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IL28B基因单核甘酸多态性(SNP)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2014年8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HBeAg阳性CHB患者143例,给予Peg-IFNα治疗24~144 w,随访52 w。采集外周血,提取DNA,检测IL28B基因SNP位点rsl2979860、rs8099917和rsl2980275多态性分布。应用二分类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IL28B基因SNP位点对病毒学应答率的影响。结果在治疗和随访结束时,应答58例(40.6%),无应答者85例;在143例CHB患者中,rsl2979860位点CT型占9.1%,TT型占0.7%,CC型占90.21%,rs8099917位点GT型占9.1%,TT型占90.9%,rsl2980275位点AG型占10.5%,AA型占89.51%;应答者rsl2979860 CC基因型为94.8%,显著高于未应答者的87.1%(P0.05),rs8099917 TT基因型为96.6%,显著高于未应答者的87.1%(P0.05),rsl2980275 AA基因型为94.8%,显著高于未应答者的85.9%(P0.05);校正基线资料后,经二分类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28B基因rsl2979860位点为病毒学应答的独立影响因子(P0.05)。结论 IL28B基因的SNP位点与Peg-IFNα治疗HBeAg阳性的CHB患者病毒学应答密切相关,临床医生在决定给予抗病毒治疗前,可以根据检测的血IL28B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预测Peg-IFNα的最终治疗效果,而作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检测血干扰素λ4(IFNL4)和白介素-28B(IL-28B)基因多态性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应答的评估价值。方法 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CHB患者140例,均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12个月。应用市售试剂盒检测外周血IFNL4和IL-28B基因多态性。结果 在治疗结束时,在140例CHB患者中,108例(77.1%)获得应答,32例(22.9%)无应答;应答组IL-28Brsrs8099917位点基因TT型占比为88.9%,显著高于无应答组的68.8%(P<0.05);应答组血清ALT、AST和HBV DNA水平分别为(35.4±3.2) U/L、(38.6±2.1) U/L和(3.8±2.1) lg copies/ml,均显著低于无应答组的(61.5±4.8) U/L、(73.5±3.0) U/L和(5.2±3.1)lg copies/ml(P<0.05);125例IFNL4 TT/TT型患者血清ALT、AST和HBV DNA水平分别为(47.1±2.5) U/L、(49.1±1.6) U/L和(4.5±1.2) lg copies/ml,与15例TT/△G型患者的(48.0±2.1) U/L、(59.4±1.5) U/L和(4.7±1.3)lg copies/ml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118例IL-28B TT型患者血清ALT、AST和HBV DNA水平分别为(36.4±2.1) U/L、(38.9±2.7) U/L和(4.0±1.7) lg copies/ml,显著低于22例TG型患者【分别为(59.0±1.4) U/L、(72.1±1.1) U/L和(6.0±2.1) lg copies/ml(P<0.05)。结论 CHB患者IFNL4rs368234815位点基因以TT/TT型和IL-28Brs8099917位点基因以TT型居多,检测IFNL4基因多态性可能对预测抗病毒疗效无明显指导意义,而检测IL-28B基因多态性可能对抗病毒疗效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IFN-γ基因多态性。方法 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技术检测51例ACLF患者和50例健康人血IFN-γ基因内含子+874 位点T/A 和+2109位点A/G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 ACLF患者+874位点TA+AA基因型频率(54.9%)显著高于健康人(24.0%),A等位基因频率(38.2%)显著高于健康人(22.0%,P<0.05);ACLF组+2109位点AG+GG型基因型频率(51.0%)显著高于健康人(26.0%),G等位基因(32.4%)显著高于健康人(16.0%,P<0.05);在3 m末,28例生存与23例死亡的ACLF患者+874、+2109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IFN-γ基因+874 位点A等位基因和基因型、+2109位点G等位基因和基因型是ACLF的遗传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白细胞介素-18(IL-18)基因-137G/C和-607A/C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变化。方法 在178例伴有HBV感染的HCC患者和251例健康人,取外周静脉血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PCR-LDR)行基因分型,测定IL-18基因-137G/C和-607A/C位点SNP。