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了解烧伤病房患者创面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和OXA碳青霉烯酶基因携带情况,为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2572例患者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使用VITEK2 Compact型全自动微生物检测仪鉴定鲍曼不动杆菌,通过药敏实验检测其对1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4种OXA碳青霉烯酶基因(OXA-23-like、OXA-24-like、OXA-51-like、OXA-58-like)的携带情况,并对其中10株进行OXA-23-like基因测序.结果:分离出44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79.55%(27株),对米诺环素及替加环素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0.45%(9株)和31.82%(14株),对庆大霉素耐药率高达100%,对其他抗菌药物也具有较高的耐药率(59.09%~97.73%).所有菌株OXA-51-like基因均为阳性,共有35株OXA-23-like基因阳性(阳性率79.55%),均未检测到OXA-24-like基因和OXA-58-like基因.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呈多重耐药现象,对米诺环素耐药率最低,我院创面鲍曼不动杆菌主要耐药机制可能与OXA-23-like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碳青霉烯酶基因的携带情况.方法 连续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4月浙江省台州医院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75株.应用Vitek 2 Compact微生物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并通过Hodge试验筛选产碳青霉烯酶的菌株,PCR扩增分析碳青霉烯酶的基因型.结果 75株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均为多重耐药菌株,只对阿米卡星保持较高的敏感性,耐药率仅为13.3% (10/75).其中,69株(92.0%)检测出OXA-23基因,67株(89.3%)检出OXA-51基因,未检出IMP、VIM和SIM酶基因.结论 产OXA酶是本组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其中OXA-23和OXA-51是主要基因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亚胺培南抗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活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6株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的碳青霉烯酶(OXA-23、IMP、VIM、OXA-24)的基因携带情况。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亚胺培南对6株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及不同浓度还原型谷胱甘肽(15 mg/ml、7.5 mg/ml、1.5 mg/ml、0.75 mg/ml)干预后亚胺培南MIC值的变化。采用四唑氮蓝检测还原型谷胱甘肽干预后细菌细胞内外活性氧的变化。结果6株细菌均携带OXA-23碳青霉烯酶基因,不同浓度的还原型谷胱甘肽(15 mg/ml、7.5 mg/ml、1.5 mg/ml、0.75 mg/ml)干预后,亚胺培南的MIC值分别为4096 mg/L、1024 mg/L、512 mg/L和128 mg/L,较未干预组(64 mg/L)显著提高;经1.5 mg/ml还原型谷胱甘肽干预后,细菌细胞内外活性氧均增加。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可降低亚胺培南对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的杀菌活性,与活性氧引起的抗菌效应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3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对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的抗菌活性。方法分别检测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对36株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及3种抗菌药物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的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计算3种碳青霉烯抗菌药物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累计抑菌率曲线。结果36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亚胺培南、美罗培南MIC50为16 mg/L,亚胺培南MIC90为64 mg/L;美罗培南MIC90为128 mg/L。厄他培南MIC50为32 mg/L,MIC90为256 mg/L。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FIC指数≤0.5、0.5~1、1~2和>2者分别为1株、16株、14株、5株;1株、17株、13株和5株;0株、1株、30株和5株。三种药物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后,亚胺培南累计抑菌率曲线左移,美罗培南累计抑菌率曲线改变不明显;厄他培南联用后,累计抑菌率曲线轻度右移。结论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对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多数呈相加或无关作用,厄他培南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呈无关作用;3种碳青霉烯抗菌药物与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部分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具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几种常用的检测产KPC型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药物敏感试验方法 的检出率.方法 采用PCR技术及序列分析判定产KPC型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采用纸片扩散法、VTKTU 2 Compact AST-GN13药敏板、ATB G-5药敏板和WalkAway 96 PLUS NC31药敏板分别检测菌株对碳青霉烯酶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纸片扩散法检出8株(72.7%)产KPC型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耐药,AST-GN13药敏板、ATB G-5药敏板和NC31药敏板均检出3株(27.7%)对亚胺培南耐药;纸片扩散法检出11株(100%),G-5药敏板检出7株(63.6%)对美罗培南耐药;纸片扩散法和AST-GN13药敏板均检出11株(100%)对厄他培南耐药.KPC阳性基因测序结果 为KPC-2型碳青霉烯酶.结论 纸片扩散法经济、方便,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性检出率高,是筛查产KPC型碳青霉烯酶菌株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安徽省35所医院自临床分离的402株大肠埃希菌产质粒介导AmpC酶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揭示其相关耐药机制,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以三维试验筛选产AmpC酶株;多重PCR检测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株,对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株用PCR方法检测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基因、I类整合子基因盒插入序列和主动外排系统acrAB-tolC基因.结果 检出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株28株(7.0%),其中两株经测序比对证实为新的质粒ampC基因型.