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初始治疗(手术+131I+TSH抑制)后的疗效反应对动态评估患者的复发风险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131I治疗前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preablative-stimulated thyroglobulin,ps-Tg)对最佳治疗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中位随访74.5个月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患者136例,根据治疗反应评估体系将其治疗效果分为4组:最佳治疗反应(excellent response,ER)(86例)、疗效不确切(indeterminate response,IDR)(18例)、血清学反应欠佳(biochemical incomplete response,BIR)(4例)和影像学反应欠佳(structural incomplete response,SIR)(28例)。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比较4组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建立ps-Tg及肿瘤大小与ER关系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获得最佳界值点,对影响ER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进一步采用Kaplan-Meier曲线评估ps-Tg及肿瘤大小发生非ER的累积风险,使用log-rank法对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组间ps-Tg水平、肿瘤大小、腺外侵犯、多灶性、淋巴结分期以及TNM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Tg以及肿瘤大小与ER关系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5和0.666,当ps-Tg以9.05 ng/mL为界值预测ER时,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分别为83.7%和80.0%),肿瘤直径以1.05 cm为界值点时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3.5%和72.0%。多因素分析显示ps-Tg和肿瘤大小可以作为预测ER的独立因素(OR=20.571,P=0.015;OR=3.291,P=0.008)。随着肿瘤直径的增大,ps-Tg≥9.05组患者的非ER风险明显高于ps-Tg<9.05组(P=0.000 3)。结论:ps-Tg(界值点为9.05 ng/mL)可用于预测本组患者最佳治疗反应,其与肿瘤大小结合可以更全面地预测初始治疗后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发病率不断上升。探讨儿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caDTC)远处转移的临床病理学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8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就诊的年龄<21岁的69例DTC患者,合并远处转移的40例患者归入A组,无远处转移的29例患者归入B组,用t检验对比两组年龄,用χ2检验对比两组性别、甲状腺外侵犯、多灶及BRAFV600E,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比两组肿瘤直径、T分期、N分期、术后131I治疗前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preablation-stimulated thyroglobulin,ps-Tg)及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y,TgAb)。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ps-Tg对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远处转移的预测因子。结果:A组患者表现出更小的年龄、更易呈多灶性、更高的病理分期及更高的ps-Tg水平,而两组性别、甲状腺外侵犯、肿瘤直径及TgAb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Tg与远处转移关系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900。ps-Tg最佳临界点为102.35 ng/mL,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0%、100.0%和70.7%。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年龄和ps-Tg被证实是远处转移的预测因子。结论:低龄、高ps-Tg水平及多灶性等局部侵袭特征与caDTC的远处转移相关,以102.35 ng/mL作为ps-Tg的界值点对caDTC的远处转移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 既往研究已发现18岁以下的儿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与成人DTC在临床病理学特征、远期预后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对其内部不同年龄段之间,特别是青春期前、围青春期和青春期之间的特征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年龄组儿童及青少年D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首次131I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6年7月—2022年1月收治的156例儿童及青少年DTC患者。根据年龄分为青春期前(0岁<年龄≤10岁)、围青春期(10岁<年龄≤14岁)及青春期(14岁<年龄≤18岁)3组,比较3组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初始复发危险度分层、首次131I治疗后动态风险评估及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stimulated thyroglobulin,sTg)水平在首次131I治疗后的变化。