结果 HCC患者和健康人IL-18-37 G/C基因GG基因型、GC基因型和CC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75.3%对47.0%(P<0.05)、20.8%对51.4%(P<0.05)和3.9%对1.6%(P>0.05),G等位基因和C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93.6%对72.7%(P<0.05)和6.4%对27.3%(P<0.05);HCC患者和健康人IL-18-607A/C位点AA基因型、AC基因型和CC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37.6%对13.5%(P<0.05)、43.3 %对66.9%(P<0.05)和19.1%对19.5%(P>0.05),A等位基因和C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59.3%对47.0%(P<0.05)和40.7%对53.0%(P<0.05);HCC组IL-18-137G/C位点的GG基因和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健康人(P<0.05),HCC组IL-18-607A/C位点的AA基因和A等位基因频率也显著高于健康人(P<0.05),提示携带IL-18-137G/C和IL-18-607A/C位点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者罹患HCC的风险增加。结论 携带IL-18基因-137G/C位点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以及-607A/C位点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者可能更容易发生HCC,对HBV感染者筛查这些基因可能有助于早期发现肝肿瘤,以利于早期处理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Peg-IFNα-2a)治疗低水平HBs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结局及其血清HBsAg水平对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4年4月~2016年4月我院就诊的低水平HBsAg 阳性的CHB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每组40例。患者入组前经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给予对照组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接受恩替卡韦和Peg-IFNα-2a联合治疗48 w。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估基线HBsAg水平预测HBsAg清除的效能。结果 在治疗48 w末,观察组血清HBsAg和HBV DNA水平分别为(1.5±0.3) lg U/ml和(0.1±0.1) lg U/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2)lg U/ml和(1.3±0.3) lg U/ml(P<0.05),观察组HBsAg清除率和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32.5%和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和55.0%(P<0.05);基线HBsAg水平是HBsAg清除的独立相关因素(OR:0.337,95%CI:0.026~0.652, P<0.05);经ROC曲线分析,以基线HBsAg水平等于2.0 lg U/mL为截断点,基线HBsAg水平预测治疗48 w血清HBsAg清除的AUC为0.77,敏感度为0.85,特异度为0.68,阳性预测值为67.2%,阴性预测值为85.3%,正确性为72.5%。结论 应用peg-IFN-α-2a治疗已经NAs治疗获得低水平HBsAg阳性的CHB患者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且基线HBsAg水平能预测治疗结束时血清HBsAg清除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基因1/6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246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分为观察组123例和对照组123例,分别接受Peg-IFNα-2b 80 μg或Peg-IFNα-2a 180 μg皮下注射,1次/w,两组均同时口服利巴韦林,治疗48 w,随访24 w。采用罗氏公司COBAS Taqman HCV实时定量PCR试剂检测血清HCV RNA,采用Abbott RealTime HCV Genotype II试剂检测HCV基因型。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基线基因1型感染者分别为104例(84.6%)和108例(87.8%),基因6型感染者分别为19例(15.4%)和15例(12.2%,P>0.05),血清HCV RNA水平分别为(7.17±0.89) lg copies/ml和(7.19±0.88) lg copies/ml,白细胞计数分别为(6.6±1.3)×109/L和(6.6±1.5)×109/L,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54.1±21.1)×109/L和(157.2±19.2)×109/L,血清ALT水平分别为(83.4±26.3) U/L和(80.3±29.4)U/L,均无显著性相差(P>0.05);观察组快速病毒学应答率(RVR)、早期病毒学应答率(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率(ET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分别为45.5%、82.1%、83.7%和85.4%,与对照组的43.1%、78.9%、79.7%和78.0%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停药后复发率分别为14.6%和22.0%,也无显著性相差(P>0.05);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与对照组发热(58.5%对61.0%)、肌肉酸痛(48.8%对51.2%)、乏力(41.5%对44.7%)、头痛(30.9%对34.1%)、厌食(25.2%对30.1%)、脱发(26.8%对30.9%)、失眠(20.3%对25.2%)、白细胞下降(27.6%对31.7%)、红细胞下降(23.6%对28.5%)、血小板下降(13.8%对17.9%)和血清T3/T4/TSH异常(8.9%对10.6%)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应用Peg-IFNα-2b或Peg-IFNα-2a治疗基因1/6型CHC患者,疗效较好,且两种干扰素治疗效果相当,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应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丙性肝炎病毒(HCV)基因I型和非HCV I型感染的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 2013年10月~2016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108例CHC患者,其中HCV I型感染者58例,非HCV I型感染者50例,均接受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停药后随访24周。