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安徽人体感染日本棘隙吸虫的发现及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 jap onicus)系寄生于人、犬、猫、鸡、鸽等动物的人、畜共患寄生虫。1991年春,作者等在和县陈桥洲发现人体自然感染藐小棘隙吸虫的同时,又发现了日本棘隙吸虫自然感染病例。为了解该病的分布与流行情况,同年秋在陈桥洲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抱茎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perfoliatus)早在1928年日本学者已有人体自然感染报道,并提出了感染与人食未熟鱼有关,近年来国内曾有多例人体感染的报道[1],是一种不容忽视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特别是市区鱼市所售鲜鱼的感染状况更应引起重视。为此,我们于1995年对郑州鱼市  相似文献   

3.
1982年自林金祥等首次发现人体自然感染日本棘隙吸虫以来,在福建、广西、广东、江苏、安徽、辽宁、北京及浙江等省、区已相继报告人体和动物感染本虫。1989年我们在河南省演川县进行调查时,首次在河南省发现鱼体感染日本棘隙吸虫。共捕获小鱼50条,其中检出感染日本棘隙吸虫囊蛐者鱼20条,阳性率为40%。鱼种有:麦穗鱼、鲫鱼、白条鲢、晓鲢鱼、赤眼蹲、爬虎6种。鱼鳃中的囊迹近圆形,直径为55~80urn.囊壁两层,两侧具有黑色折光性圆形颗粒。取鱼鳃中的囊迹喂饲小鼠2只,其中一只于感染后第7天检出日本棘隙吸虫卵,卵大小平均为82.slX…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福建棘隙吸虫与相关虫种分类问题。方法:应用 28 个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 D N A,根据福建棘隙吸虫、藐小棘隙吸虫(安徽)与日本棘隙吸虫(福建和江西)作相似性分析;现场采检叶形棘隙吸虫(湖北)、藐小棘隙吸虫(安徽)和福建棘隙吸虫囊蚴进行人工感染实验及形态观察。结果:分析福建、安徽与江西省 3 种棘隙吸虫的 469 个多态 D N A 片段,福建棘隙吸虫与日本棘隙吸虫福建株、日本棘隙吸虫江西株与福建株、福建棘隙吸虫与安徽的藐小棘隙吸虫间基因组 D N A 的 R A P D 相似率分别为 20.8% 、99.7% 及 97.6% 。湖北、安徽和福建 3 省均分别获得叶形棘隙吸虫、福建棘隙吸虫及日本棘隙吸虫 3 种棘隙吸虫。结论:福建棘隙吸虫与日本棘隙吸虫为两个独立虫种,安徽的藐小棘隙吸虫与福建棘隙吸虫为同一虫种。湖北、安徽与福建 3 省均存在叶形棘隙吸虫、福建棘隙吸虫和日本棘隙吸虫 3 种吸虫的混合感染,其中福建棘隙吸虫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5.
叶形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 perfoliatusRatz,1908)病系人畜共患的鱼源性寄生虫病。在日本与我国湖北汉川等地均有报道人体感染。其第一中间宿主为纹沼螺。我们在铜锈环棱螺(Bellamyaaeruginosa)内,发现一种具棘口科吸虫特征的尾蚴,通过动物感染实验,证明其为叶形棘隙吸虫。 材料与方法 铜锈环棱螺采自福建云霄县火田乡居民区附近的池塘内。除去螺体外壳,捣烂内脏后,于  相似文献   

6.
安徽和县陈桥洲人体藐小棘隙吸虫流行区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藐小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 liliputanus),主要寄生于犬、猫、鼠等哺乳动物和鸟类。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未见人体感染的报道。1991年春我们在安徽和县陈桥洲作居民肠道寄生虫病粪便普查时,查见大量棘口科吸虫卵,经药物驱虫,虫体和虫卵送安徽医科大学刘昌威、杨兆莘教授和福建师范大学汪溥钦教授鉴定为藐小棘隙吸虫及其虫卵。现将流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平远县鱼源性吸虫混合感染调查及DNA(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调查广东省平远县棘隙吸虫及其他鱼源性吸虫混合感染情况。方法 对鱼类宿主取鱼鳃和鱼肉等组织 ,镜检囊蚴 ;用水洗过筛沉淀法粪检虫卵 ,部分虫卵阳性动物解剖检查。采用DNA -RAPD技术 ,比较福建棘隙吸虫广东株与福建株。结果 查出华支睾吸虫 (Clonorchissinensis)、东方次睾吸虫 (Metorchisorientalis)、福建棘隙吸虫 (Echinochasmusfujianensis)、日本棘隙吸虫 (E japonicus)、抱茎棘隙吸虫 (E perfoliatus)和钩棘单睾吸虫 (Haplorchispumilio) 6种。第二中间宿主为麦穗鱼等 11种 ,感染率 48 3% (182 / 377) ,有 92 4%的阳性鱼混合感染 2种以上吸虫囊蚴。保虫宿主狗、猫感染率 79 2 % (19/ 2 4) ,每只阳性动物均有 2种以上吸虫混合感染。 15个引物在福建棘隙吸虫广东株与福建株两者共获DNA片段 185个 ,共享度 (F) =0 984,遗传距离 (D) =0 0 16。结论 当地为人兽共患的多种鱼源性吸虫混合感染区。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相印证 ,福建棘隙吸虫广东株与福建棘隙吸虫福建株为同一虫种。  相似文献   

8.
