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进行性近视2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度进行性近视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眼球前后轴的延长。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眼球赤道部以后,即眼球后极部巩膜变薄。后巩膜加固术能机械性地加固巩膜,阻止眼轴延长,是行之有效的治疗进行性高度近视的方法。我们拟通过一组施行后巩膜加固术的高度近视患者的追踪观察及同期未...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后巩膜加固术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评价。方法 :对 17例 30只高度近视眼施行后巩膜加固术。结果 :手术前及术后 1年随访发现受术者角膜曲率、眼轴长等资料作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结论 :后巩膜加固术有可能阻止近视眼轴长的进一步增长 ,是一个安全的术式。  相似文献   

3.
高度近视也称病态近视或变性近视。一般认为高度近视以眼球轴长延长为主要原因。眼轴长呈正规分布,如眼轴异常延长而偏离眼轴正规分布曲线者,为病态近视。如换算其屈光度则为5岁以下超过-4.0D者、6~8岁超过-6.0D者、9 岁以上超过-8.0D,再加上代表视功能障碍的矫正视力,便是病态近视的诊断标准。根据此标准,日本全国各大学附属医院的统计发病率为2.16%。构成病态近视原因的眼轴延长,不是面向眼球前方发生,而是发生于面向眼球后方。在眼球后方全部延长时就会在眼球后极部出现葡萄肿,一般情况下多见于后者。由于眼轴长度延长,而引起视网膜脉络膜萎缩,这是造成视觉障碍的主要原因。此种病态分为弥漫性萎缩和局限性萎缩,两者都与眼轴延长有密切关系。这种眼轴延长的机制迄今尚不明了。  相似文献   

4.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进行性近视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进行性近视疗效的效果.方法 对28例(53眼)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进行性近视的患者资料完整者进行术前和术后对比分析.结果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进行性近视超过90%患者视力稳定,部分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患者的眼轴和屈光度数稳定.结论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进行性近视疗效的效果观察确实有效,是阻止近视发展、保护视功能的有效方法,是目前为止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5.
高度近视又称病理性近视,其病变可广泛累及眼球组织,但以黄斑部及其周围组织的变性损害影响视力最重[1-2]。黄斑出血就是其重要并发症之一。由于高度近视患者的眼轴变长,尤其是有后巩膜葡萄肿的患者,持续过强的壁间压可使脉络膜毛细血管被拉长、截割或破裂,导致出血的产生;或因脉络膜微循环受损,进而影响玻璃膜的营养与代谢,逐渐  相似文献   

6.
后葡萄肿是病理性近视的重要并发症之一,是区域曲率半径小于相邻眼壁向外凸起的部分,与多重病因相关,可导致视网膜和视神经的机械性损伤,其脉络膜厚度和巩膜厚度明显降低,常伴有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等。因检查手段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进而分为多型。现今临床上常使用后巩膜加固术和巩膜胶原交联术治疗后葡萄肿。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导在116眼高度近视中,出现后巩膜葡萄肿损害的有77眼。其发生率(66.36%)高于其他高度近视的病理改变的发生率。本文分析了后巩膜葡萄肿与高度近视各种病理变化的关系,发现后巩膜萄萄肿与高度近视的各种病理变化有密切联系。作者认为后巩膜葡萄肿可作为病理性近视的重要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8.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近视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后巩膜和加固术治疗近视78例例眼的术式选择,手术方法及所见并发症。着重对其随访6-12个月的患者以眼轴长度为指标与只行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和未行手术的近视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该手术阻止高度近视眼轴增长的确切作用。  相似文献   

9.
