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总结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CL)的18F-FDG PET/CT影像学特点,探讨18F-FDG PET/CT在SPTCL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证实的SPTCL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观察病灶的形态、分布范围、代谢信息,结合其临床、病理特点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4例患者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病灶形态不规则,密度增高,相应部位18F-FDG摄取增高。病变累及范围广泛,面颈(2例)、躯干(4例)、四肢(4例)、腹膜和盆腔脂肪组织(2例)均可受累。半定量分析结果:皮下脂肪病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为3.5~14.6。 结论 SPTCL病变分布广泛,18F-FDG摄取差异较大,但18F-FDG PET/CT显像有利于整体评估SPTCL患者病情,在疗效监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11C-胆碱(11C-CHO)PET/CT、18F-FDG双时相PET/CT、常规18F-FDG PET/CT、11C-CHO+18F-FDG双时相PET/CT显像结合高分辨率CT(HRCT)4种方法对鉴别诊断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的价值。方法对28例SPN患者进行18F-FDG PET/CT显像(注药后l h显像,2 h行延迟显像)和11C-CHO PET/CT显像(于注药10 min后进行)。PET图像判断以SPN最大截面勾画ROI,计算SUVmax作为半定量指标,SUVmax ≥ 2.5为阳性,18F-FDG PET/CT延迟显像SUVmax上升10%为恶性病变(阳性),下降或升高 < 10%为良性病变(阴性)。HRCT以是否有分叶征、短细毛刺、胸膜尾征、支气管充气征、血管集束征、空泡征为分析良恶性的指征。所有病例进行临床综合分析及随访,以影像诊断是否符合临床随访及病理结果作为判断标准。组间SUVmax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8例SPN患者中,病理或临床随访诊断发现肺癌17例,结核7例,结节病4例。常规18F-FDG PET/CT显像确诊21例,18F-FDG双时相PET/CT显像确诊24例,11C-CHO PET/CT显像确诊23例,11C-CHO +18F-FDG双时相PET/CT+HRCT确诊27例。28例患者良恶性结节的18F-FDG及11C-CHO PET/CT的SUVmax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7和13.19,均P < 0.05)。良恶性结节分叶、毛刺、胸膜尾征、血管集束征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7、10.36、14.31和17.52,均P < 0.05)。11C-CHO+18F-FDG双时相PET/CT+HRCT联合显像的灵敏度为81.8%,特异度为94.1%,准确率为96.4%,明显高于非联合显像。结论 11C-CHO+18F-FDG双时相PET/CT+HRCT能较好地鉴别SPN的良恶性,三者联合能提高对SPN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联合同机高分辨率CT(HRCT)对肺磨玻璃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72例肺磨玻璃结节患者(恶性40例、良性32例)资料,对其临床资料、影像特征、SUVmax等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RCT下肺磨玻璃结节的直径(t=4.932,P < 0.001)、密度(χ2=29.425,P < 0.001)、分叶征(χ2=9.626,P=0.002)、毛刺征(χ2=7.605,P=0.006)、胸膜凹陷征(χ2=4.585,P=0.032)、血管集束征(χ2=7.605,P=0.006)及SUVmax(t=3.884,P < 0.001)在良、恶性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性别(χ2=0.026,P=0.873)、年龄(t=1.417,P=0.161)、空泡征(χ2=3.214,P=0.073)及空气支气管征(χ2=1.664,P=0.197)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混合型密度是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显著预测因子(χ2=10.261,OR=23.515,P < 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以结节直径≥11 mm、SUVmax≥0.9为评判指标具有较好的鉴别精度。HRCT、PET/CT及PET/CT联合HRCT对肺磨玻璃结节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75.0%、82.5%、90.0%,特异度分别为81.3%、78.1%、68.8%,准确率分别为77.8%、80.6%、80.6%。结论18F-FDG PET/CT联合HRCT通过对肺磨玻璃结节的代谢情况及影像学分析,对其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两者联合使用可以提高诊断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隐球菌病(PC)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及PET代谢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10月行18F-FDG PET/CT检查,经病原学或病理检查确诊为PC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CT类型(单发结节型、多发结节型、肺炎型、混合型)及征象、PET代谢特征(低代谢型、高代谢型)。结果22例PC患者中,单发结节型9例,多发结节型7例,肺炎型1例,混合型5例。发病部位以下肺为主,累及一侧或双侧肺下叶15例(15/22,68.18%),其中仅累及右肺下叶9例(9/22,40.91%)、仅累及左肺下叶2例(2/22,9.09%)。22例PC患者中,有实性结节病灶21例,病灶CT征象以血管集束征(12/21)、毛刺征(10/21)、晕征(8/21)最常见,支气管充气征(6/21)及分叶征(4/21)次之。