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生素后效应(PAE)是指抗菌药物与细菌短暂接触后,引起细菌非致死性损伤或药物与细菌靶位持续结合,当药物去除后仍受到持续抑制的现象。PAE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关于抗生素与细菌、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糸的信息,弥补了传统药敏试验的不足。如临床上将PAE与其它药敏学参数结合,可以设计最隹方案。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绿脓杆菌均为临床标本分离率最高的细菌,由于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使其极易产生耐药性。如根据PAE较长的药物可采取延长给药时间的给药方案,这样不但不会降低疗效,还可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降低费用…  相似文献   

2.
抗生素后效应对治疗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生素后效应 (post- antibiotic effect,PAE)于 2 0世纪 5 0年代被人们发现 ,并于 70年代被更多的关注其临床意义。它是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 ,当药物浓度低于最低抑制 (细菌 )浓度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或消除后 ,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目前 ,对 PAE的研究完善了对抗菌过程的认识 ,并使之成为新的抗生素药效学参数。1 抗生素后效应产生的机理目前尚无明确定论 ,一种基于抗生素作用机理的推测认为 ,药物持续存在于靶细胞的作用部位以及抗生素引起的细菌非致死性损伤产生 PAE[1 ]。另一种机理即抗生素…  相似文献   

3.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1):102-102
问:什么是抗菌药物后效应(PAE)?答:PAE(post—antibioticseffect)是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清除后,细菌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由于PAE存在,使血药浓度即使低于MIC水平仍可持续存在抑菌作用。因而更新了传统的认为抗菌药物血药浓度必须高于MIC水平的给药模式。有较长PAE的抗菌药物有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等。  相似文献   

4.
抗生素后效应 ( 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是抗生素与细菌短暂接触后再清除抗生素 ,细菌生长在一定时间内受抑制的现象。此现象的机制解释为药物持续占据细菌结合部位所致的非致死性损伤 [1,2 ] ,药物作用后细菌胞内 ATP浓度的恢复需要一定时间 [3 ] ,并出现 DNA合成的变化[4 ] 等。国外学术界在 PAE机制、意义和方法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十分活跃。国内亦有方法学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实验报告[2 ] ,但对于临床病原菌及结合临床用药实际所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鉴于氨基糖苷类和 β-内酰胺类的联合抗菌方案较为常见 ,我们以阿米卡星( AM…  相似文献   

5.
细菌 L 型检查应列为细菌检验常规项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L 型是细菌的变异形态,在常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它们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与正常形态细菌完全不同,所以在临床上看到长期发热原因不明的感染,特别是抗生素治疗后仍持续发热或体温下降后又回升患者,应考虑细菌L 型感染的可能.为了使感染性疾病的监测准确无误,故我们提议L 型的检测应列入细菌检验常规.一、细菌L 型在自然界及体内存在的必然性细菌L 型是1935年Klicneberger-Npbel 在李斯特(Lister)研究所首先发现.故以“L”命名.其后发  相似文献   

6.
答:抗生素的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sPAE)系指细菌短暂接触抗生素后,当药物消除以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现象。目前发现几乎所有抗生素均具有PAE。一般说来,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如β-内酰胺类和万古霉素对革兰氏阳性细菌的PAE为2~6小时,而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则很短或无;相反,作用于蛋白质和核酸合成的抗生素如氨基糖甙  相似文献   

7.
气管内滴药对预防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感染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13  
目的:预防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感染,选择有效的气管内给药方式。方法:将气管切开术后的患随机分为36例持续气管内滴药组和30例间断气管滴药组,分别进行痰液的细菌学培养,同时动态监测痰液和血液的药物浓度。结果:持续气管内滴药组的痰液检出细菌明显少于间断滴药组(P<0.05);其血液药物浓度亦高于间断滴药组(P<0.01)。结论:对气管切开术后患行持续气管内滴药,有利于湿化气道,稀释痰液,抑制细菌生长,对预防呼吸道感染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念珠菌发生类细菌样变异前后对普通抗细菌药物的敏感性是否发生了改变.方法 采用常规MH药敏试验方法,观察ATCC10231白色念珠菌标准菌株和其自发变异后得到的类细菌样念珠菌变异株,9002.9白色念珠菌标准菌株及其经抗真菌药物诱导形成的类细菌样念珠菌变异株,临床分离的类细菌样念珠菌变异株及变异株返祖后得到的念珠菌株,共11株菌对普通抗细菌药物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西丁、亚胺培南、环丙沙星、红霉素、万古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的敏感性.结果 两株白色念珠菌标准菌株、临床分离类细菌样变异株返祖后的念珠菌株对普通抗细菌药物无抑菌圈;而不同条件下得到的类细菌样念珠菌变异株则对以上普通抗细菌药物有一定的敏感性.结论 白色念珠菌发生类细菌样变异后,对普通抗细菌药物的敏感性发生了改变,变异前对普通抗细菌药物不敏感,但发生类细菌样变异后对普通抗菌药物均有一定的敏感性,其抗菌谱与普通细菌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是抗生素与细菌短暂接触后再清除抗生素,细菌生长在一定时间内受抑制的现象.此现象的机制解释为药物持续占据细菌结合部位所致的非致死性损伤[1,2],药物作用后细菌胞内ATP浓度的恢复需要一定时间[3],并出现DNA合成的变化[4]等.国外学术界在PAE机制、意义和方法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十分活跃.国内亦有方法学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实验报告[2],但对于临床病原菌及结合临床用药实际所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鉴于氨基糖苷类和β-内酰胺类的联合抗菌方案较为常见,我们以阿米卡星(AMK)和头孢唑啉(CEZ)分别对20株不同来源的大肠埃希菌作PAE观察,继而将两种药物联合用于上述菌株,以期探讨在联合抗菌治疗中PAE作为药效动力学指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银川市97名老年人口腔疾病的临床治疗情况分析,观察氢氧化钙对老年人根管细菌内毒素的作用,并比较氢氧化钙与甲酚醛对感染根管内细菌内毒素的作用效果.方法 常规根管预备后,将97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使用氢氧化钙成品药尖作为根管消毒药物,对照组使用甲酚醛纸尖作为根管消毒药物.结果 两组封药后1周症状均减轻或消失,氢氧化钙组的有效率为89.8%,甲酚醛组有效率为70.8%,根管内细菌内毒素下降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可以证明氢氧化钙作为老年人根管消毒药物,可以降低根管内的细菌内毒素含量,并且其灭活内毒素的作用与甲酚醛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甲酚醛是国内口腔临床常用的根管消毒药物之一,被公认为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但具有较强的刺激性、细胞毒性和免疫原性.将氢氧化钙应用于感染根管的消毒,证明其滗对多种厌氧菌具有较强的抑制生长作用,并且有持续的消毒、杀灭细菌、对根尖周无刺激、不致敏的特性.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合成及半合成抗生素的增多和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不断增加,需要不断开发新的药物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国药物资源丰富,许多中草药都具有抗细菌作用。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染色体突变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是导致肠杆菌科细菌对第3代头孢菌素耐药的两类最重要的酶,  相似文献   

