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出于对《中医养生学》中四时五味观的质疑,从病理、四时、五味3方面分析《素问·脏气法时论》四时五味观的本源意义,认为该篇中的"脏气"为病理状态而非生理状态;所法之五"时"是天干物候十月太阳历的产物,其中的"长夏"大致在现行农历四月中旬到六月下旬的72天,读长(cháng)夏而非长(zhǎng)夏;调理脏气之"味"指食味而非药味。"脏气法时"系指五脏病态下的饮食调治而非生理情况下的饮食调养,《中医养生学》所持时味观不符合原文本意且其养生指导意义有限。  相似文献   

2.
通过总结钱乙儿科的"面上证"五部配五脏、五色主病及其配方之学术思想,探讨其五脏五色观。  相似文献   

3.
宋政昌 《光明中医》2012,27(1):13-14
养生是通过适寒温、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等多种方法去实现健康长寿的目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笔者通过顺应四时,避免气候过用;心平气和,避免精神情志过用;五味调和,避免五味过用;劳逸结合,避免劳逸过用;带病养生,避免药物过用五个方面,论述了"生病起于过用"的养生观,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病起于过用"出自<素问·经脉别论>,它提出生病起于气候、饮食、情志、劳倦、药物等因素过用的发病观.同时,它也蕴含了大量的养生观思想,体现为顺应四时阴阳养生观、调和饮食五味养生观、调摄精神情志养生观、劳逸结合养生观、药物调理养生观.这些养生观思想为人类的养生保健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脾与胃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素问.玉机真藏论》称脾为"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五藏别论》又说:"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源也。"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与胃,向为医家所重视。在当今各类饮食易受到污染、各类工种易致饮食不节的环境之下,脾胃疾患更是成为临床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故尤其应重视脾胃病的治疗。本文从中医理论基础上多方面分析各类胃病的病因病机,并结合数十载的临床经验,总结出升脾阳与养胃阴在中医脾胃病的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医护理是以整体观念为原则,以辨证施护为特点,"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预防为主;重视环境对疾病的影响,情志护理、饮食调护、服药护理、功能锻炼。即整体观、辨证观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一致,符合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方向,也更适合开展整体化护理。  相似文献   

7.
对长寿者进行大量调查的资料表明,"知足"为诸长寿者不可缺少的条件。归纳起来,大凡有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饮食知足。民固然以食为天,但若食无度、食无节、食无规律,也会损体折寿。科学的饮食规律应为"早好、中饱、晚少"。尽管人各有异,但皆以刚有饱腹感为宜。切莫因为可口而过饮,为美膳而多食,临喜筵而贪杯。  相似文献   

8.
张仲景所言五行即五常,包涵了五脏、五液、五辛、五劳、五邪、五方、五味等.其以五为数,以五脏为核心,将人体津液、饮食气味、致病因素等归至五行理论中,建立了东方—肝脏—木行—厥阴—酸味、南方—心脏—火行—少阴—苦味、阳明—中央—土行—甘味、西方—肺脏—金行—太阴—辛味、北方—肾脏—水行—咸味的关系.张仲景持中土五行观,基本...  相似文献   

9.
小儿"纯阳"之说最早见于《颅囟经》。小儿"稚阴稚阳"之说,起源于《黄帝内经》。"稚阴稚阳"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说小儿时期脏腑、筋脉、气血、骨肉均处于幼小的状态,是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另一方面是说"阴"和"阳"相对比较幼稚,称为"稚阴稚阳",小儿稚阴、纯阳之体,发病后易化热化火。加上小儿饮食方面自我节制能力差,而经常出现饮食停滞、郁而化热的现象。所以叶天士在《幼科要略》中说:"六气之邪皆从火化;饮食停进,郁蒸化热;惊恐内迫,五志动极皆阳。""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黄帝内经》中"味"与气、阴阳、五行的相关性。方法:从文献学研究的角度,查阅先秦两汉时期相关文献,佐证提出的论点。结果与结论:《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美学观念,直接指导着饮食养生观。倡导"上工治未病",倡导生态养生,饮食自然,不凝固在食物的事实,而在于身心与天地人社会文化的合和之妙。趣味在审美,止于大化与自然的包括精神的、躯体的健全生命。  相似文献   

