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目的 观察应用替比夫定治疗HBsAg阳性妊娠中晚期孕妇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及其对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应答的影响。方法 2013年7月~2015年12月我院接诊的100例HBsAg阳性孕妇和100例她们的新生儿,41例孕妇妊娠28周开始服用替比夫定,另59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对新生儿行标准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并随访至12月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和IL-10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婴儿对乙肝疫苗接种应答的因素。结果 抗病毒组孕妇分娩后血清HBV DNA载量为(2.0±1.3) lg IU/ml,显著低于未抗病毒组【(7.1±1.6)lg IU/ml,P<0.05】;抗病毒组剖宫产、早产、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发生分别为29.3%、12.2%、4.9%和9.8%,与未抗病毒组的30.5%、11.9%、5.1%和8.5%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生后随访1年,在41例抗病毒组孕妇分娩的婴儿中无一例血清HBsAg呈阳性,而在59例未抗病毒组婴儿中6例(10.2%)血清HBsAg阳性(x2=4.436,P=0.035);50例血清IFN-γ和IL-10高水平组婴儿对乙肝疫苗接种强应答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新生儿血清IFN-γ和IL-10高水平是婴儿对乙肝疫苗接种强应答的保护因素。结论 在妊娠中晚期服用替比夫定可以阻断血清HBsAg阳性母亲HBV母婴传播,且对乙肝疫苗接种应答无明显影响,检测新生儿血清IFN-γ和IL-10水平有助于判断乙肝疫苗接种应答结果,而对可能弱或低水平应答者早期做出补种计划。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HBV携带孕妇所生婴儿接受母乳喂养后HBV感染情况。方法 2013年6月~2016年8月在我院分娩的128例HBV携带孕妇,其中HBeAg阳性74例, HBeAg阴性54例。采用PCR法检测血清和乳汁HBV DNA水平。结果 HBeAg阳性组血清HBV DNA水平为(4.27±1.20) lg copies/ml, 乳汁HBV DNA水平为(3.29±1.02) lg copies/ml, 均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分别为(1.05±0.23)lg copies/ml和(0.97±0.15)lg copies/ml,P均<0.05】;在婴儿6个月和12个月时,84例HBe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HBV感染18例(21.95%)和24例(29.27%),均显著高于64例HBeAg阴性组婴儿【分别为3例(4.69%)和5例(7.81%),P均<0.05】。结论 HBeAg阳性孕妇在分娩前后应接受积极的抗病毒治疗,以降低血清和乳汁HBV DNA水平,才能考虑给予婴儿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妊娠后期应用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阻断HBV高载量孕妇HBV母婴传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5年3月~2017年9月我院诊治的HBV高载量孕妇83例,其中56例在妊娠28周接受替诺福韦口服抗病毒药物至分娩结束,另27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两组新生儿在出生后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在婴儿出生12个月时检测血清HBV DNA、HBeAg和HBsAg水平,判断感染阻断情况。结果在分娩时,接受抗病毒治疗妇女血清HBV DNA水平为(3.9±0.7) lg IU/ml,显著低于未抗病毒组[(7.6±0.5)lg IU/ml,P0.05],血清HBsAg水平为(674.3±301.9) IU/ml,显著低于未抗病毒组[(1104.1±401.2) IU/ml,P0.05],血清HBeAg水平为(2059.8±996.4) s/co,显著低于对照组[(3479.4±1287.6) s/co,P0.05];抗病毒组HBV母婴传播阻断率为100.0%,显著高于未抗病毒组的81.5%(P0.05);抗病毒孕妇均未出现因药物治疗而引起的不良反应,两组新生儿出生时各项生长发育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妊娠后期应用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HBV高载量孕妇对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恩替卡韦预防治疗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阴性的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HCC)患者对病毒激活的影响。方法 将45例HBV DNA阴性乙型肝炎相关性HC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患者均在常规护肝治疗基础上接受TACE治疗,观察组于TACE治疗前1周开始应用恩替卡韦分散片抗病毒治疗,对照组未行抗病毒治疗。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采用微粒发光法检测血清HBV标志物,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生化指标。