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心房颤动抗栓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栓栓塞特别是脑栓塞是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主要措施。作者结合近年来房颤抗凝治疗的临床试验以及国内外房颤治疗的指南与建议,对房颤的血栓栓塞危险因素以及出血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并综述危险分层和应采取的抗凝策略,以促进房颤患者的合理抗凝治疗,降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和抗凝出血的发生率。同时,对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如达比加群酯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论述,达比加群酯有希望成为替代华法林的新型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2.
李娟  李曙平  吴娜 《疑难病杂志》2011,10(2):133-135
目的观察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现状。方法对80例80岁以上房颤患者进行血栓/栓塞危险因素分级,并分析患者有无抗凝治疗禁忌证。结果 80例老年房颤患者均为血栓/栓塞中高危患者。58例无抗凝禁忌证,持续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5例(8.6%),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在1.5~2.6,无出血事件发生;45例患者选择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8例患者放弃抗凝治疗。22例存在抗凝治疗禁忌证,包括合并有活动性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穿刺出血、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及恶性肿瘤等。结论老年房颤患者存在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不足的现状。高龄、基础疾病多、肝肾功能障碍、用药复杂、认识不足及过分担心抗凝治疗的出血并发症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和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用于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264例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分为3组,利伐沙班组88例,述比加群酯组88例;华法林组88例,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将INR控制在2.00~2.50.结果 卒中或血栓栓塞事件在利伐沙班组发生2例(2.27%);达比加群酯组发生3例(3.41%);华法林组发生4例(4.55%).出血事件在利伐沙班组发生7例(7.95%);达比加群酯组发生6例(6.82%);华法林组发生13例(14.77%).3组间卒中或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和达比加群酯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P<0.05),但利伐沙班组与达比加群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OAC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比较,在降低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和血栓栓塞事件方面,治疗效果与华法林相当,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华法林.  相似文献   

4.
闫静静  秦明照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7):3285-3289
心房颤动(房颤)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是缺血性卒中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患病率及卒中的发病率均逐渐增加。血栓栓塞所致的缺血性卒中是房颤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规范的抗凝治疗可显著降低卒中及全身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但目前我国抗凝治疗现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老年房颤患者。本文对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现状及影响规范化抗凝治疗的因素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各界对抗凝治疗的认识和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临床诊疗活动中基层医院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具体现状。方法回顾性调查了近4年住院患者中的非阵发性房颤及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抗凝状况。结果发现接受抗凝治疗比例及达到治疗标准的比例很低。接受华法林治疗者很少,知晓率低,依从性差,监测不到位,栓塞及出血不良事件发生率高。结论当前基层医院抗凝不规范,应提高广大医务人员与患者对房颤及血栓栓塞性疾病危险性的认识以及对应用华法林监测必要性的认识,减少患者栓塞及出血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达比加群酯抗凝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伴房颤患者的抗凝疗效与安全性。患者分为华法林组和达比加群酯组两组,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化标准比值(PT-INR);治疗后的血栓事件及出血并发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PTT和PT-INR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达比加群酯组的aPTT显著高于华法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血管栓塞事件发生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个月后,达比加群酯组的总出血和严重出血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华法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华法林联合双抗比较,达比加群酯联合双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伴房颤患者心血管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相似,但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陈奕 《中国现代医生》2014,(19):133-134
目的 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预防卒中和栓塞,观察达比加群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3年12月收入我院心内科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59例,其中观察组125例和对照组134例,观察组予达比加群酯抗凝,对照组予华法林抗凝.观察脑卒中、栓塞或血栓形成、心血管事件死亡以及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脑卒中(14.4%)、栓塞或血栓形成(8.8%)、心血管事件死亡(2.4%)、出血(5.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比加群酯在预防脑卒中和血栓形成以及降低出血风险方面均优于调整剂量的华法林,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高江霞 《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9):104-105
华法林的药理作用比较复杂,治疗窗窄,即使很小的剂量也可能导致血栓或出血,但其疗效确切,被越来越多的医生认识和接受。我国每年有数十万风心病患者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但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对永久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的预防效果和安全性是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华法林的剂量反应变异大,受许多因素影响。因此只有通过准确、有效的严密监测和护理才能减少抗凝不当所致的栓塞和出血。现就华法林预防永久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抗凝监测及护理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达比加群酯和调整剂量的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66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达比加群酯组(110 mg/次,2次/d)和华法林组(初始剂量为2.5 mg/d),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3.0之间.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血栓栓塞事件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有效性终点指标:达比加群酯组无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华法林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例,两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 vs 1.2%, P>0.05);安全性终点指标:两组均无重要出血事件发生,达比加群酯组发生轻微出血事件4例,华法林组发生轻微出血事件5例,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比加群酯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华法林相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某社区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分析社区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相关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上海市徐汇区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9年住院、家庭病床和门诊患者中的100例房颤患者,收集其发生血栓栓塞危险因素情况、抗凝药物使用情况,尤其是华法林抗凝应用情况.