病变结节18F-FDG PET最大标准化摄取值为1.00~12.67,以高代谢型为主(20/22),6例单发结节误诊为恶性肿瘤。结论PC以单发或多发结节为主,葡萄糖代谢标准化摄取值差异大,误诊率较高。肺内葡萄糖高代谢的单发结节在诊断为肺癌时需与PC相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11C-胆碱和18F-FDG PET/CT在脑胶质瘤显像中的意义,以提高PET/CT对脑胶质瘤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 分别对21例颅脑占位疑似脑胶质瘤患者行11C-胆碱及18F-FDG PET/CT颅脑显像,分析11C-胆碱和18F-FDG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与患者年龄、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 结果 21例患者的18F-FDG和11C-胆碱SUVmax与患者年龄无显著相关性,18F-FDG SUVmax与病变的良、恶性也无显著相关性,而11C-胆碱SUVmax与病变良、恶性存在一定相关性。 结论 11C-胆碱PET/CT在诊断和鉴别颅内胶质瘤病变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系统评价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对甲状腺球蛋白(Tg)表达阳性(简称Tg阳性)且131I全身显像(WBS)结果阴性(简称131I-WBS阴性)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复发患者的诊断效能。 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18F-FDG PET/CT对DTC复发患者诊断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0年12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研究的基本特征和诊断参数,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文献是否存在阈值效应,对纳入文献进行异质性Q检验,采用Deeks线性回归分析法评价文献的发表偏倚。绘制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采用Z检验分析行诊断性全身显像(Dx-WBS)与治疗性全身显像(Rx-WBS)的患者18F-FDG PET/CT诊断效能的差异,并分析在促甲状腺激素(TSH)刺激状态与抑制状态下18F-FDG PET/CT诊断效能的差异。 结果 最终纳入16篇文献,共1 036例DTC复发患者,纳入研究的异质性较低(I2=47.5%,P=0.018),异质性可能源于病例数(r=1.462,P=0.021),存在较小的发表偏倚(P=0.070)。18F-FDG PET/CT诊断Tg阳性且131I-WBS阴性的DTC复发患者的合并灵敏度为0.87(95%CI:0.82~0.91)、特异度为0.79(95%CI:0.68~0.86)、阳性似然比为3.76(95%CI:2.32~6.09)、阴性似然比为0.20(95%CI:0.14~0.27)、诊断优势比为23.89(95%CI:13.23~43.12)、SROC的AUC=0.91(标准误0.02)、Q指数为0.837(标准误0.023)。行Dx-WBS与Rx-WBS的DTC复发患者18F-FDG PET/CT诊断效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41,P>0.05)。在TSH刺激状态与抑制状态下,行Dx-WBS与Rx-WBS的DTC复发患者18F-FDG PET/CT诊断效能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864、0.525,均P>0.05)。 结论 18F-FDG PET/CT对Tg阳性且131I-WBS阴性的DTC复发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行Dx-WBS与Rx-WBS、在TSH刺激状态与抑制状态下患者18F-FDG PET/CT的诊断效能均相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恶性单发肺结节边缘征象所在区域18F-FDG摄取程度的差异,分析肿瘤不同生长模式对18F-FDG摄取程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50例恶性单发肺结节患者的18F-FDG PET/CT显像资料,测定结节各边缘征象(包括分叶征、毛刺征、胸膜牵拉征及血管集束征)所在区域的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ave)、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及标准化摄取均峰差(ΔSUV)。应用多组间均数比较LSD法分析各边缘征象所在区域18F-FDG摄取是否存在差异。结果50例恶性单发肺结节患者中,出现毛刺征者35例,SUVave=4.99±2.98,SUVmax=5.87±3.48,ΔSUV=0.88±0.67;出现分叶征者41例,SUVave=6.95±3.30,SUVmax=8.43±3.98,ΔSUV=1.48±1.04;出现胸膜牵拉征者26例,SUVave=4.45±2.03,SUVmax=5.40±2.45,ΔSUV=0.95±0.82;出现血管集束征者30例,SUVave=6.36±3.94,SUVmax=7.78±5.22,ΔSUV=1.42±1.52。分叶征组的SUVave、SUVmax及ΔSUV明显大于毛刺征组及胸膜牵拉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D法,P=0.008、0.006、0.015及P=0.002、0.003、0.049);血管集束征组的SUVave及SUVmax明显大于胸膜牵拉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SD法,P=0.026、0.026)。结论肿瘤不同生长模式的区域18F-FDG摄取程度存在差异,18F-FDG PET/CT显像能够很好地反映增殖性生长与浸润性生长在同一肿瘤不同区域分布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联合320容积CT双入口灌注成像(DI-CTP)肺动脉灌注指数(PPI)对单发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40例单发性肺结节患者的18F-FDG PET/CT及320排CT灌注成像影像资料(恶性结节24例、良性结节16例),PET/CT以结节18F-FDG摄取值SUV≥2.5为诊断恶性结节阈值,18F-FDG PET/CT联合PPI则在SUV≥2.5诊断阈值的基础上综合PPI<50%判定,并分析SUV与PP均值在良恶性结节间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PET/CT联合PPI正确诊断38例,其中恶性结节22例、良性结节16例,误诊2例。