观察并比较两组TACE后血清HBV DNA转阳和肝衰竭发生率及生存率情况。结果 在治疗24 w,观察组血清HBV DNA水平仍为<2 lg IU/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0±2.86) lg IU/mL(P<0.01),观察组HBV DNA转阳率为8.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4%(P<0.05);观察组肝衰竭发生率为0.0%,对照组为22.7%,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2 w,观察组血清ALT为(56.75±20.74) IU/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78±42.75) IU/L,PTA为(48.65±8.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74±7.42)%(P<0.05);在24 w,观察组血清ALT水平和Child-Pugh评分分别为(50.73±18.45)IU/L和(6.26±1.4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7.48±30.56) IU/L和(7.84±1.65) 分,PTA为(52.45±9.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9.56±6.78)%(均P<0.01);两组近期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 a生存率为6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4%(P<0.05)。结论 对接受TACE治疗的HBV DNA阴性的乙型肝炎相关性HCC患者,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预防性治疗可以抑制HBV再激活,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或胸腺素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效果。方法 在88例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接受恩替卡韦治疗者38例,接受恩替卡韦联合PEG-IFNα-2a治疗者17例,联合胸腺素治疗者33例,随访2年。结果 恩替卡韦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104 w末血清HBV DNA水平分别为(5.6±1.7) IU/ml和(1.0±0.7) IU/ml(P<0.05),联合PEG-IFNα-2a组分别为(5.8±1.3) IU/ml和(1.0±0.7) IU/ml(P<0.05),联合胸腺素组分别为(6.1±2.0) IU/ml和(1.0±0.9) IU/ml(P<0.05);恩替卡韦组治疗前和治疗104 w末血清ALB水平分别为(43.1±5.4) g/L和(46.9±4.9) g/L(P<0.05),联合胸腺素组分别为(43.0±4.0) g/L和(46.8±5.4) g/L(P<0.05);三组治疗前和治疗104 w末肝脏硬度值和INR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恩替卡韦能有效抑制HBV DNA复制,维持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本研究结果看不出联合用药有任何好处,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HCC)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2008年1月~2015年11月在上海瑞金医院确诊和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性HCC患者469例,根据血清HBV DNA水平将患者分为高病毒载量组(HBV DNA≥1×104 copies/ml)和低病毒载量组(HBV DNA<1×104copies/ml),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甲胎蛋白、应用核苷或核苷酸类(NAs)治疗、巴塞罗那分期对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 在入组的469例患者中,低病毒载量组243例(51.8 %),高病毒载量组226 例(48.2 %);低病毒载量组平均年龄为54±10岁,高病毒载量组平均年龄为52±10岁,无显著差异(P>0.05);在低病毒载量组中男性213例(87.7%),女性30例(12.3%),而在高病毒载量组中分别为205例(90.7 %)和21例(9.2 %,P>0.05);低病毒载量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显著低于高病毒载量组(P<0.05);低病毒载量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144±732) d,显著长于高病毒载量组[(496±278) d,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性HCC患者预后的因素包括是否接受NAs抗病毒治疗(P<0.01)、血清AFP≥40 μg/L(P<0.05)、血清 ALT≥64 IU/L(P<0.01)、血清AST≥40 IU/L(P<0.001)、血清总胆红素≥24 μmol/L(P<0.001)、血清直接胆红素≥6.8 μmol/L (P<0.001)、血清HBV DNA≥1×104 copies/ml (P<0.001);经多因素分析,发现BCLC 分期为晚期(HR为1.84,CI 为1.57~2.15,P<0.001)、未接受NAs治疗(P<0.01)、血清AST≥40 IU/L(P<0.05)和HBV DNA≥1×104 copies/ml (P<0.001)为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性H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CC患者的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血清病毒载量和是否接受NAs抗病毒治疗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研究两种恩替卡韦制剂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 2011年7月~2016年4月我院诊治的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105例,其中54例接受恩替卡韦分散片(润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51例服用恩替卡韦片(博路定)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血清HBV DNA、肝功能变化的差异,以及12周病死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HBV DNA载量均显著下降,其中,观察组第12周HBV DNA载量<500 copies/ml的比例为72.22%(39/54),对照组为72.55%(37/5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3,P=0.86);与治疗前比,观察组患者治疗12周后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下降至(66.59±10.78)μmol/L、(68.32±11.57)U/L和(46.77±18.82)U/L,血清白蛋白上升至(37.18±4.29) g/L,PT缩短至(15.34±1.28)s,对照组上述指标变为(65.32±9.18)μmol/L、(67.07±9.62)U/L、(44.17±14.18) U/L、(37.51±4.30) g/L和(15.68±1.27)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2周末,两组患者病死率分别为31.48%(17/54)和31.37%(16/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P=0.84)。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恩替卡韦分散片与恩替卡韦在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和粪便HBV DNA与血生化指标和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 2015年8月~2017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CHB患者73例,常规检测血生化、HBV标记物和HBV DNA水平,同时收集粪便,测量HBV DNA及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肠球菌、梭菌属、白色念珠菌、拟杆菌、普雷沃氏菌、瘤胃球菌等9种肠道菌群DNA,比较血清和粪便HBV DNA与肝功能和肠道菌群DNA的相关性。结果 48例血清HBeAg阳性患者粪便和血清HBV DNA水平分别为(5.9±1.6) copies/ml和(7.2±1.6) copies/ml,均显著高于25例血清HBeAg阴性组的(5.0±1.9) copies/ml和(6.1±1.3) copies/ml (t=4.401,P=0.024;t=5.936,P=0.008);21例轻度、47例中度和5例重度CHB患者粪便和血清HBV DNA定量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粪便HBV DNA与血清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r=0.61,P=0.002),与血清ALP和TBIL水平呈负相关(r=-0.49,r=-0.54,P<0.05),而血清HBV DNA与血清ALT或AST水平呈负相关(r=-0.46,P=0.023;r=-0.52,P=0.008);粪便HBV DNA与肠球菌呈正相关(r=0.49,P=0.005),而血清HBV DNA与乳酸杆菌呈负相关(r=-0.53,P<0.001),其余肠道菌群与HBV DNA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CHB患者粪便存在HBV DNA,其检测的意义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长期口服恩替卡韦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换用干扰素治疗,为临床上针对长期口服核苷(酸)类似物的CHB患者提供一种可行的安全停药方案。方法 长期口服恩替卡韦治疗的CHB患者120例,接受恩替卡韦治疗时间为7~11(8.4±2.6)年。60例观察组患者采取口服恩替卡韦与注射重组人干扰素α2b联合治疗12 w,然后单独应用干扰素α2b至48 w,而60例对照组则继续口服恩替卡韦至48 w。两组均随访观察24 w。结果 在停药随访24 w时,观察组病毒学复发率为11.7%,生化学复发率为8.3%,黄疸发生率为1.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5.0%、43.3%和13.3%(P<0.05);观察组血清HBsAg和HBeAg转阴率分别为18.3%和21.7%,而对照组无血清HBsAg和HBeAg阴转病例(0.0%和0.0%,P<0.05);观察组血清HBV DNA复阳10例(1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2例(70.0%,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HBsAg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治疗24 w、48 w和停药24 w时,观察组血清HBsAg水平分别为(1944.7±268.6)IU/ml、 (530.7±261.3)IU/ml和(512.4±176.7)IU/ml,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080.4±255.1)IU/ml、(3087.1±264.1)IU/ml和(3148.5±212.3)IU/ml,P<0.01】。