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记录伴眩晕的突发性聋患者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MP,cVEMP)的参数特点,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将21例伴眩晕的突发性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设为突发性聋伴眩晕组,16例不伴有眩晕的突发性聋患者设为突发性聋组,22名健康受试者作为正常组,分析对比各组cVEMP潜伏期、振幅比和不对称率。结果 突发性聋伴眩晕组不对称率(26.52±11.83)%明显高于突发性聋组(14.50±8.31)%和正常组(14.41±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9.633和10.008,P 均<0.05)。cVEMP的P1、N1潜伏期及振幅比在突发性聋伴眩晕组、突发性聋组和正常组3个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伴眩晕的突发性聋患者其球囊功能易伴有损伤,cVEMP可用于辅助判断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内耳的病变范围及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2.
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听力损伤与前庭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 180例突发性聋患者分为突发性聋伴眩晕组和不伴眩晕组,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纯音听力测试、耳蜗电图以及前庭功能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听力和前庭损伤的发病规律。结果 180例突发性聋患者,年龄分布11~76岁,中位年龄45.00岁,其中男性106例(58.89%),女性74例(41.11%),男女性别比为1.43:1。①突发性聋伴眩晕的发生率为38.33%,女性患者中伴眩晕组(50.72%)明显高于不伴眩晕组(35.14%);②听力曲线特点为全聋型曲线(38.67%)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听力损失程度以极重度聋(62.67%)为主;③66例伴眩晕的患者行前庭功能检查,58例(87.88%)出现外半规管功能下降,3例(4.55%)有优势偏向等中枢指标异常,5例(7.58%)功能正常,患者出现听力损失与前庭功能同侧损伤的发生率为65.15%,两者具有统计学一致性,不同性别间异常率无差异;④伴眩晕组合并有慢性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颈椎病)者33.33%,不伴眩晕组合并慢性病者28.83%,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伴眩晕的突发性聋发生率较高,约占1/3;听力损失以极重度聋为主且以全聋型听力曲线居多;耳蜗功能与前庭功能多同时受累,同侧损伤者占2/3。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比较研究伴有前庭损伤的突发性聋和前庭神经炎,探讨两类疾病前庭损伤的差异。方法  2016-02-25~2016-07-20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眩晕诊疗中心,突发性聋组55例,其中39例伴眩晕患者;前庭神经炎组46例。前庭双温冷热试验、头脉冲试验、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评价及比较突发性聋及前庭神经炎两组疾病前庭损伤差异性。结果 前庭双温冷热试验突发性聋组异常率25.45%,前庭神经炎组异常率97.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01,P<0.001)。头脉冲试验:突发性聋组异常率9.09%,前庭神经炎组异常率32.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2,P =0.003)。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突 发性聋组异常率69.10%,前庭神经炎组异常率43.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2,P =0.010);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突发性聋组异常率54.55%,前庭神经炎组异常率63.0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45,P =0.388)。结论 突发性聋与前庭神经炎两组患者前庭损伤比较,突发性聋合并眩晕者更有可能为球囊/前庭下神经受累,损伤部位更多靠近神经终末端,损伤是低频段的;前庭神经炎的前庭损伤范围大,损伤是全频段的,高位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突发性聋患者平衡障碍的损伤特征。方法 本研究收集自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并确诊单侧急性以及亚急性突发性聋患者105名。对患者行纯音听阈测试、冷热试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以评估患者听力-前庭功能,通过感觉整合测试(SOT)评估其平衡功能。结果 1)本研究105名患者中,轻度听力损失17例,前庭功能损伤(23.53%,4/17);中度听力损失18例,前庭功能损伤(38.39%,7/18);重度听力损失28例,前庭功能损伤(64.29%,18/28);极重度听力损失42例,前庭功能损伤(66.67%,28/42)。2)105名突发性聋患者的SOT结果显示,极重度听力损失患者VES_LAT异常率显著高于其他患者组(c2=12.09,P=0.002)。3)93名突发性聋患者的患侧耳PTA与主观DHI评分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P<0.001, r=0.71)。结论 突发性聋会导致患者眩晕及平衡障碍,极重度听力损失患者冠状方向的稳定性显著低于其他听力损失患者。