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个人评价在应激事件与大学生抑郁情绪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问卷(ASLEC)、个人评价问卷(PEI)及抑郁问卷(CES-D)对526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1)大学生抑郁情绪检出率为12.36%.(2)抑郁情绪与应激性生活事件呈显著正相关(r=0.34,P<0.01),与个人评价呈显著负相关(r=-0.47,P<0.01).(3)生活事件和个人评价是抑郁的有效预测因素,总预测率为26.2%;在多元逐步回归中,当个人评价进入回归方程后,应激事件对抑郁的预测率由11.2%降至4%,Beta值由0.34降至0.21.结论 个人评价在生活事件与大学生抑郁情绪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导致大学生心理创伤的事件与影响,方法:采用自编大学生心理创伤开放式调查问卷和生活事件冲击量表修订版(IES—R),对武汉市330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大学生心理创伤事件中75.2%是生活压力事件,24.8%是重大创伤事件。创伤性事件使得29.4%的大学生受到中度以上的影响(IES〉44),主要表现在情绪和认知方面。大学生心理创伤的发生在性别、家庭居所、父母关系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论:生活压力事件是大学生心理创伤的主要应激源;近1/3的经历者受到中度以上影响,主要体现在情绪和认知方面;女生、城市与农村学生、父母关系差的学生对心理创伤的体验较为深刻。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效果的追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生经过抗挫折教育后抗挫折能力的变化情况.方法:对2003级原调查的大学生在经过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后采用标准化问卷方式等进行再次调查.结果:①教育后大学生生活事件中人际关系、丧失和其他因子应激程度高于教育前,学习压力因子应激程度低于教育前;②教育后大学生应付方式中仅解决问题和求助的方式得分低于教育前;③教育后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方面和焦虑情况基本没有变化;④教育后大学生抑郁标准分和发生率明显降低(具体表现为抑郁严重指数、躯体性障碍、精神运动障碍、抑郁心理评分明显降低);⑤68.5%的大学生自我感觉抗挫折能力明显提高;86.2%的大学生是通过自我调节提高抗挫折能力的.结论:经过教育后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今后应继续加强对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乐观[1].压力性生活事件作为应激源,是造成心理应激并进而干扰防御系统,影响心理健康,导致躯体疾病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2-4].军校大学生与地方大学的学生有所不同,他们接受军队院校的管理体制的约束,因此面临的压力性生活事件有其特殊性.现今对压力性生活事件的研究都采用现存"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测试个体所面临的紧张性刺激,难免缺乏针对性[5].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一种慢性代谢内分泌疾病,以慢性持续性血糖浓度升高为主要特点。已有的研究表明,心理社会应激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认为应激可使正常或糖尿病个体产生高血糖反应,促发有糖尿病倾向个体发生糖尿病,并损害已患糖尿病个体的血糖控制。本文就应激与糖尿病人血糖变化方面的文献作一综述,以期为该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一、应激对糖尿病人血糖的影响   在应激研究领域开展最早的是生活事件与糖尿病关系的研究。Lloyd等人研究表明[1~2],生活事件尤其是负性生活事件如躯体疾病与困扰、人际关系紧张, 不良情绪可引起糖尿病人血糖控制不良;Goetsch研究发现[3],日常生活应激与糖尿病人的血糖波动有关,高应激性事件可引起明显的高血糖反应。  相似文献   

6.
应激与糖尿病人血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一种慢性代谢内分泌疾病 ,以慢性持续性血糖浓度升高为主要特点。已有的研究表明 ,心理社会应激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认为应激可使正常或糖尿病个体产生高血糖反应 ,促发有糖尿病倾向个体发生糖尿病 ,并损害已患糖尿病个体的血糖控制。本文就应激与糖尿病人血糖变化方面的文献作一综述 ,以期为该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一、应激对糖尿病人血糖的影响在应激研究领域开展最早的是生活事件与糖尿病关系的研究。Lloyd等人研究表明[1~ 2 ] ,生活事件尤其是负性生活事件如躯体…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应激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在SARS流行、学校封闭式管理初期及SARS在全国已无病例一月后对宁夏某大学二年级学生进行SCL-90测评。结果,第一次测评结果与全国青年组常模有显著性差异,第二次测评结果与全国青年组常模无显著性差异。认为应激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明显影响,因此在遇到应激事件时,应及时给大学生提供程度不同的心理支持与干预。  相似文献   

8.
应付是个体在面临应激环境或遭受应激事件时,为平衡自身精神状态所作出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采用什么样的应付方式对于维护身心健康至关重要.人格是导致不同的人在相同的应激情境中采用不同应付方式的重要决定因素,已有研究探讨了大学生应付方式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1-2],但针对高师贫困生群体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高师贫困生人格特征对应付方式的影响,为高师院校有针对性地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邹璇  邓冰  谢平霞 《贵阳医学院学报》2012,37(6):626-628,638
目的:探讨苗及侗族中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的特点,为中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贵州省839名苗族和侗族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各类应激生活事件发生率,两个民族中学生主要应激源及不同性别、年级的中学生应激强度的差异.结果:对两个民族中学生影响较大的生活事件有考试失败和不理想、学习负担重;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因子构成中学生主要的应激源,尤其高中学生面临更大的心理应激;女学生人际关系因子和学习压力因子得分高于男学生,男学生其它因子得分高于女学生.结论:苗族和侗族中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率较高,应激强度有性别、年级差异,学校和家庭应重视苗族、侗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苗族和侗族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探讨其心理状况和心理素质。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应对方式问卷》(SCR)对232名大学生的生活事件发生频度和应激强度、应付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对大学生产生较大影响的生活事件主要是学习压力、人际交往以及健康因素等,面对这些负性生活事件大部分大学生都能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应对,在解决方式上除男生的“幻想”因子分明显高于女生(P<0.05)外,其它应付方式男、女生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事件多样、复杂,大部分大学生对其都能正确应对。  相似文献   