摘 要:目的 探究后巩膜葡萄肿对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后人工晶状体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57 例(63 眼)行白 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伴高度近视患者根据是否存在后巩膜葡萄肿分研究组(26 例共 28 眼,合 并后巩膜葡萄肿)和对照组(31 例共 35 眼,单纯白内障伴高度近视)。对比两组术前眼轴,术后 3 个月眼轴、中轴区晶状 体后囊膜至视网膜距离、前房深度、角膜曲率、最佳矫正视力(BCAV)、平均绝对屈光误差(MAE)、人工晶状体囊袋偏心量 及倾斜角。结果 研究组术前及术后 3 个月眼轴长度、术后 3 个月BCAV、裸眼视力数值(logMAR)、MAE、水平及垂直 方向的倾斜角、前房深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 或 0.05)。结论 高度近视合并巩膜葡萄肿患者行白内障手术时应关注 人工晶状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实验性兔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发生机理。方法 :应用缝合眼睑方法制成形觉剥夺近视模型 ,A超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眼球进行生物学测量 ,应用光镜和电镜对巩膜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 :实验眼与对照眼的屈光度、眼轴长度、玻璃体腔深度和玻璃体深度 /眼轴长度、眼动脉阻力及血流流速差异有极显著性P <0 0 1,实验眼后极部巩膜胶原纤维细、排列紊乱、纤维层明显薄于对照眼。结论 :形觉剥夺能导致眼轴延长 ,其中玻璃体腔长度和玻璃体腔深度 /眼轴长度占主导地位为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形态学改变 ;眼球后极部巩膜胶原纤维的变细、变长及排列紊乱为病理学原因。近视眼中血液动力学异常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效果.方法 对36例(60眼)高度近视巩膜加固术随访2-5年,平均2.5年.结果 33眼提高了裸眼视力,40眼提高了矫正视力,50眼屈光度未再发展.结论 后巩膜加固术可增强眼球后部球壁的抵抗力,防止眼轴向后延伸,有稳定屈光度远期效果,是目前阻止高度近视发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量儿童后巩膜加固术前及术后眼轴及视力,评估后巩膜加固术对儿童病理性近视的疗效.方法:随访门诊高度近视儿童,应用异体巩膜做后巩膜加固术的加固材料,将其中的13例(25只眼)行后巩膜加固术,术前术后均行散瞳检影验光进行屈光度检查,IOL-Master测量眼轴,分别观察术前术后屈光度的增长速度以及眼轴的增长情况.结果:后巩膜加固术前随访8~43个月,平均23.56±11.79个月,屈光度平均每年增长-1.33±1.08D,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7.08±9.22个月,屈光度平均每年增长-0.36±1.19D.术前术后屈光度增长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7<0.01).结论:后巩膜加固术对阻止儿童病理性近视的发展有确切的疗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高度近视继发中心凹视网膜劈裂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研究,今后进行医源性干预高度近视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眼科门诊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进行随访检查的高度近视眼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行OCT检查,其中,高度近视继发的中心凹视网膜劈裂患者25例50眼为劈裂组,高度近视眼无并发症患者15例30眼为无劈裂组,进行A超测眼轴、B超检查观察是否有后巩膜葡萄肿、眼底检查和OCT检查对测量中心凹处视网膜劈裂进行最大距离的测量。结果无劈裂组患者的眼轴长度小于劈裂组患者,而发生红巩膜葡萄肿的患者少于劈裂组,无劈裂组为56.67%,劈裂组的发生率为80.0%。结论高度近视继发中心凹视网膜劈裂患者的眼轴长度和劈裂距离具有相关性,另外后巩膜葡萄肿可能会对高度近视继发中心凹视网膜劈裂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病理性近视并发的眼底病变已成为眼底病中不可逆致盲的眼病之一。在病理性近视眼底一系列退行性病变中,后巩膜葡萄肿(posterior staphyloma,PS)是最基础的病变之一,其发病原因仍无定论,本文对病理性近视后巩膜葡萄肿的分类及与部分病理性近视眼底病变的关系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浸润式B超在高度近视后巩膜葡萄肿、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疾病中眼球生物测量的意义。方法通过对我院2017年72例高度近视后巩膜葡萄肿、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疾病中眼球生物测量中浸润式B超的应用,总结测量方法及术后效果。结果术后7天、1个月6个月对患者进行医学验光,屈光误差±0.50 D;运用光学生物测量仪(IOL Master 5.0)复测眼轴长度与术前浸润式B超测量结果进行比较,误差±0.20 mm。结论浸润式B超在高度近视后巩膜葡萄肿、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疾病等复杂病历的眼球生物测量中具有明显优势、准确率高,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儿童高度近视眼的眼底特点。