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肿瘤转移淋巴结的近期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Jiang Y  Huang ZL  Wu PH  Zhang FJ  Zhao M  Huang JH  Fan WJ  Li CX  Gu YK  Zhang L  Gao F  Li W 《癌症》2008,27(10):1082-1087
背景与目的: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恶性肿瘤分期、治疗和预后的重要因素,恶性肿瘤经过综合治疗后残留淋巴结或新出现的转移淋巴结,往往治疗比较困难.本研究旨在评价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肿瘤转移淋巴结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至2007年4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47例经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并接受经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转移淋巴结共计57枚,直径1.0~5.5 cm;其中直径<2 cm 20枚(35.1%),≥2 cm、<3 cm 21枚(36.8%).≥3 cm、<4 cm 10枚(17.5%),≥4 cm 6枚(10.5%).采用计算机立体定位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 system,TPS)计算布源,在CT导向下将(2.2~3.3)×107 Mq活度的125I粒子相隔1.0×1.5 cm平面播植.手术结束后1~3个月复查CT或PET-CT.结果:治疗前17例有疼痛症状的患者中13例于术后5~14 d内疼痛缓解.有效率76.5%.47例患者中淋巴结完全缓解38例(80.9%),部分缓解4例(8.5%),无变化3例(6.4%),进展2例(4.3%),总有效率89.4%.主要的并发症为少量出血7例(14.9%).结论: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转移淋巴结近期效果好,安全性高,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
谢涛  崔佳宁  闫雷  孙海涛  吉喆 《癌症进展》2018,16(7):801-803,811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属于近距离放射治疗范畴,广泛应用于各种实体肿瘤,并获得了确切的临床疗效.其治疗恶性肿瘤具有创伤小、近期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等特点.近年来,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开始应用于椎体转移瘤,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缓解患者疼痛,控制疾病进展,减少骨相关事件,获得了临床医师的认可.但是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与其他治疗方式的联合是否能进一步提高疗效,获得满意的结果,还需进一步临床研究验证.本文就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在椎体转移瘤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摘 要:[目的] 探讨食管癌合并腹腔淋巴结转移患者术中植入碘125粒子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0~2013年行手术治疗的83例术中及术后病理证实存在腹腔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患者,44例行常规根治术术中在腹腔淋巴结区域(主要是胃左区域)植入碘125粒子,39例患者仅采取常规方式手术,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吻合口瘘、发热、排气时间及膈疝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碘125粒子组1年、2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0%、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及59%(P<0.05)。植入碘125粒子组1年生存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88% vs 83%,P>0.05),但2年生存率为6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P<0.05)。[结论] 碘125粒子能有效减少食管癌腹腔淋巴结转移患者局部复发率,提高生存率,不增加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骨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骨转移瘤患者的74个转移灶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术后进行随访,采用临床症状的改善和影像学进行综合疗效评价.结果:32例患者疼痛缓解情况:21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有效率90.62%.患者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2月后复查CT,74个病灶中完全缓解(CR)13个;部分缓解(PR)49个;病变稳定(SD)10个;肿瘤进展(PD)2个,总有效率83.78%.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骨转移瘤具有临床疗效好,局部缓解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的优点,是一种较好的放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肿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2004年8月至2008年12月应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肿瘤患者52例,应用近距离照射计划系统(TPS)和实时计划相结合,确定粒子的分布、活度、数量、肿瘤匹配周边剂量(MDP),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术后1、2、6个月分别行CT扫描观察肿瘤大小,化验血象、肝肾功能,评估生活质量(Karnofsky评分)。结果肿瘤从1个月至第6个月开始逐减缩小甚至消失,52例56处病灶51例有效,有效率91.1%,而对血象、肝肾功能影响不大,Kamofsky评分提高。结论合理分布的^125I粒子永久性植入治疗肺肿瘤,能使肿瘤明显缩小,放射损伤小,对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效,是肺肿瘤有效的综合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125I粒子植入治疗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RAIR-DTC)伴区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分析患者肿瘤大小、肿瘤相关标志物Tg值的变化,以及短期疗效与肿瘤体积大小、增强扫描强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7月42例经由病理与影像证实的RAIR-DTC伴淋巴结或合并远处转移的住院患者,均行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患者术前行CT增强扫描及计算强化程度,并利用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PS)测量肿瘤体积。术后2、6、12个月参照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1.1 标准)联合骨转移瘤MDA疗效评价标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42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2、6、12个月的局部缓解率分别为97.62%(41/42)、88.10%(37/42)、85.71%(36/42)。其中3例声嘶、4例咳嗽的患者症状均较前明显缓解,8例患者术后NRS疼痛评分(2.00±1.07)较术前(4.88±0.83)明显下降(P<0.001)。治疗后2、6、12个月复查病灶体积分别为(4.44±1.57)cm3、(4.20±1.70)cm3、(4.23±1.77)cm3,均较术前基线水平(6.87±1.67)cm3明显减小(t值:9.466、9.923、7.556,均P<0.05)。治疗后2、6、12个月复查Tg值水平分别为15.95(5.45,73.93) μg/L、8.90(2.20,39.21)μg/L、6.00(1.93,14.18)μg/L,均较术前基线水平53.50(20.94,222.92)μg/L明显降低(Z值:-5.258、-5.009、-4.987,均P<0.001)。肿瘤体积、CT强化程度是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结论: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RAIR-DTC伴区域淋巴结转移或合并远处转移的病灶局部控制效果较好、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且肿瘤体积小、强化程度高时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7.
