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Peg-IFNα-2a)治疗低水平HBs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结局及其血清HBsAg水平对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4年4月~2016年4月我院就诊的低水平HBsAg 阳性的CHB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每组40例。患者入组前经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给予对照组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接受恩替卡韦和Peg-IFNα-2a联合治疗48 w。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估基线HBsAg水平预测HBsAg清除的效能。结果 在治疗48 w末,观察组血清HBsAg和HBV DNA水平分别为(1.5±0.3) lg U/ml和(0.1±0.1) lg U/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2)lg U/ml和(1.3±0.3) lg U/ml(P<0.05),观察组HBsAg清除率和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32.5%和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和55.0%(P<0.05);基线HBsAg水平是HBsAg清除的独立相关因素(OR:0.337,95%CI:0.026~0.652, P<0.05);经ROC曲线分析,以基线HBsAg水平等于2.0 lg U/mL为截断点,基线HBsAg水平预测治疗48 w血清HBsAg清除的AUC为0.77,敏感度为0.85,特异度为0.68,阳性预测值为67.2%,阴性预测值为85.3%,正确性为72.5%。结论 应用peg-IFN-α-2a治疗已经NAs治疗获得低水平HBsAg阳性的CHB患者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且基线HBsAg水平能预测治疗结束时血清HBsAg清除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85例拉米夫定耐药患者分为两组,给予45例CHB患者恩替卡韦治疗,40例患者接受恩替卡韦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结果 在治疗24 w末,两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在治疗48 w末,联合组血清ALT和AST水平较恩替卡韦治疗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血清HBeAg阴转和血清转换率均显著高于恩替卡韦治疗组(P<0.05)。结论 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HBeAg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提高HBeAg转阴率和血清转换率,治疗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应用α干扰素(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儿童的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2013年3月~2016年3月我科诊治的CHB患儿70例,随机分为两组,40例患儿接受α-干扰素治疗6个月,另30例患儿接受胸腺肽注射液治疗6个月。在治疗结束时,比较两组患儿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HBsAg、HBeAg和HBV DNA转阴率,并分析影响CHB患儿治疗应答的因素。结果 在治疗结束时,α-干扰素治疗患儿血清ALT复常率为97.5%,与胸腺肽治疗患儿的93.3%比,无显著性相差(P>0.05),而血清HBeAg转阴率为40.0%,血清HBV DNA转阴率为77.5%,均显著高于胸腺肽治疗组患儿的10.0%和3.3%(x2=7.802,x2=37.998,P<0.05);对α-干扰素治疗患儿的治疗应答进一步分析显示,30例血清ALT水平大于200 u/l者血清HBeAg转阴率和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46.7%和43.3%,显著高于10例血清ALT水平<200 U/L患者的10.0%和10. 0%(P<0.05);32例年龄>5岁患儿血清HBeAg转阴率和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53.1%和50.0%,显著高于8例年龄<5岁患儿的12.5%和12.5%(P<0.05);31例血清HBV DNA水平<6 lg copies/ml者血清HBeAg转阴率和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54.8%和61.3%,显著高于9例血清HBV DNA水平>6 lg copies/ml患儿的11.1%和22.2%(P<0.05),而21例男性患儿血清HBeAg转阴率和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33.3%和28.6%,与19例女性患儿的47.4%和47.4%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5例病程<1年患儿血清HBeAg转阴率和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80.0%和60.0%,与35例病程>1年患儿的45.7%和48.5%比,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应用IFN-α治疗CHB儿童有一定的近期疗效,但存在明显的不良反应,其疗效与患儿年龄、血清ALT和HBV DNA水平有关,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ETV)联合百令胶囊治疗对干扰素α-2b无应答的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6例对干扰素α-2b治疗无应答的HBeAg 阳性CHB患者被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9例,给予对照组贯ETV治疗,观察组接受恩替卡韦和百令胶囊治疗,观察2年。