产酶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除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都敏感外,对其他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均高于非产酶株.28株产酶菌株中有23株表现为多重耐药,20株检测出各型ESBLs基因,21株扩增出I类整合子基因盒插入序列,20株主动外排系统acrAB-tolC基因阳性.结论 产质粒介导AmpC酶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多重耐药现象普遍,同时存在多种耐药机制,其中以产生灭活酶和I类整合子介导的耐药机制为主.对产酶菌株临床经验用药可选用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四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在院内不同时间段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的存在情况。方法采用PCR法检测β-内酰胺类相关耐药基因,并对部分阳性基因进行测序。结果 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临床分离的46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其中41株(89.1%)含OXA23组基因、17株(37.0%)含PER基因、6株(13.0%)含IMP基因,6株(13.0%)膜孔蛋白基因car O缺失。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本院临床分离的42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41株(97.6%)含OXA23组基因,35株(83.3%)含TEM基因,42株(100%)含OXA64组基因和膜孔蛋白基因car O。经测序IMP阳性基因为IMP-4型金属酶基因,OXA23组阳性基因为OXA-23型碳青霉烯酶基因,OXA64组均为OXA-66型碳青霉烯酶基因,PER为PER-1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TEM为TEM-1型β-内酰胺酶基因。结论院内不同时间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OXA-23型碳青霉烯酶基因和膜孔蛋白基因car O检出率一直很高,IMP、PER、TEM和OXA64组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不同时间段检出情况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携带3种β内酰胺酶基因的鲍氏不动杆菌质粒的町传递性.方法 选取从烧伤创面分离出的多重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供体菌),将之与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受体菌)进行耐药质粒接合、药物敏感试验,并采用PCR分析接合子及其子代的耐药基因型、传代稳定性. 结果鲍氏不动杆菌通过接合将其携带对磺胺甲恶唑、氨苄西林、头孢噻吩、头孢博肟、头孢呋辛、亚胺培南/两司他丁和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性质粒及3种耐药基因传递给受体菌(例如经接合,使受体菌对磺胺甲恶唑的最低抑菌浓度>2 mg/L),且可稳定传代. 结论鲍氏不动杆菌质粒上携带可接合传递并稳定传代的β内酰胺酶基冈(blaTEM-1、blaPER-1、blaOXAS-23),是烧伤感染后其具有多重耐药性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临床常用的5种药物敏感性(药敏)试验方法对KPC酶介导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性的检出率.方法 收集2007年10月-2008年9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36株经PCR证实产KPC酶的肠杆菌科细菌,包括32株肺炎克雷伯菌、1株大肠埃希菌、1株弗氏枸橼酸杆菌、1株产酸克雷伯菌和1株黏质沙雷菌,用琼脂稀释法、纸片扩散法检测菌株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厄他培南的耐药性,ATB G-5药敏卡检测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性,BD Phoenix 100NMIC-109药敏卡检测亚胺培南的耐药性,VITEK 2 Compact AST-GN13药敏卡检测亚胺培南、厄他培南的耐药性.结果 ATB、BD Phoenix100、VITEK 2 Compact、琼脂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检测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13.9%(5株)、11.1%(4株)、13.9%(5株)、22.2%(8株)和69.4%(25株);ATB、琼脂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检测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22.2%(8株)、55.6%(20株)和47.2%(17株);VITEK 2 Compact、琼脂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检测厄他培南耐药率分别为69.4%(25株)、77.8%(28株)和88.9%(32株).VITEK 2 Compact和琼脂稀释法检测结果显示,厄他培南对所有产KPC酶菌株的MIC均≥2 μg/mL.结论 纸片扩散法和琼脂稀释法能更好地检出KPC酶介导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厄他培南可作为筛选产KPC酶菌株的指示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本院某时间段内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同源性及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存在情况。方法对2013年9月26日~2013年12月8日临床分离的1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同源性分析,PCR法检测β-内酰胺类相关耐药基因,对不同谱型的阳性基因进行测序。结果 1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PFGE谱型共有2种,其中A谱型9株(90%),B型1株(10%);2种谱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均携带OXA-51基因、OXA-23基因和OXA-66基因;80%(8株)的标本来源于痰液,20%(2株)的标本来源于尿液。结论本院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以A谱型为主要流行株,均同时携带多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MES)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在院内不同时间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的存在情况。方法采用PCR法检测aac(3)-Ⅰ、aac(3)-Ⅱ、aac (3)-Ⅲ、aac(3)-Ⅳ、aac(6′)-Ⅰ、aac(6′)-Ⅱ、aph(3′)-Ⅵ、ant(3″)-Ⅰ、ant(2″)-Ⅰ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在临床不同时间分离的88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的存在情况。结果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临床分离的46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41株(89.1%)含ant(3″)-Ⅰ基因,33株(71.7%)含aac(3)-Ⅰ基因,2株(4.3%)含aac(3)-Ⅱ基因,1株(2.2%)含aac(6′)-Ⅱ基因,1株(2.2%)含aph(3′)-Ⅵ基因,40株(87%)含armA基因。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本院临床分离的42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41株(97.7%)含ant(3″)-Ⅰ基因,34株(81%)含aac(3)-Ⅰ基因,7株(16.7%)含aac(6′)-Ⅰ基因,16株(38.1%)含armA基因。结论院内不同时间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ant(3″)-Ⅰ、aac(3)-Ⅰ和armA基因检出率一直很高,对其氨基糖苷类耐药与AMES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12.