马欢  张春丽 《肿瘤学杂志》2015,21(4):279-284
125I粒子植入治疗具有高度适形、创伤小、操作简单及并发症少的特点,在控制原发性肝癌的复发、远处转移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一定效果,它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本文就125I粒子的物理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现状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立体种植在盆腔转移瘤中的疗效.方法:通过三维粒子TPS系统确定粒子数量、针距、层距,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永久性植入125I粒子在盆腔转移瘤内.结果:24例病人治疗后病灶不同程度缩小,疼痛程度明显缓解.结论:CT引导下永久植入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实体肿瘤具有微创、靶区剂量高、适形度好等优点,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放射性粒子植入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尤其是125I粒子的应用,以其治疗效果好、靶区组织剂量分布均匀、对正常组织损伤较小、对医护人员无辐射危害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全文就125I粒子特性及其在恶性肿瘤治疗方面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 纵隔内恶性肿瘤位置深邃、隐匿,手术切除可能性极小.由于其紧邻心包、主气管、大血管等重要解剖结构,氩氦刀冷冻及热消融同样受到限制.本文比较43例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患者的影像复查资料和生存质量,探讨其操作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7月-2011年7月经病理证实并完成随访的43例患者,其中原发纵隔型肺鳞癌21例,原发食管癌9例,淋巴结转移癌13例.合并主气道50%以上狭窄18例,食管梗阻9例,上腔静脉回流障碍6例.每个病灶植入125Ⅰ粒子10枚-60枚,平均(30.79±14.23)枚.治疗后2个月、4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复查CT观察局部病灶控制情况,并对患者生存质量及生存期进行随访.结果 全部操作技术成功率100%,最长随访时间12个月,6个月生存37例,6个月生存率为85.0%,局部病灶PR 30个,NC 7个,临床有效率为81.08%,临床受益率为100%.12个月生存31例,1年生存率为60.5%,局部病灶CR 16个,PR 7个,NC 2个,PD 6个,临床有效率为74.19%,临床受益率为80.65%.6个月、12个月KPS评分提高目.差异明显.穿刺导致气胸3例(6.98%),无大血管、主气管、喉返神经及心包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治疗纵隔内恶性肿瘤,技术成功率高且相对安全,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恶性肿瘤68例,均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植入前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计算术中所需125I粒子的总活度及粒子的数量,CT引导下植入病灶中,粒子活度为0.6-0.8mCi,处方剂量90-110Gy,术后验证粒子植入剂量分布。植入后复查并随访,统计有效率、局部控制率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68例患者粒子植入均顺利完成。6个月有效率(包括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88.2%。术后随访6-24个月,局部控制率为76.5%,术中4例出现气胸,经治疗好转,术后出现粒子迁移3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CT导向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术后肺转移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自2006年1月至2011年8月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治疗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术后经病理明确诊断出现肺转移瘤的患者10例, 对转移病灶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肿瘤内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术后6个月复查胸部CT, 与粒子植入前比较肿瘤变化, 按照国际标准判定疗效。随访自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  结果  全部患者顺利完成粒子植入治疗, 靶区接受的平均照射剂量为(207.4±43.1)Gy, D100(99.7±10.6)Gy, D90(127.5±16.1)Gy。植入术后6个月随访, 有效率80.0%。截至2012年6月, 10例患者中2例生存, 8例死亡, 死亡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时间14.6±3.5个月, 中位生存期13个月。术中6例患者出现气胸, 其中3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3例行胸腔穿刺抽气; 6例患者出现肺内针道出血, 不伴咳血, 无进行性血胸, 止血处理后症状消失, 1个月后复查出血吸收。  结论  放射性粒子对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术后肺部转移病灶短期局部效果明显, 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放射性粒子链是将125I粒子按照线性排列并置于管状导管中,使其剂量分布接近于圆柱形,进而适应腔道内的肿瘤放疗,发挥出单粒子所达不到的治疗效果。本文旨在综述125I放射性粒子链的发展历史、剂量分布、置入方法以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测定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等肿瘤标志物水平,通过比对其动态变化,观察125I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与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关系。   方法   选取自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接受治疗的经病理明确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2例,对全部患者行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分别于术前3 d及术后1、2、3、6个月取患者空腹静脉血,送检测定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   结果   125I粒子植入1个月后,肺癌患者血清中CEA、CA125、SCC-Ag、CYFRA21-1等肿瘤标志物较植入前即出现明显变化(P < 0.01)。125I粒子植入后1、2、3、6个月上述肿瘤标志物水平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结论   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癌能够有效的降低多项肿瘤标志物的水平,不同疗效分级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水平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和评价125I粒子植入治疗术中不同操作者辐射剂量水平。  方法  用热释光(TLD)元件作为测量工具, 检测参与粒子操作手术的不同操作者(CT引导者、超声引导者、粒子植入者)眼晶状体、操作的手部位和甲状腺部位的辐射剂量水平, 估算眼晶状体、操作的手部位和甲状腺当量剂量。  结果  不同操作者间眼晶状体、操作的手部位和甲状腺当量剂量之间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且未超出《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规定放射工作人员的剂量限值。  