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付怡如  时倩倩  牛琛  李帅  付丽 《中国肿瘤临床》2021,48(23):1201-1207
  目的  检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中乙醛脱氢酶2(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 2,ALDH2)的表达,探讨ALDH2表达水平对IMPC患者新辅助化疗方案的指导意义。  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5月298例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IMPC为84例、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型(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no special type,IDC-NOS)为214例。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成功匹配84例IMPC与IDC-NOS,检测ALDH2在IMPC组和IDC-NOS组中的表达差异,分析IMPC患者中ALDH2不同表达组的临床病理特征、NAC反应分级与预后相关性。  结果  ALDH2在IMPC中的表达水平为48.8%(41/84),显著高于IDC-NOS的33.3%(28/84),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IMPC患者中ALDH2表达水平与N分期(rs=0.348,P=0.017)及p53突变水平(rs=0.262,P=0.016)呈正相关,与NAC反应分级及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呈负相关(均P<0.05)。  结论  在IMPC中ALDH2高表达且与NAC反应分级及DFS呈负相关。针对ALDH2高表达的IMPC患者应尽早行手术切除,以延长生存预后。   相似文献   

2.
李洋  宋艺璇  刘红 《中国肿瘤临床》2021,48(13):675-680
  目的  探讨年龄≤40岁的乳腺恶性叶状肿瘤(malignant phyllodes tumors,MPTs)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20年10月188例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乳腺MPT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年龄≤40岁和年龄>40岁分为年轻组54例和年长组134例。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Kaplan–Meier法、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年轻组乳腺MPTs患者5年和10年无复发生存(recurrence- free survival, RFS)率分别为55.8%和46.6%。年轻组患者的肿瘤直径>5 cm占59.3%(32/54)、年长组的占35.8%(48/13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1);年轻组患者的手术切缘<1 cm和术后化疗的比例分别为50.0%(27/54)和20.4%(11/54),较年长组的35.8%(48/134)和7.5%(10/134)高(P=0.048,P=0.024);年轻组中的患者行肿块切除术且保证手术切缘≥1 cm与乳腺全乳切除术相比,R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0)。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34)和手术切缘(P<0.001)是影响术后RFS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  年龄和手术切缘影响乳腺MPTs预后,年龄≤40岁患者较>40岁预后更差,对于年龄≤40岁患者在保证手术切缘至少1 cm情况下行肿块切除术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分析局部T晚期与N晚期鼻咽癌患者的预后情况,为临床鼻咽癌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至2017年11月西部战区总医院经病理确诊为鼻咽癌的局部T晚期患者102例、局部N晚期患者162例的临床病例资料,分为两组并分析患者的预后情况。  结果  局部T晚期与N晚期患者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82.8%与75.8%(P=0.271)、无疾病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73.7%与62.8%(P=0.043),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ocal relapse-free survival,LRFS)分别为87.6%与91.6%(P=0.646)、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DMFS)分别为87.7%与79.5%(P=0.066),两组间PF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局部N晚期鼻咽癌患者的DMFS、OS、PFS均有下降趋势,临床上局部N晚期鼻咽癌患者应更强调系统性治疗以及分层治疗的意义,以争取更高的OS并降低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N)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05例乳腺IMPC组及10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类型(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no special type, IDC-NOS)组的病例,行FASN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CCK8、划痕实验检测FASN对T47D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FASN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的影响。  结果  FASN在IMPC中的表达为61.0%(64/105),显著高于IDC-NOS的31.4%(33/105),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IMPC中的FASN表达与患者脉管癌栓、N分期、Ki-67表达呈正相关(P<0.05),与IMPC患者的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 DFS)期和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 OS)期呈负相关(P<0.01)。FASN高表达是IMPC患者DFS和OS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敲低FASN后T47D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显著下降(P<0.001)。FASN促进T47D细胞中Wnt/β-catenin通路及EMT。  结论  FASN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EMT导致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FASN高表达与IMPC高侵袭、高转移等临床病理学特征呈正相关,是预测IMP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蒋朝阳  张涛  高辉  张伶 《中国肿瘤临床》2017,44(20):1019-1023
