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衰竭(DILF)患者的致病药物、临床特征和预后,为临床救治提供相关参考依据。方法 对2002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314例DILF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RUCAM药物性肝损伤(DILI)评分标准诊断,分析其基础疾病、致病药物、临床特征、治疗和转归情况。结果 在314例DILF患者中,男性97例(30.9%),女性217例(69.1%),男女比例为1:2.5,平均年龄为(43.8±17.0)岁, 30~39岁年龄段男女发病人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DILF占我院肝衰竭比例呈上升趋势;主要致病药物涉及中草药和中成药类(45.5%)、解热镇痛药(18.0%)、抗结核药(12.6%)等;所患基础疾病主要涉及发热(20.1%)、皮肤病(15.6%)、结核病(12.7%)等;肝衰竭分型主要以亚急性肝衰竭(60.8%)为主;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56.7%)为主;自发病起3个月内,生存率为58.9%。结论 近十几年来我院DILF占肝衰竭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致病药物种类较多,病死率高,需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中药导致肝损伤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患者病史、症状体征、检查结果、治疗与转归等临床资料,分析HILI的临床特征。结果 140例HILI患者中,女性(67.14%)居多,多发年龄段为40~69岁。服用剂型以中药汤剂(58.57%)为主,常见含有何首乌、延胡索、雷公藤。涉及40种中成药,致肝损伤的单一中成药主要有仙灵骨葆胶囊、消瘿合剂、活力苏口服液、精乌胶囊。临床常见症状有乏力、纳差、黄疸等,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78.57%)为主。不同分型之间ALT、AST、ALP具有显著差异。根据RUCAM评分,2.86%为非常可能相关,70.71%为很可能相关。结论中药导致的肝损伤,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儿童药物性肝损伤(DIL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转归,以提高对儿童DILI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1月~2015年12月诊治的DILI的年龄<14岁的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RUCAM量表诊断。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AV、HBV、HCV、HEV、CMV、EBV、单纯疱疹病毒、微小病毒B19标记物。结果在34例小儿DILI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9例;年龄在5个月~14岁,平均年龄(8.3±4.1)岁。平均住院日为22.0 d,其中38.24%患儿有呼吸道感染病史,35.29%患儿以恶心、消化不良等消化道症状为首发症状;肝细胞型24例(70.59%),胆汁淤积型3例(8.82%),混合型7例(20.59%);用药种类以抗生素为最常见(26.47%),在中草药中以麻黄(11.76%)最常见。结论儿童DILI大多是由于治疗呼吸道感染而应用的抗生素和中草药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4.
92例中药致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药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8年住院的中药致药物性肝损伤92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和治疗转归等情况。结果中药致肝损伤患者的基础疾病涉及心血管(20.7%)、消化(18.5%)、皮肤病(14.1%)等;所用中药及其制剂中大多含有川楝子、防已、苍术、小柴胡汤、消银片、壮骨关节丸、排毒养颜胶囊和肠清茶等;肝细胞型52例(56.5%),瘀胆型19例(20.7%),混合型21例(22.8%)。轻度肝损害34例(37.0%),中度肝损害53例(57.6%),萤席肝榻害5例(5.4%):90.2%治俞好转.病死率为9.8%。结论 临床医师应充分重视中药致药物性肝损伤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导致的肝损伤(ATDH)患者血浆微小RNA(miRNA)-4284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在初治的200例肺结核患者,采用 WHO 推荐的标准6个月短程化学方案抗结核治疗,采用高通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浆miRNA-4284水平。绘制血浆miRNA-4284水平诊断ATDH的ROC曲线,评估其诊断ATDH的效能。结果 经过6个月抗结核治疗后,发生肝功能损伤70例(35.0%),其中肝细胞型24例,胆汁淤积型20例,混合型26例;ATDH组血浆miRNA-4284水平为(1.9±1.6),显著高于非ATDH组的 【(0.9±0.6),P< 0.05】;以血浆miRNA-4284水平=1.15为诊断ATDH的最佳截断点,其曲线下面积为0.71(95%CI:0.43~1.45),诊断ATDH的敏感度为70.0%,特异度为69.9%,阳性预测值为77.8%,阴性预测值为67.4%,正确性为68.0%;经护肝治疗3个月,70例ATDH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标恢复至正常水平,而血浆miRNA-4284水平也降至(0.8±0.5)。结论 ATDH患者血浆miRNA-4284水平显著升高,在诊断ATDH和评估抗痨疗效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应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临床和实验室特点,为临床应用激素治疗DILI提供参考。