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廖庆祥  黄敏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1):1750-1752
了解深圳市罗湖区中学生饮食相关行为对超重肥胖的影响,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罗湖区2 639名中学生进行饮食相关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学生超重肥胖的总检出率为12.1%,男生(14.5%)高于女生(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1,P<0.05).校正年龄和性别之后,随着早餐摄入次数减少(OR=1.63,95%CI=1.21~2.19)和西式快餐摄入次数增加(OR=1.41,95% CI=1.07~1.85),与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增加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关联.结论 深圳市罗湖区中学生不良饮食行为增加超重肥胖的患病风险,应该根据年龄特点实时开展合理膳食教育,从而预防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中国青少年膳食知识水平与超重肥胖关系,为预防和解决青少年肥胖提供科学依据和合理建议。方法基于2004、2006、2009、2011年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获得1942名来自广西、贵州、江苏、上海、北京、重庆等地区12~18岁青少年的相关资料,利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青少年膳食知识水平对其超重肥胖的影响,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青少年膳食知识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 12岁年龄组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最高,达17.1%;高收入家庭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最高,达14.3%;男生超重肥胖率(13.60%)明显高于女生(8.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高膳食知识水平可显著降低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概率(OR=0.961,95%CI=0.924~0.999,P=0.046);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母亲膳食知识水平对青少年膳食知识水平也有显著作用(β=0.423,95%CI=0.361~0.484,P=0.000)。结论提高青少年膳食知识水平可降低青少年超重肥胖概率,母亲膳食知识水平对青少年膳食知识水平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了解维吾尔族中学生膳食因素对体质量指数(BMI)的影响,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开展营养健康干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随机选取乌鲁木齐、喀什各2所中学,每所中学在初一至高三年级各随机整群抽取2个教学班级,共调查48个班级,班级内全体1 682名维吾尔族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生男生超重率为19.79%,女生为12.75%;男生肥胖率为10.76%,女生为7.67 %.维吾尔族男女生的超重肥胖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106,P<0.01);维吾尔族中学生在14和15岁年龄段男生、女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348,6.423,P值均<0.05).经常加餐的维吾尔族中学生超重、肥胖比例均高于不经常加餐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435,P<0.01).维吾尔族中学生蛋类、肉禽类、谷物类摄入量与超重肥胖检出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32,0.412,0.395,P值均<0.05),维吾尔族中学生水果、蔬菜的摄入量与超重肥胖检出率呈现负相关(r值分别为-0.058,-0.065,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加餐、能量、脂肪、肉禽类是维吾尔族中学生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蔬菜摄入是其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1.752,2.045,1.082,1.599,0.713,P值均<0.05).结论 维吾尔族中学生膳食行为和摄入食物种类对BMI均有影响,应进一步改善维吾尔族中学生膳食结构.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河南省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现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效果评价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南省17个地市125 818名中小学生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和问卷调查。结果 河南省中小学生超重检出率17.00%,肥胖检出率17.45%,超重肥胖检出率男生(39.52%)高于女生(28.29%),城区(35.37%)高于郊县(33.73%)(x2值分别为1 560.765,36.600,P值均<0.001),随着学段的升高,超重肥胖检出率呈下降趋势(x趋势2=736.94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OR=0.588,95%CI:0.571~0.604)、郊县(OR=0.891,95%CI:0.866~0.916)和中学(初中OR=0.705,95%CI:0.681~0.729;高中OR=0.656,95%CI:0.633~0.681)是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喝含糖饮料次数(OR=1.070,95%CI:1.008~1.137)、吃...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龙州县贫困山区中小学生营养状况,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合理的膳食营养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龙州县15所小学和5所初中2011-2012学年18 612名中小学生的健康检测结果进行分析,采用《1995年全国学生7~22岁身高标准体重值》进行评价。结果全县2012年中小学生营养不良总检出率为10.93%(2 034/18 612),中小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高于2000年全国学生调查平均水平;营养不良率女生高于男生(x2=70.21,P<0.005)、中学生高于小学生(x2=116.47,P<0.005)、城区学生高于农村学生(x2=36.17,P<0.005);营养过剩(超重+肥胖)检出率较低,营养过剩(超重+肥胖)率女生高于男生(x2=8.43,P<0.05)、小学生高于中学生(x2=9.78,P<0.005)、城区学生高于农村学生(x2=116.75,P<0.005)。结论龙州县中小学生营养不良问题突出,应尽快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加强合理的营养膳食指导。  相似文献   

6.
