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国产替比培南对我国2009―2011年临床分离致病菌的体外抗菌作用及影响因素。方法2009―2011年全国17个城市19家医院临床分离致病菌557株,包括革兰阳性菌213株,革兰阴性菌307株,厌氧菌37株。采用标准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替比培南及对照药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对其中52株菌进行了不同细菌接种量(1×105、1×106、1×107、1×108 CFU·m L-1)和培养基不同p H值(p H5.0、p H6.0、p H7.0、p H8.0、p H9.0)、不同马血清含量(0%、25%、50%、75%)条件下的替比培南MIC测定。结果替比培南对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链球菌、肠杆菌科细菌、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以及厌氧菌均具有良好抗菌作用,其体外抗菌活性优于亚胺培南28倍,优于法罗培南48倍,优于法罗培南416倍。特别对于青霉素敏感肺炎链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替比培南的MIC值低于0.002 mg·L-1,显示了很强的抗菌作用。各影响因素测定结果表明,细菌接种量、培养基p H值6.016倍。特别对于青霉素敏感肺炎链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替比培南的MIC值低于0.002 mg·L-1,显示了很强的抗菌作用。各影响因素测定结果表明,细菌接种量、培养基p H值6.09.0以及马血清含量在25%以内对替比培南MIC值基本无影响。当培养基p H值为5.0时,可使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明显下降;培养基中加入50%或更多马血清,可使替比培南对所测多数菌的MIC上升29.0以及马血清含量在25%以内对替比培南MIC值基本无影响。当培养基p H值为5.0时,可使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明显下降;培养基中加入50%或更多马血清,可使替比培南对所测多数菌的MIC上升216倍。结论国产替比培南对我国2009―2010年临床分离革兰阳性及阴性致病菌均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夫西地酸对葡萄球菌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夫西地酸对临床分离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作用及影响因素。方法以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棋盘法测定联合抗菌作用并以杀菌曲线测定夫西地酸杀菌特征。结果对临床分离的359株葡萄球菌MIC测定结果显示夫西地酸对苯唑西林耐药葡萄球菌MIC50及MIC90值分别为0.25~1及1~8mg/L;对苯唑西林敏感葡萄球菌MIC50及MIC90值分别为0.25—0.5及0.5—1mg/L;抗菌活性与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相似或稍强,93.16%的葡萄球菌对夫西地酸敏感,耐药菌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葡萄球菌,但3.62%细菌对替考拉宁耐药。夫西地酸与亚胺培南、帕尼培南和美罗培南3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联用具有协同或相加作用,其中协同作用分别为87.5%、70.83%和43.75%,无拮抗作用;糖肽类药物与碳青霉烯类药物联用以协同与相加效果为主。夫西地酸对苯唑西林耐药和敏感葡萄球菌杀菌作用迅速,但杀菌作用在较高浓度时并没有进一步提高杀菌速度,提示该产品可能属于非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结论夫西地酸对各种葡萄球菌,包括耐苯唑西林葡萄球菌,具有良好抗菌作用,其抗菌作用可能属于非浓度依赖性;夫西地酸与碳青酶烯类抗生素联用具有明显协同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帕尼培南 倍他米隆对临床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及治疗肺部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帕尼培南 倍他米隆对 2 4 7株临床分离菌的MIC ,检测其对部分菌株的最低杀菌浓度 ;2 0例肺部感染病人使用帕尼培南 倍他米隆 5 0 0 /5 0 0mg ,q 12h ,iv ,gtt ,疗程3~ 7d。结果 :帕尼培南 倍他米隆与帕尼培南的体外抗菌活性基本一致 ,MIC50 ≤ 0 .0 0 75mg·L- 1,MIC90 为 0 .0 0 75~ 2mg·L- 1;对流感嗜血杆菌的MIC范围为 <0 .0 0 75~ 0 .12 5mg·L- 1;对阴沟肠杆菌、变形肠杆菌、铜绿假单孢菌的MIC50 和MIC90 分别为 0 .12 5和 0 .5 ,2和 4 ,4和 16mg·L- 1;帕尼培南 倍他米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孢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变形肠杆菌及微球菌的最低杀菌浓度分别是其MIC的 1~ 8倍。致病菌阴转率为 77.8% ,治疗有效率为 75 % ,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帕尼培南 倍他米隆对临床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强 ;对肺部感染有较好疗效 ,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sansanmycin A对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内、外抗菌活性。方法体外试验以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sansanmycin A同时对照10种药物对150株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以平皿计数法测定最低杀菌浓度(MBC);半体内试验以微量稀释法测定sansanmycin A的血清抑菌活性(SBS)和血清杀菌活性(SBA)。结果 Sansanmycin A对铜绿假单胞菌体外抗菌活性与哌拉西林相似,其MIC50和MBC50分别为8和16μg/mL,MIC范围为2~>512μg/mL,MBC范围为2~>512μg/mL,头孢曲松和替卡西林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50和MBC50较sansanmycin A高2~4倍。Sansanmycin A对铜绿假单胞菌显示浓度依赖性杀菌作用。Sansanmycin A对铜绿假单胞菌峰时SBS和SBA中位数分别为1:256和1:128。结论 Sansanmycin A对铜绿假单胞菌显示较强的体外和体内杀菌活性,有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左旋氧氟沙星的体外抗结核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左旋氧氟沙星(利复星)在体外的抗结核活性.方法通过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及左旋氧氟沙星对结核菌的瞬间-杀菌试验,时间-杀菌试验,综合评价左旋氧氟沙星的抗结核作用.结果左旋氧氟沙星在所试3种培养基中对人型结核菌(H37RV),本院住院病人耐药株的MIC分别为1mg*L-1及2mg*L-1,MBC为2mg*L-1.