烧伤病房728株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笔者单位近5年烧伤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方法收集2001-2006年笔者单位306例烧伤患者创面分泌物等标本中分离的病原菌,对其菌种分布特点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革兰阳性菌378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株数居首位,尤以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居多,表皮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的菌株数分别位居第2、3位。革兰阴性杆菌338株,其中鲍氏不动杆菌的菌株数居首位,阴沟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菌株数分别位居第2、3位。检出真菌12株。结论笔者单位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可能与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呈多重耐药性以及鲍氏不动杆菌产生各种类型的β内酰胺酶有关。  相似文献   

13.
烧伤创面不动杆菌的分离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了解烧伤患者创面不动杆菌的分布及耐药特征。 方法 用常规方法分离鉴定1999~ 2 0 0 3年笔者单位住院烧伤患者创面中的不动杆菌细菌株 ,根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 (NCCLS)标准 ,测定细菌耐药谱及耐药酶。  结果 从烧伤创面分离出不动杆菌 6 9株 ,其中鲍曼不动杆菌 5 2株 ,占 75 .36 % ;不动杆菌对 17种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率 ,其中产酶菌株的耐药率较高 ,平均为 6 8.2 5 % ;不产酶菌株耐药率较低 ,为 2 0 .33%。 38株产酶菌株中产AmpCβ内酰胺酶 (AmpCBLA)菌株占 4 2 .10 %。不动杆菌呈多重耐药 ,耐药的主要原因是产生各种 β内酰胺酶。  结论 不动杆菌是引起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 ,加强不动杆菌的分离鉴定并准确测定其耐药性 ,是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1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及遗传学特征。方法采用K—B法测定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1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筛选出1株泛耐药株,用PCR法对相关耐药基因进行检测,包括对15种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3种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2种AmpC酶基因、7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I类整合子及转座子遗传标志物。结果该株鲍曼不动杆菌除对头孢哌N/舒巴坦表现为中度敏感外,对其余14种抗菌药物皆表现为耐药;t3-内酰胺酶基因TEM、OXA-23群、染色体AmpC酶(ADC)基因阳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I、aac(6’)-Ib、ant(3”)-I阳性、I类整合子qacE△1-sull、转座子tnpU基因扩增阳性。该株AmpC酶(ADC酶)DNA序列为新亚型。结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严重,存在多种耐药机制,临床上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2011年江苏省分离的福氏志贺菌的耐药性和分子同源性,并分析整合子介导其耐药的机制.方法 连续收集2011年1至12月江苏省8个城市72株福氏志贺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同源性检测,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进行整合子检测及分类,联合RFLP和DNA测序技术分析整合子携带的耐药基因.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对Ⅰ类整合子阳性和阴性菌株耐药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72株福氏志贺菌对临床常用药物的耐药水平较高,对氨苄西林、萘啶酸和四环素的耐药率高达80.0%以上.菌株血清型以2a(31,43.1%)、1a(16,22.2%)和2b(15,20.8%)为主.PFGE聚类分析结果显示,72株福氏志贺菌中有18种为具有同源性的克隆,涉及47株菌,11种克隆在同一城市内传播,7种克隆在两个不同的城市传播.Ⅰ类、Ⅱ类和非典型Ⅰ类整合子广泛分布于福氏志贺菌中,检出率分别为77.8%(56/72),86.1% (62/72)和90.3% (65/72),未检测到Ⅲ类整合子.DNA测序显示Ⅰ类整合子中携带dfrA1-aadA1和aacA4-cmlA1基因盒,Ⅱ类和非典型Ⅰ类整合子可变区分别携带基因盒dfrA1-sat1-aadA1和bla oxa-30-aadA1.Ⅰ类整合子阳性组福氏志贺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庆大霉素、萘啶酸、诺氟沙星、四环素和复方磺胺甲噁唑这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Ⅰ类整合子阴性组(P<0.01).结论 2011年江苏省福氏志贺菌耐药严重,整合子在福氏志贺菌中广泛存在,并参与多重耐药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院内不同时间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qnrB、qnrS、aac(6')-Ib-Cr及季胺类化合物耐药基因(qacE△1)的存在情况。方法采用自动化微生物仪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对部分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纸片扩散法。PCR法检测qnrA、qnrB、qnrS、aac(6')-Ib、qacE△1基因在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临床分离的46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在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临床分离的42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的存在情况。结果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临床分离的46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43株(93.5%)携带qacE△1耐药基因,未检出qnrA、qnrB、qnrS和aac(6')-Ib基因。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临床分离的42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41株(97.6%)携带qacE△1基因,未检出qnrA、qnrB、qnrS基因,7株(17.1%)aac(6')-Ib基因阳性,经测序均为aac(6')-Ib基因。结论院内不同时间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qacE△1基因检出率一直很高,临床上应注意消毒剂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烧伤病房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了解是否存在介导高水平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的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探讨传播机制.