  目的  回顾性分析鼻咽癌患者伴有颈部及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的预后情况,为颈部淋巴结分区及鼻咽癌N分期的进一步修订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至2016年6月成都军区总医院经病理确诊为鼻咽癌的患者406例,分析伴有颈部及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情况。  结果  406例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ocal relapse-free survival,LRFS)、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DMFS)分别是75.0%、63.4%、87.2%和81.8%。伴有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患者的3年OS、PFS、LRFS、DMFS分别是51.5%、22.7%、90.0%和41.3%。N3期患者伴或不伴有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的3年OS、PFS、LRFS、DMFS分别是43.9%和84.7%(P=0.002)、12.9%和55.4%(P=0.006)、88.9%和80.3%(P=0.649)、33.0%和85.9%(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N分期是影响OS、PFS、DMFS的预后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是影响DM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  结论  鼻咽癌患者伴有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预后差,且该区淋巴结转移预示患者远处转移的风险增加。建议将Ⅴ区后缘间隙作为头颈部肿瘤一个新的颈部分区。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分析中国和美国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并预测乳腺IMPC患者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5年7月83例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乳腺IMPC患者临床资料,收集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415例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SEER数据库中诊断为乳腺IMPC患者资料,并对中国和美国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对比。进行单因素及Cox比例回归模型多因素和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分析,并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患者的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和癌症特异生存(cancer-specific survival,CSS)率。对模型进行内部及外部验证,通过临床决策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临床获益和应用价值。  结果  对建模集和验证集的年龄、肿瘤位置、手术方式、是否为第一原发肿瘤、T分期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及Cox比例回归模型多因素和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N分期、M分期以及分子分型与乳腺IMPC预后相关(P<0.05),将这些因素纳入并建立OS和CSS的列线图预测模型。OS和CSS模型中建模集C-index分别为0.85和0.79,验证集外部验证C-index分别为0.72和0.70,bootstrap法内部验证C-index分别为0.81和0.74。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的生存率与实际生存率接近,临床决策曲线分析显示模型的临床获益及应用价值较高。  结论  列线图能准确预测中国及美国乳腺IMPC患者的预后,为临床的诊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旨在比较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SBRT)与亚肺叶切除(sublobar resection,SLR)治疗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对患者生存的影响差异。  方法:  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298例Ⅰ期NSCLC患者,149例接受SBRT治疗,149例接受SLR手术治疗。在CT上位于肺野外1/3的病变位置定义为外侧,否则为内侧;依据治疗方式对两组患者进行倾向性匹配,比较组间患者的局部肿瘤复发、疾病特异性生存期(diseasespecific survival,DS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差异以及治疗相关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结果:  手术组内平均手术切缘距离为2.4±0.2 cm(0.4~5.2 cm);倾向评分匹配分析显示,手术组无复发生存期(relapse free survival,RFS)显著高于SBRT组(P=0.014),OS(P=0.58)与DSS(P=0.88)无统计学差异;对于直径超过2.0 cm的大结节,手术治疗组患者RFS更佳(P=0.035),而对于直径小于2.0cm的小结节,两组OS、DSS与RFS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SBRT组外侧肿瘤复发率更高,内侧肿瘤则无显著性差异;SBRT组的局部复发率较高(P=0.005)。SBRT治疗后发生2级及以上的放射性肺炎的比例为6.1%;手术治疗组15例(10.1%)患者出现气胸,术后出现谵妄、心律不齐和肺炎的比例分别为5.3%、6.1%及4.7%。  结论:  对于患有合并症的Ⅰ期NSCLC患者,手术治疗的RFS优于SBRT,但两种治疗方式的OS与DSS无显著性差异。肿瘤的大小与位置是制定治疗方案的必要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肿瘤体积(gross tumor volume,GTV)对接受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LARC)患者的预后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9月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28例初治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术前同步放化疗+TME。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GTV截点值,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分析。  结果  行NCRT后T分期降期率为58.6%,N分期降期率为69.5%,总体降期率为77.3%,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率为16.4%,总体保肛率为57.03%。