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目的研究活动翼矫治技术治疗高角型双颌前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4例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的双颌前突患者,根据治疗前的SN/MP角将患者分为2组,高角组27例,SN/MP≥40°。均角组27例,29°﹤SN/MP﹤40°。使用活动翼矫治技术进行矫治。对2组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活动翼矫治技术治疗的高角型双颌前突上下颌骨在矢状方向上无明显变化。②高角型双颌前突治疗后上下颌磨牙伸长量分别为1.04和0.99 mm。上下颌磨牙前移量分别为2.74和2.37 mm。下颌平面未发生顺时针旋转。活动翼矫治技术治疗的高角型双颌前突平面能够保持稳定③高角组的U1-PP、U1-V、L1-V、U1/NA、U1-NAmm、L1/NB和L1-NBmm治疗前后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④高角型双颌前突治疗后的上下唇突度明显减小,上下唇长度变小,软组织突度减小。⑤高角组的上颌中切牙与上唇内收的比例为1∶0.357,下颌中切牙与下唇内收的比例为1∶0.879 9。结论活动翼矫治技术治疗的高角型双颌前突垂直向和矢状向支抗可以达到很好的控制,上下颌骨在矢状关系上更加协调,上下颌前牙突度和倾斜度明显减小,软组织侧貌有明显改善,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活动翼矫治技术治疗双颌前突病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55例双颌前突拔牙病例,应用活动翼矫治技术进行矫治。于矫治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对软硬组织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上前牙平均内收5.82mm、直立16.87°,下前牙平均内收4.61mm、直立10.99°;上颌磨牙未伸长,下颌磨牙伸长1.33mm,下颌骨未发生顺时针旋转;上下磨牙分别前移2.35mm和2.07mm;上下唇突度分别减小1.95mm和3.68mm,下唇长度减小0.83mm。结论:双颌前突患者应用活动翼矫治技术矫治后垂直向及矢状向支抗可得到较好控制,侧貌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固定矫正器与活动矫正器的联合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正畸治疗中,有些较严重的错(牙合)若单纯应用活动或固定矫正器其矫治速度或效果不甚满意,若将两者结合应用则可收到较好的效果。本文总结200例固定一活动矫正器联合应用后认为,两者联合应用时,宜以固定矫正器为主,活动矫正器为辅。同时列举了四种联合应用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双颌前突畸形正畸矫正后牙颌面软硬组织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通过12例双颌前突患者拨除四个第一双尖牙,用方丝弓矫正器矫正前后牙颌面软硬组织的分析,认为方丝弓矫正器减数 ,在改善牙位及唇倾度的同时,也能改善软组织侧貌及唇的闭合功能,对骨骼作用不明显;唇与切牙的移动密切相关,上唇与上切牙,下唇与下切牙后移量之比分别是1:2.3,1:1.4,并以此作为治疗前软组织侧貌预测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埋伏齿的直接粘接和固定矫正器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固定矫正器和直接粘接技术的成功应用,为口腔正畸治疗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可靠保证。自1986年以来,我们采用自制拉钩或Begg 托槽配合外科手术,直接将附件粘接于暴露的埋伏齿牙面上,再利用固定矫正装置与埋伏齿建立牵引关系,以牵引埋伏齿入列并为后续矫治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微种植体支抗在双颌前突正畸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使用和不使用微种植体支抗矫正双颌前突的硬组织变化.方法:选取双颌前突病例12例,随机分为两组,I组不使用微种植体支抗,Ⅱ组使用微种植体支抗.通过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评价微种植体支抗在双颌前突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结果:矫正结束,两组病例面型均得到了显著改善,I组上下颌切牙切缘分别内收3...  相似文献   

7.
应用活动矫正器前牙反He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琳 《北京口腔医学》1997,5(3):120-121
  相似文献   

8.
9.