11.
何晓晖教授长期从事脾胃病临床工作,坚持"胃肠一体"观,倡导"四辨一体"脾胃病诊疗模式,学验俱丰,疗效卓著。根据《灵枢·胀论》"胃之五窍"理论,何教授从脾胃论治咽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五窍疾病,临床每获良效。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以指导临床,令人得以启迪。  相似文献   

12.
黑莲芝  李琛  宁亚莉 《陕西中医》2007,28(5):639-639,F0003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是饮食,而饮食的消化吸收又离不开脾胃.因为胃为水固之海,化生精微.主营血;脾为水谷精微运化之舟,使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所以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升降相因,共同完成人体内升清降浊的作用.如果脾胃有疾,水谷不化,营血不生,影响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正常功能,因此维持脾胃的正常功能意义甚大.正如中医所称:"脾胃为后天之本".当饮食失调,进食无定,饥饱不均或进食过冷、过热或刺激性的食物常可诱发和加重脾胃疾病,因此加强饮食护理,有助于药力的发挥,对某些病人食疗的作用大于药疗.现就几种常见脾胃疾病的饮食调理简介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认为,食物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还是具有养生保健,促进疾病的康复和抗衰老的作用,所谓"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中医营养学主张常人或病人的饮食"宜"与"忌",饮食的宜忌实质上是强调饮食要有针对性,内容不应该也不可能一个模式,应因人、因地、因病有所不同,这就是中医所讲的饮食.和药物防治疾病一样,在中医营养方面也要求做到"辨证用膳".汉代医学家张仲景说"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益体,害则成疾."故饮食的营养价值不管是食补或食疗,都不应该以其珍、奇、名、贵为出发点,而应着眼于是否得当,护理人员掌握了饮食宜忌,才能在临床工作中,指导病人正确应用食疗或食补,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作者单位:丁秋香(吉林省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130021)  相似文献   

14.
中医疾病预测学建立在中医脏象理论和经络学说基础上。脏象即"脏居于内,而形见于外",内脏有病可见于外,《内经》提出"胃气"概念,提出"有胃气则生"的疾病预后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经典著作及其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归纳、推理、总结,探讨中医疾病预后观。通过研究总结出中医的疾病预后观:阴阳五行、五运六气是决断预后的纲领;正邪进退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四诊合参是判断预后的方法;未病先防、顾护正气是改善预后的准则。  相似文献   

15.
曹静 《光明中医》2013,(11):2248-2249
〈黄帝内经〉明确指出了胃对于五脏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意义及作用,提出"胃者,五脏之本也".而绝大多数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与饮食方式、膳食结构不合理密切相关的,治疗必须更加注重患者的饮食调配问题.因此,〈黄帝内经〉"胃者,五脏之本"理论的合理应用,为调理和防治消化系统肿瘤疾患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陈鸣  林代富 《陕西中医》2010,31(12):1696-1696,F0003
结肠炎一病,属祖国医学"泄泻"、"痢疾"范畴,多因外邪、饮食、情绪、体虚等多种因素所致.临床表现多寒热错杂,虚实并见,治疗也较棘手.笔者临证之时,以脾肾为中 心,辨证论治,收效满意,现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郭教礼  杨世忠  尹德辉 《光明中医》2013,(11):2249-2250
(接上期) 5药食互助饮食观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确实如此,对于绝大多数身体虚弱的人来说,食物的补益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亚于药物,但是它的毒副作用却远远小于药物,几乎没有毒性,对强身健体功不可没。正如药王孙思邈所言:“安身之本必资于食”,《素问·藏气法时论》亦谓:“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蓄为益,五菜为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愈后防复五个方面阐述《内经》"治未病"的学术内涵,并主张采取心理调理、合理饮食、运动疗法、辨证论治四项措施干预亚健康。  相似文献   

19.
我国历代的劳动人民在饮食养生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概括为以下六原则. 注意饮食合理搭配 人体对饮食营养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单一的食物品种不能满足机体需要.中医认为,饮食应多品种、多变化,做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合理搭配,才能达到"谨调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之目的.  相似文献   

20.
试析孙思邈饮食养生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有关饮食养生的内容进行了总结,从饮食基本原则和五脏饮食宜忌两个方面探讨了孙思邈的饮食养生观。指出孙氏的饮食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四宜、二少、四忌;五脏饮食宜忌可以概括为:慎五味不偏嗜、洞析五脏所宜,调平五脏两个方面。作者认为孙氏饮食养生观简便易行,适用性强,对于今天之饮食养生不无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