方法:回顾10年中在本院高度近视门诊连续就诊的46例(80只眼)高度近视眼(5岁以下儿童≥-4D,6~8岁儿童≥-6D)儿童(1~8岁,珔x=6.8岁)的医疗记录。最初就诊是年龄在8岁以内的患者被纳入本研究。结果:眼底检查显示后葡萄肿1只眼(1.3%),视盘旁轻度脉络膜视网膜萎缩13只眼(16.3%)。所有患者后极部眼底均未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或地图状萎缩灶。26只眼(33.8%)可见视乳头旁近视新月弧,但新月弧相对较小(平均为视盘面积的一半)。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近视眼的眼底改变在儿童患者少见且轻微。除眼球的机械性延长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高度近视后巩膜葡萄肿形态与视网膜劈裂参数的关系。方法:对2017年10-12月本院收治的临床诊断高度近视63例(80只眼)患者分别进行B超检查与相干光断层扫描仪(OCT)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对患者后巩膜葡萄肿形态进行分型,分析各形态与视网膜劈裂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弧形后巩膜葡萄肿患者的眼球前后径短于其他形态(P0.05)。62只眼发生后极部或黄斑区的视网膜劈裂。各形态后巩膜葡萄肿视网膜劈裂眼发生情况与发生位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巩膜葡萄肿形态与视网膜劈裂发生与发生位置均存在相关性。结论:高度近视患者的后巩膜葡萄肿形态对于其视网膜劈裂的发生与发生的位置均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视是眼科的常见病 ,因发病机制不明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表明 ,脉络膜在调控眼球生长中起重要作用。脉络膜的波动具有昼夜节律性 ,视觉信息的变化可引起脉络膜的代偿性改变 ,在近视发展中 ,脉络膜变薄 ,恢复期脉络膜厚度增加。视觉信息通过某些途径引起脉络膜厚度变化 ,调控眼球的生长。1 脉络膜厚度的昼夜节律性波动出生后屈光系统和眼轴的发育协调一致 ,使眼球处于正视状态。实验性近视的屈光改变主要通过玻璃体腔的延长实现 ,伴有眼球的轴性延长和脉络膜厚度的降低。眼球的扩展主要由巩膜的变化引起的 ,脉络膜和巩膜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术治疗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的疗效,探究影响其术后疗效的因素。方法选取浠水县人民医院眼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85例(92眼),依据WHO 2003《盲及视力损害分类标准》,将术后100 d最佳矫正视力<0.3 D的患眼设为视力损伤组,其余设为视力正常组,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近视时间、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度、角膜散光度、后巩膜葡萄肿、黄斑病、玻璃体后脱离、术后并发症,术后15 d、100 d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眼底和黄斑区检查等情况,对单因素得到的可疑因素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后15 d裸眼视力,58眼(63.04%)<0.3 D,34眼(36.96%)≥0.3 D;最佳矫正视力,44眼(47.83%)<0.3 D,48眼(52.17%)≥0.3 D。术后100 d裸眼视力,42眼(45.65%)<0.3 D,50眼(54.35%)≥0.3 D;最佳矫正视力,30眼(32.61%)<0.3 D,62眼(67.39%)≥0.3 D。至随访结束,出现6眼晶状体后囊膜Ⅰ级(Odrich分级)浑浊,给予YAG激光治疗后均可见眼底;92眼术后眼底和黄斑区检查发现均有高度近似眼底变化,其中32眼黄斑病变,15眼漆裂纹,12眼Fuchs斑,8眼裂孔,8眼脉络膜新生血管,7眼劈裂,4眼前膜,1眼出血。单因数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近视时间、眼轴长度、角膜散光度、后巩膜葡萄肿、黄斑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玻璃体后脱离、角膜屈光度、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以上可疑因素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眼轴长度(≥30 mm)、角膜散光度(≥1.30 D)、合并后巩膜葡萄肿、合并黄斑病是影响患者术后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眼轴长度≥30 mm、角膜散光度≥1.30 D、合并后巩膜葡萄肿、合并黄斑病均能降低超声乳化术治疗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术后疗效,治疗中需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遗传和环境因素对近视发生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丛龙海 《中外医疗》2009,28(14):174-174
近视是一种发生率很高的眼睛病理状态。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近视眼最突出的形态变化是玻璃体腔的增长,巩膜变薄,特别在后极部,巩膜主动,过度延伸,最终导致眼轴延长,产生轴性近视。近视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少部分近视是家族性的,但是相当一部分近视在学龄期才发生发展,因此,对近视发生机制的影响可分为对遗传因素和对环境因素的研究两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