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腕部正中神经断裂直接吻合后感觉功能恢复良好,而内在肌功能不能恢复。我们根据韩震等的解剖学研究,采用骨间前神经转位移植修复鱼际肌支,重建拇外展功能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成人骨间前神经及其肢支的解剖特点,为手术治疗骨间前神经卡压综合征及修复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损伤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解剖剥离30侧(左右各15侧)成人上肢标本,在测量骨间前神经及其肌支长度、径线等基本解剖学数据的同时,肉眼重点观察骨间前神经及其肌支在前臂的位置百分比。结果:骨间前神经于肱骨髁间连线下方(45.7±10.5)mm处起自正中神经,于肱骨髁间连线下方(79.06±7.49)mm处发出肌支,其在前臂的位置为13.2%~32.8%。拇长屈肌支(93.3%)和旋前方肌支(100%)以1支型、指深屈肌支(86.7%)以4支型出现率最多。骨间前神经发出的肌支主要位于前臂的27.6%~88.1%,其中拇长屈肌支为27.6%~48.3%,指深屈肌支为32.8%~49.9%,旋前方肌支为41.3%~88.1%。结论:测量并总结得出的有关手术治疗骨间前神经卡压综合征及修复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损伤的解剖学数据和定位方法有助于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带蒂骨间神经移位桥接桡神经缺损1例报告刘宗宝施秋英姚建新陈孟雄(煤碳部大屯煤电公司职工中心医院221611)关键词骨间前神经骨间前血管桡神经移位桥接中图法分类号R622.3带蒂骨间前神经作为供体修复上肢神经干的新术式自1987年以来国内已经开展,本文...  相似文献   

4.
田军 《中外医疗》2009,28(28):38-38
目的报道应用骨间前血管腕背支为蒂骨瓣逆行移位修复舟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根据应用解剖学研究,设计以骨间前动脉腕背支为蒂的骨膜瓣,逆行移位修复手舟骨骨折。结果临床应用94例,随访6个月~2年,在术后1.5~2个月均达到骨愈合,腕关节活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骨间前血管腕背支为蒂的骨膜辩移位术适合修复舟骨骨折。  相似文献   

5.
解剖观测了30例成人桡神经和肌皮神经。结果表明,桡神经肱三头肌支各分支数为8~10支,多数可分离长度为48.2-121.1mm,横径为0.5-0.9mm。据此解剖学研究,我们提出了一种以桡神经肱三头肌支移位修复肌皮神经损伤的新的手术方式的设计。  相似文献   

6.
骨间前神经综合征又称之为 Kilon- Nevin综合征 ,由Kilon和 Nevin[1 ] 于 195 2年首次报道 ,因发病率低 ,临床认识较少。作者在 1997年收治 1例 ,并经保守治疗治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儿男性 ,9岁。 1997年元月从高约 3米的树上跌落伤及右肘 ,在当地医院经拍片等检查诊断为“右肱骨髁上 °骨折”予外敷中药、小夹板固定。 3周后去夹板 ,作肘关节功能练习 ;其后一直感到右前臂上部疼痛不适 ,渐觉写字时手指握笔无力 ,但此时疼痛减轻 ,当地医院谓“骨折恢复期”嘱患孩继续加强功能锻炼。 1997年 5月 9日因效果不佳转入我院 ,就诊时…  相似文献   

7.
1965年Fearn和Goodfellow首次用手术治疗骨间前神经卡压综合征[1]。其主要表现为拇长屈肌、示指指深屈肌、旋前方肌的功能障碍,但无感觉障碍。本文报道6例骨间前神经卡压综合征,并讨论其病因、解剖及诊治。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男4例,女2例,年龄18~47岁,平均30岁,病程2mo~15a,右手4例,左手2例。5例为无明显诱因出现拇示指末节屈曲无力,呈进行性加重。另1例前臂近端有腱鞘囊肿,压痛明显。体征:6例手部无感觉障碍,但拇、示指末节屈曲功能受限,pinch-grip征阳性即当拇、示指对掌时,拇指指间关…  相似文献   