11.
大学期间是大学生生理和心理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随着恋爱现象的低龄化和普遍化,大学生恋爱成为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然而,在缺乏家庭和学校性教育的情形下,恋爱中的困惑与失恋成为大学生重要应激源[1],大学生能否正确处理恋爱事件带来的压力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针对大学生恋爱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大学生恋爱中的教育对策,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完成恋爱这一人生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应对方式是个体面对有压力的情境和事件时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是应激与心理健康的中介机制[1~3].本研究探讨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医科大学学生生活事件及其与焦虑、抑郁关系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活事件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已为Holmes和Rahe利用他们编制的评定量表所证实。本文根据心理应激理论,结合大学生学习与学校生活、人际关系、家庭状况、性生理与心理等四个维度,编制了《大学生常见生活事件评定表》,试用于河北医科大学学生,以评定生活事件发生率及应激强度,并分析其与焦虑、抑郁症状的关系,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王琳  周娟  雷红 《重庆医学》2007,36(22):2302-2303,2306
目的 研究慢性失眠患者年龄、受教育水平、人格特征与应激性生活事件的相互影响.方法 用问卷式方法调查287例慢性原发性失眠患者年龄、受教育水平、人格特征和病前1年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并分析相互间关系.结果 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N分量表各组间应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N量表T分59分以上患者占61.3%,且随T分增高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率有增高趋势.结论 原发性失眠患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个性内外倾和精神质与应激性生活事件间无相互影响,但神经质可能是应激性生活事件作用的内在易感素质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因甲型H1N1流感被隔离大学生的心理应激状态。方法以《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心理问卷》为研究工具,对安徽省铜陵市2所高校72名因甲型H1N1流感被隔离人群的心理应激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被隔离学生心理应激问题检出率为65.28%,检出的因子排序为抑郁(17人次)、疑病(15人次)、恐惧(11人次)、神经衰弱(3人次)、强迫—焦虑(1人次)。因甲型H1N1流感被隔离大学生心理应激状况不存在显著的年级与性别差异(P〉0.05),他们应对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方式大部分还仅仅局限在物质生活的改善上。结论被隔离学生存在一定的应激状态,学校除了关注被隔离大学生身体状况,还应该通过教育认知、心理疏导和干预等方式来引导大学生做好对危机事件的心理应对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心理应激生活事件与应付方式的特点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伦  王谦 《医学与社会》2000,13(2):58-59,63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从单纯的中学生活到纷繁的社会实际工作的过渡时期。他们的心理卫生问题带有明显的独特色彩,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心理应激生活事件及其应付方式的特点上。只有弄清楚这些特点,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愉快地完成学业,度过大学生活,顺利地步入社会、适应社会。下面根据我们接待的50名求询大学生的情况,分析其心理应激生活事件与应付方式的特点。 在我们接待的求询者中,他们往往不只是带着一个问题而来,从附表中可以看出,平均每人带有三个问题。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分为3大类。 ①来自家庭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广州市大学生生活事件的特点,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广州市4所大学2 319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压力量表(ASLEC)"进行测试.结果 在生活事件的6个因子中,依次排序为:学习压力因子、人际关系因子、健康适应因子、丧失因子、其他因子、受惩罚因子.结论 应当重视大学生生活压力源的特征,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个人评价在应激事件与大学生抑郁情绪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问卷(ASLEC)、个人评价问卷(PEI)及抑郁问卷(CES—D)对526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大学生抑郁情绪检出率为12.36%。(2)抑郁情绪与应激性生活事件呈显著正相关(r=0.34,P〈0.01),与个人评价呈显著负相关(r=-0.47,P〈0.01)。(3)生活事件和个人评价是抑郁的有效预测因素,总预测率为26.2%;在多元逐步回归中,当个人评价进入回归方程后,应激事件对抑郁的预测率由11.2%降至4%,Beta值由0.34降至0.21。结论 个人评价在生活事件与大学生抑郁情绪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 公众的风险感知、情绪反应和行为规律是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中的关键要素。目的 探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公众风险感知及情绪、行为应对的演变特点,为评估公众风险感知状态,引导情绪反应及预测其行为变化提供决策支持。方法 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于2022年4-6月选取20例公众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并提炼主题。结果 公众风险感知随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展演化呈现“低—强—低—波动”的特点;情绪反应呈现“急性应激—慢性应激—缓解恢复”的特点;行为应对呈现“规避风险和控制损失—群际协作—维持健康行为”的特点。结论 公众风险感知、情绪反应与行为应对随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进展呈现出一定演变规律,建议各级政府部门依此采取相应的应急管理决策和风险沟通策略,提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20.
心理应激是运动员训练和赛前常见的现象.研究发现34.15%的运动员存在轻度的心理问题,而焦虑抑郁情绪、担心比赛失利等心理应激的因素对训练比赛成绩有明显影响[1].因此,对运动员心理应激进行干预,对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有重要意义.国内外研究比较公认认知行为技术对运动员心理应激干预有良好效果,然而既往研究大多以高水平专业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且使用认知、生物反馈、音乐等多种方法综合干预,需要较高的心理干预技术水平[2-3].这一现状使其研究结果在大众竞赛运动中的应受到限制.结合心理训练程序的生物反馈系统以其简单易操作在临床患者、军人中有良好应用,在大学生运动员群体的研究尚未见报道[4-5].本研究以遵义医学院参加贵州省大学生运动会的大学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探讨生物反馈训练对大学生运动员赛前心理应激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