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评价罗氏手术(Noordhoff)联合鼻-牙塑形(PNAM)正畸治疗唇腭裂(CLP)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2014年7月—2019年1月漯河市中心医院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CLP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患儿分为联合组(PNAM正畸+Noordhoff手术,61例)与Noordhoff组(单纯Noordhoff手术,19例),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相同唇裂程度患儿相比,联合组患儿手术时间显著短于Noordhoff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Noordhoff组(P<0.05),2组不同唇裂患儿术后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2组手术相关并发症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组61例患儿PNAM正畸治疗过程中,18例患儿软腭、上颌结节及患侧穹隆内衬黏膜处出现黏膜溃疡及出血,42例患儿双侧颊部皮肤防水胶布粘连处出现接触性皮疹。2组术后6个月患侧唇高、健侧唇长及患侧唇长均较同组初诊时显著增加(P<0.05),术后6个月患侧唇高、健侧唇长及患侧唇长均较同组初诊时显著增加(P<0.05),且联合组术后6个月患侧唇高、健侧唇长及患侧唇长均显大于Noordhoff组(P<0.05);2组手术前、后健侧唇高均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后,联合组鼻部外形优良率显著高于Noordhoff组(P<0.05)。2组术后6个月BK横向距离、BK矢状线距离、矢状线长度及MG-矢状线均较同组初诊时显著下降(P<0.05),J-(F-G)均较同组初诊时显著上升(P<0.05),且联合组术后6个月BK横向距离、BK矢状线距离、矢状线长度及MG-矢状线均显著小于Noordhoff组(P<0.05),2组术后6个月J-(F-G)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Noordhoff术前应用PNAM正畸治疗能有效减轻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CLP患儿鼻唇部形态,提高间隙关闭效果,但PNAM治疗期间并发症较多,建议在矫治过程中对患儿痛点、溃疡处进行充分润滑及打磨,减少防水胶布更换次数,以减轻患儿治疗痛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单次低剂量激光疗法对固定正畸治疗初期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西宁市口腔医院口腔正畸科进行固定正畸治疗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单次低剂量激光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安慰剂治疗。应用数字评定量表(NRS)测量2组患者白天、夜间自发性疼痛及咀嚼疼痛强度。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实验组用0.012、0.014英寸的超弹性镍-钛(NiTi)线白天及夜间自发性疼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用0.016、0.018英寸NiTi线则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用0.012、0.014、0.016、0.018英寸NiTi线咀嚼疼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单次低剂量激光疗法可显着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联合右旋美托咪定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手术患儿苏醒期躁动及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将120例3~6岁择期行腭垂腭咽成形术手术的OSAHS患儿随机等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进行全身麻醉手术,实验组在对照组用药处理基础上,使用右旋美托咪定和护理进行联合干预,比较2组患儿进入手术室时(T0)、气管插管拔除时(T1)的心率(HR)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拔管时间、苏醒时间、苏醒期躁动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SPSS 22.0软件包中的t检验和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2组患儿T0时HR及SpO2无显著差异(P>0.05)。2组患儿T1时SpO2显著低于T0时(P<0.05);对照组患儿T1时HR显著高于T0时(P<0.05);实验组患儿T0、T1时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实验组患儿H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儿苏醒期不良反应发生率(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0%)。结论:护理干预联合右旋美托咪定对于防治OSAHS患儿全麻苏醒期躁动,切实提高麻醉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矫治技术治疗牙周炎对患者上切牙区牙槽骨密度、高度及龈沟出血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萍乡市人民医院口腔科行正畸治疗的中度牙周炎患者2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12)和对照组(n=11),实验组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唇侧固定矫治器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上切牙区牙槽骨骨高度和骨密度变化。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后2组上切牙区腭侧牙槽嵴顶处(L1)骨密度降低,实验组下降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上切牙区解剖根尖点冠方1 mm处(L3)骨密度显著减低,但实验组无明显变化。治疗前、后2组上切牙区牙槽骨高度无显著变化(P>0.05)。实验组上切牙牙根吸收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上切牙压入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探诊深度、龈沟出血指数均降低,且实验组变化量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牙周炎,较常规唇侧固定矫正更有利于上切牙区牙槽骨骨密度恢复,且两者对骨高度影响相同,两者均为安全有效的正畸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12~14岁骨性Ⅱ类高角女性患者拔牙矫治前、后髁突位置及上气道结构变化。