采用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 血清HBV DNA 载量,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测定法定量检测血清 HBsAg和HBeAg水平,采用 ELISA 法检测血清TGF-βl 、CPK、MDA、SOD和GSH。结果 在治疗2年时,两组血清HBV DNA载量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血清HBsAg和HBeAg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ALT、AST、CPK和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血清SOD和GS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应用ETV抗病毒的同时加用百令胶囊治疗对干扰素α-2b无应答的HBeAg 阳性CHB患者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长期口服恩替卡韦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换用干扰素治疗,为临床上针对长期口服核苷(酸)类似物的CHB患者提供一种可行的安全停药方案。方法 长期口服恩替卡韦治疗的CHB患者120例,接受恩替卡韦治疗时间为7~11(8.4±2.6)年。60例观察组患者采取口服恩替卡韦与注射重组人干扰素α2b联合治疗12 w,然后单独应用干扰素α2b至48 w,而60例对照组则继续口服恩替卡韦至48 w。两组均随访观察24 w。结果 在停药随访24 w时,观察组病毒学复发率为11.7%,生化学复发率为8.3%,黄疸发生率为1.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5.0%、43.3%和13.3%(P<0.05);观察组血清HBsAg和HBeAg转阴率分别为18.3%和21.7%,而对照组无血清HBsAg和HBeAg阴转病例(0.0%和0.0%,P<0.05);观察组血清HBV DNA复阳10例(1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2例(70.0%,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HBsAg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治疗24 w、48 w和停药24 w时,观察组血清HBsAg水平分别为(1944.7±268.6)IU/ml、 (530.7±261.3)IU/ml和(512.4±176.7)IU/ml,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080.4±255.1)IU/ml、(3087.1±264.1)IU/ml和(3148.5±212.3)IU/ml,P<0.01】。结论 针对长期口服恩替卡韦治疗有停药要求的CHB患者,在给予人干扰素α2b巩固治疗后,可在严密观察下停药,临床预后比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就诊的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2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61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肝治疗,给予观察组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4~48 w。随访两组24 w。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生化指标,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 Ⅲ)、透明质酸(HA),常规使用Fibroscan行肝脏硬度检测(LSM)。结果 在治疗结束时,观察组血清HCV RNA水平为(2.0±0.4) lg IU/ml,显著低于对照组【(3.8±1.3)lg IU/ml,P<0.05】;血清AST和ALT水平分别(46.03±24.05) U/L和(36.32±20.1) U/L,显著低于对照组【(78.7±21.1) U/L和(51.2±20.9) U/L,P<0.05);观察组血清LN、PCⅢ和HA水平分别为(126.3±29.0)μg/L、(212.3±43.8)μg/L和(211.4±42.0)μ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40.3±32.1)μg/L、(267.5±39.8)μg/L和(329.6±68.4)μg/L,P<0.05】;观察组LSM为(13.6±2.4) kPa,显著低于对照组【(17.6±5.2)kPa,P<0.05】;在随访时发现,观察组血清ALT复常率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3.4%对45.9%和72.1%对9.8%,P<0.05),而疾病进展发生率为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1%(P<0.05)。结论 应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可显著提高SVR,延缓肝纤维化进展,稳定肝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3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分别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或恩替卡韦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观察24 w。