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erkel细胞癌     
患者男,95岁. 主诉:右膝内侧结节2个月余. 现病史: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右膝部内侧有一结节,黄豆大,质地硬,呈淡红色,无自觉症状,未经诊治,结节逐渐增大.遂于2010年4月29日来我科就诊. 既往史:慢性前列腺增生20余年. 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相似文献   

2.
Merkel细胞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组织病理特征上述2张图片的组织病理特征为:表皮结构大致正常,真皮内可见嗜碱性细胞浸润,部分弥漫呈片状.部分散在.细胞大小一致,核呈圆形,胞质较少,细胞之间界限不清.  相似文献   

3.
1病历摘要 患者女,88岁.因左颊部肿物5个月,于2008年9月29日至我科就诊.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颊部有一结节,如绿豆大,质地韧,呈红色,无破溃,无痒痛等自觉症状.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56岁。腹部皮下结节4个月余,无自觉症状。体检:上腹部、中腹部及左季肋部可触及10余个散在皮下结节,直径0.5~1.8cm。组织病理示:瘤细胞呈巢团状、片状排列,浸润性生长,胞浆少。核膜清晰,核仁显著,部分可见核分裂相。免疫组化结果示:CK20(++),CKL(++),CgA(++),Syn(+++),CD99(++),ki6770%。病理诊断:(腹壁)Merkel细胞癌。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56岁。腹部皮下结节4个月余,无自觉症状。体检:上腹部、中腹部及左季肋部可触及10余个散在皮下结节,直径0.5-1.8cm。组织病理示:瘤细胞呈巢团状、片状排列,浸润性生长,胞浆少。核膜清晰,核仁显著,部分可见核分裂相。免疫组化结果示:CK20(++),CKL(++),CgA(++),Syn(+++),CD99(++),ki67〉70%。病理诊断:(腹壁)Merkel细胞癌。  相似文献   

6.
Merkel细胞癌     
患者男,75岁. 主诉:胸部新生物2年,迅速增大半年. 现病史:患者2年前无意间发现胸部一粟粒大暗红色丘疹,无瘙痒及疼痛,增长缓慢,未予诊治.半年前,皮损迅速增大,表面出现厚层痂壳,偶有轻度瘙痒,余无不适,为明确诊断及进一步治疗,于2018年4月15日来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就诊. 既往史及家族史:患者既往有原发性高...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76岁。左面颊部肿物1年,明显增大1个月。皮损特点为紫红色球形肿物。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见团块状鳞状上皮中-重度异型增生,突破基底膜;真皮全层见形态一致的肿瘤细胞浸润,巢状或片状分布,圆形或卵圆形,胞质少、嗜碱性,核大、散点状分布染色质,核仁明显,可见多数核分裂相。免疫组化:CK20(部分+),P63及CKH(鳞状分化的细胞+),Syn(+),CgA(+),CD56(+),LCA(-),CK7(-),S100(-)。诊断:皮肤Merkel细胞癌伴鳞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8.
Merkel细胞癌是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其来源倾向于神经内分泌分化,多见于中年以上人的头面部,常常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少有广泛转移。本文报告1例先天性Merkel细胞癌患者,经光盘检索近18年国内外文献,未见报道。么××,男,17天,出生后全身皮肤进行性结节、斑块17天来我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63岁。发现右肘皮肤暗红色肿块3月。皮损组织病理示:肿块位于真皮呈巢状分布,肿瘤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胞质较少,略嗜碱性,胞核圆形,伴典型的细颗粒状(尘样)染色质及多个核仁,核分裂相及核碎片易见。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K20,CHG,CD56,Syn均阳性,LCA阴性。诊断:右肘皮肤Merkel细胞癌。  相似文献   

10.
Merkel细胞癌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erkel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皮肤恶性肿瘤 ,好发于暴露部位 ,有明显局部复发及早期转移倾向。我们见到一例 Merkel细胞癌 ,并出现眼睑、额部及胸部等多处转移 ,现报道如下。 患者男 ,66岁 ,2年前发现左前臂伸侧有一肿物 ,2.5 cm× 2.5 cm× 3 cm,质硬 ,活动 ,左上肢感觉运动正常 ,腋窝淋巴结不大。行手术切除 ,病理示表皮正常 ,真皮乳头层无浸润 ,真皮中下层广泛片状及条带状单一核细胞浸润 ,细胞核呈圆形、椭圆形 ,较一致 ,灰蓝染色 ,胞浆稀少 ,胞膜不明显 ,伴淋巴细胞浸润 ,可见分裂象(图 1,2)。免疫组化示突触素 (SY38)(+ )(图 3)、嗜…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76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右眼外眦下方1 cm处长一绿豆大小的结节,呈淡红色,无任何自觉症状。近2月来明显增大,遂来我院门诊求治。体检:右眼外眦下方1 cm处有一直径约1.5 cm的突出半圆形结节,呈淡红色。结节表面光滑,质软,活动良好,无压  相似文献   