8.
骨间前神经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了解骨间前神经 (AION)及其局部联属的解剖特点 ,加深对该神经卡压后症状的理解 ,为临床提供更加适合的手术方式。方法 解剖 38侧成人尸体 ,肉眼及镜下观察前骨间神经与其周围结构的联属关系。结果 最常见可能引起AION卡压的结构为中指指屈浅肌腱腱弓 (出现率 44 .7%)、拇长屈肌副头 (出现率34 .2 %)、旋前圆肌下方腱性组织 (13.1%)、横跨AION上方的血管 (2 1.1%)等。结论 临床卡压的形成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卡压可以来自前方也可以来自后方。术中应尽可能松解已经存在和潜在的卡压结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间前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保守治疗1例;4例手术治疗,切开肱二头肌腱膜,显露出肱动脉及内侧的正中神经,将旋前圆肌向外侧牵开,在与桡侧腕屈肌之间进入,于指深屈肌浅面暴露骨间前神经。结果:手术治疗后手功能完全恢复3例,1例手术治疗和1例保守治疗手功能部分恢复。结论:骨间前神经卡压综合征一经确诊,应及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月骨无菌性坏死采用X线片等手段进行早期和晚期诊断,并设计以骨间前动脉背侧支为蒂的桡骨瓣移位术,替代坏死破裂的月骨。结果 临床应用8例,术后随访3—9个月,愈合时间3—5个月,腕关节疼痛消失、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采用骨间前动脉背侧支为蒂的桡骨瓣移位术能够重建月骨血运,促使月骨自身恢复。该手术操作简便,为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我院自1989年以来,用骨间掌侧神经移植修复正中神经大鱼际肌返支及尺神经深支11例,重建手内肌功能获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保守治疗儿童骨间前神经综合征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比目鱼肌肌瓣移位术修复胫前骨外露伴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在临床中应用比目鱼肌肌瓣移位术修复胫前骨外露伴软组织缺损24例.结果肌瓣全部成活,骨外露创面修复满意.结论比目鱼肌肌瓣移位术修复胫前骨外露伴软组织缺损手术成功率高,手术方法简单易行,是修复小腿中上段和一些小腿下段骨外露及软组织缺损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研究正中神经返支的起始部位、体表投影及其相关数据,为腕管综合征手术治疗提供相关解剖资料。方法:常规解剖6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后的成人手标本,肉眼观察正中神经返支的起点部位、行程和分布情况。测量正中神经返支的起点及止点坐标。以中指掌指横纹中点至腕远侧横纹中点的连线作纵坐标,以纵轴的中点作一与纵坐标相垂直的横坐标,将手掌分成四个象限,确定返支起始部位在象限中的体表投影。结果:正中神经返支的起点均在近侧桡侧象限,起点横纵坐标分别为6.73±1.84mm、26.20±5.57mm。结论:左、右侧正中神经返支的全长皆位于近侧桡侧象限内,因此设计腕管综合征的手术切口时,在中指掌指横纹中点至腕远侧横纹中点的连线尺侧切开皮肤或屈肌支持带,可避免损伤正中神经返支。  相似文献   

17.
前臂骨间后神经终末支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进行前臂骨间后神经终末支解剖学研究,为前臂背侧神经肌肉损伤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解剖40侧成人上肢尸体标本,测量骨间后神经自分支起点至旋后肌远侧缘之间的距离,并记录其分布于各个肌肉的分支长度和数量.结果 前臂骨间后神经穿出旋后肌后分出较多短分支和一支较深的长分支.结论 熟悉前臂骨间后神经终末支的解剖学特点将有助于指导前臂背侧神经肌肉损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用105例前臂标本,对旋前方肌的动脉和神经进行了观测。旋前方肌的血液来源于骨间前动脉终末段,以及桡动脉和尺动脉的旋前方肌支。前者是营养该肌的主要血管,恒定出现,平均口轻成人为1.55±0.05mm,儿童为1.01±0.04mm。神经支配来源于骨间前神经的终末段。该神经与同名动脉伴行,在肌上缘处,多数(86.67±3.32%)位于动脉的桡侧,在下行中逐渐移至动脉的前面。该段平均宽度:成人1.20±0.04mm;儿童0.86±0.03mm。平均厚度:成人为0.54±0.02mm;儿童为0.39±0.02mm。骨间前动脉和神经的终末段皆在旋前方肌的中部深面分为浅、深两支。浅支穿深层肌纤维,走行于浅深两肌层之间,主要分布于浅层肌。深支下行于深层肌的深面,主要分布于深层肌的下部。对部分项目还进行了年龄组、侧别及性别的比较。  相似文献   

19.
骨间前神经综合征相关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间前神经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察120侧(左右各60侧)成人防腐固定标本。结果:骨间前神经主干78.3%经桡骨颈前方邻近的腱纤维结构有旋前圆肌纤维桥(56%),尺骨头浅面腱膜(87.5%),融合腱板(81.7%)和指浅屈肌纤维弓(90.8%),横跨骨间前神经主干的拇长屈肌副头(68.3%)及少见的肌束或纤维结构(10%)。结论:骨间前神经主干邻近的腱纤维结构及距离桡骨近是致骨间前神经综合征的解剖基础。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