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代恶性血液病的疗效主要归功于大剂量联合化疗的临床应用。实验证明 ,化疗剂量每增加 1倍 ,其杀伤力可增加 10倍。一次足量的化疗约可杀灭体内 2~ 5个对数级的白血病细胞。经验证明 ,急性白血病越是早期获得完全缓解 ,随后接受充分的继续强化治疗者持续完全缓解期就越长 ,治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在恶性血液病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法,应用R显带技术对63例患者恶性血液病进行骨髓染色体分析。结果 6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染色体异常有29例,阳性率为46%。结论染色体检查对于疾病诊断与鉴别、指导临床治疗、判断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研究Daxx在血液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急性白血病分类的关系.方法 应用RTPCR方法从mRNA水平检测了100例恶性和21例良性血液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Daxx的表达,并分析了其与急性白血病分类的关系.结果 急性髓样白血病组(0.75±0.28)、其他血液系统恶性疾患组(0.57±0.34)Daxx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良性组(0.33±0.19),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急性髓样白血病组Daxx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0.42±0.21),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Daxx在血液病中广泛表达,在恶性组中高表达,其表达的高低与急性白血病的分类有关.  相似文献   

5.
孙月秀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3):2862-2864
目的:合理使用并保护静脉,保证PICC置管术患者化疗准确、及时进行。方法:对47例PICC置管术化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47例患者PICC置管均获成功,无1例出现药物外渗及组织坏死。结论:对恶性血液病患者行PICC置管,并实施及时、有效的护理可降低患者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减少化疗的毒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血液病随着环境的污染与病毒感染、人们一些不良生活习惯的蔓延,逐年呈增高趋势,目前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血液病的病因到目前为止尚不完全清楚,但已发现本病的发生可能和以下因素有关:主要是以骨髓造血干细胞受到不良的理化刺激而致.本文从中医、西医对恶性血液病病因的分析和治疗方法的综合来谈中西医结合在恶性血液病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端粒及端粒酶是近年来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正常细胞分裂多次后 ,端粒缩短达到一危机点 (Crisis) ,触发某一信号 ,于是细胞不再分裂而衰老、死亡。少数细胞逃逸危机点 ,激活端粒酶 ,从而永生化和恶变。端粒酶的活化在细胞恶变中扮演重要角色。端粒酶活性的研究对阐明细胞衰老和恶变机制 ,对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及抗衰老 ,都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就端粒酶活性及其与一些血液系统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1 端粒及端粒酶概述端粒是真核细胞线性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异质化结构 ,有一简单重复的富G的DNA序列及相关蛋白组成。…  相似文献   

8.
9.
化疗是恶性血液疾病病人综合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恶性血液病人在接受化疗期间,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大量杀死增殖活跃的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轻者引起病人食欲下降,重者则引起剧烈恶心呕吐,病人常因严重呕吐而中断治疗,生活质量也明显下降,为了较好地预防病人用药后的反应,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本科在2004年3月-2006年3月,对6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在化疗期间进行舒适护理,对减轻呕吐反应,提高疗效,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沈国英 《浙江实用医学》2006,11(2):137-137,144
目的为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建立良好静脉通道,避免反复静脉穿刺,解除化疗药物外渗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保证化疗安全性。方法6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经肘窝外周静脉行PICC插管给药,并观察置管的临床效果。结果插管成功率100%,导管留置时间最长超过10个月,无导管堵塞、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该方法具有操作快速、方便、维护简单、置管时间长、并发症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短期PICC导管在恶性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观察组(37例)开展短期PICC导管在恶性血液病中的使用患者数,对照组(37例)未开展短期PICC导管恶性血液病使用PICC导管患者数,分别对其费用、并发症、患者满意度、患者置管依存性等进行对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短期PICC导管在恶性血液病患者中的使用,提高了患者置管依存性,降低了病人置管及维护费用,留置时间短,减少了感染机会;院内留置(疗程结束/出院,一般最长一个月),便于观察和维护,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治疗间歇期不带管,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提升了患者满意度.结论:短期PICC导管在恶性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尤其是治疗间歇期较长的中、后期血液病患者,更有优势,降低了患者置管、维护、交通等费用,减少了感染机会;提高了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提升了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影响。方法对150例不同年龄层次的恶性血液病病人在入院、特殊检查和治疗、术前术后、饮食和出院时进行健康教育。结果98%的病人对健康教育的内容感到满意。绝大多数的病人非常关心健康教育问题,通过教育能掌握教育的内容。结论健康教育使患者增加了健康知识。对疾病的治疗有促进作用,提高了护士的素质。改善了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10年间初发恶性血液病的情况,以研究其发病情况及流行趋势。方法取骨髓片及血片作瑞氏染色,细胞化学染色,然后显微镜读片依据FAB标准作出诊断。结果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初发恶性血液病1152例。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69例,占23.35%;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409例,占35.5%;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161例,占13.98%;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18例,占1.56%;浆细胞白血病(PCL)5例,占0.43%;多发性骨髓瘤(MM)91例,占7.90%;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141例,占12.24%;其它58例,占5.03%。在0~9岁年龄组,ALL为首位占67.63%(94/139),在30~39岁年龄组ANLL的发病比例达到53.29%(89/167),CML发病在20岁以上明显增加,CLL的发病多在50岁以上,MM和MDS的发病在40岁以上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在>60岁年龄组比例最高,分别为60.44%(55/91)和57.45%(81/141)。1998-2007年构成比依次为8.07%、8.25%、9.38%、8.07%、7.38%、...  相似文献   

16.
山莨菪碱在血液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裴迎东 《中级医刊》1992,27(9):28-30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类基因组草图的公布 ,人类对自身的研究已经跃入基因水平。目前已证实血液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 ,如急慢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多种相关基因表达失常或许多肿瘤抑制基因失活所致。正常基因突变或缺失 ,癌基因的异常扩增和表达以及多个基因的协同作用 ,基因本身的多效性和机体免疫状态等因素决定了疾病表型是否表达。以往对于这些疾病基因变化情况的检测多采用分析单一基因的方法 ,如PCR ,DNA测序和核酸杂交等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 ,这些方法越来越体现出它的局限性。在传统的Southernblot和No…  相似文献   

18.
19.
杨文博  孔佩艳 《重庆医学》2005,34(4):609-611
去除或降低某个或某些基因在细胞或机体中的表达,是研究正常基因的结构、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病机制的重要手段,基因敲除和反义技术是既往常用的实验技术,但存在操作复杂、不易控制、结果不稳定、无法预知实验效果等缺点.近年来RNA干扰(RNAi)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基因研究的新手段.RNA干扰是由双链RNA(double stranded RNA,dsRNA)触发的转录后基因沉默机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等真核生物界.  相似文献   

20.
骨髓活检在恶性血液病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骨髓活检和涂片相结合,对8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骨髓进行骨髓切片和涂片结果的分析,以期进一步提高形态学诊断及预后判断.方法 收集恶性血液病病例82例,一步法抽吸骨髓,常规方法涂片染色,塑料包埋法制作组织切片;恶性血液病的诊断参照2001年WHO分型标准.结果 骨髓活检和涂片相结合,在诊断骨髓纤维化、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活检诊断符合率高于骨髓涂片.对于淋巴瘤骨髓受累的病例,骨髓活检更容易找到特征性的淋巴瘤细胞;对多发性骨髓瘤,活检切片是体内肿瘤负荷更敏感的指标;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判断急变及急性白血病判断缓解后复发,骨髓活检常能进行较好的监测.结论 骨髓活检和穿刺涂片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恶性血液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