结果 100例房颤患者中48例(占48%)具有血栓栓塞性高危因素,38例(占38%)具有一项以上中危因素.共72例使用抗凝药物,其中7例使用华法林,华法林使用率仅为7%.对于无抗凝禁忌证的86例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正确率仅为12.79%.使用华法林抗凝组与其非华法林抗凝组在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P>0.05).对于未接受华法林治疗的原因分析中,患者担心服用后出血是最主要的原因(占32.26%).结论 社区应加强多种形式的针对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知识的宣教,提高患者抗凝治疗的知晓率,进而推动社区房颤患者规范化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60例老年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口服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至术后8周,观察患者有无栓塞及出血事件发生,并监测血常规、肝功能、凝血象等指标。结果:达比加群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与华法林组相当,两组患者均无大出血发生,两组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相当。达比加群组少量出血并发症少于华法林组,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华法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华法林相比,达比加群酯在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可以减少少量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其使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采用不同抗凝药物治疗的效果及其对凝血功能指标、安全性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127例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按照治疗药物不同分成两组,对照组63例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观察组64例采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凝血功能指标、出血事件、栓塞事件。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栓塞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较华法林治疗高龄非瓣膜性房颤的抗凝效果更好,能提高临床疗效,明显降低患者出血事件、栓塞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成都西部地区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及抗凝治疗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的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573例,依据CHADS2评分评估血栓栓塞风险,HAS-BLED评分评估出血风险,并比较不同栓塞危险分层的抗凝治疗现状。结果纳入65岁及以上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573例,平均年龄(78.30±9.64)岁,其中年龄≥80岁271例(47.3%)。573例入选患者CHADS2评分≥2分者492例(85.9%),其中年龄≥80岁患者血栓栓塞风险比例明显高于80岁以下患者。573例患者中,共291例(50.8%)接受单一抗血小板治疗,接受单一华法林抗凝治疗者88例(15.3%),接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者仅2例(0.3%),未接受抗栓治疗者135例(23.7%)。其中CHADS2评分≥2分的492例血栓栓塞高危患者中,仅86例患者选择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进行抗凝治疗,262例患者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103例患者未进行抗栓治疗。结论成都西部地区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大多属于血栓栓塞高风险人群,以80岁以上人群更为突出,但接... 更多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房颤)的最大危害是引起卒中或血栓栓塞事件,临床上常以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来有效降低血栓栓塞事件,但药物治疗有增加出血的风险。基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90%的血栓是来自左心耳,近年有些临床研究显示,左心耳封堵术( LAAC)可用于卒中风险高危、不能耐受华法林治疗或不愿长期口服抗凝药物的房颤患者的治疗,不仅能减少卒中、体循环栓塞与心血管死亡复合事件,而且在降低心血管死亡与全因死亡事件方面较口服华法林有更优的结局。但LAAC的远期预后、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比较以及在国人房颤患者的应用经验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在电转复、药物转复和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时,有发生卒中和血栓栓塞的危险,转复后血栓栓塞的机制有两种,一是转复前已存在于左房或左心耳内的血栓脱落造成,另一机制是转复后左房顿抑,在左房内形成新的血栓,当心房收缩时血栓脱落造成栓塞.没有充分抗凝治疗的患者转复后血栓栓塞发生率为5%~7%,对持续时间长于2天或不清楚持续了多长时间的房颤患者,传统的方法是转复前抗凝治疗3周,转复后抗凝治疗4周(前三后四).这样的抗凝治疗后使原来存在于左房的血栓稳定,并预防新的血栓形成,促进血栓的吸收和溶解.传统的抗凝治疗策略使转复后血栓栓塞的危险降至1%~3%,没有研究比较不同抗凝治疗时间和强度对转复后血栓栓塞的影响.这样做完全是经验性的[1].  相似文献   

16.
卫文喜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3):3122-3123
目的:分析我院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病因及抗凝治疗现状。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53例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阵发性房颤13例(24.52%),持续性房颤40例(75.47%);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病因20例(37.74%),冠心病14例(26.42%),风湿性心脏病6例(11.32%)。51例患者依据ACC/AHA/ESC2006年的最新房颤指南进行抗凝治疗。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为7.54%(4例),较我院以前血栓栓塞发生率低,其中瓣膜性房颤与非瓣膜性房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受华法林治疗20例(37.74%),出血并发症无明显增高。结论:规范的抗凝治疗能减少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重要性,以降低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方法:对自1998年5月~2000年5月曾在我院治疗的69例房颤患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治疗.自2000年8月~2002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3例房颤患者给予静脉注射肝素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继之口服华法林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病情转归随访1年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用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抗凝治疗,INR达到国际标准2.5后,其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较仅服阿司匹林非抗凝治疗明显下降.抗凝治疗者出现1例上消化道出血,无出血性死亡病例.结论:肝素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对降低心房颤动所致血栓栓塞性事件发生率有效,是提高心房颤动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有效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8.
心房纤颤(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不仅在发作时临床症状给患者带来的影响,更重要的会增加血栓栓塞的危险。房颤患者易发生血栓栓塞,特别是脑卒中是房颤致死或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10%~20%的房颤患者将在未来发生严重的致残性脑卒中。因此,预防栓塞是房颤治疗的重要目标。本文对我院(三乙医院)近2年来158例房颤患者的抗凝情况作一回顾性分析,旨在总结经验,提高对房颤抗凝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在心房纤颤(房颤)的抗凝治疗中,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回答或解决,有些是全球共性的问题,有些是国内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抗凝治疗率、抗凝的强度、INR监测、患者顺从性以及抗凝患者的管理等。血栓栓塞事件是房颤最严重的危害,抗凝治疗是减少血栓栓塞事件、降低房颤死亡率的有效方法。然而,临床现状不尽人意,多数医院未能达到规范应用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对预防非瓣膜性房颤体循环栓塞发生的预防和安全性。方法:将确诊为高危房颤患者120例分为华法林抗凝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两组,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血栓栓塞年发生率为0.17%,阿司匹林组为2.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不良反应为出血倾向及皮疹、消化道反应。结论:华法林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较单纯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降低非瓣膜性房颤体循环栓塞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有明显优越性,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