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采用一步法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TaqMan技术和HCV分型特异性引物进行HCV基因分型。结果 治疗前,两组基线年龄、性别比例、体质指数(BMI)、血清ALT和HCV RNA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HCV I型感染者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分别为74.0%、82.0%、88.0%和86.0%,均显著高于HCV I型感染者(分别为51.7%、60.3%、63.8%和58.6%,P<0.05);67例获得RVR患者SVR发生率为100.00%,显著高于41例未获得RVR患者的25.6%(P<0.05),76例获得EVR患者SVR发生率为94.7%,也显著高于32例未获得EVR患者的15.6%(P<0.05);在血清HCV RNA≤4×105 IU/ml被认为系低病毒载量组,HCV I型与非HCV I型感染者各病毒学应答率无显著性相差(P>0.05),而在血清HCV RNA>4×105 IU/ml被认为系高病毒载量组,39例非HCV I型感染者RVR、EVR、ETVR和SVR分别为71.8%、79.5%、87.2%和84.6%,均显著高于44例HCV I型感染者(分别为50.0%、59.1%、63.6%和74.4%,P<0.05);治疗24周、48周和随访24周时,非HCV I型感染者生化学应答率分别为70.0%、80.0%和84.0%,显著高于HCV I型感染者的50.0%、60.3%和69.0%(P<0.05)。结论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非HCV I型CHC患者效果较好,获得RVR和EVR的患者将获得SVR,应坚定治疗,而对HCV I型感染者、血清病毒载量较高和未获得RVR和EVR的患者,则应今早作出更改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国产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血清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效果。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2月纳入血清HBeAg阳性的CHB患者500例,被分为A组150例,给予国产peg-IFN-α-2b治疗,和B组350例,给予peg-IFN-α-2a治疗。两组均治疗24~48 w。在治疗结束后,随访24 w。结果 治疗前,A组血清HBV DNA定量为(6.1±0.7) lg cps/ml、谷丙转氨酶(ALT)为(81.1±29.8)u/l、体质指数为(22.1±2.9)、血清HBeAg定量为(3.1±0.6) lg s/co和HBsA定量为(4.4±0.6) IU/ml,与B组的(6.2±0.67) lg cps/ml、(80.7±27.9) U/L、(21.9±2.9)、(3.1±0.1) lg s/co和(4.4±0.5) IU/ml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24 w结束时,A组血清ALT复常率为64.0%,血清HBV DNA阴转率为60.0%,与B组的66.9%和62.9%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无显著性相差(P>0.05)。结论 应用国产peg-IFN-α-2b治疗血清HBeAg阳性的CHB患者能获得与peg-IFN-α-2a治疗相似的疗效,但价格便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长期口服恩替卡韦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换用干扰素治疗,为临床上针对长期口服核苷(酸)类似物的CHB患者提供一种可行的安全停药方案。方法 长期口服恩替卡韦治疗的CHB患者120例,接受恩替卡韦治疗时间为7~11(8.4±2.6)年。60例观察组患者采取口服恩替卡韦与注射重组人干扰素α2b联合治疗12 w,然后单独应用干扰素α2b至48 w,而60例对照组则继续口服恩替卡韦至48 w。两组均随访观察24 w。结果 在停药随访24 w时,观察组病毒学复发率为11.7%,生化学复发率为8.3%,黄疸发生率为1.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5.0%、43.3%和13.3%(P<0.05);观察组血清HBsAg和HBeAg转阴率分别为18.3%和21.7%,而对照组无血清HBsAg和HBeAg阴转病例(0.0%和0.0%,P<0.05);观察组血清HBV DNA复阳10例(1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2例(70.0%,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HBsAg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治疗24 w、48 w和停药24 w时,观察组血清HBsAg水平分别为(1944.7±268.6)IU/ml、 (530.7±261.3)IU/ml和(512.4±176.7)IU/ml,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080.4±255.1)IU/ml、(3087.1±264.1)IU/ml和(3148.5±212.3)IU/ml,P<0.01】。