结果 在治疗12 w时,观察组血清TBIL为(16.3±4.2) 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3±5.2) μmol/L(P<0.05),观察组血清ALB为(32.5±4.2)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2±5.3) g/L(P<0.05);在治疗24 w时,观察组血清ALB为(37.8±2.3) 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4.4±4.2) g/L(P<0.05);观察组血清LN和C- IV分别为(65.2±15.1)ng/ml和(85.5±8.5) 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5.3±10.3) ng/ml和(96.2±10.3) ng/ml,P<0.05】;观察组血清HBV DNA水平为(1.0±0.1) lg copies/ml,与对照组的(1.7±0.3) lg copies/ml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HBV DNA转阴率为100.0%,与对照组的90.0%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12 w和24 w,观察组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5例(8.3%)和2例(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例(16.7%)和8例(13.3%,P<0.05);在治疗24 w末,观察组死亡3例(5%),而对照组死亡10例(16.7%,P<0.05)。结论 恩替卡韦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能短期改善肝功能指标,降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IL28B基因单核甘酸多态性(SNP)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2014年8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HBeAg阳性CHB患者143例,给予Peg-IFNα治疗24~144 w,随访52 w。采集外周血,提取DNA,检测IL28B 基因SNP位点rsl2979860、rs8099917和rsl2980275多态性分布。应用二分类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IL28B 基因SNP位点对病毒学应答率的影响。结果 在治疗和随访结束时,应答58例(40.6%),无应答者85例;在143例CHB患者中,rsl2979860位点CT型占9.1%,TT型占0.7%,CC型占90.21%, rs8099917位点GT型占9.1%,TT型占90.9%,rsl2980275位点AG型占10.5%,AA型占89.51%;应答者rsl2979860 CC基因型为94.8%,显著高于未应答者的87.1% (P<0.05),rs8099917 TT基因型为96.6%,显著高于未应答者的87.1% (P<0.05),rsl2980275 AA基因型为94.8%,显著高于未应答者的85.9%(P<0.05); 校正基线资料后,经二分类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28B基因rsl2979860位点为病毒学应答的独立影响因子(P<0.05)。结论 IL28B基因的SNP位点与Peg-IFNα治疗HBeAg阳性的CHB患者病毒学应答密切相关,临床医生在决定给予抗病毒治疗前,可以根据检测的血IL28B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预测Peg-IFNα的最终治疗效果,而作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的变化以及与病毒学应答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4年9月~2015年12月我院诊治的142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观察96周。采用荧光定量PCR 法检测血清HBV DN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BV 标记物。结果 在治疗24周末,87例患者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55例获得部分病毒学应答;完全病毒学应答组血清HBeAg 水平为(204.5±64.2)S/CO,显著低于部分应答组的【(226.2±70.5) S/CO,P<0.05】,HBsAg 水平为(2.9±0.2) lg IU/mL,显著低于部分应答组的【(3.4±0.3) lg IU/mL,P<0.05】;在治疗48周末,两组血清HBeAg和HBsAg水平无显著性相差(P>0.05);在治疗96周末,两组血清HBsAg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完全病毒学应答组血清HBV DNA水平为(1.1±0.9) lg IU/mL,显著低于部分应答组的【(4.3±0.8) lg IU/mL,P<0.05】。结论 恩替卡韦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eAg 和HBsAg水平变化不显著,对继续治疗的效果也没有预测意义,因此应对不完全应答的患者早日更换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或胸腺素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效果。方法 在88例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接受恩替卡韦治疗者38例,接受恩替卡韦联合PEG-IFNα-2a治疗者17例,联合胸腺素治疗者33例,随访2年。