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鼻唇沟微笑切口入路进行后颊癌根治手术的可行性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3月间行手术治疗的23例后颊癌患者,完成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在口角外1 cm处的鼻唇沟内设计切口线,即微笑切口。切口呈弧形,向上至鼻翼外下缘,向下与颈淋巴清扫术切口连续。结果 23例患者的原发灶术中显露满意,切缘肿瘤细胞均为阴性。术后随访12~22个月,平均16.5个月,所有患者恢复良好,未见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开口度基本恢复正常,面部切口仅在鼻唇沟处遗留隐蔽的类似“微笑”样的瘢痕。结论 经鼻唇沟微笑切口入路切除后颊癌,术野显露满意,手术操作便利,在不影响肿瘤根治的前提下避免了对患者口裂完整性的破坏,有助于患者开口度的恢复,切口瘢痕隐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改良头皮冠状切口在颅颌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7例颅颌面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头皮冠状切口进行颅颌面骨折的修复重建。术后对患者面神经功能状况、耳颞区形态、面形恢复、骨折复位、术区瘢痕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随访6~36个月,37例患者均未出现面神经功能损伤和耳颞区凹陷,面形恢复良好,骨折端均实现解剖复位。切口瘢痕隐蔽,1例出现增生性瘢痕。结论 改良头皮冠状切口可有效降低传统冠状切口所导致的颞区凹陷及面神经颞支损伤的发生,切口更隐蔽,未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并评估颊颈连续曲线切口在颊癌联合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颊癌患者87例,其中42例采用颊颈连续曲线切口(实验组),45例采用传统颈部T形切口联合面颊切口(对照组)。评估术野暴露范围,对比2组切口长度、联合根治术所耗时长和术后颈部并发症发生率。随访时间7~43个月,采用改良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及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问卷(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Quality of Life,UW-QOL),对2组患者术后瘢痕及生存质量进行评估。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切口长度为(36.40±5.08)cm,显著小于对照组的(39.93±5.22)cm(P<0.05);实验组联合根治术所耗时长短于对照组,颈部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瘢痕评估及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术野显露范围,术后复发、转移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颊颈连续曲线切口与传统切口相比,能获得良好的视野,联合根治耗时短,并能实现原发灶与颈淋巴清扫术整体切除以保证手术彻底性。具有切口短且美观、并发症少、术后生存质量好等优点,是值得推荐的一种颊癌联合根治手术切口。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头皮冠状切口颞肌上入路治疗眶颧骨折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头皮冠状切口颞肌上入路方法对206例眶颧骨折病例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分析其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06例患者的骨折断端均复位良好,面形和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未发生面神经损伤;1例发生颞区凹陷;11例术后切口区域疼痛或感觉异常,随时间推移逐渐恢复正常;1例术后发生感染,1例发生皮下血肿,经治疗后痊愈;5例切口瘢痕较宽,3例切口附近区域内出现少量脱发,但均未影响面容。结论 头皮冠状切口颞肌上入路可有效避免损伤面神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傅瑜  张平  张玉超  郭松松  李盛  程杰  江宏兵 《口腔医学》2022,42(11):990-994