《口腔医学》2013,(9):587-589
目的探讨活动矫正器在牵引上前牙龈下断根的临床应用。方法上前牙龈下断根经根管治疗后,上颌取模制作活动矫正器牵引龈下断根。在断根近远中用直径为0.8 mm的不锈钢丝弯制牵引支架,牵引支架放置在断根需要牵引至的位置,在水平向与邻牙近中面相接触,在垂直向与断根牙体长轴方向一致。对6例共10颗上前牙龈下断根采用活动矫正器牙合向牵引,使断面暴露至龈上5.0 mm或平齐龈缘。结果 6例共10颗上前牙龈下断根牵引出3.0~5.0 mm,经冠修复后除1颗患牙12个月后复诊有Ⅰ度松动外,其余5例共9颗患牙都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活动矫正器是牵引上前牙龈下断根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颌间唇弓式活动矫正器治疗替牙期反He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介绍一种临床上行之有效的治疗替期功能性反He矫治方法。方法 选择25例替牙期反Hd的患者。男18例,女7例,平均年龄10.5岁。均为替牙期功能性反He,X线头影测量 量显示部分病例为轻度下颌前突。结果 平均疗程为1个月,SNB、ANB、LI-M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颌间唇弓式矫治器治疗儿童早期功能性反He效果肯定。与其他矫治器比较,具有结构简单,疗程短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双颌前突是以上下前牙前突和上下唇前突为特征的常见错(牙合)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面部美观.正畸临床通过使用最大支抗设计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对1例双颌前突患者在使用固定矫治器的同时采用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支抗进行矫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微种植体支抗在成人骨性双颌前突矫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2006年3月至2009年9月河源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骨性双颌前突错牙合患者13例,其中男4例,女9例,年龄18 ~ 45岁。患者均采用滑动直丝弓技术进行双尖牙减数矫治,在上颌第二双尖牙和第一磨牙之间的颊侧分别植入微种植体,在更换至稳定弓丝后利用种植体整体内收前牙,平均治疗时间为23个月。治疗前后均拍头颅侧位片,并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患者侧貌得到明显改善,磨牙未发生明显移动,治疗后U1-SN、U1-NA、L1-NB、 Ls-E、Li-E Pg'B'-FH、G-Sn-Pg'明显减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SNA、SNB 和FH-Ns-Pg'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上颌植入微种植体支抗能够有效矫治成人骨性双颌前突错牙合 ,并达到磨牙强支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3种减数方案矫治双颌前突高角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4~25岁安氏Ⅰ类高角的双颌前突患者共3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3组,每组10例。Ⅰ组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Ⅱ组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及下颌2颗第一磨牙;Ⅲ组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及下颌2颗第一磨牙,并在上颌2颗第一磨牙的近中分别种植2枚微型种植体。使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硬组织方面,矫治后Ⅱ、Ⅲ组的前面高、后面高与前面高之比、前下面高、眶耳平面与下颌平面交角、前颅底平面与下颌平面交角、ODI值的变化与Ⅰ组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软组织、牙齿及牙槽方面,矫治后Ⅱ、Ⅲ组的颏厚度、下唇凸度、颏唇沟深度、LL-E、L1-NB、L1/NB、U1/L1、L7-MP的变化与Ⅰ组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所有患者均得到完善的正畸治疗,矫治后后牙咬合关系良好,前牙覆覆盖正常,软组织侧貌协调。结论1) 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可使下颌平面角变小,前面高及前下面高降低,下颌切牙后缩明显,相应的软组织改变较好;2)上颌附加使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更有利于上颌切牙内收和继发的软组织改善;3)矫治高角双颌前突患者时,拔除第一磨牙并使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面部外型轮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性双牙弓前突患者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颌面部硬组织、软组织在矢状方向上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为临床矫治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临床选择10例安氏Ⅰ类重度骨性双牙弓前突符合正颌手术的患者,术前正畸矫治完成后实施上、下前颌部截骨后退术(术中去除上下第一前磨牙牙骨块),术后进一步正畸治疗以改善咬合关系。通过手术前后头影测量分析,比较颌面部硬组织,软组织在矢状方向上后退量及其相互关系。结果10例重度骨性双牙弓前突患者,经正畸一正颌联合矫治后,效果非常显著。上颌切牙平均后退7.13mm,上颌牙槽骨平均后退6.48mm,上颌软组织唇突点平均后移5.66nm。