左旋氧氟沙星对结核菌的瞬间杀菌作用效果不佳,左旋氧氟沙星浓度为2mg*L-1,菌浓度为105CFV*ml-1时,10~24h,60d未能培养出菌,耐药株12~24h60d未能培养出菌.结论左旋氧氟沙星具有较强的抗结核活性,对结核菌无瞬间杀菌作用,体外杀菌时间一般不得低于8h,临床使用时注意使左旋氧氟沙星的体内药物浓度24h维持在最低杀菌浓度之上.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亚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Sub-MBC)环丙沙星体外诱导对铜绿假单胞菌MIC值影响,为防止临床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导致细菌耐药性,提供新思路。方法:以铜绿假单胞菌质控菌株ATCC27853为研究对象,以环丙沙星为诱导耐药抗菌药物,用微量稀释法首先测定其MBC值,然后用1/2MBC值环丙沙星浓度进行体外诱导培养,每天观察其MBC值变化,及时调整诱导浓度为变化后MBC值的1/2,直到诱导菌株MBC值升高到原始MBC值的64倍时,停止诱导,并记录诱导天数;诱导出的耐药菌株传代3 d,再采用微量稀释法对其MBC进行测定,并通过全自动微生物药敏仪对其进行耐药性鉴定。结果: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质控菌株的环丙沙星MBC值为0.5μg·ml-1;采用0.25μg·ml-1环丙沙星浓度体外诱导7 dMBC值明显升高,诱导30 d升高至原始菌株MBC的64倍;诱导出的铜绿假单胞菌针对环丙沙星的耐药菌株,经3 d传代后,微量稀释法测定其MBC仍为原始菌株的64倍,全自动药敏分析仪鉴定为环丙沙星耐药菌。结论:亚最低杀菌浓度环丙沙星可体外诱导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质控菌株出现耐药,且耐药性随亚最低杀菌浓度诱导时间延长而增加,诱导出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菌株的耐药性能稳定传代,提示低剂量使用抗菌药物可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体外诱导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产生耐药,比较两者产生耐药的时间,分析哪种药更易诱导铜绿假单胞菌产生耐药。方法收集20株对所有抗生素均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和20株质控菌株,先用肉汤培养,连续传代7次,再用肉汤稀释法测出其平均抑制浓度(MIC),然后按MIC/2配制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浓度。肉汤中分别加入配制的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培养观察其耐药性,如耐药性增加,测出其MIC值,取MIC/2值浓度,继续培养至完全耐药。结果质控铜绿假单胞菌在用亚胺培南平均4d后就产生耐药,用美罗培南平均16d后产生耐药;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在用亚胺培南平均3d后就产生耐药,用美罗培南平均15d后才产生耐药。结论质控铜绿假单胞菌和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产生耐药的平均时间远小于对美罗培南产生耐药的平均时间,亚胺培南比美罗培南更容易诱导铜绿假单胞菌产生耐药。  相似文献   

8.
4种配比的头孢曲松/他唑巴坦的体外抗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4种配比头孢曲松/他唑巴坦(CRO/TAZ)及头孢曲松(CRO)单剂对四川地区临床分离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测定525株临床分离致病菌的最低仰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采用活菌计数法绘制杀菌曲线;并观察细菌接种量、培养基pH和血清蛋白含量对体外抗菌活性的影响。结果4种配比CRO/TAZ对甲氧西材耐药金菊菌和表皮葡萄球功的MIC50为1~8 mg.L-1,是CRO单剂的1/32~1/256;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MIC50分别降低了8~32倍和16~64倍,MIC90降低了8倍以上;CRO/TAZ(6:1)体外抗菌作用优于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4:1)或相当;但优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8:1);4种配比CRO/TAZ均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明显优于CRO单剂。结论4种配比CRO/CAZ对大多数临床分离的致病菌均有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明显高于单剂。其中,6:1为较合理的配方。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左氧氟沙星和美洛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诱导作用及诱导耐药的外排机制。方法:多步诱导法对3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诱导耐药试验,对诱导出的菌株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加与不加外排泵抑制剂(苯丙氨酸-精氨酸-!萘酰胺)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变化,PCR法检测外排泵基因oprM和mexB,并扩增mexR基因进行DNA测序。结果:3株菌均诱导出稳定的耐左氧氟沙星和美洛培南的耐药株,MIC值与原菌比较分别增加了16倍~64倍和2倍~16倍,加外排泵抑制剂后左氧氟沙星的MIC值降低了4倍~8倍;3株菌诱导前后均扩增出外排泵基因oprM和mexB,mexR测序结果与GenBankU23763比较,核苷酸序列第222位(C→T),氨基酸序列(CTG→TTG)均为LEU,为无义突变,核苷酸序列第436位插入1bp(A)移码框。结论:左氧氟沙星和美洛培南可诱导铜绿假单胞菌产生获得性耐药,其耐药机制与主动外排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的100株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防突变浓度(MPC)。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厄他培南和多利培南)对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和非发酵菌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MPC,并计算MPC/MIC比值。结果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对肠杆菌科敏感株的MPC为0.25~4.0μg·m L~(-1),耐药株MPC为8.0~>64.0μg·m L~(-1)。多利培南、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对非发酵菌敏感株的MPC为2.0~4.0μg·m L~(-1),耐药株MPC为8.0~128μg·m L~(-1)。肠杆菌科细菌和非发酵菌敏感株的MPC/MIC比值为2~4,耐药株多为8~>16。结论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对肠杆菌科和非发酵菌敏感株的MPC为0.125~4.0μg·m L~(-1),MPC/MIC比值为2~4;对耐药株的MPC为2.0~128.0μg·m L~(-1),MPC/MIC比值为8~>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