结论  参与粒子植入术的不同操作者在本研究的工作强度下, 眼晶状体当量剂量未超过ICRP最新推荐的眼晶状体剂量限值(20mSv), 操作的手部位当量剂量也未超过手部剂量限值(500 mSv)。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能提高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癌增益比的放射物理质量控制和保证(QA/QC)的策略。   方法  确诊的肺癌和肺转移瘤患者287例, 男184例, 女103例, 平均年龄61.9岁。对无阻塞性肺不张非小细胞肺癌(non obstructive atelectasi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OA-NSCLC)亚组和肺转移瘤组常规采用CT靶区定位, 对CT难以确定肿瘤靶区的中央型阻塞性肺不张非小细胞肺癌(the central obstructive atelectasi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COA-NSCLC)亚组采用符合线路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仪(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SPECT)协助定位; 应用体积剂量直方图(dose volume histograms, DVH)等评估TPS的质量并优化; 影像引导粒子植入中必须进行实时的位置校正。对无法单独经皮CT引导植入粒子的晚期中央型病灶结构复杂的肺癌亚组(central lung cancer, C-LC亚组), 要同期采用纤维支气管镜(flexible fiber optic bronchoscopy, FFB)直视下联合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 植入后必须进行剂量学等验证。   结果  137例的NOA-NSCLC亚组的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 PTV)外危及器官(organs at risk, OAR)心、肺及脊髓的平均照射剂量明显低于正常组织耐受剂量。NOA-NSCLC亚组和50例的肺转移瘤组的匹配周缘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 MPD)分别达92.1Gy、106.2 Gy。局控总有效率分别为为91.97%(126/137例)和96.00%(48/50例)。1年生存率分别是91.24%(125/137)和83.40%(42/50)。2年生存率分别是50.36%(69/137)和52.30%(26/ 50)。COA-NSCLC亚组的35例和C-LC亚组的65例患者的局部控制总有效率分别为91.43%(32/35)和92.30%(60/65), 1年生存率分别为88.57%(31/35)和80.30%(53/66);无放射性肺损伤或肺纤维化出现。   结论  恰当的放射剂量学QA/QC策略是保证粒子植入疗法提高治疗增益比的必须措施, 尤其是能明显减少放射性肺炎、肺损伤或肺纤维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treating glioblastoma with interstitial irradiation using radioactive seeds. METHODS First,the tumor was removed as completely as possible under an operating microscope.Then 125I seeds which had been selected were implanted in the tumor bed followed by routine radiotherapy after the operation.The time of progression(TTP)and overall survival(OS)of the patients were recorded,and statistical y compared with patients who had received only surgery and radiotherapy for glioblastoma during the same period. RESULTS Nineteen patients,who were diagnosed with glioblastoma for the first time,with a mean age of 51.2 years,were involved in this study. Radioactive seeds(8~20)were implanted into the tumor bed after tumorectomy with a mean surrounding therapeutic dose of 31.6 Gy,fol owed by an external irradiation dose of 42~54 Gy.The average TTP in the group with implanted seeds was 42.1±2.4 w(95%confidence interval,37.2~46.5 w),and 27.1±2.7 w(95%confidence interval,24.3~31.8 w)in the control group.The average OS was 66.3±3.2 w(95%confidence interval,61.9~70.4 w)and 47.7±2.6 w(95%confidence interval,44.4~50.5 w),respectively.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CONCLUSION The survival time of patients with glioblastoma can be prolonged through radioactive seed implantation at the time of operation. This therapeutic method can rapidly reduce the tumor volume with a minimum number of seeds to avoid excessive radiation exposure.Because of some shortcomings of this study,such as a smal number of patients,and because implantation was performed under the naked eye so that the seed alignment could not be verified accurately,the experience of combining implantation of seeds with external irradiation needs to be investigated further.  相似文献   

19.
From Oct 1992 to Jun 1998, 398 patients with lung carcinoma underwent radical pulmonectomy in our hospital, pathological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the removed lymph nodes in purpos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diastin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N2) of lung cancer and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 basis for reasonable lymphadenectomy.MATERIALS AND METHODSClinical DataOf the 398 patients in our group, 227 cases were with central lung cancer, 171 with peripheral lung cancer. 97 patients …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道5例贲门癌前纵隔胸骨旁淋巴结转移。方法: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就诊的贲门癌根治术后患者5例,4例经CT检查发现有腹腔和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胸骨旁淋巴结肿大,1例超声检查发现有胸骨旁淋巴结肿大,全部患者在超声定位引导下行胸骨旁肿大淋巴结穿刺病理活检。结果:穿刺活检组织病理结果全部发现癌组织,提示腺癌。结论:贲门癌发生纵隔淋巴转移时有可能通过隔上淋巴结转移至胸骨旁淋巴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