12.
Merkel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具有高度侵袭性的皮肤神经内分泌癌,好发于老年人的日光暴露部位,尤其是头颈部(41%~50%),其次是四肢(32%~38%)。Merkel细胞癌可与鳞状细胞癌、鲍温病、基底细胞癌等皮肤肿瘤合并发生。我们报道一例发生在非光暴露部位的Merkel细胞癌合并原位鳞状细胞癌,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erkel细胞癌的临床与病理特点、病因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观察3例Merkel细胞癌的组织病理特点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均为老年患者,女2例,男1例。镜下见肿瘤主要位于真皮,呈巢索状和弥漫片状分布,癌细胞圆形、卵圆形或梭形,大小及形态较一致,胞质较少,核染色质细颗粒状,病理性核分裂像多见。免疫组化见CK20和神经内分泌标记阳性,HMB45,TTF-1,LCA和CD99等阴性。结论 Merkel细胞癌是一种发生于皮肤的少见的高度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易局部复发或转移。近年来发现的Merkel细胞多瘤病毒可能是其重要的致病因子。其临床病理及特征性的免疫组化表达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和辅助放疗及化疗。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报道Merkel细胞癌多瘤病毒阳性的Merkel细胞癌2例。 方法 对诊治的2例Merkel细胞癌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Merkel细胞癌多瘤病毒并测序。 结果 2例均为男性,例1右下肢胫前肿物1年余,皮肤科检查见右胫前密集粉红色结节,融合成10 cm × 8 cm肿块,质硬,部分表面糜烂伴渗出及结痂,肿块周围亦可见多个大小不一的红色结节,活动性差。例2左膝肿物6月余,皮肤科检查见左膝内侧5 cm × 4 cm紫蓝色结节型肿物,质硬,边界不清,活动性差。2例患者皮损组织病理表现相似,肿瘤细胞大小一致,细胞核大、深染,染色质细腻,核分裂象易见;胞质少,红染。免疫组化:广谱细胞角蛋白(pan-CK)、细胞角蛋白20(CK20)、突触素(Syn)、嗜铬素(CgA)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均阳性,Ki-67(≥60%)阳性;细胞角蛋白7(CK7)、S100蛋白、HMB45、CD34、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和白细胞共同抗原(LCA)表达均阴性。2例Merkel细胞癌均经PCR检测到Merkel细胞癌多瘤病毒,而5例皮肤T细胞淋巴瘤、2例正常人皮肤和2例T细胞淋巴瘤细胞系MAC1和MAC2A均未检测到Merkel细胞癌多瘤病毒。 结论 Merkel细胞癌具有特征性的临床和组织病理表现,免疫组化标记、PCR检测Merkel细胞癌多瘤病毒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癌,Merkel细胞; 多瘤病毒属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76岁,因左耳前肿物2个月,破溃1个月就诊.2个月前左耳前面颊部无明显诱因出现一约黄豆大小的丘疹,迅速长大,1个月前表面出现破溃,无自觉症状.2周前左耳后出现一蚕豆大小肿大的淋巴结,有触痛,抗炎治疗后缩小.  相似文献   

16.
Merkel细胞癌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1例Merkel细胞癌,患者女,46岁,左臀部皮下肿块月余,直径2cm,质硬,边界较清,无压痛,表面皮色正常,免疫组化证实为Merkel细胞癌,手术后愈合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告3例皮肤Merkel细胞癌,进一步了解该肿瘤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和电镜观察的特征。方法:采用光镜、免疫组化和电镜技术,对3例患者的皮损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及诊断。结果:光镜检查示肿瘤位于真皮内,呈团片状、巢状、岛状或散在分布,细胞大小较一致。免疫组化示NSE、CgA、Sy、EMA、α—ACT在肿瘤细胞呈阳性表达。电镜观察示肿瘤细胞胞质内可见神经分泌颗粒。结论:皮肤Merkel细胞诊断依赖病理学检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erkel细胞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本科诊治的1例Merkel细胞癌病例进行光镜和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瘤细胞核分裂像多,瘤细胞呈弥漫分布或巢索状排列。免疫组化标记显示:CK,Syn和cgA阳性。术后1周时发现有局部淋巴结转移。结论 Merkel细胞癌是一种较为罕见、且进展极快的皮肤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包括免疫组化方法,予以综合治疗后仍有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倾向,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9.
20.
1例78岁妇女下颌部Merkel细胞癌(简称MCC),应用重组人类癌肿坏死因子(Fecombinanthuman tumor necrosis factor)注入肿瘤体内治疗成功,病人用2.5×10~5u重组人体肿瘤坏死因子(简称RHTNF),每隔日注射一次,共6次,总剂量为1.5×10~6u,0.52mg蛋白,12天一疗程。在治疗结束后不久,病灶变软并缩小,1个月后,局部仅见红斑,5个月后,病灶已完全消失(临床上、组织学上),随访12个月没有复发或转移,本文认为RHTNF治疗MCC,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