结果: 3组患者的性别、原发肿瘤最大直径、包膜侵犯、T分期、N分期及切除淋巴结阳性转移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远处转移率分别为63.2%、42.1%和20.2%(χ2=16.839,P=0.000),高危患者分别占88.9%、60.5%和46.4%(χ2=12.447,P=0.009)。3组患者首次131I治疗后动态风险评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744,P=0.001),其中3组患者的疗效满意(excellent response,ER)比例分别为10.5%、25.0%和38.1%;结构性疗效不佳(structural incomplete response,SIR)比例分别为68.4%、52.8%和25.8%;生化疗效不佳(biochemical incomplete response,BIR)比例分别为21.1%、13.9%和14.4%。63例患者接受了第2次131I治疗且TgAb低于40 U/mL,首次131I治疗后3组的中位sTg降幅分别为41.31%、38.02%和60.38%(H=4.642,P=0.098)。结论: 儿童及青少年DTC中0~10岁组患者的远处转移率和高危复发风险最高,首次131I治疗后ER的结局最少,青春期前儿童DTC的发生、发展机制和治疗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2015版美国甲状腺协会(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ATA)指南首次提出治疗反应评估体系(response-to-therapy assessment system,RTAS)。该研究根据此评估体系,探讨低剂量(1 110 MBq)131I在中低危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清甲治疗后短期内不同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166例中低危DTC患者资料,男性50例,女性116例,平均年龄(39.61±10.23)岁。首次清甲剂量为1 110MBq,取得清甲前及清甲后6~12个月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stimulated thyroglobulin,sTg)及诊断性全身显像(diagnosticwhole body scan,Dx-WBS),根据结果分为最佳治疗反应(excellent response,ER)组与非最佳反应(non-excellent response,NER)组。采用两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及χ2检验进行组间临床病理资料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清甲疗效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最佳界值。结果:ER组127例,NER组39例,ER率为76.5%(127/166)。治疗后短期随访ER组清甲治疗前sTg(preablative sTg,ps-Tg)明显低于NER组[1.5(0.04-30.57)ng/mL vs 17.6(0.04-21.52)ng/mL;U=2 479,P<0.05],且性别、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及年龄稍小者更易出现NER。多因素分析显示,ps-Tg水平、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数目、性别、年龄及多灶性均为影响清甲疗效的相关因素(OR:0.361~2.875)。ROC曲线分析显示,ps-Tg最佳临界值为2.0 ng/mL。结论:ps-Tg水平较低、病灶较小、淋巴结转移数目较少、男性、年龄较小及单灶患者清甲治疗后短期内更易达到ER;且以ps-Tg值2.0 ng/mL为最佳临界点,对预测治疗后短期临床转归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y,TgAb)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较为常见。该研究旨在探讨PTC患者术后TgAb对131I清甲疗效的影响。方法:纳入329例非远处转移性PTC患者,根据131I清甲前TgAb水平分为G1组(大于115 U/mL,n=84)和G2组(<115 U/mL,n=245),G2组再以40 U/mL为界分为S1(大于40 U/mL,n=31)和S2(小于40 U/mL,n=214)两个亚组,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清甲疗效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观察131I清甲剂量对患者疗效的影响。结果:G1组女性居多,年龄更小(P=0.000,P=0.004),其余临床病理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G1组清甲成功率为35.7%,G2组为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S1和S2两个亚组清甲成功率分别为54.8%和7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G1组高、低剂量131I清甲后成功率分别为34.1%、37.2%,与G2组的71.9%、7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G1组与G2组内分别采用低剂量131I与高剂量131I清甲的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清甲疗效仅与清甲前TgAb值有关(P=0.018)。结论:TgAb可以影响PTC患者的131I清甲疗效,TgAb越高者清甲疗效越差。增加131I治疗剂量未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清甲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hronic lymphocytic thyroiditis,CLT)是常见的甲状腺自身免疫炎性反应,本研究探讨其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放射性碘-131131I)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4—2016年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的中低危DTC患者128例,根据术后病理学检查是否伴CLT分为CLT1组与CLT0组。