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收治的骨性Ⅱ类高角女性患者作为实验组(n=27),另选择同期来院体检、无错畸形健康人作为对照组(n=30)。实验组给予拔牙矫治,并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锥形束CT(CBCT)图像采集,对照组于体检时进行CBCT拍摄,使用Mimics 20.0软件处理数据。观察治疗前、后实验组患者髁突位置相关指标关节前间隙(Sa)、关节上间隙(Su)、关节后间隙(Sp)与上气道结构相关指标气道总体积(V)、鼻咽体积(V)、腭咽体积(V)、舌咽体积(V)、喉咽体积(V)、口咽体积(V)、口咽段气道最小截面积(SMIN)、上气道于硬腭平面处矢状直径(APHP)、上气道于软腭尖平面处矢状直径(APSP)以及上气道于会厌尖平面处矢状直径(APTE)的变化。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治疗前Sa显著大于对照组,Sp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前Su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前关节间隙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实验组Sa大于本组治疗后(P<0.05);治疗前、后实验组Sp及Su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关节间隙指数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实验组治疗前V、V、V及SMIN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前V、V、V、APTE、APHP及APSP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前后V、V、APHP及APTE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V、V、V、V、SMIN及APSP均显著大于本组治疗前(P<0.05)。结论 拔牙治疗后,随着咬合关系、下颌平面及咬合平面变化,髁突前间隙减小,髁突位置由后退位恢复至中位,气道结构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增大。拔牙矫治可使骨性Ⅱ类高角女性患者髁突位置前移,上气道体积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灌服蛇床子素对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方法 72只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3组,高浓度(40 mg/kg)、低浓度(20 mg/kg)蛇床子素组和对照组。建立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分别灌服蛇床子素溶液和等量溶剂,加力7、14、21、28 d后分批处死,获取包含上颌磨牙的上颌骨,测量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分别采用H-E、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变化及对破骨细胞进行计数,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加力后7、14、21、28 d,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逐渐增大。加力第7天,低浓度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各时间点实验组牙移动距离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高浓度组与低浓度组之间也有显著差异(P<0.05)。组织学观察可见,张力侧成骨细胞出现,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压力侧破骨细胞计数于加力第7天达到高峰,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高浓度组较低浓度组多,且有显著差异(P<0.05);加力第14天,3组均减少,实验组仍较对照组多,有显著差异(P<0.05),高、低浓度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1 d和28 d时继续减少,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灌服蛇床子素能加快正畸牙移动,在早期阶段增加牙周组织中破骨细胞数量,加快牙周组织改建,其作用受剂量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低能量激光照射疗法(low level laser treatment, LLLT)配合牙周基础治疗对糖尿病合并慢性牙周炎(diabetes mellitus complicated with chronic periodontitis, DMCP)患者龈沟内细胞因子及LPS、Leptin的影响。方法: 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80例DMCP患者依照随机信封法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牙周基础治疗,实验组采用低剂量激光配合牙周基础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检测患者口腔PD、SBI及CAL水平;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液中糖代谢指标;采集患者龈沟液,检测龈沟液中炎症因子水平。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治疗后2组CAL、PD及SBI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实验组CAL、PD及SBI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中FBG及HbA1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实验组FBG及HbA1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龈沟液中hs-CRP、IL-1β及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龈沟液中hs-CRP、IL-1β及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龈沟液LPS显著降低,Leptin水平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龈沟液中LPS显著低于对照组,Leptin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低能量激光配合牙周基础治疗,可有效降低DMCP患者血糖水平及龈沟内LPS水平,提高Leptin水平,显著改善病灶区炎症反应,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无托槽隐形矫正器与固定矫正器在治疗牙周病伴错畸形患者中的牙周健康状况。方法:选取牙周病伴错畸形患者33例,随机分为2组,即无托槽隐形矫正器组(实验组,16例)和唇侧固定矫正器组(对照组,17例)。记录2组患者正畸治疗前,治疗后1、3、6、9个月龈沟出血指数(BI)、牙周探诊深度(PD)、菌斑指数(PLI)和牙龈指数(GI)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包比较2组间数据差异。