患者的主观眩晕程度与听力损失的程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视频眼震电图对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前庭功能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3年2月~2017年12月收纳的500例突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眩晕分为眩晕组(180例)和非眩晕组(32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纯音听力测试、视频眼震电图(videonystagmograph,VNG)检测等,比较眩晕组和非眩晕组患者纯音测听和视频眼震电图检测结果,同时统计患者平坦型、全聋型、低频型、中频型、高频型的听力曲线例数及冷热试验的前庭功能评价结果,并比较组间差异。患者根据视频眼震电图和相关检测结果进行对应治疗,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①眩晕组患者的前庭功能正常比例(48.9%)显著低于非眩晕组(83.8%)(P<0.05);听力学结果显示听力损失严重者比例(67.2%)显著高于非眩晕组(28.1%),轻度患者比例(8.3%)明显低于非眩晕组(40.0%)(P均<0.05);②患者的听力曲线主要有平坦型108例,其中前庭功能异常15例(13.9%);全聋型78例,其中前庭功能异常34例;低频型100例,其中前庭功能异常28例(28.0%);中频型94例,其中前庭功能异常25例(26.6%);高频型120例,其中前庭功能异常42例(35.0%)。表明全聋型曲线前庭功能异常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听力曲线患者,冷热试验结果表明前庭功能异常的主要表现为半规管轻瘫;③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其中眩晕组患者显效率26.7%(48/180)、有效率28.9%(52/180)及总有效率55.6%(100/180)明显低于非眩晕组的38.1%(122/320)、45.6%(146/320)及83.7%(268/320)(P均<0.05)。结论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前庭功能受到明显损伤,采用视频眼震电图进行前庭功能检测对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的病情评估、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突发性聋患者的前庭功能状况,探讨前庭功能与突聋预后的关系。方法 运用视频眼震图(video—nystagmograpy,VNG)技术检查50例突发性聋患者的前庭功能。结果 眼视动系统检查出现一项或以上异常共17例(34%);变位试验诊断为后半规管良性位置性眩晕3例(6%);温度试验单侧减弱23例(46%),伴优势偏向15例(30%)。无固视抑制失败。前庭功能与突发聋预后关系:伴发眩晕与否,其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单侧半规管功能受损者高频及重度听力损失高于半规管功能正常者,其预后亦差,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庭功能检查对突发性聋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突聋伴前庭功能损害者其高频或重度听力损失发生率高于突聋且前庭功能正常组,预后亦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药物注射部位与突发性聋患者安全性及听力改善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118例突发性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给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治疗,根据药物注射部位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62)与对照组(n=56)。对照组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鼓膜穿刺给药,研究组用地塞米松磷酸钠 注射液耳后骨膜下注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听力改善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比较,研究组91.9%,对照组87.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比较,低频区听阈(t 研究组=12.385)、高频区听阈(t 研究组=8.940)及平均纯音听阈(t 研究组=17.720)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低频区听阈(t 对照组=10.207)、高频区听阈(t 对照组=7.428)及平均纯音听阈(t 对照组=13.643)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治疗前听力比较,两组间治疗后听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研究组患者发生鼓膜穿孔、耳痛、眩晕、中耳感染、烧灼感等不良反应发生率(4.8%)明显低于对照组(2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8,P =0.007)。结论 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耳后骨膜下注药与鼓膜穿刺给药,均有效改善突发性聋患者听力,疗效显著。耳后骨膜下注药方式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糖皮质激素全身应用和鼓室内注射联合治疗重度和极重度突发性聋的临床疗效,以探索糖皮质激素治疗突发性聋的方法。方法 对54例重度和极重度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给予口服激素、改善微循环、溶栓抗凝等治疗,同意加用鼓室内注射激素的患者为治疗组,其余患者为对照组,治疗2周后复查纯音测听。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平均听阈改善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但两组之间疗效无差异(P =0.194)。治疗组与对照组中重度突发性聋患者间疗效无差异(P =0.251),两组中极重度突发性聋患者间疗效也无差异(P =0.380)。结论 糖皮质激素全身应用联合鼓室内注射治疗重度和极重度突发性聋有效,但并不能得到较单独全身用药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前庭康复训练联合药物治疗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复位后残余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2月确诊为BPPV且行手法复位成功患者6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药物组、前庭康复组和联合组,每组各22例。