12.
抗生素后效应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生素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PAE)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浓度下降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消除后,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20世纪70代中期Mcdonald和cIaig等提出了抗生素后效应这一理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十分关注,研究正不断深入和广泛。其临床的意义在于,以前设计抗生素给药方案仅依靠血药浓度、消除速率、组成分布等一些药代动力学数据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 作者对医院和大学的厕所及其周围环境的细菌污染情况与每天清洗效果作了调查。调查中还测定了常规采用的次氯酸钠、季铵盐消毒法以及一种能持续释放氯的消毒剂消毒法的效果。结果表明,持续释放氯消毒法不仅能减少抽水马桶本身的细菌污染(水、抽水马桶、边),并对厕所周围环境区域  相似文献   

14.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充分发挥药物的抗菌作用,同时也应充分调动机体的抗菌能力,以迅速控制或战胜病原微生物的侵袭,使机体早日康复。但应尽力避免和减少药物对机体的不良反应及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达到最佳的化疗效果。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因药物与细菌多次反复接触后,细菌对诊药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细菌对该药产生耐药性,细菌对某种抗菌药产生耐药性后,对未接触过的其他抗菌药也可能具有抗药性,细菌对任何抗生素都可能产生耐药性,其耐药性可迅速出现,也可长期或反复用药后出现。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已成为临床治疗上令人头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抗菌药物作用的时间依赖性是指抗菌药物的杀菌活性与抗菌药物同细菌接触的持续时间成正比 ,即药物的抗菌疗效取决于药物在组织中浓度维持在最小抑菌浓度 (MIC)以上的持续时间。抗菌药物的MIC是指能抑制细菌生长所需的最小药物浓度 ,可通过药物敏感试验进行观测。具体方法主要有稀释法和纸片法 (扩散法 )两种。纸片法简便、经济 ,具体操作是将浸有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涂有细菌的琼脂平板上 ,抗菌药物在琼脂内向四周扩散 ,其浓度呈梯度递减 ,因此在纸片周围一定距离内的细菌生长受到抑制 ,过夜培养后形成一个抑菌圈 ,其直径大小与药物浓…  相似文献   

16.
抗菌药物后效应(PAE)是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而药物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或清除后,细菌的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性抑制的一种效应。开展对PAE的研究,就是研究抗菌药物不必始终维持在理论有效的血药浓度上,利用它的PAE可以适当地延长给药间隔,减少用药剂量,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费用。  相似文献   

17.
胰岛素注射液开启后有效期内细菌污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胰岛素注射液开瓶后细菌污染现况,以确定胰岛素开瓶后安全使用时间。方法通过现场抽样和细菌培养方法,对本医院20个临床科室胰岛素注射液开启时间、使用次数以及细菌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胰岛素注射液瓶开启后第4d即出现污染;开启后第5 d~第9 d,污染率平均为14.29%;开启后第10 d以上,污染率即达到20%以上。污染率的上升与开启后持续时间和抽吸药物的次数有密切关系,时间越长、抽吸次数越多,污染率越高。结论胰岛素注射液瓶开启后容易受到细菌污染,随试验延长和抽吸次数增加,污染率增加,应尽量缩短开启后持续使用时间,还需要研究无菌保存措施。  相似文献   

18.
细菌的耐药性是细菌多次与抗生素接触后发生敏感性降低的现象。耐药性的程度一般以药物对某种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来衡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该院2014年肠杆菌科细菌分离率居前三位细菌的耐药率与抗菌药物使用的相关性,指导临床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方法通过Whonet5.6软件统计2014年该院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率,同时统计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DDDs)值,将耐药率和DDD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与其使用量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与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使用量呈正相关,应建议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合理、有效减少细菌耐药株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抗生素的种类繁多,各类抗生素在临床上如何应用才能取得更好疗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知道决定抗菌药物疗效的主要因素是其抗菌活性。以往的研究表明,不同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持续时间是有显著差别的,因此,抗菌活性的持续时间类型是决定有效给药方案的重要因素。抗菌活性的持续时间除了与药物的半衰期(包括血浆半衰期与组织半衰期)有关外,还与抗生素的后效应有关。抗生素的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是指在接触抗生素后,细菌生长持续受抑制。它可被看作为病原体接触抗生素后复苏所需要的时间。19世纪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