结果:对照组BI、PD、PLI和GI正畸开始后1、3、6、9个月均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前和开始治疗后1、3、6、9个月各项牙周临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畸开始后1、3、6、9个月,实验组BI、PLI、G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D略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固定矫正相比,无托槽隐形矫正技术更加有利于牙周病伴错畸形患者牙周健康的维护。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牙颌畸形的口呼吸患儿行上颌扩弓联合双垫矫治器(Twin-block,TB)矫治后上气道的变化。方法: 选取12例口呼吸牙颌畸形患儿行上颌扩弓和TB矫治,拍摄治疗前、后的锥形束CT(CBCT),使用Dolphin 11.8软件对上气道进行测量。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治疗前、后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患儿上气道各测量数据在联合治疗后总体呈增长趋势,上气道总体积增加3326.44 mm3P<0.05)。其中,舌咽部体积增加最多,平均增加1146.20 mm3P<0.05)。口咽部最窄横截面积及鼻咽部、腭咽部、舌咽部横截面积分别扩大33.55 mm2P>0.05)、71.68 mm2P<0.05)、46.23 mm2P<0.05)和54.60 mm2P<0.05)。鼻咽部、腭咽部、舌咽部横径(P>0.05)及矢状径(P<0.05)均增加,矢状径与横径之比亦显著增大(P<0.05)。治疗后仅口咽部最窄横截面积及鼻咽部、腭咽部、舌咽部横截面处横径的增加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上颌扩弓联合TB治疗可增加牙颌畸形口呼吸儿童的上气道体积,使上气道形态整体趋向卵圆形,改善口呼吸症状,帮助建立正常鼻呼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骨性Ⅲ类伴偏颌畸形患者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伴偏颌畸形患者24例,其中,实验组(n=12)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对照组(n=12)采用传统固定矫治技术,分别进行术前和术后正畸治疗。比较、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指标及满意度问卷调查评分。采用SPSS 20.0软件包中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头影测量指标SNA、SNB、ANB、U1-SN、L1-MP值均发生显著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前与治疗后的2组参数分别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美观性、舒适度、便捷性、咀嚼效能以及语言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评分均为8.8±0.5分(P>0.05)。结论: 骨性Ⅲ类伴偏颌畸形患者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患者对联合治疗的美观舒适性及效果较为认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非综合征唇裂伴或不伴腭裂对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19年6月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收治的非综合征唇裂伴或不伴腭裂9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唇裂不伴腭裂52例(唇裂不伴腭裂组),唇裂伴腭裂38例(唇裂伴腭裂组);选择同期我院口腔科常规口腔检查、口腔健康的40例儿童作为对照组,所有入组者均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应用问卷调查法评估口腔健康对日常生活的影响,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口腔健康与日常生活质量的相关性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唇裂不伴腭裂组与唇裂伴腭裂组在龋失补指数(DMFT)、功能牙数目(TH)、咬合牙对、龋齿牙数、LOA≥6 mm牙数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唇裂不伴腭裂组与唇裂伴腭裂组的DMFT、TH、咬合牙对、龋齿牙数、LOA≥6 mm牙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唇裂伴腭裂组OIDP量表各条目得分、OIDP总分显著高于唇裂不伴腭裂组(P<0.05);唇裂不伴腭裂组OIDP量表各条目得分、OIDP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采用Spearman法分析临床口腔健康指数与OIDP分数的相关关系,唇裂不伴腭裂组与唇裂伴腭裂组DMFT、MT与根龋牙数、LOA≥6 mm牙数与OIDP分数呈负相关;咬合牙对与OIDP分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 非综合征唇裂伴或不伴腭裂的口腔健康对日常生活质量均有不同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唇腭裂患儿母乳喂养现状并分析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以促进唇腭裂患儿的母乳喂养。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994—2017年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400例唇腭裂患儿,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唇腭裂患儿母乳喂养的现状及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400例唇腭裂患儿中,184例(46%)接受母乳喂养,女性患儿的母乳喂养率是男性患儿的1.868倍(95%CI:1.241~2.812),家长接受过母乳喂养专业医疗咨询患儿的母乳喂养率是家长未接受咨询患儿的1.560倍(95%CI:1.018~2.391),唇裂组的母乳喂养率是唇裂伴腭裂组的4.904倍(95%CI:3.028~7.943)。不同类型唇腭裂患儿之间的直接母乳喂养率、软质塑料奶瓶和硬质奶瓶使用率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01),单侧唇裂患者的直接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其他唇腭裂患者,单侧唇裂伴腭裂的患者软质塑料奶瓶的使用率显著高于其他唇腭裂患者。不同季节出生的患儿,母乳喂养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0.1374)。结论 本组唇腭裂患儿的母乳喂养率低于全世界范围内的非唇腭裂人群,其影响因素包括性别、专业人士的医疗指导以及腭裂的存在与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腭裂发生与ABO血型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12年10月—2017年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274例汉族腭裂患者(年龄为0~61岁)作为病例组,其中男113例,女161例(男∶女=1∶1.42);对照组为本院就诊的978例非唇腭裂患者。