聂俊峰 《中国校医》2022,36(11):814-816
目的 了解广州市番禺区中小学生常见病患病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9年13所中小学校学生健康体检资料共10 734人份进行统计分析,检出率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结果 总检出率依次为:视力低下(48.46%)、龋齿(50.15%)、沙眼(2.74%)、营养不良(12.32%)、肥胖(4.65%)、超重(7.98%)。其中,男女学生在视力低下、肥胖、超重的检出率存在差异;视力低下的检出率女生高于男生(χ2=50.05,P<0.001);肥胖、超重检出率男生高于女生(χ2=41.83,P<0.001;χ2=45.42,P<0.001);小学生和中学生之间在视力低下、龋齿、营养不良、肥胖、超重等几个方面的检出率存在差异,视力低下、超重检出率中学生高于小学生(χ2=1 101.73,P<0.001,χ2=5.23,P=0.010);龋齿、营养不良、肥胖检出率小学生高于中学生(χ2=206.19,P<...  相似文献   

7.
6~12岁小学生肥胖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州市小学生超重和肥胖患病率情况。方法对广州市某重点小学6~12岁1 059名在校学生进行身高、体重两项发育指标的测量,计算体重指数(BMI)值,评价超重、肥胖患病率。结果男生肥胖患病率16.55%,女生肥胖患病率12.22%,肥胖总患病率14.54%。肥胖患病率随年龄升高而上升。结论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问题不容忽视,应尽快将肥胖问题列为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来抓,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进行饮食干预和运动干预。  相似文献   

8.
了解膳食因素对中学生体质量指数的影响,为开展中学膳食营养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唐山市南北两区各1所中学初中部和高中部,并根据年级分层抽取研究对象,共1 583名学生,进行有关生长发育和饮食行为因素调查、膳食摄入调查及体格测量,建立数据库后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男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9.7%和10.7%,女生分别为12.5%和7.6%.13岁男生超重率为23.8%,肥胖率为12.7%;女生超重率为14.8%,肥胖率为9.8%.14岁和15岁男女生间BMI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119,6.298,P值均<0.05).能量、加餐、肉禽类、脂肪是中学生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044,1.751,1.598,1.081,P值均<0.05);蔬菜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OR=O.711,P<0.05).结论 膳食行为和膳食摄入食物种类对中学生体质量指数的增高均有影响,需要进行调整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长沙市岳麓区18~64岁成年居民膳食模式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针对性开展营养教育和营养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2020年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状况调查中的调查对象基本信息、过去一个月食物制品食用频率资料、过去一周在外就餐资料,以及膳食数据和身高体重数据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饮食习惯的超重/肥胖率差异;运用因子分析法建立膳食模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膳食模式与超重/肥胖的关系。结果 共计278名居民纳入调查分析,平均年龄(41.03±12.01)岁,超重89人(32.01%)、肥胖11人(3.96%)。因子分析共提取6种膳食模式,分别为传统膳食模式、动植物蛋白模式、奶类果蔬模式、小吃零食模式、西方膳食模式和速食酒饮模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混杂因素后,水果奶类模式(OR=0.242, 95%CI:0.096~0.607,P=0.003)、速食酒饮模式(OR=0.345, 95%CI:0.134~0.889,P=0.028)与成年居民超重/肥胖发生风险呈负相关,小吃零食模式(OR=2.894, 95%CI...  相似文献   

10.
探讨母亲孕期被动吸烟及女生超重肥胖对女生月经初潮年龄(age at menarche,AAM)的影响,为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2016年中学新生体检工作,采用方便抽样法对广州市城区26所中学的2 722名初一女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女生超重肥胖、母亲孕期被动吸烟与女生AAM的关系,采用四向分解法探讨女生超重肥胖在母亲孕期被动吸烟对女生AAM提前中的中介效应.结果 女生月经来潮率为90.82%(2 472/2 722).月经初潮中位年龄为12.00岁,初潮提前率为34.91%(863/2 472).与母亲孕期无被动吸烟的女生相比,母亲孕期被动吸烟≤3d/周的女生AAM提前的风险增加32%(OR调整=1.32,95%CI=1.06~ 1.65),母亲孕期被动吸烟>3 d/周的女生AAM提前的风险增加58%(OR调整=1.58,95%CI=1.21~2.07).超重肥胖女生AAM提前的风险比非超重肥胖的女生增加77%(OR调整=1.77,95%CI=1.36~2.31).四向分解结果显示,母亲孕期被动吸烟导致女儿AAM提前的风险中,79.60%归因于母亲孕期被动吸烟的直接效应(P<0.01).结论 女生超重肥胖和母亲孕期被动吸烟与女生AAM提前关联.母亲孕期被动吸烟对女生AAM提前的影响方式可能以直接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广州市6~11岁儿童生命早期因素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 为儿童超重肥胖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线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于2017年抽取广州市5所小学共5 17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2年的随访, 最终纳入学生3 315名。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的生命早期因素, 并测量基线和随访中身高和体重等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生命早期因素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结果  广州市6~11岁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为8.7%。