结果 恩替卡韦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104 w末血清HBV DNA水平分别为(5.6±1.7) IU/ml和(1.0±0.7) IU/ml(P<0.05),联合PEG-IFNα-2a组分别为(5.8±1.3) IU/ml和(1.0±0.7) IU/ml(P<0.05),联合胸腺素组分别为(6.1±2.0) IU/ml和(1.0±0.9) IU/ml(P<0.05);恩替卡韦组治疗前和治疗104 w末血清ALB水平分别为(43.1±5.4) g/L和(46.9±4.9) g/L(P<0.05),联合胸腺素组分别为(43.0±4.0) g/L和(46.8±5.4) g/L(P<0.05);三组治疗前和治疗104 w末肝脏硬度值和INR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恩替卡韦能有效抑制HBV DNA复制,维持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本研究结果看不出联合用药有任何好处,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α-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干扰素-γ诱导蛋白-10(IP-10)、I型干扰素受体(IFNAR)和辅助性T细胞17(Th-17)水平变化及其对治疗应答的影响。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12月我科收治的105例CHB患者,采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治疗48周。采用RT-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干扰素-γ诱导蛋白-10(IP-10),采用RT-PCR法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α/β干扰素受体(IFNAR-α、IFNAR-β)、辅助性T细胞17(IL-17A)和IL-17F。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治疗CHB患者应答的影响因素。结果 在治疗结束时,在105例CHB患者中获得完全应答56例(53.3%),未获得完全应答49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获得完全应答与未获得完全应答患者血小板、白蛋白、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IFNAR-α和IFNAR-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答组基线白细胞计数、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HBV DNA、HBsAg、IP-10、IL-17A和、IL-17F水平分别为(5.6±1.7)×109/L、(108.6±9.5) U/L、(5.4±0.8) lg copies/ml、(4.6±0.9) lg IU/ml、(324.5±86.9) pg/ml、(3.2±0.6) 平均荧光强度(MFI)、(3.1±0.5) MFI,与未应答组的(6.4±1.9)×109/L、(82.5±10.0)U/L、(6.1±0.9) lg copies/ml、(5.8±1.1) lgIU/ml、(381.4±79.6) pg/ml、(3.8±0.7) MFI、(3.6±0.7) MFI比,差异显著(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HBV DNA、HBsAg、IP-10、IL-17A和IL-17F水平是影响α-干扰素治疗CHB患者应答的因素(P<0.05)。结论 除常识性认识到的血清HBV DNA和HBsAg水平外,本研究发现检测血清IP-10和Th-17水平有助于对CHB患者在α-干扰素治疗后应答反应的预测,或许能为临床做出治疗决定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清T淋巴细胞因子和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144例CHB患者依纳入顺序单双号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2例。给予对照组患者阿德福韦酯,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24 w,观察两组抗病毒疗效以及血清T淋巴细胞因子白介素(IL)-2、IL-6、IL-10、γ-干扰素(INF-γ)以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Ⅲ型前胶原肽(PⅢP)、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C)的变化。结果在治疗24 w末,观察组患者血清HBV 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72.22%、58.33%和41.67%,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5.56%、22.22%和20.83%,P<0.05);观察组血清IL-2和INF-γ水平分别为(2.18±1.26) pg/ml和(99.65±11.03) pg/ml,较对照组显著升高【(1.71±1.05) pg/ml和(85.70±11.82) pg/ml,P<0.05】,而IL-6和IL-10分别为(4.53±2.15) pg/ml和(15.42±9.39) pg/ml,较对照组显著降低【(5.47±2.25) pg/ml和(20.07±13.08)pg/ml,P<0.05】;观察组HA、LN、Ⅳ-C、PⅢP分别为(127.28±59.60) μg/L、(110.52±37.39) μg/L、(116.56±28.61) μg/L和(163.65±64.38) μg/L,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261.35±81.46) μg/L、(162.32±38.82)μg/L、(174.13±43.05) μg/L和(212.43±64.25) μg/L,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阿德福韦酯抗病毒疗效及改善HBeAg阳性CHB患者血清T淋巴细胞因子失衡,降低肝纤维化指标的作用优于单用阿德福韦酯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检测血干扰素λ4(IFNL4)和白介素-28B(IL-28B)基因多态性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应答的评估价值。方法 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CHB患者140例,均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12个月。应用市售试剂盒检测外周血IFNL4和IL-28B基因多态性。