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病例 患者男,40岁,头晕,恶心3年余。近13病情加重,于2008年11月25日入院检查,CT检查结果有脑系膜病变,病理诊断脑系膜瘤。当日收住于我院脑外科治疗。在手术前进行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2.30×10^9/L,红细胞4.52×10^12/L,HBG 121g/L,血小板(PLT)38×10^9/L(EDTAK2抗凝剂),复查两次,PLT结果维持在38—51×10^9/L水平。  相似文献   

2.
患儿,男,1岁半,因发热3d以“发热待查”收入院。入院前3d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大便3次/d,略稀,伴发热,体温38.8~40.5℃,无咳喘,流涕,呕吐,寒颤等其他不适。在外院查血常规白细胞(WBC)23.6×10^9/L,淋巴细胞(L)0.25,中性粒细胞(N)0.71,血小板(PLT)336×10^9/L,血红蛋白(m)118g/L,便常规未见异常。以“败血症”予“铃兰欣,喜炎平”静脉点滴,并口服“希刻劳”治疗3d,地塞米松静点1d,  相似文献   

3.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30例围产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围产期护理方法。方法:对17例血小板计数≥50×10^9/L及3例血小板计数(20~50)×10^9/L无出血倾向者行常规护理。对3例血小板计数≤20×10^9/L及7例血小板计数(20~50)×10^9/L有出血倾向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激素治疗无效者采用免疫球蛋白治疗。同时行输血小板及新鲜全血等支持治疗,主要针对手术、分娩前血小板〈50×10^9/L、贫血或产时、产后出血者。对产后出血者使用止血药物。本组采用局部麻醉+静脉麻醉,并于胎儿娩出后立即于子宫肌壁或肌内注射缩宫素。结果:应用激素治疗者,7例治疗后血小板升高(4~5)×10^9/L,3例激素治疗无效,血小板持续低于20×10^9/L,行免疫球蛋白治疗后好转。随访1~3个月,平均2,2个月,所有病例PT、APTT及INR均正常,行剖宫产21例,异位妊娠自然分娩9例,娩出活新生儿30例,产妇情况良好。结论:正确的治疗和护理可减少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各脏器出血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减少病死率,使产妇顺利度过围产期,分娩结局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单独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及单独大剂量地塞米松3种方法治疗急重型儿童ITP的疗效。方法:对入院时血小板计数≤25×10^0/L、出血倾向明显的45例患儿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例。联合组:丙种球蛋白400mg/(kg·d)联合地塞米松1.5mg/(kg·d)静脉滴注,连用5d,于治疗第6d起口服强的松2mg/(kg·d);丙种球蛋白组: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组:静脉滴注地塞米松。连续监测血小板计数。结果:联合组、丙种球蛋白组、地塞米松组血小板计数≥50×10^9/L时间分别为(2.1±0.6)d,(2.7±0.6)d,(3.9±0.8)d,血小板数达峰值时间分别为(10.1±1.2)d,(11.2±1.3)d,(13.5±1.9)d,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静脉滴注治疗急重型儿童ITP比单独使用其中任一种药物升高血小板的作用更迅速。  相似文献   