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腭裂患者和对照组ABO血型分布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腭裂患者血型频率特征与对照组均为B>O>A>AB, χ2检验显示腭裂患者与对照组血型分布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先天性腭裂中,不完全性腭裂与单侧完全性腭裂(75.55%)最多见,其次为黏膜下腭裂(22.26%),双侧完全性腭裂(2.19%)最少见。腭裂患者女性(58.76%)多于男性(41.24%),农村患者(54.74%)多于城镇患者(45.26%)。 结论: 先天性腭裂中不完全性腭裂与单侧完全性腭裂最多见,其次为黏膜下腭裂,双侧完全性腭裂最少见。腭裂发生与ABO血型无关,可能与性别、城乡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唇腭裂患儿手术前、后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以及手术对腭裂隙内骨再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进行手术的唇腭裂患儿50例,比较手术前、后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白蛋白和球蛋白比值(简称白球比)、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以及牙弓前段、中段、后段宽度,腭部面积、腭部裂隙宽度,牙槽突裂隙宽度,牙槽突裂隙矢状向距离、水平向距离,前颌突倾斜度、裂隙面积的差异。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手术后患儿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白蛋白和白球比、ALT和AST等指标显著低于手术前(P<0.05);手术后再生骨桥阳性率为80.0%,再生骨桥平均长度为(12.3±3.6)mm,平均宽度为(12.3±2.3)mm,牙弓前段平均宽度为(31.6±2.9)mm,牙弓中段平均宽度为(41.2±6.2)mm,牙弓后段平均宽度为(51.6±6.9)mm,均显著小于手术前(P<0.05);手术后腭部面积、腭部裂隙宽度、牙槽突裂隙宽度、牙槽突裂隙矢状向距离、水平向距离、前颌突倾斜度、裂隙面积与手术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唇腭裂患儿手术后血液生化指标发生明显变化;腭裂隙内骨再生骨桥形成,有利于唇腭裂患儿牙弓及上颌骨发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研究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患者前牙区牙槽骨开窗、骨开裂的发生率。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7年9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UCLP患者42例(男25例,女17例)。匹配性别和年龄,纳入42例骨性Ⅲ类非唇腭裂患者为对照组。利用CBCT评估UCLP组与对照组前牙区骨开窗和骨开裂的发生率,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裂隙侧、非裂隙侧及对照组前牙骨开裂发生率分别为50.88%、42.39%和28.77%。UCLP组裂隙侧上颌前牙同名牙骨开裂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非裂隙侧上颌侧切牙骨开裂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裂隙侧上颌中切牙骨开裂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裂隙侧(P<0.05)。裂隙侧、非裂隙侧与对照组前牙区骨开裂均好发于唇侧。骨开窗的发生率在裂隙侧、非裂隙侧及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UCLP患者中,牙槽骨开窗和骨开裂较常见,临床治疗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河南地区腭裂术后患者与舌位关系密切的异常语音构音特点及元音共振峰值的分析,揭示河南地区腭裂术后患者病理性语音的声学特点。方法 采集100份正常语音样本(正常语音组)及121份腭裂术后患者的语音样本(腭裂语音组),根据录音资料得出患者的异常构音情况,经计算机语音工作站(computer speech lab,CSL)对2组语音样本的6个元音(a、o、e、i、u和ü)的前3个共振峰频率值(F1、F2、F3)进行测量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腭裂语音组的异常语音出现率按构音点分别为舌尖前音占21.9%,舌尖中音占5.2%,舌尖后音占21.6%,舌面音占19.2%,舌根音占12.9%,舌前背音占6.6%;正常语音组与腭裂语音组在元音/a、o、e、u/的第二共振峰(F2)数值统计上,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2组在元音/i、ü/的第二共振峰(F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元音/a、o、e、i、u/的第一共振峰(F1)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除元音o外,第三共振峰(F3)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河南地区腭裂术后异常语音患者的异常音,主要出现在辅音中的舌尖前音、舌尖后音及舌面音;河南地区腭裂术后腭咽闭合不全患者发音时与正常人相比,开口度方面无明显异常,主要是软腭上抬不足、舌尖上翘过高、r化音过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3D打印数字化定位导板在根管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收集的82颗离体牙,以随机数字表法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1颗。2组均行根管再治疗,对照组行传统开髓,实验组在3D打印数字化定位导板下精准开髓。比较2组冠部修复体损伤情况,记录开髓操作时间,统计2组根管内充填物去除情况、牙体组织抗折性能和并发症发生率。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开髓孔面积与面总面积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开髓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根管预备时间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2组开髓与根管预备总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根管内充填物去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破坏载荷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数字化定位导板用于根管再治疗,可实现精准微创开髓,减少冠部修复体损伤,保留更多牙体组织,提高去除根管充填物效率及牙体组织的抗折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