结果 在治疗结束时,在140例CHB患者中,108例(77.1%)获得应答,32例(22.9%)无应答;应答组IL-28Brsrs8099917位点基因TT型占比为88.9%,显著高于无应答组的68.8%(P<0.05);应答组血清ALT、AST和HBV DNA水平分别为(35.4±3.2) U/L、(38.6±2.1) U/L和(3.8±2.1) lg copies/ml,均显著低于无应答组的(61.5±4.8) U/L、(73.5±3.0) U/L和(5.2±3.1)lg copies/ml(P<0.05);125例IFNL4 TT/TT型患者血清ALT、AST和HBV DNA水平分别为(47.1±2.5) U/L、(49.1±1.6) U/L和(4.5±1.2) lg copies/ml,与15例TT/△G型患者的(48.0±2.1) U/L、(59.4±1.5) U/L和(4.7±1.3)lg copies/ml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118例IL-28B TT型患者血清ALT、AST和HBV DNA水平分别为(36.4±2.1) U/L、(38.9±2.7) U/L和(4.0±1.7) lg copies/ml,显著低于22例TG型患者【分别为(59.0±1.4) U/L、(72.1±1.1) U/L和(6.0±2.1) lg copies/ml(P<0.05)。结论 CHB患者IFNL4rs368234815位点基因以TT/TT型和IL-28Brs8099917位点基因以TT型居多,检测IFNL4基因多态性可能对预测抗病毒疗效无明显指导意义,而检测IL-28B基因多态性可能对抗病毒疗效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和粪便HBV DNA与血生化指标和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 2015年8月~2017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CHB患者73例,常规检测血生化、HBV标记物和HBV DNA水平,同时收集粪便,测量HBV DNA及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肠球菌、梭菌属、白色念珠菌、拟杆菌、普雷沃氏菌、瘤胃球菌等9种肠道菌群DNA,比较血清和粪便HBV DNA与肝功能和肠道菌群DNA的相关性。结果 48例血清HBeAg阳性患者粪便和血清HBV DNA水平分别为(5.9±1.6) copies/ml和(7.2±1.6) copies/ml,均显著高于25例血清HBeAg阴性组的(5.0±1.9) copies/ml和(6.1±1.3) copies/ml (t=4.401,P=0.024;t=5.936,P=0.008);21例轻度、47例中度和5例重度CHB患者粪便和血清HBV DNA定量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粪便HBV DNA与血清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r=0.61,P=0.002),与血清ALP和TBIL水平呈负相关(r=-0.49,r=-0.54,P<0.05),而血清HBV DNA与血清ALT或AST水平呈负相关(r=-0.46,P=0.023;r=-0.52,P=0.008);粪便HBV DNA与肠球菌呈正相关(r=0.49,P=0.005),而血清HBV DNA与乳酸杆菌呈负相关(r=-0.53,P<0.001),其余肠道菌群与HBV DNA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CHB患者粪便存在HBV DNA,其检测的意义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应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丙性肝炎病毒(HCV)基因I型和非HCV I型感染的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 2013年10月~2016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108例CHC患者,其中HCV I型感染者58例,非HCV I型感染者50例,均接受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停药后随访24周。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采用一步法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TaqMan技术和HCV分型特异性引物进行HCV基因分型。结果 治疗前,两组基线年龄、性别比例、体质指数(BMI)、血清ALT和HCV RNA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HCV I型感染者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分别为74.0%、82.0%、88.0%和86.0%,均显著高于HCV I型感染者(分别为51.7%、60.3%、63.8%和58.6%,P<0.05);67例获得RVR患者SVR发生率为100.00%,显著高于41例未获得RVR患者的25.6%(P<0.05),76例获得EVR患者SVR发生率为94.7%,也显著高于32例未获得EVR患者的15.6%(P<0.05);在血清HCV RNA≤4×105 IU/ml被认为系低病毒载量组,HCV I型与非HCV I型感染者各病毒学应答率无显著性相差(P>0.05),而在血清HCV RNA>4×105 IU/ml被认为系高病毒载量组,39例非HCV I型感染者RVR、EVR、ETVR和SVR分别为71.8%、79.5%、87.2%和84.6%,均显著高于44例HCV I型感染者(分别为50.0%、59.1%、63.6%和74.4%,P<0.05);治疗24周、48周和随访24周时,非HCV I型感染者生化学应答率分别为70.0%、80.0%和84.0%,显著高于HCV I型感染者的50.0%、60.3%和69.0%(P<0.05)。结论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非HCV I型CHC患者效果较好,获得RVR和EVR的患者将获得SVR,应坚定治疗,而对HCV I型感染者、血清病毒载量较高和未获得RVR和EVR的患者,则应今早作出更改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