结论 针对长期口服恩替卡韦治疗有停药要求的CHB患者,在给予人干扰素α2b巩固治疗后,可在严密观察下停药,临床预后比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的变化以及与病毒学应答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4年9月~2015年12月我院诊治的142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观察96周。采用荧光定量PCR 法检测血清HBV DN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BV 标记物。结果 在治疗24周末,87例患者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55例获得部分病毒学应答;完全病毒学应答组血清HBeAg 水平为(204.5±64.2)S/CO,显著低于部分应答组的【(226.2±70.5) S/CO,P<0.05】,HBsAg 水平为(2.9±0.2) lg IU/mL,显著低于部分应答组的【(3.4±0.3) lg IU/mL,P<0.05】;在治疗48周末,两组血清HBeAg和HBsAg水平无显著性相差(P>0.05);在治疗96周末,两组血清HBsAg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完全病毒学应答组血清HBV DNA水平为(1.1±0.9) lg IU/mL,显著低于部分应答组的【(4.3±0.8) lg IU/mL,P<0.05】。结论 恩替卡韦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eAg 和HBsAg水平变化不显著,对继续治疗的效果也没有预测意义,因此应对不完全应答的患者早日更换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应用替诺福韦酯联合双重免疫方案处理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孕妇对母婴病毒传播阻断的效果.方法 2016年12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HBV携带孕妇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孕妇未进行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孕妇在孕26~28个月时开始口服替诺福韦酯,治疗至分娩.所有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应用替比夫定(LdT)和替诺福韦(TDF)治疗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脱氧核糖核酸(DNA)高载量孕妇,阻断病毒母婴传播的疗效。方法 2017年7月~2019年6月我科诊治的血清HBV DNA高载量(>1×106 IU/mL)孕妇85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孕28周时接受LdT治疗(n=43)或TDF治疗(n=42)至分娩结束。新生儿出生时规范接受乙肝疫苗和人乙型肝炎病毒免疫球蛋白接种,新生儿或婴儿血清HBV DNA>5×102 copies/mL或HBsAg阳性,视为HBV感染。结果 在分娩结束时,LdT治疗组妇女血清HBV DNA和HBeAg水平分别为(2.9±0.6)lg IU/mL和(939.5±286.6)S/CO,与TDF治疗组的【(3.1±0.7)lg IU/mL和(940.7±285.6)S/CO,P>0.05】比,无显著差异,两组血清HBsAg、ALT和AST水平均无显著变化; LdT治疗组妇女所生新生儿出生胎龄为(39.4±1.2)w,身长为(50.9±2.8)cm,头围为(33.8±1.3)cm,体质量为(3087.9±471.5)g,Apgar评分为(9.5±0.4)分,与TDF治疗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9.6±1.1)w、(51.2±3.1)cm、(33.9±1.5)cm、(3112.9±464.9)g和(9.6±0.6)分,P>0.05】;随访婴儿至12个月,两组分别有1例(2.3%对2.4%)幼儿发生HBV感染。结论 应用LdT或TDF治疗孕晚期血清高HBV DNA载量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均可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肯定,值得临床开展大规模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应用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疗效和风险。方法 2014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肝病科和妇产科就诊的慢性HBV携带孕妇120例,在孕28周时,其中40例接受拉米夫定,40例接受替比夫定治疗,分娩后立即停止抗病毒治疗,另20例在孕期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新生儿出生后按计划接受标准的乙肝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注射,随访1年。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HBsAg和HBsAb。