目的 评价改良耳屏前切口腮腺上入路治疗髁突囊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同一治疗组手术的13例16侧髁突囊内骨折病例,采用改良耳屏前切口腮腺上入路行骨折复位固定,术后评价复位效果、咬合关系、下颌运动功能、面神经损伤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骨折复位效果优14侧,良和差各1侧;13例患者中有3例进行了颌间牵引,牵引时间为3~7 d;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咬合关系良好,开口度为(37.46±6.91)mm,前伸运动(6.34±1.21)mm,侧方运动向健侧(5.45±1.54)mm,向患侧(5.65±1.12)mm,与术后6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下颌运动及进食时无不适或轻微不适,与术后6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出现抬眉困难5侧,其次是上睑下垂1侧。结论 改良耳屏前切口腮腺上入路治疗髁突囊内骨折可以有效复位骨折端和关节盘,术后3个月患者咬合关系良好,下颌运动功能正常,面神经损伤症状基本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髁突骨折与并发症发生的关系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采用手术治疗的116例(146侧)髁突骨折病例的临床资料,以开口度、开口型、咬合关系、咀嚼功能、面神经损伤和术后瘢痕等作为术后评价标准;对患者的术前、术后、以及随访的影像片进行数字化分析.随访时间3个月~20年。结果:116例髁突骨折病人中,采取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术86例和髁突摘除术30例。手术开放复位坚强内固定(ORIF)的研究组中,手术进路及固定方式与并发症的发生关系密切,这些并发症包括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下颌偏斜,面神经损伤,术后瘢痕,以及咬合关系紊乱,张口受限甚至关节强直等。结论:根据髁突骨折的分型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髁突骨折手术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效果较好,但不同类型的髁突骨折应选用不同的手术进路及合适的复位固定方法,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肌蒂型颈阔肌肌皮瓣(PMF)的主要特点、优点、皮瓣制备的改良措施,并评价其在颊黏膜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8月—2015年4月采用经MacFee切口的改良肌蒂型PMF修复因癌前病变及良恶性肿瘤切除导致的颊黏膜缺损23例。掀起皮瓣蒂部皮肤时,将大部分皮下脂肪置于颈阔肌表面;保持面动静脉的连续性;携带颈外静脉在颈阔肌的背面。结果 23例病例中21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皮瓣部分坏死,另有2例颈部伤口愈合不良,经换药处理均二期愈合。所有病例经11~43个月随访,受区功能恢复良好,除2例颈部伤口愈合不良病例遗留较大面积瘢痕外,其余病例颈部外形满意,无局部及颈部复发病例。结论 和传统PMF比较,肌蒂型PMF可提供更大的皮岛面积,功能美学效果更佳,是修复颊黏膜缺损的一种新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研究下颌骨喙突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创伤与整形外科2010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37例下颌骨喙突骨折患者,其中11例进行保守治疗,26例进行手术复位内固定。通过开口度及疼痛度作为指标来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37例喙突骨折占全部下颌骨骨折的3.18%,平均年龄38.05岁;两种治疗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最大开口度有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 d、治疗后1 d和4周、治疗后4周与6个月相比变化不明显,其他时间相比都有明显变化。结论 对颞肌内、线性、无移位的喙突骨折建议采取保守治疗,对骨折移位较大、影响张口、伴有面中份或面下份骨折的患者建议采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耳下切口穿腮腺入路行髁突低位骨折坚固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耳下切13经腮腺入路,对21例22侧髁突低位骨折病例施行开放复位坚强内固定术。术后对患者开口度,咬合关系,面神经功能等进行临床疗效分析。结果:21例患者术后咬合关系均恢复良好,开口度最大4.7cm,最小3.3cm,无张13偏斜病例。有2例出现暂时陛面瘫,经过治疗后2月内恢复。手术3月后复查CT,显示所有病例髁突骨折均解剖复位。