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3~19岁高原世居藏族儿童青少年血常规指标水平及其变化趋势,为建立该人群血常规参考值范围提供依据。  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西藏日喀则地区1 568名3~19岁高原世居藏族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进行血常规检测,比较各年龄组、不同性别人群血常规指标水平并分析其随年龄变化趋势。  结果  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质量浓度(HG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中性粒细胞计数百分比(NEU%)、淋巴细胞数(LYM)、淋巴细胞数百分比(LYM%)、单核细胞计数比例(MON%)、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比例(EOS%)、嗜碱性粒细胞计数比例(BAS%)、血小板计数(PLT)在3~5,6~12,13~15,16~19岁4个年龄段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H值分别为60.22,179.41,249.45,115.03,74.90,14.34,33.46,78.90,49.20,97.29,24.45,24.28,42.65,20.10,P值均 < 0.05),其中RBC、HGB、HCT、MCH红细胞指标在藏族男生中随年龄呈现上升趋势(F值分别为148.77,493.04,623.14,249.92,P值均 < 0.05),在女生中无显著变化趋势(F值分别为1.37,0.15,2.94,0.11,P值均>0.05)。HCT在3~5,6~12,13~15,16~19岁年龄段的男女生间[(41.33±2.31)%,(41.98±2.40)%;(43.28±2.60)%,(43.75±2.36)%;(46.20±3.11)%,(44.83±2.67)%;(51.10±4.15)%,(43.61±4.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0,-2.88,3.50,10.82,P值均 < 0.05)。WBC、NEU、NEU%、LYM、LYM%、单核细胞计数(MON)、MON%等指标在男女中随年龄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P值均 < 0.05)。从12~13岁开始,RBC、HGB、HCT在高原世居藏族男性与女性青少年中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并逐渐拉开差距。  结论  红细胞指标在不同年龄、性别的高原世居藏族儿童青少年中变化趋势差异显著,在制定血常规参考值范围时应考虑地域民族、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
朱斌  宗敏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5):604-606
2011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7~18岁中小学生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但与2005年相比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继续增加,说明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仍比较严峻[1].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关于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议》(以下称《建议》),为5~17岁、18 ~64岁和65岁以上3个年龄组人群提供了针对性的身体活动建议,其核心内容是在人群中通过促进身体活动,实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一级预防.  相似文献   

3.
调查初中生上学日及周末进行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时间及频繁程度的变异性,探究学生MVPA与体质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调查北京市回龙观中学初一及初二学生共79名.使用改编的一日体力活动记录工具调查学生1周8:00-23:00的体力活动情况,依据能量代谢当量(MET值)将每日体力活动分为MVPA及非MVPA部分,制作上学日连续5d及周末连续2d的体力活动时间序列,并计算MVPA总时间及序列的lempel-ziv复杂度.探究MVPA情况与学生体质测试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上学日中,男生与女生的MVPA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0,P>0.05),女生MVPA时间较男生有更大的变异性(58.9%,53.5%);性别间MVPA复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P>0.05).2天休息日中,性别间MVPA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P>0.05),男生MVPA时间的变异系数(CV)低于女生(]41.5%,152.8%),复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P>0.05),男生MVPA复杂度CV略高于女生(55.1%,48.1%).青少年在上学日的MVPA时间CV,男生上学日及周末(53.5%,141.5%)较女生略低(58.9%,152.8%).男生上学日MVPA复杂度与体质量指数(BMI)中等程度相关(r=0.41),女生MVPA时间与体重和BMI有低程度相关(r值分别为-0.30,-0.31),复杂度均与体重和BMI有低程度相关(r值分别为-0.31,-0.33)(P值均<0.05).结论 初中生在上学日较周末MVPA更活跃,但进行MVPA活动的时间段相对单一.学校可以通过分散一天内MVPA的活动时段达到高效促进体质的效果.MVPA复杂度作为综合性较强的指标,可能与初中生BMI的关联更敏感.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青少年体力活动现状与体质健康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上海市青少年体力活动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为制定青少年的体力活动推荐标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体力活动问卷对1 378名11~17周岁的上海市青少年进行调查,并测量每位受试者的BMI、肺活量,测试耐力类项目,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强度体力活动与体质健康指标的关系。[结果]中等强度体力活动(MPA)的能量消耗均值男为3 427.86~5170.29千焦/周,女为3 853.55~5 465.79千焦/周;大强度体力活动(VPA)的能量消耗均值男为3 404.73~7 724.49千焦/周,女为1 861.41~5 641.72千焦/周。不同性别闲暇静态活动时间≥2 h者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闲暇静态活动时间<2 h的人群。MPA能耗、VPA能耗分别与BMI、肺活量和耐力素质不同等级间的相关性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目前上海市青少年的体力活动基本达到国际推荐水平,体力活动模式存在着性别差异;闲暇静态活动时间长的人群超重肥胖的检出率高;体力活动的健康效应与能量消耗相关。  相似文献   

5.