GTV的截点为79.31 mL,GTV ≥ 79.31 mL与GTV < 79.31 mL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ocal relapse free survival,LRFS)、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istant-metastasis-free survival,DMFS)有显著性差异。GTV与MRI-T分期(ρ=0.236,P=0.007)、T分期变化(ρ=0.229,P=0.009)、TNM分期变化(ρ=0.219,P=0.013)及肿瘤退缩分级(tumor regression grade,TRG)(ρ=0.517,P < 0.001)相关,与MRI-T分期、MRI-N分期及N分期变化无关。  结论  GTV与LARC的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密切相关,是预后因素之一;肿瘤体积与治疗前T分期、新辅助治疗后的T分期变化、TNM分期变化及TRG相关,与治疗前N分期及N分期变化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9年1 月至2011年12月确诊的65例乳腺IMPC 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 ,EMA)表达以确定微乳头成分在肿瘤中所占比例。按微乳头比例≤ 10% 、11% ~30% 、31% ~50% 、> 50%将患者分为4 组,并同时检测ER、PR、HER-2 的表达。Kaplan-Meier 单因素生存分析中行Logrank 检验,采用多因素Cox 风险回归模型行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65例乳腺IMPC 患者中单纯IMPC 12例,IMPC 伴浸润性导管癌46例,IMPC 伴其他浸润性癌7 例。乳腺IMPC 中微乳头比例≤ 10% 组为7.69%(5/ 65)、11% ~30% 组为44.62%(29/ 65)、31% ~50% 组为26.15%(17/ 65)、>50% 组为21.54%(14/ 65),4 组乳腺IMPC 患者中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显示,ER、PR和HER-2 在乳腺IMPC 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6.92%(50/ 65)、67.69%(44/ 65)和24.62%(16/ 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Kaplan-Meier 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生存时间与淋巴结转移数,微乳头比例,脉管瘤栓,ER、PR、HER-2 的表达相关(P <0.05)。结论:淋巴结转移数,微乳头比例,脉管瘤栓,ER、PR及HER-2 的表达均与乳腺IMPC 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术前经皮穿刺活检(preoperative percutaneous needle biopsy,PPNB)对远处转移和生存的影响。方法:筛选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临床分期I-III期术后NSCLC患者908例,分为PPNB组与无活检组,经R语言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后应用IBM SPSS 22.0的Kaplan-Meier法对匹配后的I-III期及I-II期患者的无远处转移时间(distant metastasis free survival,DMFS)及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进行生存分析。将年龄、性别、手术方式、T、N、TNM分期、病灶位置、病理类型、穿刺情况、术后辅助治疗纳入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远处转移和总生存的因素。结果:临床分期I-III期患者术前行PPNB检查未增加外科手术治疗后远处转移风险(P=0.454)及死亡风险(P=0.778);临床分期I-II期的患者,PPNB未增加远处转移风险(P=0.601),也不增加死亡风险(P=0.877)。在单因素分析中,临床分期I-III期NSCLC患者,术前PPNB组DMFS明显短于无活检组(P=0.034),然而两组间的OS并无统计学差异(P=0.060);临床分期I-II期的患者,术前PPNB组DMFS明显短于无活检组(P=0.032),两组间的OS也无显著差异(P=0.078)。结论:早期NSCLC患者术前行PPNB未被证明增加远处转移风险,也未被证明增加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246例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乳腺IMP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为143例IMPC成分比例>50%(A组)和103例比例≤50%(B组)两组。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采用Log-rank检验及Kaplan Meier法等进行生存分析。结果:A组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和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均低于B组DFS(76.5%vs.83.6%,P=0.042)和OS(74.1%vs.81.6%,P=0.029)。A组中未行放疗患者的DFS和OS均低于行放疗患者的DFS(χ^2=5.219,P=0.022)和OS(χ^2=3.963,P=0.047)。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阳性表达(HR=2.989,95%CI:1.400~6.384,P=0.005),乳头侵犯(HR=2.388,95%CI:1.263~4.518,P=0.007),4枚以上淋巴结转移(HR=2.076,95%CI:1.080~3.992,P=0.029)为DFS独立危险因素,乳头侵犯(HR=1.951,95%CI:1.054~3.609,P=0.033)为OS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乳头侵犯中未行放疗患者的DFS和OS均低于行放疗患者的DFS(χ^2=6.541,P=0.011)和OS(χ^2=6.455,P=0.012)。结论:乳腺IMPC作为一种特殊类型乳腺癌,乳头侵犯提示预后较差。IMPC成分比例>50%较比例≤50%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更差,对于IMPC成分比例>50%或乳头侵犯患者,术后放疗能带来更多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L1细胞黏附分子(L1 cell adhesion molecules, L1-CAM)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carcinoma, IMP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 检测97例乳腺IMPC中L1-CAM表达, 并以95例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型(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IDC-NOS)作为对照组。分析L1-CAM在IMPC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结果  L1-CAM表达于肿瘤细胞膜及间质中的脉管内皮细胞, 在IMPC组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集团内细胞间的相互连接面。