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正常新生儿中双侧听力障碍的发生率约为0.1%~0.3%,给患儿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1-2]。我国现有0~7岁聋儿80万例,并以每年平均3万例的速率增加。语言学习的前提是拥有正常的听力,听觉障碍会导致大脑得不到有效声刺激,严重影响患儿认知、语言的发育,导致患儿出现注意力缺陷、社会适应能力低下和严重的心理问题[3]。目前认为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听力障碍比较有效的方法,本组研究主要观察了我县2007—2011年所有新生儿的发病情况,分析了相关原因,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张德俊  刘玉娇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9):4200-4200
目的:掌握现阶段新生儿听力损失的情况,寻找降低新生儿听力损伤的途径。方法:采用瞬态耳声发射技术(TEOAE)对所有正常新生儿进行初筛、复筛;对通过者采用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进行听力学诊断。结果:初筛、复筛未通过者占总人数的1.2%;听力损失者占总人数的5.7%;耳聋者占总人数的0.8‰。结论:新生儿听力筛查十分必要,对新生儿听力损伤可通过筛查早期发现进行干预和康复训练,避免语言障碍发生。  相似文献   

3.
李红星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5):3933-3935
目的:探讨新生儿听力筛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仪(DPOAE)对在该院分娩的1 079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同时自制问卷对胎教睡眠姿势等因素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4 h之前左侧、右侧听力与睡眠姿势有统计学差异。24 h之前、之后右侧听力与胎教有统计学差异。24 h之前右侧听力与体重有统计学差异。24 h之后左侧听力与孕周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听力与胎教、睡眠姿势、体重、孕周有统计学差异,分娩方式、性别、民族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现阶段本地区新生儿听力损失的现状,以期早期发现,主动干预,降低新生儿听力损伤。方法:采用瞬态声耳声发射技术(TEOAE)对所有正常新生儿进行初筛、复筛;未通过者,采用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进行听力学诊断。结果:初筛、复筛未通过者占总人数112%;听力损失者占总人数5.7‰。耳聋者占总人数的0.8‰。结论:新生儿听力损伤可通过筛查早期发现。进行干预和康复训练,避免语言障碍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影响新生儿听力筛查测试的相关因素及其对策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2~8月于该院分娩的252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测试,所有患儿根据其自身情况,分为正常儿组(222例)与高危儿组(30例)。初次筛查显示通过者无需进行再次筛查。若初次筛查未通过,在42天左右进行复筛,复筛显示仍未通过者,应将其转至上级医院,满3月龄对其实施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技术进行相应诊断,进行确诊。对于筛查未通过者,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实施相应对策。结果:初次筛查正常儿通过率为93.69%(208/222),复筛通过率为85.71%(12/14),均显著高于高危儿组73.33%(22/30)、37.5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分娩方式、顺产组初次筛查通过率与复筛通过率分别为93.38%(141/151)、80.00%(8/10),与剖宫产组93.00%(93/100)、71.43%(5/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新生儿听力筛查已经广泛普及,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进一步提高筛查通过率,降低假阳性率,根据其影响因素使用相应对策进行解决,缓解家长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6.
影响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欣华  盛红  刘恒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7):3442-3444
[目的]主要探讨影响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两阶段筛查法,即出生以后进行第1次筛查,未通过初筛者于出生42d左右进行第2次筛查。主要采用GSI-70全自动便携式耳声发射仪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单耳不通过即为不通过,不通过者均经两次以上重复测试。在筛查的同时,自制问卷调查表,对新生儿的性别、筛查时间、出生史、家族史、疾病史、母亲妊娠史、父母亲的职业和文化程度等33个因素进行调查,以了解影响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的相关因素。调查结果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chi-squared test)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236名新生儿中,第1次筛查通过1874名(83.8%),未通过的在42d左右进行第2次筛查。362名需要第2次筛查者,实际筛查324名。324名进行第2次筛查的新生儿中,通过310名(95.7%)。通过率足月儿、过期产儿高于早产儿,体重超过2500g者高于不足2500g者,健康新生儿高于有新生儿疾病史者,P值均小于0.05。[结论]新生儿的胎龄、出生体重、新生儿疾病对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通过率有显著影响。父母亲的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因素对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结果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方国兴 《浙江预防医学》2010,22(3):67-67,69
利用TEOAE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能早期发现听力障碍,对早期于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但若假阳性率过高,则会对家长造成不必要的心理与经济负担,也影响了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的深入开展。为更好总结以往筛查的经验,本文对2008—2009年我院出生的869名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同时对假阳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刘波  于丹阳  张晓光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3):1788-1789
学龄前期儿童耳聋明显易为家长发现,但中等度听力损失却易被忽略,特别是当有一侧耳听力正常时可长期不能察觉,而于体检时才被发现,故在幼儿园内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听力筛查是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为了解丹东市区学龄前儿童的听力状况,早期发现有听力障碍的儿童及与听力有关的疾病,我们对丹东市区5所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进行了听力筛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深圳市新生儿听力筛查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深圳市新生儿听力筛查情况及先天性听力障碍发病情况。方法2004-2008年,用耳声发射(OAE)与快速听性脑干反应(AABR)技术对深圳市出生的13652名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对其中4732名新生儿进行先天性听力障碍危险因素调查。结果新生儿听力筛查初筛通过率为87.7%,复筛率为59.6%,复筛通过率为83.6%;生后3d筛查组(A组)初筛的通过率为82%,低于生后30d组(B组)的94%,生后30d组复筛通过率为63%,低于生后3d组的85%(P0.001);高胆红素血症、先天性耳廓及外耳道畸形、先兆流产史是先天性听力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对新生儿应常规进行听力筛查,将有高危因素的患儿列为重点筛查对象,作到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0.