18F-FDG PET/CT联合PPI诊断肺单发结节的敏感性91.6%,特异性100%,准确性95.0%;18F-PDG摄取值SUV在良、恶性结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6,P>0.05),而PPI均值在良、恶性结节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P<0.01);SUV与PPI间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20,P>0.05)。结论18F-FDG PET/CT联合PPI可以提高诊断肺单发肺结节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和3.0T MRI联合显像评分与Ki-67(一种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 18例经病理确诊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术前行18F-FDG PET/CT和3.0T MRI联合显像,对显像结果进行评分并与Ki-67的表达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联合显像和术后病理标本的免疫组化检测在一周内完成。 结果 ① 乳腺癌最大标准化摄取值与Ki-67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73,P<0.05);②PET/CT和3.0T MRI联合显像评分与Ki-67的表达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674,P<0.01)。 结论 18F-FDG PET/CT和3.0T MRI联合显像在乳腺癌的预后判断中可能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原发灶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11月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因发现淋巴结转移性鳞癌而原发灶不明行全身18F-FDG PET/CT检查的5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44例、女性12例,年龄19~81岁,中位年龄51岁。所有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性鳞癌均于18F-FDG PET/CT显像前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原发灶经组织病理学检查或临床随访确诊。分析并计算18F-FDG PET/CT检测原发灶的检出率;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部位、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的关系。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法分析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的SUVmax的相关性。 结果 56例患者中,18F-FDG PET/CT检测原发灶阳性44例(真阳性42例、假阳性2例),检出率为75.0%;假阴性1例(鼻咽癌);11例患者18F-FDG PET/CT未发现原发灶。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的SUVmax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r=0.320,P<0.05)。 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对淋巴结转移性鳞癌的不明原发灶检测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淋巴结转移灶与原发灶的18F-FDG代谢强度存在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不同病理亚型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简称Ki-67)增殖指数与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代谢参数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8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NSCLC的1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6例、女性48例,年龄39~85(63.9±9.1)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18F-FDG PET/CT和高分辨率CT(HRCT)显像。从PET/CT图像中提取代谢参数,包括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肿瘤代谢体积(MTV)、糖酵解总量(TLG);从HRCT图像中获取肿瘤大小和CT形态学特征。采用Mann-Whitney U 和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间PET/CT代谢参数、Ki-67增殖指数的差异;采用Pearson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不同病理亚型的PET/CT代谢参数与Ki-67增殖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134例NSCLC患者在肿瘤分期、肿瘤大小、病理亚型、淋巴结转移、CT形态学特征间的Ki-67增殖指数、SUVmax、MTV、TLG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634~84.842,均P<0.001)。所有患者的Ki-67增殖指数与SUVmax、MTV、TLG均呈线性正相关(r=0.787、0.309、0.651,均P<0.001)。低分化型腺癌(实体+微乳头状为主型腺癌)的Ki-67增殖指数与SUVmax、MTV、TLG均存在相关性(r=0.492、0.652、0.603,均P<0.05);而高分化型腺癌(贴壁为主型腺癌)的SUVmax和TLG、中分化型腺癌(腺泡+乳头状为主型腺癌)的SUVmax 与Ki-67增殖指数呈线性相关(r=0.568、0.567、0.671,均P<0.05)。 