采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等对比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病理特征,依据2015版美国甲状腺协会(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效果反应体系对两组患者131I治疗的治疗反应进行评价,并对CLT与131I治疗效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CLT对131I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结果:CLT1组原发灶较小(P=0.028)且女性多见(P=0.011),而在年龄、多灶性、淋巴结分期、被膜外侵犯及TNM分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LT1组与CLT0组患者131I治疗后疗效满意、疗效不确定、血清学疗效不满意、结构性疗效不满意率分别为72.7%(40/55) vs 68.5%(50/73)、14.5%(8/55) vs 13.7%(10/73)、3.6%(2/55) vs 6.8%(5/73)和9.1%(5/55)vs 10.9%(8/73),对比分析提示两组间治疗效果与短期预后未见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CLT与治疗效果不相关(P=0.519)。结论:CLT不是影响DTC患者131I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 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中可疑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水平增高但无明确结构性病灶者预后差异大,临床治疗决策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拟探究131I治疗及不同治疗剂量对于这类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 回顾并分析2007—2021年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的138例DTC全切术后可疑Tg水平增高的患者,依据首次131I治疗剂量分为低(剂量为1.11 GBq)、中(1.11 GBq<剂量≤3.70 GBq)、高(3.70 GBq<剂量≤7.40 GBq)3组,观察不同剂量131I治疗后6个月的短期及后续未再行其他干预患者的长期疗效,并进一步观察经初始治疗评估为生化疗效不佳(biochemical incomplete response,BIR)患者的临床转归。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预测结构性疗效不佳(structural incomplete response,SIR)和远处转移的刺激性Tg(stimulated Tg,sTg)的最佳界值点。结果: 低、中、高3个剂量组中分别有6.7%、13.5%、7.0%的患者短期疗效达到疗效满意(excellent response,ER),3组间总体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02,P=0.60)。常规随访下3组患者的长期疗效同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2.94,P=0.23)。经初始治疗评估为BIR的患者经常规随访和再次131I治疗后的临床转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324.5,P=0.15)。预测SIR和远处转移的sTg最佳界值点分别为27.5和61.7 ng/mL。结论: 可疑Tg水平增高的DTC患者复发率较高,以27.5 ng/mL为sTg界值点有助于尽早识别这部分患者。131I治疗有助于术后可疑Tg水平增高患者快速达到ER,但高剂量131I治疗未对患者的预后产生增益效应;再次131I治疗对于BIR患者未显示出进一步获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经验性131I治疗在治疗后全身显像(Rx-WBS)阴性伴生化疗效不佳(BIR)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09-01-2020-09-30在山东省肿瘤医院行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术及二次放射性碘治疗(RAI)后Rx-WBS阴性、疗效评价为BIR的DTC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52例甲状腺球蛋白(Tg)阳性的患者,26例行经验性131I治疗患者纳入经验性RAI组,另26例纳入对照组。应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经验性RAI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Tg水平的变化趋势及131I治疗的疗效。结果 在Tg水平持续阳性的患者中,经验性RAI组抑制性Tg水平(iTg)为0.89(0.67~1.71) ng/mL,低于对照组的2.46(1.56~4.23) ng/mL,Z=-3.056,P=0.002。经验性RAI组生化缓解率为53.85%(14/26),高于对照组的15.38%(4/26),χ2=8.497,P=...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影响非远处转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131I治疗疗效的危险因素,构建疗效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行甲状腺癌切除术和131I治疗的422例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131I治疗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疗效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和验证。结果 选取75%的患者作为训练集(n=319),25%的患者作为验证集(n=103),训练集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非远处转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131I治疗疗效不满意的独立危险因素为BRAFV600E突变阳性、sTg/TSH≥0.05 ng/μIU、sTg/TgAb≥0.60 ng/IU、病灶最大径≥1.05 cm、淋巴结分期N1b、淋巴结转移率≥34.58%(P<0.05)。构建诺莫图模型,其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95% CI:0.87~0.94,P<0.001)和0.86(95% CI:0.78~0.94,P<0.001)。结论 本研究基于非远处转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131I治疗疗效不满意的危险因素构建的疗效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10.