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眩晕残障程度量表(DHI)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情况;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并记录各组患者复发率。结果治疗2、4、6周时,联合组DHI评分均明显低于前庭康复组和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联合组HADS T评分明显低于前庭康复组和药物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组复发率低于药物组(χ2=3.511,P<0.05)和前庭康复组(χ2=2.387,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BPPV且行手法复位成功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前庭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BPPV患者的残余症状,并且降低了眩晕复发率,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突发性聋的听力损失的前庭损害对其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30例突发性聋患者行纯音听力检查及前庭功能系列检查,比较突发性耳聋听力下降程度和类型与眩晕和前庭功能检查结果的关系,前庭损害类型和程度、以及听力预后与眩晕和前庭损害的关系。得出(1)具有前庭损害的患者91%为中、重度聋,82%为平坦型和斜坡型听力损害。半规管麻痹者听力损害人武部为中、重度聋,图型为平坦或斜坡型。(2)冷热试验(CP)值63%,低频谐波加速试验(SHAT)66%,重心平衡仪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继发于突发性聋(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SHL)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即继发性BPPV(secondary BPPV,s-BPPV)的临床特征,并与特发性BPPV(idiopathic BPPV,i-BPPV)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SSHL患者和34例i-BPPV患者,筛查出具有同侧SSHL的BPPV,将该组分类为s-BPPV。采集并分析其临床特征,包括s-BPPV患者听力下降和眩晕症状的发生时间,并对两组受累半规管情况及复位次数进行比较。结果  108例SSHL患者中32例(29.63%)伴有眩晕症状,其中有15例(13.89%)确诊有s-BPPV,占眩晕患者的46.88%(15/32)。15例s-BPPV患者中,同时出现听力损失和眩晕者9例(60%),先出现听力下降后出现眩晕者4例(27%),先出现眩晕后出现听力下降者2例(13%)。s-BPPV和i-BPPV两组均为后半规管受累最多,两组成功复位所需的耳石复位次数无明显差异(t =1.385,P >0.05)。结论 SSHL伴眩晕患者中s-BPPV发病率高,耳蜗症状一般比前庭症状出现早,s-BPPV组复位效果与 i-BPPV组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突发性聋患者血清脂肪因子内脏脂肪组织源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isceral adipose-specific 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Vaspin)、脂肪素(aplinpeptides, apelin)和脂肪因子趋化素(chemerin)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68例突发性聋患者为突发性聋组,同时选取本院健康体检者46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 疫吸附法检测血清vaspin、apelin和chemerin水平,分析与突发性聋患者年龄、上呼吸道感染及心脑血管合并症等高危因素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Vaspin、apel in和chemer in对突发性聋的诊断价值;Logistic多元回归法分析影响SSHL相关因素。结果 SSHL组患者血清vaspin 水平低于对照组[(4.51±1.45)ng/ml vs(7.83±1.36)ng/ml,t =12.294,P<0.05],且极重度聋患者低于重度聋和中-重度聋患者(t =6.451和8.426,P 均<0.05);SSHL组患者血清apelin和chemerin水平均高于对照组[(5.25±0.71)ng/ml vs(3.36±0.52)ng/ml,(9.36±1.28)ng/ml vs(6.42±1.59)ng/ml,t =15.458和10.901,P 均<0.05)],且极重度聋患者高于重度聋和中-重度聋患者(t =2.098和5.242,2.291和7.060,P 均<0.05);ROC分析显示Vaspin、apelin和chemerin对突发性聋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77.94、85.29和91.18,特异性分别为89.13、84.78和73.91,截断值分别为5.60、4.12和7.03 ng/ml;血清Vaspin、apelin和chemerin水平与突发性聋患者年龄比较(t =10.736、4.842和2.196)、与听力曲线分型比较(F =16.586、6.100和6.494)、与上呼吸道感染和心脑血管合并症比较均明显相关(t =3.473、8.325和5.959;t =5.417、3.831和3.847,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vaspin、apelin和chemerin水平为SSHL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突发性聋患者血清Vaspin水平较低,血清apelin和chemerin水平均较高,三者均可能参与突发性聋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突发性聋的重要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3.
