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甲乙类传染病中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下一步精准科学防控该类疾病提供建议。方法 收集整理2011—2020年广元市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监测数据,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20年广元市共报告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7种20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81/10万;报告死亡13例,病死率为6.22%,年均报告死亡率为0.05/10万。发病趋势总体平稳。报告发病数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布鲁菌病、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登革热、钩体病。每年7—8月为发病高峰,7个县(区)均有病例发生,各县区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30,P=0.07)。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χ2=48.23,P<0.01)。30~34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为1.85/10万,职业以农民为主,占39.71%。结论 广元市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趋势总体平稳。发病主要以输入性疟疾和本地乙脑病例为主,各地各部门应加强对外出务工、旅游人员的防病知识宣传,同时加强病例和虫媒监测,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进一步做好疫苗接种工作,搞好爱国卫生运动,加大虫媒孳生场所清理,尤其是在夏秋季节要采取防虫措施,从而有效防控该类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迁西县2005年1月-2011年6月迁西县自然疫源性和虫媒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和影响因素,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自然疫源性和虫媒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数据采用Excel2003软件进行统计。结果迁西县2005年1月~2011年6月通过网络直报报告自然疫源性和虫媒传染病包括狂犬病(2例)、肾综合症出血热(25例)、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5例)、斑疹伤寒(8例)、流行性乙型脑炎(1例)、疟疾(1例)6种传染病共42例病例,死亡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61/10万,病死率4.76%。气候变暖、生态环境变化、畜牧养殖业快速发展、防治宣传教育不足等因素是影响迁西县自然疫源性和虫媒传染病发病与流行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在开展自然疫源性和虫媒传染病监测、宿主动物和病媒生物带毒情况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监测的同时应加强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的监测,各相关部门加强合作,开展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内江市2004-2013年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与控制该类传染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内江市2004-2013年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发病资料。结果内江市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发病率有下降趋势,2004-2008年以前发病率在2/10万左右波动,2008-2013年以后发病率均在1/10万左右波动。本地发病主要是狂犬病、钩体病、出血热以及乙脑,乙脑主要集中在隆昌县;钩体病主要集中在威远县;出血热、狂犬病以高度散发为主。斑疹伤寒、布病、登革热、疟疾、血吸虫均为输入性疾病,其中疟疾发病较高,发病人群主要是30~50岁外出务工男性。结论依据各疾病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进一步控制该类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甲乙类自然疫源性和虫媒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为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国家疾病监测系统对2007年广西传染病疫情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7年广西甲乙类自然疫源性和和虫媒性传染病的发病人数为合计940例,发病率为1.9919/10万,病死率为55.43%;发病率排名前3位的疾病是:狂犬病1.0511/1077(496例)、乙脑0.5828/1077(275例)、疟疾0.1674/10万(79例)。结论广西甲乙类自然疫源性和虫媒性传染病在全国发病率较低,但是在高发季节和地区应做好监测工作;由于广西狂犬病发病率高,要重点做好防护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2004-2017年中国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流行趋势特征,为完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从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及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收集公开数据,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全国及分地区、分年龄段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发病率变化趋势.结果 2004-2017年全国登革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分析蓬莱市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现状和分布情况,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2年蓬莱市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12年蓬莱市自然疫源性疾病共发生8种183例,死亡16例,年均发病率为4.54/10万,病死率为8.74%,发病前三位的依次是肾综合症出血热(HFRS)、发热伴血少板减少综合征(SFTS)、恙虫病等,狂犬病、布鲁氏菌病偶有散发或输入性传染.大多发生于4~10月之间,占83.06%.病例以35~64岁之间为主,占病例总数的69.40%.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为2.66∶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病例总数的81.97%.结论 蓬莱市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率低,但病死率高,重点破坏农村劳动力.因此,应加强疫情监测、免疫接种,提高诊疗技术和疑似病例筛查,各相关部门加强合作,开展防鼠灭鼠、动物疫情监测、健康教育等综合性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6-2010年甲乙类传染病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对广州市2006-2010年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广州市甲乙类传染病共报告发病181927例,年均发病率为334.03/10万,高于广东省及全国平均发病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发病率居前4位的甲乙类传染病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梅毒和淋病,占每年甲乙类报告总数的90%。麻疹发病率显著下降。中心商业区与城乡结合部为高发地区,发病率较高的职业为家务待业、民工、工人和农民。结论广州市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点是降低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梅毒、淋病的流行强度,同时应防范部分输入性传染病引起本地流行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8.
9.
