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小利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8):1027-1028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和(或)支架植入术已成为且前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及常用治疗方法,我科自2003年9月至2005年6月对7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了冠状动脉造影、PTCA或支架植入术。探讨老年患者冠状动脉造影、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护理方法,回顾分析实施冠状动脉介入诊断和治疗的75例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心电图检查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对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12导联和18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的对比分析,探讨两种检查方法的差异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确诊为ACS的183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12导联及18导联心电图检查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导联和18导联ECC与CAG检查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65%和76%,差异有显著性(P〈0.05);12导联或18导联ECG对左前降支(LAD)或含有LAD的双支病变诊断与CAG符合率较高;18导联ECG还可明显提高含有冠状动脉旋支(LCX)和右冠(RCA)病变诊断的准确性。结论 在临床中对于怀疑为ACS的患者应常规进行18导联心电图检查,可明显提高心电图诊断ACS准确性。对于临床诊断ACS但心电图无明显病理意义的患者更应积极进行CAG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验证与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相比,硝酸甘油(GTN)可能更常引起冠状动脉正常患者头痛的假说。这一简单方法有助于临床医生初步评估胸痛综合征和可能的CAD。患者和方法:研究中纳入了118例初发胸痛患者(66例男性,52例女性)。排除有慢性头痛史、长期应用硝酸盐类药物或接受过任何冠状动脉手术的患者。患者平均年龄为62.5岁。在给予GTN治疗1个月内。因普通的临床适应证如复发性胸痛、心电图异常或负荷试验结果异常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8例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4例为前降支(LAD)近端狭窄,4例为右冠状动脉(RCA)中段或近端狭窄。先对狭窄部进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3例因内膜撕裂,1例因动脉夹层形成,2例因血管弹性回缩及2例为预防再狭窄而在扩张处植入了冠状动脉内支架(其中Gianturco-Robin支架2个,NIR支架6个)。结果8例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均获得成功,无并发症。1例患者仍有较轻的心绞痛发作,药物能够控制,其余患者心绞痛症状均完全消失。结论冠状动脉内支架可以安全地应用于临床,以治疗PTCA时因血管损伤引起的急性并发症及降低PTCA术后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5.
内皮抑素在冠心病(CHD)中的作用尚不十分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CHD患者中内皮抑素这一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在冠状动脉循环中的动力学,并阐明其与冠状动脉侧支形成的关系。纳入了72例疑似CHD或曾诊断CHD的受试者。在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时采集患者左室(LV)腔和冠状窦(CS)血样,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测定内皮抑素血清浓度。其后将患者分为两组:正常组(n=15),其定义为具有不典型胸痛、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的患者组;CHD组(n=57),其定义为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示冠状动脉狭窄≥75%且有劳力性胸痛的患者组。[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左心室肥厚与左心室重构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伴有左心室肥厚的39例患者设为研究组,将不伴有左心室肥厚的57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超声心电图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左心室重构和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情况,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39例研究组患者中,发生左心室重构的患者有31例(占患者总数的79.49%),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有36例(占患者总数的92.31%)。在57例对照组患者中,发生左心室重构的患者有23例(占患者总数的40.35%),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有14例(占患者总数的24.56%)。研究组患者左心室重构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发生左心室重构和冠状动脉病变的几率明显高于不伴有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造影围术期的一过性脑血管症状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总结5例冠状动脉造影和(或)介入围术期中的一过性脑血管症状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6个月内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介入诊治中出现的一过性脑血管症状的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接受左室及冠状动脉造影及1例接受PCI患者,出现的一过性脑血管不良反应包括:舌体、肢体麻木,痛觉及触觉下降,鼻唇沟变浅,精神症状及病理征阳性等。症状出现至造影结束时间为即刻到36小时;症状持续时间6~48小时。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和(或)介入诊治中,要注意有些患者可能出现的一过性脑血管症状,并给予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42例冠心病患者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证实27例为单支病变,13例为双支病变,2例为三支病变;59支病变血管中左前降支(LAD)35支,左回旋支(LCX)7支,右冠状动脉(RCA)17支;狭窄程度为75~100%。采用Gruentzig等建立的方法进行PTCA。结果42例患者扩张成功40例,成功率为95.2%;59支病变血管扩张成功53支,成功率为89.8%;75处狭窄扩张成功66处,成功率为88%。术后40例扩张成功患者的症状均得以缓解或消失。结论PTCA对冠心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但应注意术中的一些问题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有或无体外循环行非择期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临床结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就术中和术后的死亡率和发病率而言,与择期冠状动脉搭桥术相比,接受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具有更大的挑战性。无体外循环的冠状动脉搭桥术(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可能通过去除心肺旁路并因此减少与之相关的全身炎症反应,而使高危患者获益。本试验旨在比较进行非择期无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和相匹配的一组接受有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术后早期临床结果。方法:2000年1月至2003年10月间,2273例患者接受了非择期(紧急或急诊的)无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并与同时期接受有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3487例患者进行比较。校正术前危险因素,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间手术死亡率、术后卒中、住院时间、术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放置、术后肾衰竭和出血相关再次探查的情况。通过倾向评分将接受无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和接受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相匹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效果。方法5例冠心病患者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即B型或C型病变者,采用Gruentzig等建立的方法进行PTCA。结果12处冠状动脉病变扩张成功10处,成功率为83.3%,其余两处病变一处因球囊未能通过狭窄部,另一处因术中患者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而未行扩张。术后患者的症状均得以缓解或消失。结论PTCA也适用于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且疗效较好,但危险性较大,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11.