突发性聋与前庭神经炎病因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比较研究突发性聋和前庭神经炎,进一步探讨两类疾病在病因学上和前庭神经损伤的差异.方法 观察眩晕诊疗中心2004年1月至2007年7月间37例突发性聋、30例突发性聋伴发眩晕和40例前庭神经炎的前庭功能(前庭双温试验、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和主观垂直视觉检查)和高刺激率ABR的特点及差异.结果 (1)突发性聋与前庭神经炎两组患者年龄分布差别显著不(P>0.05).(2)高刺激率ABR:前庭神经炎组,患侧高刺激ABR异常率为33.3%;突发性聋组,患侧异常18例,患侧异常率占69.3%(18/26).突发性耳聋组高刺激率ABR异常率明显高于前庭神经炎组(P<0.01).(3)突发性聋与前庭神经炎两组患者前庭损伤的差异性比较:前庭神经炎组,前庭上神经损伤占50%,前庭下神经损伤占10%,前庭上下神经损伤占40%;在突发性耳聋组,前庭上神经损伤占53.3%,前庭下神经损伤占6.7%.前庭上下神经损伤占40%.两组在前庭神经损伤的模式上差别不显著(P>0.05).结论 突发性聋(伴眩晕)的主要病因可能是内耳微循环障碍,而前庭神经炎的主要机制可能是病毒感染.突发性聋伴眩晕的和前庭神经炎前庭神经损伤模式相似,均主要累及前庭上神经.  相似文献   

14.
突发性聋的听力损失和前庭损害对其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通过对30例突发性聋患者行纯音听力检查及前庭功能系列检查,比较突发性耳聋听力下降程度和类型与眩晕和前庭功能检查结果的关系、前庭损害类型和程度、以及听力预后与眩晕和前庭损害的关系。得出(1)具有前庭损害的患者91%为中、重度聋,82%为平坦型和斜坡型听力损害。半规管麻痹者听力损害全部为中、重度聋,图型为平坦或斜坡型。(2)冷热试验(CP)值63%、低频谐波加速试验(SHAT)66%、重心平衡仪试验(VSRZ)36%呈现异常,以SHAT较为敏感;(3)突聋听力预后与是否伴有眩晕、前庭损害以及损害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性聋伴耳鸣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听觉和耳鸣康复效果。方法 分析42例老年性聋患者资料,耳鸣组23例,对照组19例。记录人工耳蜗植入前、后患者听觉行为分级、言语可懂度分级、言语识别率和耳鸣组患者耳鸣残疾量表和视觉模拟评分法得分,分析可能影响耳鸣预后的因素。结果 两组比较,患者听觉行为分级(t =16.47,P <0.01)、言语可懂度分级(t =11.93,P <0.01)和言语识别率WRS均较术前有显著提高(t =25.60,P <0.01)。在相同治疗阶段,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后比较,耳鸣组患者耳鸣残疾量表(t =7.23,P <0.01)和视觉模拟评分法得分(t =5.53,P <0.01) 均较术前显著下降,耳鸣时间、重度耳聋时间及是否佩戴助听器对耳鸣预后无影响(P >0.05)。结论 人工耳蜗植入可有效提高老年性聋患者的听觉言语能力,改善老年性聋伴耳鸣患者的耳鸣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迷路内出血相关突聋伴眩晕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我科2016年9月至2018年4月总计110份诊断为单耳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患者的病例资料,17例经头部磁共振检查提示内耳出血,将其中病例资料完整的13例患者与55例病例资料完整、磁共振检查正常的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患者进行比较,观察其治疗结果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迷路内出血在MRI T2 FLAIR及T1WI序列中均表现为高信号,部位多位于半规管(13例),其次是前庭(7例)和耳蜗(5例)。阳性组治疗总有效率46.2%,阴性组为52.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2,n=1,P=0.670);两组间受损频率提升绝对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8,P=0.729)。结论迷路内出血相关突聋伴眩晕患者多为全频受累的中度至极重度听力损失,可由头部MRI T1WI及T2 FLAIR序列检出,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突发性聋患者进行前庭自旋转试验(vestibular autorotation test,VAT) 检查,探讨前庭功能与突聋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28例突发性聋患者进行前庭自旋转试验检查,从听力曲线类型、伴随症状、疗效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按听力曲线类型分组,VAT结果组间无统计学差异(α=0.05, χ2=3.6475,P=0.3021);按突聋有无伴随症状分组,VAT结果组间无统计学差异(α=0.05,χ2=0.3119, P=0.5765);按突聋疗效分组,VAT结果组间有统计学差异(α=0.05,χ2=8.4207,P=0.0381).结论 突聋患者听力曲线类型及伴随症状的产生与前庭功能无关,前庭功能检查结果对判定突聋疗效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前庭功能特点。方法对38例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伴眩晕组,9~80岁)、36例突发性聋不伴眩晕患者(不伴眩晕组,15~69岁)和年龄相匹配的2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20~76岁)分别进行纯音听阈、视频头脉冲试验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测试,比较三组结果。