方法 收集2006年5月-2007年12月从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病房分离的40株鲍氏不动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其对2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琼脂稀释法测定其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异帕米星和卡那霉素6种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MIC;PCR扩增5种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A、rmtB、rmtC、rmtD;阳性PER产物纯化测序;碱裂解法提取质粒;接合实验及质粒转化实验确定耐药性传递方式.结果 40株鲍氏不动杆菌对6种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72.5%、72.5%、70.0%、67.5%、70.0%、70.0%;对6种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全部耐药的菌株有25株占62.5%,其中armA基因阳性10株占40.0%,未检出rmtA、rmtB、rmtC、rmtD阳性菌株.10株转化子、10株接合子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均高度耐药,MIC≥256 μg/mL者全部携带armA基因.结论 烧伤病房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耐药率极高,从中检出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且位于质粒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18.
烧伤病房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趋势和同源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监测烧伤病房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趋势和同源性情况.方法收集2008年11月-2009年2月、2010年6-9月笔者单位住院烧伤患者创面、血液和静脉导管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26株,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该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等13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用重复序列PCR法检测基因分型.对细菌耐药率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 (1)26株鲍氏不动杆菌中多药耐药菌株16株、泛耐药菌株9株,菌株对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环丙沙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高达90.00%以上;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最低,为42.31%(11/26).26株鲍氏不动杆菌对13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31%~100.00%,x2=97.371,P<0.05).(2)26株鲍氏不动杆菌共分为7个基因型:A型17株,B型3株,C型2株,D、E、F、G型各1株.17株A型菌株中,2008、2009年各1株,2010年15株;创面来源11株、血液和静脉导管来源共6株.结论笔者单位烧伤病房近年来存在鲍氏不动杆菌同一克隆株A型的流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呈多药耐药或泛耐药趋势.目前头孢哌酮/舒巴坦是治疗烧伤患者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Abstract:
Objective To monitor genotypes and drug-resistance trend of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AB) isolated from burn wards. Methods Twenty-six strains of AB isolated from wound secretion, venous catheter, and blood were collected from burn patients hospitalized in our burn wards from November 2008 to February 2009, and June to September 2010. Homogeneous genotyp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with repetitive extragenic palindromic PCR, and drug-resistance rate to 13 antibiotics including amikacin, gentamicin, etc. , which were commonly used in clinic, was tested by K-B paper disk diffusion. The data of drugresistance rate were processed with chi-square test. Results ( 1 ) Sixteen AB strains were multi-drug resistant (MDR), 9 AB strains were pan-drug resistant (PDR). Among all strains, the resistance rate to gentamicin, piperacillin, piperacillin/tazobactam, cefuroxime, cefotaxime, ceftazidime, cefepime, ciprofloxacin, imipenem, and meropenem was respectively higher than 90.00%; the resistance rate against cefoperazone/sulbactam was the lowest (11/26, 42.31% ). There were obvious difference among the drug-resistance rates of AB strains to 13 antibiotics (with rates from 42.31% to 100.00% , x 2 = 97. 371, P < 0.05 ). (2)There were 7 genotypes among 26 AB strains, respectively type A ( 17), type B (3), type C (2) , type D (1), type E (1), typeF (1), and typeG (1). Out of the 17 AB strains inAgenotype, 1 strain was from 2008, 1 strain was from 2009, 15 strains were from 2010, and among them 11 strains were collected from wound secretion and 6 strains were obtained from blood and venous catheter. Conclusions AB strains in A genotype are dominant in our burn wards in recent years, which are MDR or PDR to commonly used antibiotics. Cefoperazone/sulbactam is the drug of choice for burn patients with AB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9.
烧伤病区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烧伤病区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单位烧伤病区348例住院患者的创面、血液、静脉导管、痰液、尿液及脓液等标本分离而得的菌株,统计其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结果共检出46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44株占52、6%、革兰阳性球菌188株占40.5%、真菌32株占6.9%。主要检出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环丙沙星、青霉素G、苯唑西林等的耐药率已达100、0%,只对万古霉素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15、8%、36、8%、33、3%。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是烧伤病区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