方法 2015年3月~2016年10月诊治的DILI患者21例,在停止损肝药物和护肝治疗后,肝功能损伤加重而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对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在21例DILI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为(49.3±15.2) 岁;急性DILI 12例,慢性DILI 9例;自身抗体阳性17例(81.0%);15例行肝穿病理学检查,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简易评分为(3.9±1.2) 分,未行肝穿检查患者在不计算病理学计分的AIH简易评分为(3.5±0.8) 分;应用甲基强的松龙的剂量为(0.65±0.15) mg·kg-1·d-1,属于中小剂量;激素治疗后血生化指标好转,白细胞计数明显上升;未出现不可控制的感染;在13例随访患者,停用激素后7例出现了病情反复。结论 对护肝治疗不应答的伴有自身抗体阳性的DILI患者,可选择中小剂量、中短疗程的糖皮质激素治疗,但停药后容易病情复发,值得探索停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点及其规律,总结分析常见的致肝损伤药物。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DILI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1例DILI患者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占81.20%;胆汁淤积型肝损伤占3.00%,混合型肝损伤占15.84%。致肝损伤可疑药物前五位依次为中药(29.70%)、抗感染药(20.79%)、中成药(19.80%)、解热镇痛消炎药(8.91%)、泌尿系统药物(7.92%)。结论:DILI的临床特点与其他原因导致的肝损伤相似,可引起肝损伤的药物涉及临床各科,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及临床特征,为早期诊治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经肝活组织穿刺病理学诊断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用药史、病理特点、临床表现、生化、血清学标志以及治疗转归等。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伤前3位的药物是中药91例(49%)、抗生素41例(22%)、解热镇痛药23例(12.4%);临床分类:药物性肝功能衰竭8例(4.4%)、急性药物性肝损伤93例(50%)、慢性药物性肝损伤83例(44.6%)、药物性肝硬化2例(1.1%);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98例(52.7%)、胆汁淤积型35例(18.8%)、混合型55例(29.6%)。病理学特征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坏死、汇管区扩大、肝细胞脂肪变性、汇管区或窦周混合炎细胞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肝细胞胆汁淤积、肝细胞凋亡、可见吞噬色素的Kuffer细胞。治愈79例(42.5%),好转102例(54.8%),无效5例(2.7%)。无一例患者死亡或病情恶化。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首位药物为中药,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组织病理学改变有一定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病因、分型和肝功能变化等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至2018年于我院因DILI住院患者103例,记录其年龄、性别、用药种类、临床表现、临床分型及预后等资料进行比较,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在103例DILI患者中男性为42例,女性为61例,男女比为1∶1.5;肝损伤类型中最常见类型为:肝细胞型86例(83.5%);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最常见,共计45例(43.7%);导致DILI的药物中首位的是中药27例(26.2%);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好转出院77例(74.8%),痊愈13例(12.6%),治疗无效12个(11.7%),死亡1例(0.9%)。结论 103例DILI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中老年发病较多见,肝损伤类型以肝细胞型为主,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引起DILI的药物为:中药及中成药、化疗药、抗微生物药等,多数预后较好,少数可引起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抗结核药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临床资料,旨在分析其临床特征、生化指标与临床结局。方法 2012年1月~2020年3月我院诊治的接受抗结核治疗期间被诊断为DILI患者142例,进行临床分型和肝损伤分度。结果 在本组DILI患者中,诊断肝细胞型109例,胆汁淤积型17例,混合型16例;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患者血清ALT水平分别为(652.5±350.6)U/L、(172.6±92.8)U/L和(380.6±218.5)U/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ST水平分别为(451.8±418.1)U/L、(185.5±105.2)U/L和(276.0±144.5)U/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LP水平分别为(94.5±77.5)U/L、(468.8±312.8)U/L和209.1±144.5)U/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为(42.3±32.3)μmol/L、(126.8±103.5)μmol/L和(57.8±42.8)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白蛋白分别为(36.8±7.2)g/L、(32.2±6.8)g/L和(33.0±7.0)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肝损伤程度分组,本组轻度102例,中度14例,重度26例。