结论 针对长期口服恩替卡韦治疗有停药要求的CHB患者,在给予人干扰素α2b巩固治疗后,可在严密观察下停药,临床预后比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IL-28B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并探讨其与疾病病程和进展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纳入江苏籍汉族健康人群145例和453例HBV感染者,后者包括无症状HBV携带者(ASC)4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181例,肝硬化(LC)患者69例,肝细胞癌(HCC)患者79例,乙型肝炎肝衰竭(LF)患者79例,采用PCR法和直接测序法检测外周血IL-28B基因rs12979860和rs8099917多态性位点。采用Pearson x2检验对IL-28B rs8099917与rs12979860位点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表示。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x2检验和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IL-28B基因rs12979860位点有CC、CT和TT 3个基因型,LF患者CC型和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6.2%和98.1%,显著高于健康人群的87.6%和93.1%(OR=0.257,95%CI=0.068~0.973,P=0.045;OR=0.255,95%CI=0.070~0.928,P=0.038);IL-28B基因rs8099917位点有TT 、TG和GG 3个基因型,LC患者TT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2.8%和96.4%,显著高于健康人群的86.2%和92.4%(OR=0.288,95%CI=0.087~0.948,P=0.041;OR=0.299,95%CI=0.096~0.926,P=0.036)。结论 江苏地区汉族人群IL-28B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后不同疾病表型相关,IL-28B基因rs12979860的C等位基因和IL-28B基因rs8099917的T等位基因可能是HBV感染后病情进展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HBeAg阴性与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临床和肝组织病理学特点,探讨影响CHB患者发生明显肝纤维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50例CHB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Fibroscan检测肝脏硬度(stiffness)值和肝穿刺组织病理学特点,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CHB患者发生明显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60例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V DNA ≥1×105 copies/ml者所占比例显著低于HBeAg阳性组(66.9%对99.4%,P<0.05);HBeAg阴性组血清ALT和AST水平显著低于HBeAg阳性组(P<0.05);血清HBeAg阴性组与阳性组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总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岁、HBV DNA水平高、PTA低和Stiffness水平高为CHB患者存在明显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HBeAg阴性与阳性CHB患者存在一些临床和肝组织病理学特征的差异,血清HBeAg阴性患者可能存在更为严重的临床和预后问题,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和管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应用α干扰素(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儿童的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2013年3月~2016年3月我科诊治的CHB患儿70例,随机分为两组,40例患儿接受α-干扰素治疗6个月,另30例患儿接受胸腺肽注射液治疗6个月。在治疗结束时,比较两组患儿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HBsAg、HBeAg和HBV DNA转阴率,并分析影响CHB患儿治疗应答的因素。结果 在治疗结束时,α-干扰素治疗患儿血清ALT复常率为97.5%,与胸腺肽治疗患儿的93.3%比,无显著性相差(P>0.05),而血清HBeAg转阴率为40.0%,血清HBV DNA转阴率为77.5%,均显著高于胸腺肽治疗组患儿的10.0%和3.3%(x2=7.802,x2=37.998,P<0.05);对α-干扰素治疗患儿的治疗应答进一步分析显示,30例血清ALT水平大于200 u/l者血清HBeAg转阴率和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46.7%和43.3%,显著高于10例血清ALT水平<200 U/L患者的10.0%和10. 0%(P<0.05);32例年龄>5岁患儿血清HBeAg转阴率和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53.1%和50.0%,显著高于8例年龄<5岁患儿的12.5%和12.5%(P<0.05);31例血清HBV DNA水平<6 lg copies/ml者血清HBeAg转阴率和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54.8%和61.3%,显著高于9例血清HBV DNA水平>6 lg copies/ml患儿的11.1%和22.2%(P<0.05),而21例男性患儿血清HBeAg转阴率和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33.3%和28.6%,与19例女性患儿的47.4%和47.4%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5例病程<1年患儿血清HBeAg转阴率和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80.0%和60.0%,与35例病程>1年患儿的45.7%和48.5%比,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应用IFN-α治疗CHB儿童有一定的近期疗效,但存在明显的不良反应,其疗效与患儿年龄、血清ALT和HBV DNA水平有关,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或恩替卡韦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2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200例CHB患者,分成三组,分别给予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n=80)、甘草酸二胺肠溶胶囊联合阿德福韦(n=60)或甘草酸二胺肠溶胶囊联合恩替卡韦(n=60)治疗,观察1年。