结论:耳下切口经过腮腺入路手术治疗髁突低位骨折,伤口隐蔽,术后瘢痕小,且能达到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的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基于锥形束CT(CBCT)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CAD/CAM)技术的手术定位导板在埋伏多生牙拔除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上颌前区埋伏多生牙患者15例,通过CBCT确定手术入路方式,CAD/CAM技术设计制作唇侧入路手术导板或腭侧入路手术定位导板,并应用到手术中定位拔除埋伏多生牙。结果 手术定位导板在术中均贴附良好,可迅速定位并暴露多生牙,同时避让邻近重要解剖结构。结论 手术定位导板在埋伏多生牙拔除中可以精确定位及减少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本病例报道1例牙周软硬组织增量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出现骨开裂及根面暴露的临床应用。诊治经过:一位26岁男性患者在正畸扩弓治疗过程中出现右上后牙牙龈退缩,遂停止正畸加力,要求牙周治疗。临床检查显示7-5牙Miller Ⅲ类牙龈退缩,CBCT检查显示$\underline{7-5}\rvert$牙颊侧根中1/3-根颈1/3牙槽骨吸收。一期通过膜龈手术完成根面覆盖及角化龈增量后,二期采用骨皮质切开+骨增量手术治疗$\underline{7-5}\rvert$牙颊侧骨开裂。结果 术后1年随访,正畸治疗顺利结束,$\underline{7-5}\rvert$牙根面覆盖效果稳定,颊侧骨充盈良好。结论 治疗正畸过程中出现骨开裂及根面暴露时,基于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的根面覆盖术联合骨皮质切开+骨增量技术能够取得满意效果,然而其长期稳定性仍有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种植支抗配合拔牙矫治高角骨性II类成年患者的临床效果。材料与方法: 在患者上后牙颊侧及上前牙区植入了3颗种植钉,保护矢状向支抗的同时,也有利于垂直向支抗的控制。结果 矫治后,下颌骨逆时针旋转,功能和美观得到较大改善,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后期随访也显示了治疗结果的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脱细胞真皮基质复合小牛脱细胞骨修复口腔上颌窦瘘的效果。方法 选择上颌骨囊肿摘除术或上颌磨牙拔除术后口腔与上颌窦相通的9例口腔上颌窦瘘患者(缺损大于5 mm×5 mm),采用脱细胞真皮基质复合小牛脱细胞骨进行同期植入修复缺损。结果 9例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6个月,口腔上颌窦相通处黏膜均未见瘘道及分泌物,无鼻塞、流脓涕等上颌窦炎症相关症状,临床检查鼓气试验及CT检查均证实创口愈合。结论 应用脱细胞真皮基质及小牛脱细胞骨修复口腔上颌窦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槟榔碱和机械刺激构建Sprague-Dawley(SD)大鼠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SF)模型。方法 采用两因素析因实验设计将48只大鼠分为8个组,每组6只。分别用不同浓度(0、0.5、2、8 mg·mL -1)槟榔碱涂擦及机械刺激 (有或无毛刷涂擦)。处理16周后测量开口度;取局部颊黏膜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并检测组织内Ⅲ型胶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γ干扰素(IFN-γ)的表达情况。结果 2和8 mg·mL -1(中、高)浓度槟榔碱处理16周,颊黏膜出现了典型的OSF病理特征;开口度显著减小并且Ⅲ型胶原、TGF-β1表达显著增加(P<0.05)。机械刺激虽可导致黏膜Ⅲ型胶原、TGF-β1和IFN-γ表达增高(P<0.05),但无病理学改变,开口度改变不显著。结论 中、高浓度槟榔碱有致OSF作用;机械刺激无法导致大鼠OSF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槟榔碱和机械刺激构建Sprague-Dawley(SD)大鼠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SF)模型。方法 采用两因素析因实验设计将48只大鼠分为8个组,每组6只。分别用不同浓度(0、0.5、2、8 mg·mL -1)槟榔碱涂擦及机械刺激 (有或无毛刷涂擦)。处理16周后测量开口度;取局部颊黏膜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并检测组织内Ⅲ型胶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γ干扰素(IFN-γ)的表达情况。结果 2和8 mg·mL -1(中、高)浓度槟榔碱处理16周,颊黏膜出现了典型的OSF病理特征;开口度显著减小并且Ⅲ型胶原、TGF-β1表达显著增加(P<0.05)。机械刺激虽可导致黏膜Ⅲ型胶原、TGF-β1和IFN-γ表达增高(P<0.05),但无病理学改变,开口度改变不显著。