆市血吸虫病存在传播的危险因素,应加强本市血吸虫病传染源的监测和管理,防止钉螺输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清远市人群和宿主动物钩端螺旋体(钩体)菌群分布和变迁情况,为预防和控制钩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清远市清新区太平镇为监测点,开展宿主动物密度、带菌以及健康人群血清抗体监测,对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5—2017年,清远市分别报告钩体病例0例、3例和1例;鼠密度分别为11.03%、3.73%和3.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集鼠肾标本450份、猪肾标本154份、蛙肾标本156份,均未培养分离出钩体;分别采集鼠血清150份、199份和101份,钩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00%、43.72%和5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2015年以七日热群为主,占53.85%,2016年以秋季热群为主,占25.96%,2017年以波摩那群为主,占41.38%;分别采集220份、210份和214份健康人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45%、23.33%和14.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其中2015年以秋季热群为主,占25.96%,2016年以七日热群为主,占27.36%,2017年以波摩那群为主,占27.27%。结论 清远市近年来钩体病发病水平低,宿主动物和健康人群隐性感染水平高,宿主动物与健康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的主要菌型不尽相同,应警惕由于菌型的更迭引起钩体病暴发流行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了解武汉市输入性疟疾流行因素,评价本地传播风险,为指导消除疟疾后监测重点和防治策略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武汉市2011-2017年输入性疟疾病例侦查、传疟媒介监测、防控能力和自然社会因素调查等数据资料,采用文献报道的输入性疟疾引起继发传播的风险评估方法,定性分析全市传播风险,定量计算各区疟疾传播潜能指数(TPI)、防控能力指数(ICI)和传播风险指数(MRI)。结果 武汉市近7年报告输入性疟疾358例,恶性疟占74.02%(265/358),间日疟占13.97%(50/358);远城区仍监测到传疟媒介中华按蚊;居民防治知识平均知晓率64.47%;全市防控能力较强。各区传播风险指数由高到低排在前例的依次为:黄陂(2.79)、江汉(1.56)、武昌(1.50)、硚口(1.45)、东西湖(1.26)、新洲区(1.24)。结论 武汉市存在输入性疟疾引起本地传播的“较小风险”。但个别区传播风险较高,需进一步加强传染源和媒介监测,提高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了解江西省余干县驾湖村2007年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情况。方法人群以间接血凝试验(IHA)进行免疫学筛查,阳性者再以Kato-katz法进行病原学检查;家畜以顶管孵化法检测;4月上旬采用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样法查螺,对查获的钉螺全部用压碎法检查是否阳性。结果共检查常住人口906人,阳性155人,阳性率17.11%;粪检阳性9人,阳性率5.92%,推算人群平均感染率为1.01%。耕牛粪检60头,阳性2头,阳性率为3.33%。共查螺238只,无阳性钉螺。结论江西省余干县驾湖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人、牛感染率和螺情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