轻度肝损伤患者以小于60岁、无基础肝病和以肝细胞型为主,与其他两组比,差异显著(P<0.05);本组临床治愈95例,未愈47例。治愈患者年龄偏轻、血清AST、ALP和总胆红素水平偏低、而血清白蛋白水平偏高,与未愈患者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因抗结核药物导致的DILI患者以肝细胞损伤型居多,年龄大、存在低蛋白血症和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预后差,应予以特别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为DILI的早期诊断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2019年5月~2021年5月我院消化内科和肝病科收治的DILI患者60例,行肝活检,停用可疑药物,给予护肝治疗。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白细胞介素-6 (IL-6)、IL-17、IL-10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FGF-1)水平。结果 本组患者应用抗结核药(23.3%)、中草药(15.0%)、化学药物(11.7%)和保健品(11.7%)是引起DILI常见的药物种类,还有非甾体抗炎药(5.0%)、抗精神类药物(5.0%)、蜂毒(6.7%)、抗生素类(5.0%)、避孕药物(1.7%)、抗癫痫药物(3.3%)、降糖药(6.7%)和减肥药(5.0%);入组时,DILI患者血清ALT、AST和TBIL分别为(198.5±33.1)U/L、(221.7±55.8)U/L和(42.3±12.8)μmol/L,治疗约2 w后,均恢复正常;DILI患者肝组织病理学主要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36.7%)、淋巴细胞(18.3%)、中性粒细胞(15.0%)等炎性细胞浸润,其他病理学表现包括浆细胞浸润(10.0%)、脂肪变性(8.3%)、胆汁淤积(5.0%)、肝细胞凋亡(3.3%)和肉芽肿形成(3.3%);入组时,DILI患者血清TNF-ɑ、IL-17、IL-6、IL-10和FGF-1水平分别为(16.5±3.3)pg/ml、(38.8±6.7)pg/ml、(122.9±15.2)pg/ml、(2.0±1.2)pg/ml和(15.3±5.1)pg/ml,治疗后分别为【(2.1±0.8)pg/ml、(15.2±5.4)pg/ml、(45.3±8.4)pg/ml、(5.9±1.4)pg/ml和(26.8±7.6)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了解DILI患者常见的损肝药物、肝功能表现和肝组织病理学特点,及时给予停药和护肝处理,往往预后良好,检测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有助于评估病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近年来所收集的中草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及肝组织病理学资料的特点。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305例中草药所致DILI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甲型肝炎病毒IgM、抗戊型肝炎病毒IgM、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EB病毒 IgM和抗巨细胞病毒IgM,常规进行肝活检。结果 本组DILI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主要有纳差(46.6%)、乏力(64.3%)和脾肿大(78.0%);临床分型以肝细胞型(40.0%)为主,87.9%患者发病前用药持续时间大于2周 ;肝组织病理学表现为中度炎症和纤维化(G2-3S2-3 占59.0%);致肝损伤的单一中草药主要为何首乌(11.8%)、雷公藤(10.8%)和黄药子(9.2%),中成药复合制剂主要以治疗银屑病(13.8%)和骨关节类疾病(5.6%)中成药为主;三种单一中草药发病前用药时间均短于中成药复合制剂;停药及对症治疗24 w后284例(93.1%)患者恢复正常。结论 中草药致肝损伤发病前用药时间较长,起病较缓慢,需要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回顾总结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2015年1月 ~2019年12月我院诊治的DILI患者164例,收集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 本组DILI患者被诊断为肝细胞型97例,胆汁淤积型24例,混合型43例;肝细胞型患者年龄为(47.2±13.3)岁,显著小于其他两型(P<0.05);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肝损伤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6年4月我院肾病风湿科收治的396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狼疮性肝损伤与无肝损伤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 在396例SLE患者中,排除特定疾病性肝功能异常者24例,存在肝损伤患者73例,无肝损伤患者299例(对照组);狼疮性肝损伤患者中初发(69.9%对39.5%)、病程≤3个月(76.7%对44.5%)、新发皮疹(58.9%对39.1%)、神经精神狼疮(39.7%对15.7%)、狼疮血液系统损伤(69.9%对38.1%)、SLEDAI评分≥10分(56.2%对35.1%)、补体C3≤0.5 g/L(60.3%对35.8%)、补体C4≤0.1g/L(56.2%对31.4%)、ESR≥20 mm/h(84.9%对51.5%)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狼疮性肝损伤患者有一定的临床特征,了解这些特征对早期做出诊断和及时治疗有帮助。  相似文献   

15.