L1-CAM在IMPC中的表达率(50.5%)显著高于IDC-NOS组(18.9%), 并与IMPC的组织学分级、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间质内脉管的L1-CAM表达及肿瘤细胞的P53表达呈正相关(P < 0.05), 与ER、PR表达呈负相关(P < 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IMPC患者中L1-CAM表达阳性患者预后不良。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MPC中L1-CAM表达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  L1-CAM可能在IMPC集团性生长、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可作为IMPC预后预测的标志物及靶向治疗研究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配对分析以适形调强放疗为基础的不同治疗模式对非高发区T1~2N1M0期鼻咽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河南省肿瘤医院初治的行根治性放疗的T1~2N1M0期鼻咽癌患者,筛选出51对患者(单纯放疗组和同期放化疗组各51例)进行配对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各项生存率及急性不良反应。结果:全组5年总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生存率、无区域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4.1%、93.6%、96.7%、90.9%。单纯放疗组与同期放化疗组相比,5年总生存率(95.9%vs. 92.2%,P=0.894)、无局部复发生存率(94.1%vs. 93.3%,P=0.976)、无区域复发生存率(95.8%vs. 97.6%,P=0.572)、无远处转移生存率(91.4%vs. 90.2%,P=0.71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急性不良反应方面,与单纯放疗组相比,同期放化疗组呕吐、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和黏膜炎的发生率显著升高。结论:对于T1~2N1M0期鼻咽癌患者,同期化疗的加入并未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且急性不良反应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诱导化疗后行调强放疗的鼻咽癌患者,对比不同诱导化疗方案的治疗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初治170例Ⅱ~Ⅳb期鼻咽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26例,女性44例;Ⅱ期27例,Ⅲ期105例,Ⅳa~b期38例。  结果  全组中位随访时间34个月。3年总生存率、局部区域控制率、无病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82.8%、91.5%、76.7%和69.1%。多因素分析发现,含紫杉醇+顺铂的诱导化疗方案较顺铂+5-氟尿嘧啶疾病进展(HR:1.820,95%CI:1.013~3.271,P=0.045)及远处转移风险(HR:2.240,95%CI:1.017~4.090,P=0.045)显著降低。  结论  含紫杉醇+顺铂的诱导化疗方案较顺铂+5-氟尿嘧啶方案显著延长鼻咽癌患者无病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酪蛋白磷酸多肽-无定形磷酸钙(CPP-ACP)的再矿化糊剂和Duraphat Varnish保护漆预防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性龋齿和牙本质敏感的疗效。  方法  112例头颈部肿瘤患者,随机分为CPP-ACP再矿化糊剂组(实验组)和Duraphat Varnish保护漆组(对照组)。实验组:含900 ppm的CPP-ACP再矿化糊剂于放疗前1天起涂抹牙面,1次/天,疗程为5周;对照组:含5%氟化钠的Duraphat Varnish保护漆于放疗前1天起涂抹牙面,1次/天,疗程为5周。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放疗前、放疗后12个月的龋失补牙数(DMFT)、龋失补牙面数(DMFS)和牙本质敏感程度并进行比较。  结果  两组放疗前,DMFT、DMFS和牙本质敏感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放疗前比较,放疗后12个月两组DMFT、DMFS和牙本质敏感程度均明显升高,且对照组的DMFT、DMFS和牙本质敏感程度较实验组升高更明显(P < 0.05)。  结论  CPP-ACP在预防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性龋齿和牙本质敏感方面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N-myc蛋白表达与神经母细胞瘤完全缓解后复发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初次完全缓解的神经母细胞瘤患儿49例,其中N-myc阳性组27例,N-myc阴性组(对照组)22例。采用Kaplan-Meier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结果  49例患儿5年的总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5.7%、65.0%。N-myc阳性组患儿5年的总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4.2%、51.6%,对照组分别为90.9%、81.8%。N-myc阳性组患儿的总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N-myc表达阳性是导致神经母细胞瘤完全缓解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N-myc阳性是导致神经母细胞瘤完全缓解后复发的重要因素。应关注N-myc阳性患儿完全缓解后的巩固治疗及肿瘤复发的监测,最大限度避免治疗后复发,以改善患儿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诱导化疗对Ⅱ期鼻咽癌远期疗效的影响。  方法  收集福建省肿瘤医院放疗科收治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初诊Ⅱ期鼻咽癌患者104例,按治疗方式分为诱导化疗联合放疗组(放化组)和单纯放疗组(单放组)。比较两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  结果  全组中位随访时间为61(14~74)个月。放化组62例,单放组42例。放化组和单放组的5年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LRRFS)、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S)、总生存率(OS)分别为92.9%和86.9%(P=0.859)、91.9%和97.6%(P=0.253)、94.3%和82.9%(P=0.164)。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放化组中的T2N0、T1N1、T2N1期的DMFS分别为100.0%、100.0%、78.3%(P=0.010);OS分别为100.0%、100.0%、85.2%(P=0.079);LRRFS分别为83.3%、96.9%、89.9%(P=0.393)。  结论  诱导化疗联合放疗未能提高Ⅱ期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但T2N1期患者有较高的远处转移风险,可能需要行系统化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