1990年1月,检查淡水鱼鳃发现疑似日本棘隙吸虫囊蚴。经人工感染小白鼠及家犬后,获得虫卵及成虫,鉴定为日本棘隙吸虫,为辽宁省首次发现。 淡水鱼类日本棘隙吸虫囊蚴感染情况 采取压片法检查鱼鳃,发现4种鱼囊蚴阳性,感染率为:麦穗鱼90.6%(58/64),葛氏鲈塘鳢50.0%(6/12),圆尾斗鱼71.4%(5/7),兴凯?(2/2)。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藐小棘隙吸虫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本文将76例感染藐小棘隙吸虫的小学生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吡喹酮5mg/kg 和等剂量安慰剂顿服,治后5月进行检查对比。结果吡喹酮和安慰剂5项测量指标中4项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故可初步认为藐小棘隙吸虫感染对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附件棘隙吸虫与4种鱼源性吸虫混合感染的调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调查福建棘隙吸虫等多种吸虫混合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改良加藤法或水洗过筛沉淀法粪检 ,对吸虫卵阳性人群和终宿主动物分别作驱虫与解剖观察 ,对鱼类宿主取鱼鳃和鱼肉等组织 ,镜检囊蚴。结果 :查出福建棘隙吸虫 ( Echinochasmus fujianensis)、华支睾吸虫 ( Clonorchissinensis)、日本棘隙吸虫 ( Echinochasmus japonicus)、钩棘单睾吸虫 ( H ap lorchis pumilio)和台湾棘带吸虫 ( Centrocestus taiwanense)等 5种 ;人群感染率为 4 .6% ( 81/ 1774 ) ,有 33.7%感染者同时感染 2种或 3种吸虫 ,第二中间宿主为麦穗鱼等 11种 ,感染率为 4 9.1% ( 169/ 34 4 ) ;不同吸虫囊蚴寄生鱼体部位不同 ;保虫宿主为狗、猫和 2种鼠类等 4种 ;混合感染率为 53.5% ( 2 3/ 4 3)。结论 :当地为兽主人次的鱼源性 5种吸虫混合感染区 ,人体自然感染钩棘单睾吸虫系首次报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7种实验动物对藐小棘隙吸虫的易感性,并观察犬体内藐小棘隙吸虫成虫寿命、日产虫卵量以及排卵动态。方法以定量囊蚴人工实验感染幼犬2只、幼猫2只、新西兰兔3只、昆明小鼠10只、猪2头、鸡鸭各10只以及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新西兰兔3只,定期粪检或解剖观察动物感染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感染犬、兔、猫均检获成虫。10只小鼠有7只感染成功,其它实验动物均为阴性;犬、兔、猫和鼠的获虫率分别为56.15%、51.45%、29.82%和11.93%。实验犬和兔的获虫率、所获虫体大小以及虫体子宫含卵数均明显高于或大于实验猫和小鼠。上述结果表明,犬和兔是藐小棘隙吸虫适宜终宿(其中兔为终宿主新记录),猫次之,小鼠的易感性较低。实验犬感染藐小棘隙吸虫后第13d 开始从粪便中排卵,此后排卵量迅速增加,感染后3个月达到高峰,感染后6个月时明显下降,10个月时排卵量处于很低水平,此后10个月仍维持同一水平,未见明显升降或停止排卵现象。犬体内13~25日龄藐小棘隙吸虫成虫日产卵量为48±27个。成虫在犬体内的寿命超过20个月。另外,3只兔感染日本血吸虫(2000尾蚴/只)28d 后再用藐小棘隙吸虫囊蚴攻击感染,结果对藐小棘隙吸虫产生了明显的抗性,与无血吸虫感染的实验兔相比其减虫率达到86.78%~100%(平均为92.09%)。藐小棘隙吸虫/兔模型对于研究异源抗性产生的机制以及宿主与寄生虫的关系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观察不同实验动物对藐小棘隙吸虫的易感性 ,以定量囊蚴感染幼犬 2只、幼猫 2只、新西兰兔 3只、昆明小鼠 10只、猪 2头、鸡鸭各 10只 ,并观察犬体内藐小棘隙吸虫成虫寿命、日产虫卵量以及排卵动态。结果所有感染犬、兔、猫均检获成虫 ,10只小鼠有 7只感染成功 ,其他实验动物均为阴性 ;犬、兔、猫和鼠的获虫率分别为 5 6 .15 %、5 1.45 %、2 9.82 %和 11.93%。实验犬和兔的获虫率、所获虫体大小以及虫体子宫含卵数均明显高于或大于实验猫和小鼠。上述结果表明 ,犬和兔是藐小棘隙吸虫适宜终宿主 (其中兔为终宿主新记录 ) ,猫次之 ,小鼠的易感性较低。实验犬感染藐小棘隙吸虫后第 13d开始从粪便中排卵 ,此后排卵量迅速增加 ,感染后 3个月达到高峰 ,感染后 6个月时明显下降 ,10个月时排卵量处于很低水平 ,此后 10个月仍维持同一水平 ,未见明显升降或停止排卵现象。犬体内 13~ 2 5日龄藐小棘隙吸虫成虫日产卵量为 ( 48± 2 7)个。成虫在犬体内的寿命超过 2 0个月。