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BV标志物,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使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生产的AU58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生化指标。常规行肝活检术,应用组织学活动指数(HAI)评分评估肝脏炎症活动度。结果 在治疗1年末,阿德福韦组和恩替卡韦组患者血清HBV DNA转阴率、HBeAg阴转率和ALT复常率分别为91.7%、18.3%和86.7%和88.3%、16.7%和8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0%、6.3%和51.3%(P<0.05或P<0.01);阿德福韦组和恩替卡韦组肝组织HAI评分、ALT、TBIL和AST水平分别为【(3.5±1.3)分、(54.1±12.2)U/L、(16.4±4.1) μmol/L、(35.3±6.1) U/L】和【(3.2±1.5)分、(53.4±13.0) U/L、(16.0±4.1) μmol/L、(34.1±6.3)U/L】,其中HAI评分和AL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3±1.5)分、(59.3±15.7) U/L、(18.0±4.5)μmol/L、(38.4±7.1)U/L,P<0.05或P<0.01】;阿德福韦组与恩替卡韦组血清HBV DNA转阴率、HBeAg阴转率、ALT复常率、HAI评分、肝功能各项指标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阿德福韦或恩替卡韦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CHB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在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抑制肝组织炎症及保护肝功能方面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和粪便HBV DNA与血生化指标和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 2015年8月~2017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CHB患者73例,常规检测血生化、HBV标记物和HBV DNA水平,同时收集粪便,测量HBV DNA及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肠球菌、梭菌属、白色念珠菌、拟杆菌、普雷沃氏菌、瘤胃球菌等9种肠道菌群DNA,比较血清和粪便HBV DNA与肝功能和肠道菌群DNA的相关性。结果 48例血清HBeAg阳性患者粪便和血清HBV DNA水平分别为(5.9±1.6) copies/ml和(7.2±1.6) copies/ml,均显著高于25例血清HBeAg阴性组的(5.0±1.9) copies/ml和(6.1±1.3) copies/ml (t=4.401,P=0.024;t=5.936,P=0.008);21例轻度、47例中度和5例重度CHB患者粪便和血清HBV DNA定量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粪便HBV DNA与血清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r=0.61,P=0.002),与血清ALP和TBIL水平呈负相关(r=-0.49,r=-0.54,P<0.05),而血清HBV DNA与血清ALT或AST水平呈负相关(r=-0.46,P=0.023;r=-0.52,P=0.008);粪便HBV DNA与肠球菌呈正相关(r=0.49,P=0.005),而血清HBV DNA与乳酸杆菌呈负相关(r=-0.53,P<0.001),其余肠道菌群与HBV DNA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CHB患者粪便存在HBV DNA,其检测的意义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疗效及其对脂肪肝的影响。方法 25例CHB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96 w。经肝穿组织学检查行脂肪变分级,使用磁共振氢质子波谱成像(1H -MRS)检测脂水比(LWR)以判断肝脂肪变变化。采用自行设计的健康问卷调查表调查生活习惯并予以量化。结果 25例CHB患者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脂肪变≥F1者16例(64.0%),被认为合并脂肪肝;治疗96 w末,21例(84.0%)患者达到完全病毒学应答;治疗前后血清HBsAg和HBV DN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TBIL、ALT、体质指数、腰臀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无统计学意义的变化(P>0.05);根据治疗前后LWR变化,发现治疗后脂肪变变重者8例,未变者13例,改善者4例,而脂肪肝改善患者治疗后腰臀比显著下降(P<0.05);对生活习惯得分分析发现,每日主食量对脂肪肝的影响比较大(P<0.05),即每日主食量大者会加重脂肪肝。结论 恩替卡韦治疗未能改善CHB合并NAFLD患者肝脏脂肪变程度,而这些患者在抗病毒的同时控制主食,降低腰臀比或许能减轻肝脂肪变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