上颌硬、软组织后退的比例为1:0.87;下颌切牙平均后退6.62mm,下颌牙槽骨平均后退6.91mm,下颌软组织唇突点平均后移5.89mm。硬软组织后移的比值为1:0.85。结论重度骨性的双牙弓前突患者,应首选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可彻底纠正前突的面型,上、下颌的硬软组织显著的内收,达到十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支抗控制在滑动直丝弓技术矫治双颌前突畸形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国产直丝弓托槽,滑动技术矫治双颌前突畸形患者30例,使用口外唇弓和不使用口外唇弓者各15例,均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均采用一步法关闭拔牙间隙。将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对比分析,其变化量进行独立t检验。结果 矫治后戴口外唇弓组争不戴口外唇弓组上颌磨牙分别前移3.21mm和4.67mm;下颌磨牙分别前移3.32mm和5.21mm;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牙内收量戴口外弓组上颌为5.19mm,下颌为4.43mm;不戴口外弓组上颌为3.43mm。下颌为2.62mm。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1)。结论 口外唇弓在使用国产直丝弓托槽,运用滑动机制矫治双颌前突畸形中较有效地保护了后牙支抗,从而减少面部突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正颌联合正畸治疗骨性双颌前突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2例骨性双颌前突患者,采用正颌联合正畸的治疗方法进行矫形治疗。结果:22例患者术后均无牙齿变色坏死等并发症发生,且根据X线测量分析及临床所见,牙、颌、面关系协调取得较好的效果,咬合关系良好,经过临床观察和随访,效果稳定。结论:正颌联合正畸治疗可以有效地保证骨性双颌前突患者肌肉等软组织对新的颌骨位置的适应和改变,并且有利于咬合关系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研究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与常规口内加强支抗矫正双颌前突的侧位头影测量及软组织美学分析结果变化,回顾性评价种植体支抗的疗效。方法 研究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成年双颌前突拔牙矫治患者62例,其中38例应用双颌后牙区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内收前牙(种植支抗组),24例应用常规口内加强支抗(常规支抗组)。通过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软组织美学分析和疗程疗效比较,明确不同支抗方式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 两种支抗方式的疗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62例患者在矢状向上均出现牙列、牙槽突及上下唇软组织的位置改变,种植支抗组患者上下颌切牙切端平均内收7.23、5.89 mm,上下牙槽突点平均内收3.61、2.78 mm,上下唇突点平均内收3.21、2.24 mm;常规支抗组患者上下颌切牙切端平均内收4.62、4.17 mm,上下牙槽突点平均内收1.93、1.67 mm,上下唇突点平均内收2.13、1.82 mm,种植支抗组内收效果优于常规支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下颌骨基点在矢状向的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在内收前牙、矫正双颌前突及改善面部美学效果方面优于传统常规支抗,但对颌骨并无矫形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三种不同支抗形式拔牙矫治青少年双颌前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横腭杆、Nance弓及两者联合使用三种支抗形式用于青少年双颌前突拔牙矫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17岁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32例,分为三组:横腭杆组、Nance弓组、横腭杆与Nance弓联合组,各组病例均在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后,使用标准方丝弓固定矫治技术治疗,两步法关闭拔牙间隙,平均时间10.43个月.分析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及牙颌模型的各项指标变化.结果:横腭杆组、Nance弓组、横腭杆与Nance弓联合组磨牙平均前移量分别为3.03 mm、2.93 mm、1.18 mm;在垂直向和水平向上三组支抗控制无显著性差异(P≥0.05);横腭杆与Nance弓联合组代表软组织侧貌的指标Ls-E、Li-E、Cm-Sn-Ls、Pg'B'-FH、A'L s-FH、Z角均有显著改变(P<0.01).结论:横腭杆与Nance弓联合支抗在矢状向、垂直向、横向支抗控制较好,三维支抗控制优于单纯使用横腭杆组或Nance弓组,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非依赖性口内强支抗;对于青少年双颌前突拔牙矫治病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支抗形式.  相似文献   

19.
患者为安氏I类、均角的牙列轻度拥挤伴双颌软组织前突,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应用国产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矫治,解除牙列拥挤,内收上下前牙,建立前牙正常覆覆盖及尖牙、磨牙中性咬合关系,前突侧貌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