另外 ,3只兔感染日本血吸虫 ( 2 0 0 0尾蚴 /只 ) 2 8d后再用藐小棘隙吸虫囊蚴攻击感染 ,结果对藐小棘隙吸虫产生了明显的抗性 ,与无血吸虫感染的实验兔相比其减虫率达到 86 .78%~ 10 0 % (平均为 92 .0 9% )。藐小棘隙吸虫 /兔模型对于研究异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曾多次报道人体感染棘口吸虫(Echino-stomatidae)病例,为了进一步弄清吃田螺与人体感染棘口吸虫的关系,我们于1989年4—7月对雅安市郊的中国圆田螺Cipangpaludina chinensis(Gray)和中华圆田螺C.cathayensis(Heude)体内寄生吸虫幼虫的种类作了调查。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人群藐小棘隙吸虫感染的季节分布和影响因素以及年度罹患情况。1995年在安徽和县陈桥村选择1所小学进行纵向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学生中藐小棘隙吸虫感染呈明显季节性,秋季(9-10月份)是感染的高峰季节,生饮含有该虫尾蚴的池塘水是造成季节性感染的主要原因。各月份藐小棘隙吸虫感染率与饮生水率、饮水频次和饮生水量,经相关分析均有显著意义(R_1=0.960,R_2=0.834,R_3=0.896 P<0.05)。同时调查表明小学生藐小棘隙吸虫年度罹患严重,罹患率高达31.86%,是该地区影响青少年健康的常见寄生虫病。  相似文献   

15.
藐小棘隙吸虫感染与其它寄生虫感染关系及化疗效果吕大兵1汪天平1肖祥1朱传刚1葛继华1吴维铎1秦形远1张邦炬2彭宏传2吴代刚21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241000)2安徽省和县血吸虫病防治站我们于1991年4月在和县首次发现人体感染藐小棘隙吸虫以来...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人群藐小棘隙吸虫感染的季节分布和影响因素以及年度感染情况,于1995年在安徽和县陈桥村选择1所小学进行纵向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学生中藐小棘隙吸虫感染呈明显季节性,秋季(9~10月份)是感染的高峰季节,生饮含有该虫尾蚴的池塘水是造成季节性感染的主要原因。各月份藐小棘隙吸虫感染率与饮生水率、饮水频次和饮生水量,经相关分析均有显著意义(r分别为0.960、0.834和0.896,P<0.05)。同时调查表明小学生藐小棘隙吸虫年度感染严重,感染率高达31.87%,是该地区影响青少年健康的常见寄生虫病。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藐小棘隙吸虫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本文将75例感染藐小棘隙吸虫的小学生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吡喹酮和安慰剂5mg/kg顿服,治后5个月进行检查对比。结果吡喹酮和安慰剂组5项测量指标中4项差异均无显著意义,故初步认为藐小棘隙吸虫感染对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在福建云霄,诏安县采检的瘤拟黑螺体内,发现一种具棘口吸虫特征的尾蚴,人工实验感染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后3~4h,在鱼鳃内形成囊蚴。将囊蚴分别感染金黄色地鼠和鸽子后获得日本棘隙吸虫成虫。首次报告瘤拟黑螺充当日本棘隙吸虫第一中间宿主,其尾蚴自然感染率为1.1%;同时对尾蚴形态特征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藐小棘隙吸虫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本文将75例感染藐小棘隙吸虫的小学生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吡喹酮和安慰剂5mg/kg顿服,治后5个月进行检查对比。结果吡喹酮和安慰剂组5项测量指标中4项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故初步认为藐小棘隙吸虫感染对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前瞻性定群研究,报道了饮水与藐小棘隙吸虫感染的关系。结果表明:1.陈桥洲居民藐小棘隙吸虫年感染率为11.23%;2.饮用塘水和混饮江、塘水者感染藐小棘隙吸虫的相对危险度(RR)分别是饮江水者的3.72倍和4.28倍;3.饮生水人群的 RR 是非饮生水者的8.12倍,且分层分析后上述关系仍然成立;4.感染率与饮生水量呈剂量反应关系;5.其它寄生虫未见上述联系;6.当地人群特异危险度(PAR)及特异危险度百分比(PAR%)分别为9.43%和83.97%。结果提示生饮塘水为当地居民感染藐小棘隙吸虫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