结论 NSCLC的Ki-67增殖指数与18F-FDG PET/CT代谢参数SUVmax、MTV、TLG均有相关性,且与SUVmax的相关性最高。NSCLC不同病理亚型的Ki-67增殖指数与不同的18F-FDG PET/CT代谢参数相关性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原发性肺MALT淋巴瘤的认识及诊断能力。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17年4月经病理确诊的9例原发性肺MALT淋巴瘤患者(男性6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59岁)的临床资料及18F-FDG PET/CT显像资料,记录病灶的部位、数量、密度、大小、形态及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以及纵隔及肺门淋巴结等情况;分析影像信息并同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结果 9例原发性肺MALT淋巴瘤患者18F-FDG PET/CT表现分为3型:实变型4例、肿块型3例、弥漫肺炎型2例。实变型表现为大小、受累范围不等的实变影;肿块型表现为单发或多发、边缘毛糙的实性肿块影;弥漫肺炎型表现为肺叶内或双肺弥漫的斑片、团块样软组织密度影。在9例患者中可见支气管充气征8例(部分伴有支气管扩张)、三角型灌注征3例、病灶向中心聚拢4例、钙化2例、胸腔积液2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2例。所有病灶18F-FDG 代谢不均匀增高,中位SUVmax为6.0(2.6~8.3);2例弥漫肺炎型纵隔及肺门淋巴结18F-FDG摄取异常增高,SUVmax分别为13.0、4.7。 结论 原发性肺MALT淋巴瘤的18F-FDG PET/CT表现常为斑片状致密影,多见实变影,内部常见支气管充气征,18F-FDG轻度摄取,结合相对缓慢的病程,可考虑为原发性肺MALT淋巴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肺类癌的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的影像学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8年8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6例肺类癌患者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包括病灶的位置、形态特征、代谢情况及全身转移情况。16例肺类癌患者包括男性6例、女性10例,年龄43~78岁,中位年龄65岁;典型类癌(AC)5例,非典型类癌(TC)11例。采用t检验比较TC与AC两组病灶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的差异。 结果 16例肺类癌均为单发,病灶密度均匀,均无坏死囊变和钙化,CT值为(38±7) HU。9例中央型肺类癌中,8例可见“冰山征”,5例伴阻塞性肺炎;7例周围型肺类癌均未见阻塞性肺炎。1例AC患者可见多发骨转移,其余15例均未发现淋巴结及远处转移。16例肺类癌的SUVmax为4.00±1.64,最大径为(2.59±1.00) cm,SUVmax与最大径无相关性(r=0.238,P=0.375)。TC的SUVmax为3.32±1.17,AC的SUVmax为5.49±1.6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3,P=0.008)。 结论 肺类癌18F-FDG PET/CT多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结节或肿块,对18F-FDG的摄取轻度增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纹理分析在肺癌与肺结核的高代谢孤立性肺结节(SPN)鉴别诊断中的增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内蒙古赤峰市医院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且结果表现为高代谢[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2.5]的108例SPN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8例、女性40例,年龄35~72岁,中位年龄50岁;肺结核患者45例(肺结核组)、肺癌患者63例(肺癌组)。所有患者均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确诊。分析所有患者18F-FDG PET/CT图像SPN的良恶性(主观定性诊断),并计算错判率、灵敏度和特异度。采用MaZda纹理分析软件分别对CT和PET图像中的SPN横断面最大层面及相邻上下两层图像手动勾画ROI并提取纹理特征参数。分别采用Fisher系数、分类错误概率+平均相关系数、交互信息以及三者联合的方法(FPM)筛选具有鉴别意义的纹理特征。对筛选出的纹理特征进行原始数据、主成分、线性分类和非线性分类的分析,对SPN的良恶性进行鉴别,以错判率评价其鉴别效能。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对错判率最低的各纹理特征参数分别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筛选最具鉴别意义的前3位纹理特征。 结果 肺癌组与肺结核组患者在年龄[54(42~72)岁对47(35~64)岁]、SUVmax[(9.51±4.65)对(5.35±2.89)]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80、2.520,均P<0.05);在性别、SPN长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70,t=0.675,均P>0.05)。主观定性诊断高代谢SPN良恶性的错判率为26.9%(29/108)、灵敏度为93.7%(59/63)、特异度为35.9%(14/39)。基于SUVmax的ROC曲线分析,SUVmax临界值为5.3时错判率为25.0%(27/108),其与主观定性诊断的错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6,P>0.05)。CT和PET图像基于FPM联合非线性分类分析诊断的错判率最低,分别为8.33%和1.85%,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4,P<0.05);其与主观定性诊断和基于SUVmax的ROC曲线分析比较,错判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800、27.457,均P<0.05)。