报告36例高血压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及血脂结果,并与18例无高血压病史的心肌梗死进行比较。前者单支或双支、3支冠状动脉病变的给同率分别为55.6%(20/36)、44.4%(16/36),后者为61.4%(11/18)、38.6%(7/18)。高血压病合并心肌梗死组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较对照组增高。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造影对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及时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对于临床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诊治的意义。方法:对临床诊断为ACS的183例患者进行CAG检查,并对不同治疗方式的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结果:CAG证实无明显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为22.4%。初发劳累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单支血管病变为主,恶化劳累性、自发性和混合性心绞痛以多支病变为主(P〈0.05)。142例有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ACS患者分为药物治疗组和干预组(介入治疗或冠脉搭桥),随访6个月,药物治疗组死亡为11.5%,再次出现ACS为61.1%。干预组分别为6.4%、2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临床诊断ACS患者及时进行CAG检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程度,及时采取积极的干预治疗对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特征及临床疗效。方法:总结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4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28例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的特征及临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8例患者中心肌桥主要发生于前降支25例(89.3%),孤立性心肌桥15例(53.6%),合并单支病变9例(32.1%),双支病变4例(14.3%)。6例为典型心绞痛表现,21例不典型,1例为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或)钙通道阻滞剂治疗,20例症状缓解,6例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对狭窄的靶血管行PCI,术后患者症状亦缓解。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多发于前降支,男、女检出率无显著差异。孤立性心肌桥患者症状多不典型,药物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双源CT(DSCT)与传统的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的对比性研究,探讨DS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疑似或已知冠状动脉疾病患者34名做D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其冠状动脉狭窄情况,按狭窄程度分类进行相关性研究,并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按AHA15分段法,34位患者CT造影共显示良好节段452段,显示优良率为91.3%。对于≥50%狭窄节段,DSCT诊断的敏感性为92.4%,特异性为97%,阴性预测值98.5%,阳性预测值85.9%。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上与传统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有很高的一致性,可作为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超声斑点追踪显像技术(STI)在评价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患者心肌功能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到该院参与治疗的 LVNC 患者20例,其中包括 LVEF 50%的患者10例与 LVEF <50%的患者10例,基于此,将 LVEF≥50%的10例患者设置为 LVNC -1组,将 LVEF <50%的10例设置为 LVNC -2组,将年龄、性别与此相对应的20例健康志愿者设置为对照组。对比分析对照组与 LVNC -1组、LVNC -2组的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值、不同水平下的收缩期峰值 LS。结果:针对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值,LVNC -1组、LVNC -2组与对照组在年龄、室间隔厚度上差异并不显著(P >0.05)。LVNC -1组、LVNC -2组与对照组在 LVEDD、LVESD 以及 LVEF 差异显著(P <0.05)。针对不同水平下的收缩期峰值 LS,LVNC -1组、LVNC -2组 LS 较于对照组明显减低(P <0.05)。结论:通过超声斑点追踪显像技术,定量评价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心肌功能,效果十分显著,为诊治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提供保障,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前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与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CS)是临床中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可减少或避免其血管内膜严重撕裂、弹性回缩、夹层及急性血管闭塞等严重并发症。回顾性分析我院心内科2002年5月-2003年5月接受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36例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董丽群 《大家健康》2016,(5):244-244
目的:探究分析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的患者围手术期11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展开我院的准也的围手术期护理方式,对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进行护理,并分别对围手术期的整个过程进行护理,分析患者的满意度和护理前后患者生活质量指标。结果:经过护理后,患者的穿刺成功率为100%,且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并发症发生,护理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得到提升(P <0.05)。结论: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并有效抑制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生活质量,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可能的发病机制及预后。方法:对838例临床诊断为AMI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AMI患者临床特征,并进行随访观察预后。结果:838例AMI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正常42例,占5.0%,CAG正常组年龄、既往心绞痛病史明显低于CAG异常组(P〈0.05),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史较异常组明显降低(P〈0.05),吸烟、起病前诱因较异常组显著增多(P〈0.01)。CAG正常组预后较好,发生心衰及总心血管事件少(P〈0.05)。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死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或微小斑块破裂形成血栓,继而发生血栓自溶而致造影无异常,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9.
PTCA+直接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应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直接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2例AMI患者在发病12h内行PTCA术+直接支架置入术,其中5例为心源性休克患者,梗塞相关血管共33支,前降支(LAD)12支,在回旋(LCX)7支,右冠状动脉(RCA)14支。术前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血流呈完全闭塞(TIMI0级或Ⅰ级)19例,不全堵塞(TIMIⅡ级Ⅲ级)3例;有明确新血栓者2例。结果:全部患者均成功进行PTCA并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住院期间死亡1例(2.6%),为术后再狭窄行溶栓治疗时发生脑出血患者,1例发生术后再狭窄,再次PTCA+支架置入术,2例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穿刺点出血,经相应处理后好转,结论:直接:PTCA+支架置入手术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安全有效措施,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术后复发心肌缺血发生率较溶栓治疗和单PTCA低。  相似文献   

20.
报告36例高血压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及血脂结果,并与18例无高血压病史的心肌梗死进行比较。前者单支或双支、3支冠状动脉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55.6%(20/36)、44.4%(16/36),后者为61.4%(11/18)、38.6%(7/18)。高血压病合并心肌梗死组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较对照组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