了解拉萨市藏族初中生体力活动状况及其与身体成分之间的关联,为藏族初中生青春期体质健康促进提供支持.方法 按方便抽样,兼顾城郊分布的原则,在西藏拉萨市6所初中的1 246名藏族学生进行身体成分及体力活动调查.结果 拉萨市藏族初中生久坐时长为(562.5±88.3) min/d、中高强度为(54.2±11.2)min/d;男生中强度、高强度、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94,38.91,17.50,P值均<0.01);男生总体力活动量、总能量消耗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98,23.28,P值均<0.01);每天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达60 min及以上人数比例为28.1%.初中生超重、肥胖体型的人数比例分别为8.4%,7.5%,腰高比≥0.5的学生占19.7%.男生在身高、体重、腰围、去脂体重指标方面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18,14.94,8.58,23.26,P值均<0.01);男生体脂百分比低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3,P<0.01).男生和女生腰高比、身体脂肪含量、体脂百分比与久坐时长均呈正相关,与低强度、中强度、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 拉萨市藏族初中生体力活动水平相对较高,体力活动时间与身体成分呈负相关,保持一定体力活动对身体脂肪控制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分析医学生不同体力活动水平与偏颇体质的关系,为改善医学生自身体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方便抽样方法,抽取蚌埠医学院1056名在校大学生,采用中医体质量表(Constitu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Questionnaire,CCMQ)和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IPAQ)分别评价大学生的中医体质和体力活动水平.采用x2检验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体力活动水平与偏颇体质的关系.结果 大学生中平和质202名,占19.1%;偏颇体质854名,占80.9%.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年级、运动习惯、午睡习惯及体力活动水平大学生体质类型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4.64,8.20,19.31,9.21,12.41,P值均<0.05);调整性别、年级、运动习惯、午睡习惯因素后,进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等及以上水平体力活动能减少偏颇体质(OR=1.34,95%CI=1.03~1.74).结论 中等及以上水平体力活动可能有效预防偏颇体质的发生,医学生应加强体育锻炼改善自身体质.  相似文献   

7.
了解喀什师范学院维吾尔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质状况的关系,为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及体质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随机整群抽取的1 005名喀什师范学院维吾尔族大学生进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SCL-90测试,对心理状态正常和障碍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状况比较.结果 新疆喀什师范学院维吾尔族大学生心理障碍人数比例为13.43%(135/1 005),女生比例(16.41%)高于男生(10.34%).男生与女生肺活量、坐位体前屈和耐力跑成绩正常组与障碍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生立定跳远成绩正常组与障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健康状况会不同程度影响到维吾尔族大学生身体功能和素质方面的各项成绩,对体质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国父母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的相互关系,为相应家庭干预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广东省汕头市和江西省赣州市1 701名初中生的身体活动水平及其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与民主型父亲的子女相比,父亲教养方式为专制型(OR=1.59)和放任型的子女(OR=2.04)出现身体活动不足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与民主型母亲的子女相比,放任型母亲的子女出现身体活动不足的可能性显著提高(OR=1.72)。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水平相关。与民主型父母的子女相比,放任型和专制型父母的子女更容易出现身体活动不足。  相似文献   

9.
