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由于心理、社会因素等对医疗保健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不但在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有其特点,同时在心理方面亦有其特点。作为儿科医护保健人员,必须掌握一些儿童心理学知识,注意儿童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的微妙表现,在临床工作中,尽量避免儿童心理创伤,浅谈这方面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流动儿童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流动儿童医疗保健服务的政策建议。方法对居住在浙江省慈溪市境内的2963例流动儿童进行抽样调查,并对流动儿童基本医疗保健状况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流动儿童随家庭成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占43.23%,1年内接受过儿童健康检查的占86.06%,3周岁以下儿童进行系统管理的占51.33%,流动儿童2周患病率为20.05%。结论应加大流动儿童医疗保健服务的投入力度,强化流动人口医疗保健服务管理,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流动人口医疗保障水平和自我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3.
随着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工作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关心和重视。大学校园也是老干部集中的一个地方,他们多数年老体弱,各组织脏器功能降低,心理机能也逐渐衰退,并患有多种疾病,特别是患病后常恐惧、焦虑、悲观,因此,对其进行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分析地震后儿童情绪障碍的产生、特点及其特殊性。针对灾区儿童的情绪障碍结合当今资讯条件采取正确的心理护理措施,使震区儿童心理得到康复。  相似文献   

5.
儿童保健是一个综合工程,任何偏废或疏忽都可能给孩子带来损害。家长朋友们,下面列出的保健误区,会发生在您的家中吗?误区A:体检忽略生殖系统现在,不重视孩子体检的家长不多了,但普遍存在忽略生殖系统检查的现象。事实上,儿童生殖系统存在的问题并不比其  相似文献   

6.
朱国政 《江西医药》2001,36(1):74-74
从医学的整体来说,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除了生物学因素外,膛有种种社会心理因素,包括个性特性,生存压力、环境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心 理的中介机制,把先天素质与后天错误及环境中不良刺激结合起来,不只是对病人疾病的关注,而且更多地对于患病的病人及有关成员的关系,从而达到整体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地震后灾区人民可能出现的心理情况进行了介绍,结合心理学的知识对灾区人民的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干预措施,希望能对灾区志愿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儿童不论在生理、心理或行为上,均会产生许多的反应。本院在尽量保证儿童生活照顾且处于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地实施心理救护,进行正成地引导。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感情,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诉说,给予适度的经济协助或其他社会资源,随时关注儿童的反应,及时地采取保护措施,让他们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用耐心和爱心陪伴孩子渡过难关,住院儿童痊愈出院,没有出现灾后综合征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入托儿童静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门诊注射室行静脉穿刺采血的入托儿童39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95例,对照组按照常规静脉采血操作程序进行,干预组在静脉采血期间应用心理干预,包括鼓励、赞赏、转移注意力等。结果通过有效的心理干预,取得了家长的支持,儿童积极配合操作,干预组一次穿刺成功190例,成功率为97.4%;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155例,成功率为79.5%。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心理干预,可使入托儿童以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采血工作,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地震除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外,更会对灾难生还者、救援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造成极度心理冲击,使其长期处于严重心理应激之中,出现各种应激损伤。研究表明在重大灾难发生后有14%~33%的受灾人群会出现各  相似文献   