5.
1 病例 病例1:患者,男,34岁。因发热来我院就诊。静脉采血2ml于EDTA—K2抗凝管中,30分钟后用日本光电6318K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做血常规检测,结果为:血小板15×10^9/L,白细胞13.2×10^9/L,红细胞4.95×10^12/L,血红蛋白145g/L。该患主诉未曾患过肝硬化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查体无出血点。重新采血后复查,血小板为16×10^9/L。[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李智 《临床误诊误治》2010,23(7):660-660
男,30岁。因发热、头晕、咳嗽17d入院。患者17d前无明显原因出现不规则发热,体温最高达40.0℃,伴畏寒、寒战及腹部不适,时有咳嗽,在当地医院就诊,查血白细胞4.2×10^9/L,淋巴细胞0.38,中性粒细胞0.41,诊断不详,治疗数日症状无好转,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二维激光法和电阻法血小板计数进行比较研究。方法用德国拜耳ADVIA 2120(Bayer-2120,二维激光法)、美国雅培3700(CD-3700,电阻法)2台仪器及手工法分别对70份血液样本进行血小板计数,其中对照组30例、大血小板组(大血小板+++)20例、小红细胞组(平均红细胞容积〈60f1)20例。结果对照组检测结果为Bayer-2120:(172.9±89.2)×10^9/L,CD-3700:(165.8±82.7)×10^9/L,手工法:(169.8±78.7)×10^9/L;大血小板组检测结果为Bayer-2120:(70.0±31.8)×10^9/L,CD-3700:(30.9±17.4)×10^9/L,手工法:(65.2±30.1)×10^9/L。小红细胞组检测结果为Baye-2120:(150.6±100.6)×10^9/L,CD-3700:(194.8±124.3)×10^9/L,手工法:(144.6±91.3)×10^9/L。对照组3种计数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理情况下,大血小板组:二维激光法与手工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电阻法与二维激光法和手工法比较,其结果明显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红细胞组:二维激光法与手工法结果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电阻法结果明显高于其他2种方法所得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正常情况下,3种计数方法呈高度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病理情况下的大血小板、小红细胞,特别是临界值的血小板计数,电阻法结果差异较大,而二维激光法更接近手工法所检测结果,计数结果比较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62岁。2005年4月因间断发热、咳嗽、全身酸痛2年入院。2年前因反复发热38℃~39℃,血象异常,于外院查血象白细胞2.5×10^9/L、红细胞2.66×10^12/L,单核细胞39%。骨髓穿刺结果:原粒5.5%,早幼粒1.5%,幼稚单核2.5%,单核11%,巨核细胞38个,多为小巨核。粒系统易见Pelger核型。红系减少,粒:红=7.0:1。给予叶酸、维生素B小速力菲疗效不佳。此次入院体格检查:T39.5℃、消瘦、贫血貌,浅表淋巴结不大,胸骨无压痛,脾大于左肋下1.5cm。血常规:白细胞6.4×10^9/L,红细胞2.68×10^12/L,  相似文献   

9.
张静  房芳  邵常岩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8):1048-1049
患者女,35岁,因乏力、头晕、心悸4个月加重2d收入院。患者神志淡漠,精神差,重度贫血貌,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肝肋下1.5cm,质韧无触痛,脾未触及,双上肢及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自感头晕加重,尿液呈浓茶色,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实验室检查:WBC6.2&;#215;10^9/L.Hb33g/L,PLT175&;#215;10^9/L。骨髓穿刺报告:红系明显增生,HJ小体。Coombg试验阳性。符合溶血性贫血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马景枝  陈彦平  郝增来 《临床荟萃》2007,22(12):882-882
患者,女,42岁,2003年2月因右季肋区间断性疼痛,活动后头晕心悸,劳累后加重,于当地医院查胃镜提示“贲门炎”,口服药物后疼痛好转,但头晕心悸无缓解,又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血红蛋白(Hb)80g/L,考虑为“贫血”,给口服维生素B12、叶酸等药物。2004年2月17日因头晕心悸加重,以“贫血待查”入我院血液科;Hb82g/L,红细胞(RBC)3.41×10^12/L,白细胞(WBC)8.1×10^9/L,血小板(Plt)343×10^9/L,血沉(ESR)80mm/1h,尿常规正常,肝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11.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30岁,因“发现皮肤瘀点瘀斑3d”入院,患者1周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传染病史。体格检查:重度贫血貌,面色苍白,皮肤巩膜无黄染,双下肢见散在针尖大小新鲜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胸骨无压痛,肺部听诊无异常,心率94次/分,心律齐整,无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血常规:白细胞1.53×10^9/L,血红蛋白67g/L,血小板18×10^9/L,中性粒细胞0.08×10^9/L网织红计数0.23%,骨髓涂片:符合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相似文献   

12.
1临床资料 男,43岁。2005年6月因乏力、贫血来我院就诊。检查:肝脾淋巴结不大,白细胞5.0×10^9/L,血红蛋白89g/L,红细胞2.45×10^12/L,血小板213×10^9/L。血片分类:原粒0.01,杆状粒细胞0.03,分叶粒细胞0.63,单核细胞0.05,淋巴0.28。骨髓象:增生活跃,粒系占0.18,原粒细胞0.01,中幼粒细胞0.105,晚幼粒0.02,杆状粒细胞0.015,分叶粒细胞0.03。  相似文献   