儿童青少年由于身体活动不足所导致的体质健康问题愈发严重.基于国内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促进的历程回顾,通过分析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在家庭、学校、社区等环境中被忽视、被束缚、被挤占的现实原因,尝试构筑家庭—学校—社区的一体化身体活动支持性环境,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开展,提升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与运动伤害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为降低运动伤害的发生提供可参照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市文科类、理科类、体育类(非体育生)3类院校1 237名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功能和身体素质3类体质测试成绩,通过自我报告法调查学生近1年内运动伤害的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以及两分段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数据。  结果  大学生运动伤害发生率为12.5%(155名)。体质健康得分与发生运动伤害事件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当体质健康得分 < 70分时,体质健康得分与运动伤害发生风险呈负相关(OR=0.88,95%CI=0.85~0.91,P < 0.05);体质健康得分≥70时,不同得分间发生运动伤害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8,95%CI=0.95~1.02,P>0.05)。  结论  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与运动伤害发生风险呈负相关,建议大学生体质健康得分至少达到70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PA)与体能指数(PFI)的相关性,为改善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以及提升体能素质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8年9-12月采用整群抽样方式在华东、西北、华北、华中、西南和华南区选取4269名7~18岁学生,收集体力活动等数据,并完成立定跳远、握力、50 m跑、改良坐位体前屈、30 s仰...  相似文献   

12.
分析2014年10~18岁学生体育锻炼家庭支持性环境对身体素质的影响,为指导家长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体能测试资料,包括50 m跑、耐力跑、立定跳远、握力、引体向上/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共6项体能测试指标,按照年龄、性别进行标准化,计算Z评分,比较不同家庭支持性环境下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结果 学生体育锻炼活动家庭支持环境中,不支持率男生高于女生(10.94%和8.69%),乡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10.78%和8.85%);10~12岁年龄段学生不支持率最高,为10.42%,高于13~ 15岁(9.78%)和16~ 18岁年龄段(9.09%);中部地区学生不支持率最高,为10.68%,高于东部(8.87%)和西部(1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47.98,183.22,59.37,112.51,P值均<0.05).体育锻炼活动家庭支持环境中的学生握力、短跑和耐力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等Z评分均优于不支持的中学生,在不同性别、年龄段、地区学生中均呈现相同的趋势.结论 体育锻炼家庭支持性环境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积极作用,家长应支持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与社会经济状况(socioeconomic status,SES)的相关性,为针对性改善中国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9—12月在中国6座城市共选取4 269名7~18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评价问卷”对被试进行PA与SES状况的调查,同时进行身高、体重的测量。  结果  在不同强度PA方面,低SES组在低强度体力活动(LPA)、中等强度体力活动(MPA)、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总体力活动(TPA)上的时间分别为28.5(6.9,57.1)、46.2(25.7,79.2)、61.4(34.3,101.9)及102.9(65.0,145.8)min/d,均高于中SES组[21.4(4.3,50.7)、37.1(18.6,65.7)、50.3(27.1,86.8)、85.7(49.3,127.1)min/d]、高SES组[24.3(5.0,54.3)、40.0(21.4,69.1)、54.3(32.9,91.4)、89.6(55.7,132.9)min/d](P值均 < 0.01);在不同类型PA方面,低SES组的交通类PA[40.0(15.0,68.6)min/d]与娱乐类PA[4.3(0,17.1)min/d]时间最长,高SES组的运动类PA[36.4(20.7,60.7)min/d]时间最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在MVPA达标率上,低、中、高SES组分别为51.1%,42.5%和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2,P < 0.05);控制混杂因素后,低SES组的MVPA达标率是高SES组的1.24倍(P < 0.01)。  