11.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建国以来最大的8.0级强烈地震,灾害波及多个省市。一般情况下,严重的灾难事件之后,巨大的压力可能导致受灾群众出现以情绪、行为、自我防御等不良反应的心理应激状态,抑或出现以心血管、消化、精神等系统为主的躯体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输液儿童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本院门诊0~12岁输液患儿2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根据不同的年龄及性格特征,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输液护理。结果观察组患儿输液的合作率、静脉穿刺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可提高患儿配合输液治疗的成功率,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正>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老龄化与21世纪同时起步。2011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达1.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95%以上;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正以每年8%速度增加。"未富先老",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已是不争的事实。上海、北京、浙江、山东、江苏等某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更是"质""量"并举,60岁以上老人已占区域总人口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儿童不明原因发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8年4月至2008年11月山西省儿童医院心内科诊断为不明原因发热的患儿5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除常规对症治疗外加每周三次的心理干预疏导,其余20例只进行常规药物对症治疗,对比观察评估疗效。结果心理干预组疗效优于常规药物对症治疗组。结论心理干预对儿童不明原因发热的疗效优于单纯常规药物治疗,临床上应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心理干预结合针灸治疗儿童多动症8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结合针灸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疗效。方法采用心理干预结合针灸治疗87例多动症患儿,并与20例西药对照组进行临床对照。结果治疗后两组行为积分值明显下降,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心理干预结合针灸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西药对照组,且其疗效与年龄、病程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心理干预结合针灸治疗儿童多动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付志萍 《江西医药》2012,47(4):376-376
学龄前儿童对自身情感的控制及疼痛耐受力较弱,对任何有创护理操作都十分恐惧,害怕输液治疗,因而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增加了治疗的难度.针对这一现象,我院在输液前和治疗中进行了系统护理干预,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增加患儿家属满意度,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0年6月-12月在我院门诊输液室行静脉输液的年龄为3-6岁患儿399例随机分为2组.干预组178例,男114例,女64例;对照组221例,男128例,女93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情及家庭背景等方面相似,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7.
规范干休所医疗保健工作中的巡诊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干休所医疗保健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门诊、巡诊、院前救治、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等各个环节相互联系,有机构成医疗保健工作的整体。抓好巡诊这个环节,对提高和完善医疗保健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规范巡诊环节管理的意义1.1规范巡诊管理是新形势下医疗保健工作的必然要求老干部普通进入高龄期和高发病期,全军离休干部平均年龄已达80多岁,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军区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和广大医疗保健人员,认真贯彻军委、总部和军区党委首长指示要求,积极适应两高期老干部医疗保健工作形势,加强建设,竭诚服务,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  相似文献   

19.
目的:如何使儿童配合医师治疗是口腔疾病治疗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本文探讨不同就诊环境对儿童牙科恐惧症的疗效。方法:2004-2005年478例年龄4-12岁,平均8.6岁,初次并拒绝治疗的患儿。随机分成童趣化、人性化的专业的儿童治疗诊室;温情的、亲情的医疗氛围;普通治疗环境三组,观察治疗成功率。结果:童趣化、人性化的专业的儿童治疗诊室和温情的、亲情的医疗氛围对初次治疗是有效的,能保证继续治疗和患者半年复查的成功率都是较高的。结论:将二者结合对消除患儿的就诊的心理,预防恐惧心理的产生有较为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石清  张军  田季雨 《中国医药》2011,6(6):646-647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联用心理干预措施后的效果.方法 将90例冠心病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用心理干预措施.对2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心功能及满意度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SAS评分为(22.6±7.5)分、SDS评分为(27.4±8.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2.3±9.4)分、(46.2±9.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为(49.6±3.5)%、左心室短轴缩短率为(27.4±1.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3±2.6)%、(21.2±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总满意率为77.8%(35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8%(17例)(X2=14.757,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治疗过程中联用心理干预措施无论是对心理健康状况的提高,还是对心功能和满意度的改善均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该方法简单易行、费用极低,无任何的不良反应,建议临床进一步推广.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th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treated with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Methods Ninety cases of the coronary heart disea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ca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Self-rating anxiety scal(SAS) ,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 cardiac function and the Satisfaction rate were compared for thes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SAS and SDS of observation group [(22.6 ±7.5) , (27.4 ± 8. 4)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42.3 ±9.4) , (46. 2 ± 9.7)scores](P <0. 01). After treatment,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and fraction shortening of observation group[(49.6±3.5)% ,(27.4 ±1.9)%]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44. 3 ±2.6)% , (21.2±2.1)%](P<0.01). The overall satisfaction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77.8%, 35 cases)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 37. 8% , 17 cases) (X2 = 14. 7571, P < 0. 01). Conclusion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are important on the improvement of mental health, cardiac function and life satisfaction. It's simple, low cost, without any adverse reaction and worthy of further promotion in clin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