11.
了解高中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家庭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高中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家庭支持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及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对随机整群抽取的广东省某县级中学1155名普通高中生进行测查.结果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处于轻度水平(2.26±0.48);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消极应对存在正相关,与积极应对、家庭支持存在负相关(P值均<0.01).回归分析表明,生活事件、消极应对、积极应对及家庭支持可解释高中生心理健康总变异的42.3%.结论 生活事件、消极应对、积极应对及家庭支持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有较大影响.应分别从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的角度开展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了解大学生对健康体检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和完善大学生健康体检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4年9-11月采用分阶段目的抽样和方便抽样混合的抽样方法,使用自编调查问卷对中国5个省市20所不同类型高校3 422名大学生的健康体检需求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2.76%的大学生希望至少每年体检1次,男生、大一新生、部属院校、地方院校更愿意每年体检1次(OR值分别为1.20,1.27,0.71,0.80,P值均<0.05).70.76%的大学生希望学校定期组织体检,并自愿参加;65.23%可接受的体检费用为≤100元,并与个人消费水平呈正相关;选择专业体检中心的占81.24%,校医院占26.71%;大学生最希望以个体报告单形式获得体检结果(46.30%).体检后,希望以书面形式告知体检计划的方式获得健康指导的最多(63.90%),其次为体检机构进一步提供相关检查的方式(62.34%).结论 大学生对健康体检存在多方面的需求.在制定大学生健康体检政策时,应考虑大学生对体检频次、组织形式、费用、体检机构和体检后健康指导等需求.  相似文献   

13.
卢凤  秦梅  朱传林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7):1047-1051
了解泰州市青春期学生性心理健康现状及家庭影响因素,为学校、家庭性心理健康教育提出针对性意见.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泰州市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1 215名青春期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青春期学生性心理总分中等(3.82±0.52),其中性知识得分低(3.31±1.00),性适应良好(4.29±0.68);女生性态度、性控制力方面优于男生(t值分别为4.53,6.96,P值均<0.01);生理知识、性知识、性观念及自身适应4个维度随着学历的提高均有明显进步(F值分别为157.18,85.18,85.96,65.54,P值均<0.01);家庭中亲子关系、父母是否对子女进行性教育、是否为独生子女、父母的学历、儿童早期与父母长期分离经历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对青春期学生性心理发展有预测作用(P值均<0.05).结论 泰州市青春期学生性心理健康现状良好,应着重加强其性知识教育;要促进青春期学生性心理健康,家庭因素的影响应受到更多重视.  相似文献   

14.
了解山东省医学生食品安全的认知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饮食习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山东省2所医学院校在校学生共2 322名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问卷对其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结果 山东省医学生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与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是否学过营养相关知识、每月用在食品上的开销相关(x2/H值分别为20.48,128.02,98.61,36.50,77.60,171.03,P值均<0.01),男生、高年级、与食品相关专业及城镇生源的学生食品安全知晓率最高.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专业、生源地、每月用在食品上的开销和对食品的关注度均影响大学生食品安全的认知(P值均<0.05).结论 山东省医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水平较高,但不同特征群体间存在差异,有必要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医学生食品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不同年龄和屈光状态儿童屈光进展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近视防控方案制定和工作实践提供参考。  方法  基于已有队列分层整群抽取上海嘉定区和松江区共20所幼儿园和中小学校,收集1 510名4~14岁儿童2015年基线及2016年1年随访数据,包括睫状肌麻痹等效球镜(SER)、眼轴长度(AL)和角膜曲率等,分析SER和AL在不同年龄、屈光状态儿童中的分布和进展,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探索SER进展量的影响因素。  结果  4~5岁儿童ΔSER保持相对稳定(平均-0.08~-0.07 D/年),6岁以上各年龄段SER均向近视方向明显漂移(平均-0.50~-0.31 D/年),11岁后回落至-0.44~-0.33 D/年;ΔAL在4~10岁组为0.27~0.35 mm/年,11~14岁组降低为0.15~0.22 mm/年。新发近视者的ΔSER和ΔAL最大[(-0.90±0.05)D,(0.51±0.02)mm],其次是低度近视组[(-0.68±0.04)D,(0.36±0.02)mm],中高度近视组[(-0.49±0.06)D,(0.23±0.03)mm]再次之,远视组[(-0.21±0.02)D,(0.26±0.01)mm]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年龄(β=-0.07)、基线SER(β=0.05)和ΔAL(β=-0.78)是4~10岁组屈光进展的独立影响因素,ΔAL(β=-1.55)是11~14岁组屈光进展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 < 0.05)。  结论  学龄前阶段儿童眼轴多为生理性增长,应通过增加户外活动等防止其超越生理性范围增长引起屈光近视化进展。小学阶段、近视前期和低度近视对象是近视防控重点动态监控和干预人群。  相似文献   

16.