校正混杂因素后,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母亲孕前消瘦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比母亲孕前正常体重的儿童降低了46%(OR=0.54, 95%CI=0.38~0.76);母亲孕期增重过多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比孕期增重正常的儿童增加了55%(OR=1.55, 95%CI=1.14~2.10);与自然分娩儿童相比, 剖宫产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增加了30%(OR=1.30, 95%CI=1.00~1.68)(P值均 < 0.05)。  结论  母亲孕期增重过多和剖宫产增加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 母亲孕前消瘦降低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出生体重及分娩方式对小学生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的影响,为预防儿童肥胖提供依据。  方法  依托广州市中小学生常规体检,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3所小学3 361名学生,对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分娩方式、出生体重与学生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的关系。应用相乘交互项和Delta法探讨交互作用。  结果  广州市小学生的超重肥胖率为21.33%,腹型肥胖率为12.08%。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与顺产的学生相比,经剖宫产者的超重肥胖风险增加了44%(OR=1.44,95%CI=1.16~1.80);高出生体重的学生超重肥胖风险较正常体重者增加62%(OR=1.62,95%CI=1.09~2.42)。调整多因素后,未观察到出生体重和出生方式与学生腹型肥胖之间的关联性(P值均>0.05)。经剖宫产出生与父母肥胖对学生的超重肥胖(RERI=0.33,95%CI=0.02~0.65)和腹型肥胖(RERI=0.39,95%CI=0.12~0.65)存在相加交互作用。  结论  剖宫产及高出生体重与小学生超重肥胖风险增高有关联。剖宫产出生方式与父母肥胖可能协同促进儿童肥胖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描述北京、东京3~5岁幼儿的超重肥胖现状,比较两地幼儿肥胖特征及其与生活方式的关系,为促进幼儿肥胖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法,于2019年10—11月选取北京、东京共444名3~5岁幼儿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及生活方式调查,对两地幼儿的超重、肥胖现状及与生活方式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北京幼儿的体质量指数(BMI)水平及超重肥胖率(25.28%)高于东京幼儿(18.44%),北京与东京幼儿超重肥胖率在早饭前是否身体活动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9.14,31.18,P值均 < 0.05)。北京与东京幼儿超重肥胖率在晚饭后不同零食频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4.72,21.93,P值均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北京幼儿早饭前不进行身体活动与发生超重或肥胖呈正相关(OR=1.45, 95%CI=1.10~2.68),晚饭后经常吃零食(OR=2.56,95%CI=1.44~3.57)和有时吃零食(OR=1.72,95%CI=1.21~2.72)的北京幼儿与超重或肥胖的发生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北京幼儿的超重、肥胖现象高于东京幼儿,早饭前不进行身体活动、晚饭后有时吃零食、晚饭后经常吃零食与北京幼儿超重或肥胖发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汪君民  龚腾云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1):1683-1687
  目的  探讨中度到大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MVPA)和久坐行为与小学生超重/肥胖风险之间的关联, 为改善小学生不良生活方式提供参考。  方法  2018年11—12月对广东省某市949名9~12岁小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将小学生划分为正常和超重/肥胖两组。实验对象24 h戴腕表式Gene active加速度计, 对MVPA和久坐时间进行区分和记录。由父母记录并提供小学生的屏幕时间。采用Possion回归分析MVPA、久坐时间、屏幕时间与超重/肥胖风险之间独立关联。  结果  20.8%(197名)的小学生超重/肥胖。小学生符合MVPA推荐值比例为22.1%(210名), 上学日久坐时间(不包括睡眠时间)为60.8%(577名), 高达8.5 h/d。仅有12.3%(117名)的小学生屏幕时间≤2 h/d。与Q4相比, MVPA为Q1的小学生与正常组小学生相比, 其超重/肥胖的风险比体质量正常的小学生高出4.38倍(P < 0.01), 且与久坐时间无关。与符合MVPA推荐值的小学生相比, 未达到MVPA推荐值的小学生的超重/肥胖风险增加了2.54倍(95%CI=1.59~3.77)。每天>2 h的小学生超重/肥胖的风险比每天≤2 h的小学生增加了1.87倍(95%CI=1.21~3.02)。  结论  MVPA时间越长, 超重/肥胖的风险越低。能达到MVPA时间要求的小学生比例偏低, 小学生的屏幕时间大多超出推荐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北京市青年男性学生HIV感染者Rush使用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开展宣传干预工作提供建议。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报告的现住址为北京市的200名青年男性学生HIV感染者,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感染前Rush使用比例为46.00%(92名);感染前发生过同性性行为的比例为92.00%(184名);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感染前以互联网为主要方式结识性伴(OR=3.84,95%CI=1.65~8.96)、饮酒(OR=3.26,95%CI=1.51~7.02)、参与过多人同性性行为(OR=4.84,95%CI=1.71~13.71)、感染前被诊断过性病(OR=2.23,95%CI=1.02~4.87)均与使用Rush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北京市青年男性学生HIV感染者感染前Rush使用率较高;可加强政府监管并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健康宣教,预防药物滥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广州市儿童课外静态生活方式情况,探究课外静态生活方式与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抽取广州市7~12岁儿童4 294名,采用体格检查、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儿童课外静态生活方式及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状况,分析比较不同课外静态生活时间对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影响。  