结果伴眩晕组、不伴眩晕组、正常对照组患者的前庭功能异常率分别为:92.11%(35/38)、44.44%(16/36)、35%(7/20),伴眩晕组异常率显著高于不伴眩晕组和正常对照组(均为P<0.001)。伴眩晕组患者的水平半规管、上半规管、后半规管、球囊、椭圆囊功能的异常率分别为34.21%(13/38)、23.68%(9/38)、55.26%(21/38)、65.79%(25/38)、60.53%(23/38);不伴眩晕组分别为19.44%(7/36)、13.89%(5/36)、25.00%(9/36)、27.78%(10/36)、22.22%(8/36),其中伴眩晕组的后半规管、球囊、椭圆囊功能的异常率明显高于不伴眩晕组(P=0.008、P=0.001、P=0.001);伴眩晕组三个半规管中后半规管功能异常率最高(55.26%),球囊和椭圆囊功能的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4)。结论突聋伴眩晕患者较突聋不伴眩晕患者前庭功能损伤更严重,且以后半规管功能障碍多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并探讨鼓室内注射利多卡因+复合声音治疗+心理辅导综合疗法对突发性聋伴耳鸣的临床疗效及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入组对象为2016年1月~2017年8月我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60例突发性聋伴耳鸣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30例/组。对照组实施鼓室内注射利多卡因治疗,观察组在鼓室内注射利多卡因治疗基础上施加复合声音治疗+心理辅导,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全频纯音听阈均值、耳鸣响度评分、耳鸣致残评分、心理状况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320,P<0.05);两组治疗后的全频纯音听阈均值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 =11.386、10.466,P<0.05),耳鸣响度评分、耳鸣致残评分、心理状况评分均显著降低(t =4.399、4.309、7.603、7.694、6.299、8.316、11.000、13.847,P<0.05),生活质量评分也显著提高(t =4.463、8.054,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全频纯音听阈均值的差异并不明显(P>0.05),但耳鸣响度评分、耳鸣致残评分和心理状况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 =4.000、3.894、4.936、5.650,P<0.05),其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t =4.139,P<0.05)。结论 突发性聋伴耳鸣患者中,采用鼓室内注射利多卡因联合复合声音治疗、心理辅导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听力,减轻患者耳鸣情况和负性情绪,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全聋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预后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纳入年龄21~70岁,病程在1周内的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纯音测听全部频率听阈升高,0.5、1、2、4 kHz平均听阈≥81 dBHL)。采用统一治疗方案,前列地尔注射液+舒血宁+腺苷钴胺+激素和高压氧治疗。将不同治疗时间、不同频率听力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52例,其中男22例(42.31%),女30例(57.69%),连续用药1周、2周和3周总有效率分别为38.46%、57.69%、65.38%,组间听力改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48,P=0.018)。第2周和第3周总有效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650,P=0.420)。第2周和第3周治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865,P=0.451)。第2周和第3周总显效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544,P=0.1622)。治疗3周后各频率听力恢复情况比较,不同频率间痊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90,P=0.032),其中低频0.25 kHz痊愈率为46.16%,0.5 kHz痊愈率为34.61%,明显高于其它频率。不同频率间总显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3.243,P<0.001)。不同频率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008,P<0.001),其中0.25、0.5 kHz总有效率均为78.85%。经过3周治疗后,不伴有眩晕的极重度聋患者总有效率为77.78%,痊愈率为26.92%,伴有眩晕的极重聋患者总有效率为52%,痊愈率为1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11,P=0.051);但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005,P=0.0000)。结论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连续治疗3周可明显改善患者听力,且低频区听力恢复要好于高频区。不伴有眩晕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痊愈率要高于伴有眩晕的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