13.
1病历摘要 女,59岁。因反复腹痛、黑便、头晕2a,再发3d入院。曾在外院就诊,查血分析:WBC 5.1×10^9/L,RBC 2.54×10^9/L,Hb 46g/L,MCV 51.6fl,MCHC 267g/L,未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消化性溃疡、慢性失血性贫血,予抗酸、止血、保护胃黏膜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时轻时重,3d前又感上腹部疼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女,26岁。主因分娩后4d突然呼吸困难、意识丧失急诊入院。患者于12年前患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治疗不规范,未治愈。2个月前孕期检查,血红细胞3.04×10^12/L,血红蛋白97g/L,血小板38.0×10^9/L;游离甲状腺三碘原氨酸25.87pmol/L,游离甲状腺素65.16pmol/L;骨髓细胞学检查诊断:缺铁性贫血,  相似文献   

15.
1.临床资料 1.1例 孕妇,36岁,停经37+2周,不规下腹阵痛4小时入院。孕32周时查PLT75×10^9/L,晚孕有牙龈出血现象。入院后复查:PLT50×10^9/L,HB101g/L,WBC8.1×10^9/L,RBC4.05×10^12/L,GR%76.9%,L%19.1%,血凝PT14s、APTT42s。内诊:宫口开大2cm。经产妇头盆评6分,充分各新鲜血及凝血因子的前提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男,33岁。因畏寒、发热、头痛、乏力20d入院。患者发热呈稽留热,T在39℃以上,最高达40℃,偶有轻咳、腹泻,无盗汗,无恶心、呕吐,曾在外院就诊。查血WBC5.0×10^9/L,N0.49,L0.46,Hb130g/L,PLT156×10^9/L,肥达氏、外斐氏试验阴性,胸部透视未见异常,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肠炎,予抗菌治疗,无明显效果。4个月前因发热在外院住院20天,诊断、治疗不详,治愈出院。13a前在河南平顶山市医院为朋友献血4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对胃重复双幽门畸形合并溃疡出血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女,79岁。因黑便,头晕,口干3d,以上消化道出血收入院。入院检查:T36.0℃,P80次/min,R18次/min,BP140/85mmHg。神志清,发育正常,贫血貌,心肺未见异常,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WBC10.6×10^9/L,RBC2.48×10^12/L,HGB81g/L,HCT0.243,PLT336×10^9/L。[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痰涂片镜检辅助诊断单纯性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1 临床资料 杜某,女性,52岁,于2006年10月初受凉后出现低热,最高37.5℃,伴有咳嗽,全身乏力不适,无鼻塞流涕,无咳痰,外院予以抗生素治疗,体温降至正常,但咳嗽未见好转,逐渐加重,咳少量白痰,夜间明显。11月21日外院胸片示右上肺野片状密度增高影;血常规示WBC10.8×10^9/L,N0.448.L0.128。M0.047,E0.356,B0.O009,RBC4.12×10^12/L,Hb131g/L,PLT210×10^9/L。2006年11月22日我院门诊拟诊“右上肺阴影待查,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收治住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重急变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重急变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男,22岁。于2003-04-27因消瘦头晕、乏力伴低热,WBC升高入院。查体:重度贫血貌,T38.1C,心肺未见异常,脾脏肿大。血常规:RBC1.44×10^12/L,Hb48g/L,WBC167×10^9/L,PLT354×10^9/L。骨髓穿刺检查: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红比例7.82:1,粒系增生极度活跃,占86%,红系占11%。细胞化学染色:NAP积分值为0。[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稀有血型患者自身输血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崔云鹏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7,28(11):1038-1038,1040
目的探讨稀有血型患者术前自身输血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例患者(RhO阴性8例,IgG型抗-M1例,IgM型抗-M1例)进行自身贮血术。结果患者RBC、Hb、HCT、WBC、plt采血前和手术前分别为(4.80±0.89)×10^12/L、(143.00±14.07)×g/L、(41±4.97)%、(6.55±2.18)×10^9/L、(231.23±69.70)×10^9/L及(3.80±0.48)×10^22/L、(125.00±13.79)g/L、(32±3.98)%、(7.07±4.06)×10^9/L、(189.33±49.9)×10^9/L。各项指标在采血前和手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采血过程中除1例出现轻微迷走神经反应外,其余无不良反应。术后Hb、RBC、HCT、WBC、plt在8d内全部恢复。结论术前自身贮血对稀有血型患者临床用血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