目的通过分析宝鸡市2004-2016年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特征,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宝鸡市2004-2016年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数据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及圆形分布进行分析。结果宝鸡市2004-2016年共报告自然疫源性疾病11种,3 533例病例,死亡病例41例,其中近年发病呈上升趋势的为狂犬病、布病和斑疹伤寒,呈下降趋势的为疟疾、出血热、乙脑,呈散发状态的为包虫病、登革热、黑热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和皮肤炭疽;出血热、斑疹伤寒等疾病疫源地尚未改变,狂犬病、布病等疫区进一步扩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皮肤炭疽散发报告;乙脑、出血热等发病季节性特点明显;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以农民为主,占发病总数的78. 66%,男女发病之比为2. 68∶1,发病以40~59岁组为主,占发病总数的47. 81%。结论宝鸡市近年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防控形势严峻,流行疫源地尚未改变,有扩大的趋势,部分疫情出现上升。应加强疫情监测,落实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和减少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新疆2014—2018年肺结核发病的流行特征,为肺结核高发人群和高聚集区域进一步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获得新疆2014—2018年94个区、县的肺结核疫情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新疆肺结核患者发病的季节性和人群性分布特征及新疆14个地区肺结核发病的聚集性特点。结果 2014—2018年新疆肺结核的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10.75/10万。肺结核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11—12月平均发病率最高,分别为19.49/10万和23.75/10万,2月和6月发病率较低,分别为15.55/10万和15.40/10万。男性患者占53.48%,女性患者占46.52%,男女发病比为1.15∶1。发病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65~<75岁最高,75岁以后呈逐渐下降趋势。肺结核发病存在明显空间聚集性。2014—2018年新疆肺结核高发区域集中在南部和西南地区,低发区域集中在北疆的中北部和东疆东部相对分散分布。结论 根据新疆肺结核发病的三间特征分析,应对男性患者、老年患者等肺结核发病高风险人群和南疆喀什、和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高聚集区域重点关注和政策倾斜,加大对这些地区和人群的经费和人力资源等投入,改善就医条件,有效发现和管理患者,减少肺结核的传播途径,降低肺结核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了解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傣族自治区2012—2021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相关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傣族自治区2012—2021年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2—2021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傣族自治区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含“未分级”事件)共78起,每年报告3~21起,年平均7.8起。78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病10 374例,波及人口1 703 049人,发病率609.14/10万,死亡24例,死亡率为1.41/10万,病死率231.35/10万。事件级别“一般(IV级)”52起(占66.67%),“较大(III级)”17起(占21.79%)。事件类型以传染病类事件为主51起(占65.39%)。事件发生的高峰期为5—7月和11—次年2月,事件发生场所以学校为主39起(占50.00%),其次为家庭20起(占25.64%)。报告起数居前三位依次为食物中毒25起(占32.05%)、水痘17起(占21.79%)、登革热10起(占12.8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死亡24例中食物中毒致死2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流行性感冒1例。结果 传染病疫情特别是呼吸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是西双版纳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中的重点,特别是学校和家庭应高度关注,甲类传染病鼠疫在10年间共发生2起动物间疫情并波及人间,应予以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长沙市2006-2015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治乙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长沙市2006-2015年乙脑确诊病例,描述病例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等特征.结果 长沙市2006-2015年,年均发病率为0.132/10万,年均死亡率为0.015/10万,年均病死率为11.36%.7、8月为发病高峰,占发病总数的95.45%,呈明显季节性.宁乡县、浏阳市为高发地区,其发病数占总病例的65.91%.全市发病主要集中在2~14岁儿童,占87.50%;以学生、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为主,占92.04%.全程接种乙脑疫苗的占23.86%,非全程接种占13.52%,无接种和接种史不详者占57.95%.结论 长沙市乙脑发病呈散发状态.需继续加强乙脑病例监测和媒介蚊虫监测,落实适龄儿童常规免疫接种、采取防蚊灭蚊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以预防乙脑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云南省保山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伤寒副伤寒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保山市2005—2015年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保山市伤寒副伤寒年均发病率为12.11/10万,以伤寒为主;各年伤寒/副伤寒、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伤寒=314.907,P<0.05;χ2副伤寒=249.316,P<0.05;χ2伤寒/副伤寒=249.316,P<0.05),2014年以后伤寒/副伤寒、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大幅下降,各发病率均以2015年最低;各月均有病例报告,7—9月为发病高峰;五县区伤寒、副伤寒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施甸县、龙陵县、隆阳区、腾冲县、昌宁县(χ2伤寒=1 375.149, P<0.05;χ2副伤寒=431.417,P<0.05;χ2伤寒/副伤寒=249.316,P<0.05);发病居前三位的职业为农民、学生和散居儿童,分别占总发病的53.95%、21.69%、12.60%;男∶女=1∶1.05;5~10岁组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最高。