最具鉴别意义的前3位纹理特征分别为灰度游程矩阵中的垂直方向长行程补偿、灰度游程矩阵中的135°方向长行程补偿和灰度共生矩阵中的逆差距。 结论 MaZda纹理分析鉴别高代谢SPN良恶性的诊断效能较主观诊断高,在肺癌与肺结核的高代谢SPN的鉴别诊断中具有增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与3.0T MRI联合显像在乳腺癌原发病灶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对38例临床怀疑为乳腺癌的女性患者于一周内分别行18F-FDG PET/CT、3.0T MRI和病理学检查。 结果 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全部患者中,24例为乳腺癌患者,14例为乳腺良性肿瘤患者。3.0T MRI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1.7%、78.6%、86.8%;PET/CT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7.5%、92.9%、89.5%;PET/CT和3.0T MR联合显像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100.0%、92.9%、97.4%;3种显像方法间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87、1.612和2.955,P均>0.05)。 结论 18F-FDG PET/CT和3.0T MRI联合显像在乳腺癌原发病灶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但与单独18F-FDG PET/CT和3.0T MRI显像比较,3种显像方法在乳腺癌原发病灶的诊断效能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多发癌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5822例疑似肿瘤患者,均行18F-FDG PET/CT全身检查,经过活检或手术证实为多发癌患者32例。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以PET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2.5且CT上有形态学改变者作为PET/CT判断恶性肿瘤的标准,计算PET/CT诊断多发癌的灵敏度和准确率。 结果 本组患者中多发癌的发生率为0.55%,其中,双发癌30例、三发癌2例,共66个原发灶。32例多发癌的66个原发灶的SUVmean的平均值为6.68±3.61。PET/CT诊断多发癌原发灶真阳性为58个,假阴性为8个。PET/CT诊断多发癌的灵敏度为87.9%,准确率为87.9%。 结论 18F-FDG PET/CT全身检查诊断多发癌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的影像特征在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及炎症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行18F-FDG PET/CT、肺部表现为类炎症改变并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21例肺MALT淋巴瘤患者[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56~74(66.2±5.8)岁]及33例炎症型NSCLC患者[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龄48~84(64.6±9.6)岁]的临床资料。手动勾画CT及PET的感兴趣区,测量病变最大截面的长径及短径、CT值、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和峰值标准化摄取值(SUVpeak),分析影像征象(病变形态、支气管征、病变位置、淋巴结及脾脏的代谢情况)。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及校正t检验比较2组间的差异。 结果 21例肺MALT淋巴瘤患者中,肿块型少于实变型(28.6%对71.4%),33例炎症型NSCLC患者中,肿块型多于实变型(57.6%对42.4%),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2,P=0.037);肺MALT淋巴瘤患者中空气支气管征的比例高于炎症型NSCLC患者(90.5%对75.8%),合并高代谢淋巴结的比例明显低于炎症型NSCLC(14.3%对48.5%),二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 0.996、3.288,均 P>0.05);肺MALT淋巴瘤患者中单侧发病的比例低于双侧发病(23.8%对85.7%),炎症型NSCLC患者中,单侧发病的比例高于双侧发病(84.8%对15.2%),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133,P<0.001);肺MALT淋巴瘤患者中脾脏高代谢者11例(52.4%),炎症型NSCLC患者中未见脾脏高代谢者,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708,P<0.001)。肺MALT淋巴瘤患者的长径和短径较炎症型NSCLC患者短 [(5.89±2.14) cm对(6.26±2.75) cm、(3.88±1.98) cm对(4.21±1.56) cm],二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6、?1.87,均P>0.05)。肺MALT淋巴瘤患者的CT值高于炎症型NSCLC患者[(45.4±10.5) HU对(21.6±50.1) HU],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9,P<0.001);肺MALT淋巴瘤患者的SUVmax和SUVpeak较炎症型NSCLC患者低[(5.71±2.10)对(9.89±4.53)、(4.48±2.31)对(7.46±4.44)],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8、?3.23,均P<0.01)。 结论 18F-FDG PET/CT对于肺MALT淋巴瘤和炎症型NSCLC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中SUVmax、SUVpeak、脾脏代谢情况以及CT图像中的病变形态、病变位置、CT值等可作为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