探讨家庭因素在儿童伤害发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为干预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在太原市城区随机选取2所六年制小学,整群选取四、五年级全部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伤害现状及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结果 儿童伤害发生率为48.1%,男生为53.2%,女生43.2%,不同性别间伤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88,P=0.014).影响伤害发生的家庭危险因素是父亲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OR=1.062),保护因素是父亲文化程度高(OR=0.840)、近1 a无家庭事件发生(OR=0.568)和母亲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OR=0.975).结论 应重视家庭因素对儿童伤害发生的影响,尤其当家中发生重大事件时更应提高警惕,同时改善父母的教养方式,预防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aimed to identify and compare psychosocial and behavioral factors associated to STD/AIDS risk among students enrolled in the first and last years of the Nursing and Medical Undergraduate Programs at State University of Londrina. A convenience sample was selected from 263 enrolled students, and the 183 students who were sexually active (70.4%) had their data assessed. The Aids Risk Reduction Model framework was used to design the questionnaire in which a 5%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level was considered. Some risk factors were identified such as the perception of invulnerability, multiple sexual partners, consumption of alcoholic beverages before intercourse, and the discontinuous use or no use of condom. The risk factors are common both to the freshman and senior students,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related to the passage of time or to the students' higher educational level. Senior students tend to be monogamous which makes them feel safer and decrease the use of condom with their sexual partners.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深圳市中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19年10—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在深圳市10个区抽取7 423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健康素养及各维度得分的因素。  结果  被试学生健康素养总得分为(107.39±22.31)分,其中体力活动(16.81±5.28)分、人际关系(20.69±4.10)分、压力管理(21.64±5.53)分、精神成长(14.93±3.96)分、健康意识(15.61±4.96)分和营养(17.71±4.65)分。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女生、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非住校生与中学生健康素养呈负相关(B值分别为-3.04,-7.72,-9.99,-3.85),父、母亲受教育程度高与中学生健康素养得分呈正相关(B值分别为1.56,2.78)(P值均 < 0.05)。  结论  深圳市中学生具有较高的健康素养水平,与学校类型、父母亲受教育程度等因素有关。建议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中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情况,探讨家庭关系、专业满意度、心理健康状况、应对方式等因素对其影响,为预测及预防大学生自杀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四川省成都市某大学大一和大二年级5524名在校学生,利用症状自评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及一般情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7.8%;有重大创伤(OR=1.524,P=0.001)、家庭气氛很不和谐(OR=1.826,P=0.029)、与母亲关系非常紧张和比较紧张(OR=4.301,P=0.004和OR=1.672,P=0.012)、专业不满意(OR=1.366,P=0.022)、躯体化(OR=1.617,P=0.001)、抑郁(OR=6.247,P=0.000)、敌对(OR=1.475,P=0.002)、精神病性(OR=1.531,P=0.020)、其他因子(OR=1.641,P=0.000)是自杀意念产生的危险因素,人际关系敏感(OR=0.674,P=0.014)、积极应对方式(OR=0.575,P=0.000)是自杀意念产生的保护因素。结论 自杀意念在大学生中有一定的发生率,社会和心理因素对大生自杀意念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中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为预防和降低中学生网络欺凌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9年3月1日—5月31日,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江苏省宜兴市3所初中和4所高中的12 940名学生,利用自编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比较网络欺凌遭受率在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组间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  结果  中学生网络欺凌遭受率为12.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本人饮酒(OR=1.93)、不能情绪自控(OR=1.30)、认为生活环境不太安全(OR=1.70)、对周围人不太信任(OR=1.66)、每天上网时间≥2 h(OR=1.39)、总是使用社交软件(网站)(OR=2.24)、家庭成员关系比较矛盾(OR=1.46)、较多感到被父母忽视(OR=1.50)、担任过班干部(OR=1.30)以及不受同学欢迎(OR=1.34)均与中学生遭受网络欺凌呈正相关(P值均 < 0.05)。基于上述10项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区分度较好(AUC=0.73)。  结论  中学生遭受网络欺凌较为普遍,网络使用、父母忽视和班级职务等均是遭受网络欺凌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