结果 入组时,三组孕妇血清HBV DNA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娩时,接受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治疗的孕妇血清HBV DNA转阴,显著低于对照组【(7.6±1.5)lg copies/ml,P<0.05】,在分娩后3个月,两组抗病毒治疗的孕妇血清HBV DNA水平再次回到治疗前水平,与对照组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出生时,40例拉米夫定治疗、40例替比夫定治疗和21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孕妇所生的新生儿血清HBsAg阳性率分别为5.0%、5.0%和9.5%(P>0.05),在出生后1年,他们血清HBsAg阳性率分别为7.5%、5.0%和14.3%,而血清抗HBs阳性率则分别为92.5%、95.0%和85.7%,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期间,拉米夫定组孕妇发生皮疹、一过性ALT升高和肌酸激酶升高分别为5.0%、2.5%和2.5%,与替比夫定组的2.5%、7.5%和5.0%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孕后期应用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均可有效降低HBV携带孕妇血清HBV DNA水平,对阻断新生儿HBV母婴传播是否有必要,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和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HBsAg滴度的动态变化对恩替卡韦(ETV)治疗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肝病中心住院及门诊接受ETV(0.5mg/d)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78例,随访1年。于抗病毒治疗的0、3、6、9和12 m分别收集患者血清,采用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各时间点的HBsAg和HBeAg滴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HBsAg与HBV DNA水平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预测患者的病毒学应答和确定最佳临界值。结果在78例患者中,69例(88.5%)患者发生病毒学应答(VR),9例未发生病毒学应答;VR组患者基线ALT水平[(141.8±27.2)IU/ml]与未发生VR患者[(136.2±29.7)IU/ml]比,无统计学意义(t=0.27,P=0.793);HBV DNA[(6.7±1.0)lg IU/ml]明显低于未发生VR患者[(7.6±0.8)lg IU/ml,t=-2.27,P=0.033];HBsAg滴度与未发生VR患者比,无统计学意义[(3.8±0.6)lg IU/ml对(4.0±0.4)lg IU/ml,t=-1.75,P=0.094)];HBsAg与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r=0.45,P=0.02);HBsAg在治疗开始的前3个月下降较快,3个月后下降较缓慢,从基线到治疗3个月时,VR组患者较未发生VR患者HBsAg下降更快[(0.3±0.2)lg IU/ml对(0.2±0.1)lg IU/ml,t=2.245,P=0.035)];在治疗3个月时,lg HBsAg滴度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840,P=0.005),临界值为3.85 lg IU/ml的Youden指数最大(0.602),其诊断敏感度为84.2%,特异度为78.7%。结论 ETV治疗3个月时lg HBsAg≤3.85 lg IU/ml可作为预测ETV治疗1年发生病毒学应答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国产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血清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效果。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2月纳入血清HBeAg阳性的CHB患者500例,被分为A组150例,给予国产peg-IFN-α-2b治疗,和B组350例,给予peg-IFN-α-2a治疗。两组均治疗24~48 w。在治疗结束后,随访24 w。结果 治疗前,A组血清HBV DNA定量为(6.1±0.7) lg cps/ml、谷丙转氨酶(ALT)为(81.1±29.8)u/l、体质指数为(22.1±2.9)、血清HBeAg定量为(3.1±0.6) lg s/co和HBsA定量为(4.4±0.6) IU/ml,与B组的(6.2±0.67) lg cps/ml、(80.7±27.9) U/L、(21.9±2.9)、(3.1±0.1) lg s/co和(4.4±0.5) IU/ml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24 w结束时,A组血清ALT复常率为64.0%,血清HBV DNA阴转率为60.0%,与B组的66.9%和62.9%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无显著性相差(P>0.05)。结论 应用国产peg-IFN-α-2b治疗血清HBeAg阳性的CHB患者能获得与peg-IFN-α-2a治疗相似的疗效,但价格便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效果和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替比夫定(LdT)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作用和安全性。方法 28例慢性乙型肝炎孕妇自妊娠28周起口服LdT600mg/d至分娩后4周,30例血清HBV M标记物阳性孕妇不服抗病毒药为对照。在新生儿出生后给予HBIG和乙肝疫苗注射。