结论 2014年后保山市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大幅降低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对农民、学生、散居儿童以及高发县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福建省2006—2018年人狂犬病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探讨其发病的规律和趋势,为改进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福建省2006—2018年狂犬病疫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福建省2006—2018年共报告狂犬病136例,其中63.97%(87例)的病例在2006和2007年报告。2006年发病率最高,为0.125 /10万,随后逐年下降,2018年发病率为0,发病以散发为主,无暴发疫情发生。病例分布在全省6个设区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厦门市、莆田市和漳州市无病例)的40个县区,占全省县区的45.45%(40/88)。7—8月是发病的高峰季节,报告病例数占总数的33.82%。病例以农民、学生和儿童为主,分别占总数的65.44%和14.71%。男女性别比为2.41,病例年龄构成以40~<65岁年龄组(50.0%)和15岁以下儿童(13.2%)为主。结论 近年来,福建省人狂犬病发病率维持在低水平,但仍需保持警惕,加强健康教育,规范犬伤处置门诊建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12—2018年深圳市10个区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揭示深圳市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为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2—2018年深圳市627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上报的食源性疾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年龄、性别、地区、初步诊断、食源性疾病种类等。结果 2012—2018年期间,共上报病例254 223例次。其中,2012年发病率最低,为7.26/万,至2017年达最高,为61.86/万,2018年发病率又降至2014年的水平;男女发病人数比为1.20∶1,男性患者的总数量多于女性患者,2015—2018年中,2016、2017年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8月份的就诊病例数最多,占9.77%,4月份的就诊病例数最少,占6.58%;平均发病率最高的行政单位(区)为南山区,年均发病率为36.70/万,最低为盐田区,年均发病率3.30/万;各年龄组中,31~40岁的病例数最多,占29.01%,发病人数最少的年龄组为71岁以上组,占1.40%;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类型中,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占比最高,为88.66%,有毒动物性食源性疾病占比最低,为0.03%。不同行政单位内的食源性疾病各种类型发生率基本一致,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发生率均最高。结论 深圳市食源性疾病病例具有时间性、地区性及人群流行特征,应当有针对性地加强健康宣教及监督管理,并提高食源性疾病的监测能力,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北海市HIV感染者/AIDS患者配偶间HIV的传播状况,分析北海市艾滋病抗体阳性夫妻的流行特征,为开展夫妻间HIV传播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对广西北海市2004—2018年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夫妻双方均为HIV抗体阳性的病例收集流行病学调查信息和随访信息建立数据库,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双阳夫妻的信息差异。 结果 北海市2004—2018年共报告配偶双方均为HIV抗体阳性146对,男性平均年龄(50.64±14.24)岁,女性平均年龄为(45.73±14.95)岁。通过咨询检测发现占35.27%,检测发现方式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夫妻只有一方有危险行为的占71.23%,双方均有危险行为占28.77%; 292例HIV病例中,晚发现率为55.48%,存活率为90.07%;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值(429.40±251.81)个/μL,接受抗病毒治疗占90.41%,男女治疗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北海市HIV抗体阳性夫妻家庭中男方存在多性伴及商业性性行为等高危行为,夫妻间二次传播率较高,艾滋病晚发现率较高,主动检测意识低,建议加强随访,提高检测咨询,提高安全套使用率,避免夫妻间家庭内传播。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1):5-11+15+169
目的了解楚雄地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的地域特点。方法统计楚雄州医院2013年12月~2016年2月诊治的146例HCV-RNA阳性患者丙型肝炎基因分型相关资料。从PUBMED、CNKI查阅周边地区丙肝基因型资料作为对比。结果楚雄地区丙肝基因型:1型32例(21.92%),2型4例(2.74%),3型99例(67.81%),6型11例(7.53%),无4、5型。亚型:1a型1例(0.68%),1b型31例(21.23%),2a型4例(2.74%),3a型20例(13.70%),3b型78例(53.42%),3i型1例(0.68%),6a型1例(0.68%),6u型1例(0.68%),6v型2例(1.37%),6n型7例(4.79%)。结论楚雄地区的丙型肝炎基因型特点:基因型以3型及1型为主。亚型:以3b为主,其次为1b、3a。少见基因型3i、6a、6n、6u、6v也有分布。无4、5型。其分布与邻国、邻省不同,与云南省内3b为主的大趋势一致,但与各地州市也有区别。其分布特点与各自的传播路线、范围、入体途径、强度相关;不可避免受全球流行的大背景所影响。随着交通条件改善,楚雄在毒品运输中的地位由集散地或节点下降为过境通道,性传播渐取代毒品传播成为HCV传播的主要途径,并以此桥接普通人群,也因此形成其独特的基因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