正中草药相关肝损伤(herb-induced liver injury,HILI)是指由中药、天然药物及其相关制剂引发的肝损伤。近年来,随着中草药在全球的广泛应用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的不断完善,HILI报道呈升高趋势,中草药相关因素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越来越受到关注[1]。影响HILI发生的因素复杂多样,有药物方面因素,也有药物应用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总结胆源性肝损伤(BLI)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阴性的BLI患者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和预后。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BLI患者77例,其中MRCP检查为阴性组34例和MRCP阳性组43例。根据病情,给予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或狭窄处扩张术治疗。结果 在77例患者中,有黄疸者70例(92.2%),腹痛者65例(84.4%),发热者27例(35.1%);腹部超声检查提示胆囊结石48例(62.3%),胆囊切除术后14例(18.2%); ERCP术后诊断为胆总管结石者71例(92.2%),MRCP阴性组胆总管泥沙样结石占91.2%,显著高于MRCP阳性组的9.3%,两组性别、年龄以及腹痛、黄疸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MRCP阴性组患者发热发生率为20.6%,显著低于MRCP阳性组的46.5% (P<0.05),MRCP阴性组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数为(66.6±14.4)%,显著低于MRCP阳性组【(74.6±14.8)%, P<0.05】;两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KP)、γ-谷氨酰转肽酶(GG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1);MRCP阴性组与阳性组ERCP术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胆总管泥沙样结石是MRCP阴性的BLI患者最常见的病因。对于MRCP阴性的BLI患者,如伴有发热或/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升高,应高度怀疑BLI的可能,而给予相应的处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小儿药物性肝损伤的原因及临床特点,以期指导临床减少小儿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 方法 回顾性分析年龄< 14岁小儿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资料,对其用药情况、年龄分布、临床表现、肝脏生物化学指标和肝组织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偏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分析.结果 共收集31例小儿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资料,占同期因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的1.7%,其中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龄4个月~ 14岁,平均年龄(8.8±3.9)岁.用药种类以抗菌药最常见(41.9%),其次为中药制剂(29.0%)和解热镇痛药(19.4%).单一用药为9例(29.0%),联合用2种或2种以上药物22例(71.0%).临床分型:肝细胞型8例(25.8%),胆汁淤积型8例(25.8%),混合型15例(48.4%).患儿平均住院天数25.22 d. 结论 引起小儿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药物依次为抗菌药、中药制剂和解热镇痛药;联合用药是引起小儿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要原因.混合型为主要临床类型.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肝衰竭或合并血液病患儿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引起老年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临床特点及防治原则。方法对2005年1月~2009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160例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老年住院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患病率为3.17%(160/5047);老年患者联合用药多,易出现肝损害,以心血管药物最多,构成比为25.6%(41/160),其次是抗肿瘤药,构成比为21.9%(35/160),再次是抗生素,构成比为18.1%(29/160)。主要临床症状为疲乏纳差、恶心呕吐,构成比为39.4%(63/160),黄疸构成比为8.1%(13/160),低热构成比为5.6%(9/160),皮肤搔痒构成比为4.4%(7/160),无症状者构成比为59.4%(95/160)。临床治愈率为71.3%。结论心血管药、抗肿瘤药和抗生素是引起老年药物性肝损害的常见药物。老年患者肝功能受损后大多无明显症状。老年人肝损伤与其肝药物代谢酶活性降低及长期联合用药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病因构成及临床和预后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八一医院全军肝病中心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诊断为DILI的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RUCAM量表评价药物应用史与肝损伤的相关性,并分析药物种类构成、DILI的临床类型及预后特点.结果 引起本组患者DILI的前3位药物为中药87例(62.1%)、解热镇痛药14例(10%)、抗生素7例(5%).男女性别比为1∶1.69.>40 ~ <60岁患者71例(50.7%).患者RUCAM分值均≥3,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肝细胞损伤型DILI最多见,共72例(51.4%),胆汁淤积型43例(30.7%),混合型25例(17.9%);胆汁淤积型DILI患者的中位年龄(55.6岁)较肝细胞型(47.1岁)及混合型DILI (49.9岁)高.药物性急性肝衰竭患者占7.86%.结论 本研究患者中因中药引起的DILI所占比例最高,应引起高度重视;其次为解热镇痛药物和抗生素类药物.DILI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但老年患者相对易出现胆汁淤积.绝大多数DILI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