结果在分娩前,治疗组孕妇HBV DNA为3.3±1.6lgcopies/ml,比用药前7.5±0.6lgcopies/ml明显下降(t=9.58,P〈0.001),对照组孕妇HBV DNA水平无变化;治疗组无,而对照组却有4例(13.3%,x2=4.15,P〈0.05)发生新生儿宫内HBV感染;两组孕妇分别有3例和2例血清CK轻度升高。结论慢性HBV感染孕妇在妊娠晚期服用LdT能有效降低宫内HBV感染发生率,且对孕妇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递减疗法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64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给予对照组保肝、拉米夫定抗病毒、支持疗法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甲基强的松龙注射液1 mg?kg-1?d-1静脉滴注,并根据临床病情改善情况递减激素用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肝功能、HBV DNA水平等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5%和25.0%(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消化道改善时间分别为[(3.8±1.3)d和(15.5±1.8)d,P<0.01],黄疸消退时间分别为[(28.2±9.3)d和(41.5±10.3)d,P<0.05];住院日分别为[(41.5±4.3) d和(52.2±4.7)d,P<0.05];观察组PTA和ALB较对照组升高显著,ALT和TBIL水平降低明显(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HBV DNA水平分别为[(3.2±1.5)lg cps/ml和(3.3±1.3)lg cps/ml,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病死率分别为9.4%和21.9%(P<0.05)。结论 糖皮质激素递减疗法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替诺福韦治疗不同HBV基因型感染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和血清金属硫蛋白(MT)、白细胞介素29(IL-29)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的变化。方法 2017年1月~2020年11月我院诊治的CHB患者119例,均接受替诺福韦治疗。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MT和IL-29水平,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 淋巴细胞PD-1表达水平。结果 在本组119例CHB患者中,检出HBV B基因型31例(26.1%),C基因型77例(64.7%),B/C 混合基因型11例(9.2%);基线资料比较,B基因型CHB患者血清ALT和AST水平分别为(154.1±46.7)U/L和(83.3±26.8)U/L,显著高于C基因型患者【分别为(135.8±40.3)U/L和(68.5±20.6)U/L,P<0.05】或B/C混合基因型患者【分别为(138.9±50.2)U/L和(71.6±23.9)U/L,P<0.05】,而血清HBV DNA水平为(6.7±1.1)lg copies/ml,显著低于C基因型感染患者【(7.8±1.4)lg copies/ml,P<0.05】或B/C混合型感染者【(7.4±1.0)lg copies/ml,P<0.05】;在治疗24 w和48 w末,三组血清ALT复常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B基因型和C基因型感染患者血清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96.8%和96.8%,和88.3%和93.5%,均显著高于B/C混合型感染患者(分别为63.6%和81.8%,P<0.05);在治疗48 w,B基因型CHB患者血清MT水平显著高于C基因型或B/C基因型(P<0.05),血清IL-29水平显著高于C基因型(P<0.05),而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表达水平显著低于C基因型或B/C混合基因型患者(P<0.05)。结论 不同HBV基因型感染的CHB患者可能对替诺福韦治疗的疗效存在差异,深入了解这些差异可能对研究不同基因型病毒感染患者临床转归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探讨影响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孕妇产后自发HBeAg和HBsAg血清清除或转换的相关病毒学特征。方法2002年8月~2004年7月本院诊断的慢性HBV携带孕妇,自2009年10月~2010年3月间随访,检测HBV血清学标志和病毒相关特性。结果在本组419例慢性HBV携带孕妇中,经随访平均6.4年,失访155例。在接受随访的264例(63.0%)中,76例(28.8%)孕期在入组时HBeAg阳性,其中42例(55.3%)随访时发生自发HBeAg转换,这些孕妇孕期HBV DNA、HBeAg 和HBsAg均低于34例未转换组(P值均〈0.01)。在6例血清HBV DNA 〈1×106 IU/ml、17例HBeAg 〈700 S/CO和13例HBsAg 〈1×104 IU/ml孕妇中,随访时自发HBeAg转换分别高达100.0%、100.0%和92.3%。随访时,38例(14.4%)孕妇自发HBsAg清除,HBsAg清除组孕期HB-sAg水平明显低于226例未清除组(P〈0.001)。在25例血清HBsAg 〈100 IU/mL孕妇中,随访时56.0%自发HBsAg清除。结论外周血HBV DNA载量低(〈1×106 IU/ml)、HBeAg水平低(〈700 S/CO)或HBsAg水平低(〈1×104 IU/ml)是自发HBeAg血清转换的有利因素,而当HBsAg 〈100 IU/mL时,更易发生自发HBsAg血清清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