结果  被调查儿童每天课外静态生活时间平均为194.3 min(男生200.3 min,女生187.3 min),四分位数分组分别为≤ 130.0、131.0~、181.0~、≥ 241.0 min。在控制混杂因素后,与每天课外静态生活时间最低组相比,每天课外静态生活时间最高组发生中央型肥胖、超重肥胖、总胆固醇异常、甘油三酯异常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的OR值及其95% CI分别为1.39(1.08~1.80),1.44(1.16~1.80),1.26(1.05~1.51),1.63(1.34~1.98)和1.28(1.06~1.55)。  结论  过长的课外静态生活时间会增加儿童中央型肥胖、超重肥胖的风险,并且与儿童的血脂紊乱有关,应加强对我国儿童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干预,减少儿童青少年静态生活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沈阳市小学生超重肥胖发生情况及饮食习惯和主要食物摄入频率,为探寻饮食相关因素对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7年5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沈阳市某区2所小学2 041名在校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同时发放饮食习惯及常见食物摄入频率的调查问卷。  结果  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8.4%和22.1%,男生超重\肥胖率(21.0%, 27.8%)均高于女生(15.8%,16.2%)(χ2值分别为22.45,53.40,P值均<0.01)。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经常吃早餐、吃饭速度、食欲、是否挑食,以及水果、海产品及罐头食品摄入频率与小学生超重肥胖有关联(χ2值分别为7.67,97.92,229.70,95.88,6.40,6.58,7.96,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吃饭速度慢(OR=0.46,95%CI=0.29~0.69)和吃饭速度正常(OR=0.47,95%CI=0.32~0.69)与小学生超重肥胖呈负相关,食欲好(OR=43.73,95%CI=5.88~325.36)与小学生超重肥胖呈正相关(P值均<0.01)。  结论  沈阳市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且肥胖检出率大于超重率;常见食物摄入情况对小学生超重肥胖发生发展的影响较少,但吃饭速度快和食欲好与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广州市母亲孕前及分娩前超重肥胖对子代中学时期超重肥胖的影响,为预防中学生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托广州市中学生常规体检,抽取3所高中、3所初中共3384名学生,将体检中超重肥胖的中学生纳入超重肥胖组(642名),其余学生纳入对照组(2742名),对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2007-2015年陕西省成年人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现状及变化趋势。  方法  利用2007、2010、2013和2015年四次"全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的数据,采用复杂抽样方法,考虑抽样权重,计算BMI分类(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率及BMI的不同百分位数(P5,P25,P50,P75,P95),趋势χ2检验分析四次调查中低体重率、超重和肥胖率的变化趋势,同时以敏感性分析加以验证。  结果  低体重率逐年下降、超重率和肥胖率不断上升,趋势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Z=-14.70,P < 0.001),其中农村居民、18~44岁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增长最快,BMI年均增长0.176(t=3.00,95%CI:0.055~0.298,P=0.006)个单位,2015年低体重率、超重率和肥胖率与2013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χ2=0.196,P=0.459)。敏感性分析以上趋势不变。  结论  2007-2015年陕西省成年人低体重率不断下降、超重率和肥胖率不断上升,农村居民、18~44岁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增长最快,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盐诱导激酶3(SIK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12225230与儿童青少年肥胖相关表型的关联,为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筛查干预提供证据。  方法  整群抽取北京市2 030名7~18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进行身体测量及超重肥胖分组。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rs12225230基因型频率。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rs12225230与肥胖、中心性肥胖相关表型的关联。使用Polyphen2数据库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rs12225230对SIK3基因蛋白质功能的影响;使用GTEx数据库探索与单核苷酸多态性rs12225230相关联的组织特异性基因表达。  结果  单核苷酸多态性rs12225230 C等位基因是儿童青少年肥胖、重度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OR肥胖=1.50,95%CI=1.10~2.04,P=0.01;OR重度肥胖=1.72,95%CI=1.23~2.39,P < 0.01)。单核苷酸多态性rs12225230 C等位基因与腰围、腰高比存在正相关(β腰围=1.40,95%CI=0.28~2.52,P=0.01;β腰高比=0.01,95%CI=0.00~0.02,P=0.01);单核苷酸多态性rs12225230 C等位基因对SIK3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可能存在功能损害,且与心脏组织中APOA1基因表达升高相关。  结论  SIK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12225230与儿童青少年肥胖、中心性肥胖相关,且与APOA1表达相关,但与脂代谢之间的关联尚需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