梅晓然  冯方  王辉  韦智晓 《中国癌症杂志》2022,32(11):1091-1097
背景与目的: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是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最常见的转移,而131I对LNM的疗效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明确131I对摄碘良好的LNM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9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接受131I治疗的90例DTC患者,共计161个摄碘阳性的转移淋巴结。分析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应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按照正态分布,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建立多个定量指标与结局为131I治疗无效的关系间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得到最佳诊断阈值。结果:161个摄碘阳性的转移淋巴结中,有效组为71个(44.10%),无效组为90个(55.90%)。单因素分析提示,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理学类型、原发病灶数量、原发病灶位置、有无远处转移及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水平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理学类型(OR = 11.827,95% CI:1.128 ~ 123.978,P = 0.039)、有无远处转移(OR = 0.220,95% CI:0.093 ~ 0.522,P = 0.001)和原发病灶数量(OR = 0.421,95% CI:0.212 ~ 0.837,P = 0.014)与治疗后的转归密切相关。结论:原发病灶多灶、病理学类型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远处转移、血清Tg高于43.51 ng/mL及转移淋巴结的最大径大于16.8 mm是摄碘阳性淋巴结131I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建议对此类患者加大治疗剂量或尽早选择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目的: 儿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其临床指导意义尚不明确。本研究拟初步探讨局部晚期或转移性DTC患儿的基因特征分布及其与临床特征及131I疗效的关系。方法: 采用甲状腺癌相关基因panel(ThyroLead®)对2020年12月—2021年7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的儿童及青少年侵袭性DTC的原发灶进行测序,并回顾性收集患儿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131I治疗相关资料,分析其基因特征与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131I疗效的关系。结果: 本队列纳入39例局部晚期或转移性患儿,可及数据中所有患儿均存在淋巴结转移,侧方区受累率达91.4%(32/35),远处转移率达61.5%(24/39)。61.5%(24/39)的患儿检出甲状腺癌相关基因变异,其中以RET融合(38.5%,15/39)和BRAF V600E点突变(12.8%,5/39)最为常见。突变组与非突变组的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处转移中,91.7%(22/24)的患儿在131I治疗后仍呈结构性疗效不佳(structural incomplete response,SIR)状态,其中9例患儿呈放射性碘难治(radioactive iodine-refractory,RAIR)状态。RAIR状态患儿中88.9%(8/9)检出相关基因变异,其中NCOA4/RET融合占62.5%(5/8)。进一步将RET变异组患儿细化分组显示,与其他形式的RET融合相比,NCOA4/RET融合阳性者远处转移率更高(33.3% vs 88.9%,P=0.089),提示其具有更高的远处侵犯倾向。结论: 局部晚期或转移性DTC患儿的基因突变以融合突变尤其是RET融合为主,其中NCOA4/RET融合阳性者似乎显示出更强的侵袭性,更易呈RAIR状态。  相似文献   

12.
胡厚洋  梁军  张腾 《中国癌症杂志》2017,27(12):946-952
背景与目的:第八版TNM分期取消了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甲状腺外微小侵犯(minimal extra-thyroid invasion,MEI)对死亡风险的影响。该研究旨在采用美国甲状腺协会疗效反应评估系统探讨MEI与DTC颈部疾病复发/持续存在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942例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的非远处转移型DTC患者,中位随访24个月,根据131I治疗后的疗效反应将患者分为结构性改变组(structural incomplete response,SIR,n=55),即疾病复发/持续存在,与非SIR组(NSIR,n=887);采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等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多因素分析法分析影响颈部复发的主要因素,同时对MEI与颈部复发进行相关性分析。对比低危组(n=39)与微小侵犯组(无其他危险因素,n=65)患者一般临床病理特点及131I治疗疗效反应的差异。结果:SIR组与非SIR组患者在肿瘤大小(P=0.018)、淋巴结分期(P=0.008)、甲状腺外明显侵犯(P=0.008)方面存在差异,在MEI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4)。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患者复发的主要因素为肿瘤大小(P=0.007)与甲外明显侵犯(P=0.036);相关性分析提示MEI与DTC颈部复发无明显相关(r = -0.026,P=0.425)。微小侵犯组在女性患者比率(P=0.018)、确诊年龄(P=0.033)方面略高于低危组,在肿瘤大小(P=0.517)、多灶性(P=1.000)、131I剂量(P=1.000)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外科手术及131I治疗后两组患者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 vs 2.6%,P=0.244)。结论:MEI不是影响非远处转移性DTC颈部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