结论 中、高浓度槟榔碱有致OSF作用;机械刺激无法导致大鼠OSF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双重睑切口在颧额缝骨折内固定入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2例颧骨复合体骨折、骨折段移位明显、伴有面部塌陷或张口受限等功能障碍患者,行局部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颧额缝采用双重睑切口入路,术后评价骨折复位固定、功能和畸形改善、术后瘢痕等情况。结果 所有骨折复位固定方便,患者颧面部外形满意,功能改善明显,术后瘢痕隐蔽。结论 双重睑切口作为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内固定其中的手术入路,既能达到骨折复位,又能减少创伤,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首次采用颌下-半颈发际缘切口行单侧和双侧全颈淋巴清扫术,探讨其临床可行性。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06年11月至2007年1月入院的舌癌患者3例,采用颌下,半颈发际缘切口行单侧颈淋巴清扫术。选取2007年1月至11月4例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颌下,半颈发际缘切口行双侧颈淋巴清扫术。单侧颈淋巴清扫术切口由颌下切口及半颈发际缘切口组成,颌下切口位于下颌下2~3cm。并与下颌下缘平行。尽量位于皮纹中,前至对侧颏部,后至乳突尖;然后由乳突尖处转折向下,沿发际缘下行至颈中份处。双侧颈淋巴清扫术则由双侧颌下切口及双侧半颈发际缘切口组成。单侧或双侧颈淋巴清扫术均在颈阔肌深面翻瓣后,合理利用手术拉钩牵引,充分暴露手术空间。术中评估操作的可行性及难易程度,术后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及瘢痕大小。结果该切口单侧颈淋巴清扫术中暴露虽然不如类矩形切口,但通过合理牵拉仍能充分暴露术区,完成手术;手术操作有一定难度,需要手术医生具有丰富的颈淋巴清扫术的经验,耗时相对较长。双侧颈淋巴清扫术该切口暴露比平行切口较好,但不如“H”形切口和“T”形切口。然而通过合理牵引拉钩,能充分暴露术区,完成手术。3例单侧和4例双侧颈淋巴清扫术患者术后创口愈合良好,瘢痕较小。结论颌下,半颈发际缘切口行单侧或双侧全颈淋巴清扫术,皮瓣血运好,手术反应小,瘢痕形成少。外形美观。减轻患者心理创伤,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适用于年轻的和对美观较为重视的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报告9例颌面部增生型毛细血管畸形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病变直径大于7 cm的增生型毛细血管畸形的患者资料,包括年龄、部位、手术方法、术后随访及评价。结果: 本组病例包含女5例,男4例,其中5例就诊年龄在40岁以上,主要累及面中、下份;2例同时累及额部和颈部;5例病变累及下唇,其中2例伴发下唇癌。6例患者接受病变减量术+邻近瓣转移缺损修复术,4例患者的术区实现一期愈合;3例患者接受病变完整切除术+远位皮瓣修复术或植皮术,具体为胸三角皮瓣、前臂皮瓣及全厚皮片各1例。患者术后面容得到明显改善,部分患者的语音和进食功能得到改善。结论: 增生型毛细血管畸形施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面部的形态、功能和生活满意度得到显著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谢家敏  武和明  列延峰  吕春华 《口腔医学》2012,32(4):203-205,216
目的探讨采用头皮冠状切口治疗面中份骨折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收集112例面中份骨折病例,采用头皮冠状切口行骨折的复位固定,对伴有眶底骨折出现眼球内陷的病例加用下睑缘切口行眶底重建,对伴有上颌骨骨折病例加用龈颊沟辅助切口。结果采用头皮冠状切口手术,切口隐蔽,术区暴露充分,术野清晰,骨折复位准确,固定可靠。112例病例中,术后咬合关系及张口度恢复良好,有2例出现面神经额支损伤,随访1年未恢复。1例患者术后4 h出现头皮下血肿。5例患者切口缘有部分脱发现象。3例患者耳前出现带状瘢痕。15例诉头皮额顶区疼痛、麻木和感觉不适。2例患者眶下区出现钛板排异反应,术后6个月取出钛板后,反应消失。1例患者出现颞上窝凹陷,钛板取出术时行局部整复,效果满意。3例患者术后患侧显膨隆,钛板取出后,效果满意。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结论对面中份骨折的治疗,头皮冠状切口是一个良好的手术入路,具有切口隐蔽、暴露充分、术野清楚、复位准确、固定可靠、并发症可控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多颗上前牙阻生的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开窗术式牵引阻生牙的临床效果。材料与方法: 多颗上前牙重叠低位水平阻生的情况下,口腔颌面外科辅助开窗牵引上颌右侧尖牙,通过力的传导逐步牵引上颌右侧尖牙、上颌右侧侧切牙、上颌右侧中切牙至平面。结果 该病例通过正畸成功牵引多颗阻生牙,排齐牙列后,咀嚼功能和美观均得到很好的改善,患者对正畸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