结论  SES处于中等水平的儿童青少年的MVPA及TPA时长最低;低SES组交通类及娱乐类PA时长较长,而高SES组运动类PA时长较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饮食知识健康教育和运动干预方式对中国城市初中生体质指数(BMI)和肥胖水平的干预效果,为青少年肥胖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15年9月,在天津、内江、大连抽取初一和初二1 491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720人)和对照组(771人),对干预组进行综合干预(健康教育和运动干预),对照组进行普通干预(发放健康手册和知识讲座),为期10月,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  结果  干预组肥胖学生BMI由干预前的30.1 kg/m2 下降为28.9 kg/m2,对照组肥胖学生BMI由干预前的29.9 kg/m2 下降为29.4 kg/m2,干预组肥胖学生BMI下降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干预组肥胖男生BMI由干预前的30.0 kg/m2 下降为28.6 kg/m2,对照组肥胖男生BMI由干预前的29.5 kg/m2 下降为28.9 kg/m2,干预组肥胖男生BMI下降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在肥胖女生中干预不显著(P > 0.05)。干预组学生工作日久坐行为时间由干预前的4.2 h下降为4.1 h,对照组学生干预前后均为4.4 h;干预组学生每周吃水果蔬菜天数由干预前的4.5 d增加为5.1 d,对照组学生干预前后均为4.8 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健康教育和运动干预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体力活动水平,明显降低肥胖学生尤其是男生肥胖水平,但干预效果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5.
体重指数与儿童青少年体能指数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体重指数(BMI)与儿童青少年体能指数(PFI)之间的关联.方法 以安徽省参加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的7~18岁汉族学生共8941人为研究对象.按性别、年龄分层后,将研究对象依据BMI百分位数分为5组:很低(BMI<P5)、较低(P5≤BMI<P15)、正常(P15≤BMI< P85)、较高(P85≤BMI<P95)、很高(BMI≥P95).对各体能测试成绩进行标准化,将其Z分相加算出PFI.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BMI组PFI的差异.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学龄段学生BMI与PFI的关联.结果 8941名学生中BMI很低、较低、正常、较高、很高组的PF1分别为-1.77、-0.91、0.32、-0.17、-0.54,呈倒“U”形分布;BMI正常组的PFI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值均<0.05).回归分析显示PFI与BMI呈正相关,与BMI2呈负相关,表明PFI是BMI的二次函数,随着BMI的增高PFI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抛物线变化趋势.结论 BMI与儿童青少年PFI呈现抛物线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体重指数(BMI)与儿童青少年体能指数(PFI)之间的关联.方法 以安徽省参加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的7~18岁汉族学生共8941人为研究对象.按性别、年龄分层后,将研究对象依据BMI百分位数分为5组:很低(BMI<P5)、较低(P5≤BMI<P15)、正常(P15≤BMI< P85)、较高(P85≤BMI<P95)、很高(BMI≥P95).对各体能测试成绩进行标准化,将其Z分相加算出PFI.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BMI组PFI的差异.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学龄段学生BMI与PFI的关联.结果 8941名学生中BMI很低、较低、正常、较高、很高组的PF1分别为-1.77、-0.91、0.32、-0.17、-0.54,呈倒“U”形分布;BMI正常组的PFI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值均<0.05).回归分析显示PFI与BMI呈正相关,与BMI2呈负相关,表明PFI是BMI的二次函数,随着BMI的增高PFI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抛物线变化趋势.结论 BMI与儿童青少年PFI呈现抛物线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1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fitness and motor competence in childre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ckground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fitness and motor competence in children aged 9–10 years. Methods A sample of 67 children (mean age 9.7, SD 0.3 year)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To assess motor competence, each child completed the Movement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 Physical fitness was measured by the Test of Physical Fitness, comprising nine different tasks including running, jumping, throwing and climbing.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a strong an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motor competence and physical fitness within the sample. Conclusions These results are relevant to the work of maintaining and developing both sufficient physical fitness and motor competence in children as these factors are important contributors to their health and well‐being.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