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东菱精纯克栓酶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使用东菱精纯克栓酶治疗突发性耳聋5例,显效4例,有效1例,体会是:91)用药前应先测试血粘度,血粘度增高者效果佳;(2)突聋病程长5年者亦见有效;93)第1,2疗程效果佳,第3,4疗程效果不明显;(4)不伴眩晕者效果更佳。表明本药对突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收集猪内耳膜迷路、肾、脑及脑神经(\q、皿)组织,用1%SDS分别提取这些组织的蛋白质应用免疫印迹(Emmunob10讨出g)技术,检测了:①快速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聋(SNHL共15例);②突发性聋(SD共31例);③其它原因引起的耳聋,如非典型海尼埃病、中枢性聋及缓慢进展的SNHL等(共30例)患者血清中的交叉反应性抗体。在不知道患者免疫印迹结果的情况下,对部分快速进行性SNHL及SD患者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强的松2mg/kg或强的松Znlg/kg十环磷酸胺2mg/kg),并将免疫印迹结果与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疗效加以比较。结果如下:11例(73…  相似文献   

3.
突发性聋(sudden deafness,SD)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近来研究提示SD与免疫因素有关。为了解SD与免疫机制的关系,本研究检测SD患者类固醇激素治疗前后血清中细胞和体液免疫的变化情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地塞米松鼓室内灌注治疗突发性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鼓室内灌注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聋的效果。方法 126例(151耳)突聋患者分为初始治疗组和挽救治疗组,初始治疗组再分为鼓室给药组(A组,42耳)和全身给药组(B组,34耳),挽救治疗组再分为鼓室给药组(C组,40耳)和全身给药组(D组,35耳),鼓室给药组鼓室灌注地塞米松,全身给药组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治疗2周后复查听力,比较疗效。结果在初始治疗组中,A组37耳有效,5耳无效,总有效率88.1%(37/42);B组21耳有效,13耳无效,总有效率61.8%(21/34),A组疗效显著高于B组(P〈0.05);在挽救治疗组中,C组23耳有效,17耳无效,总有效率57.5%(23/40);D组9耳有效,26耳无效,总有效率25.7%(9/35),C组疗效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鼓室灌注地塞米松作为突发性聋的初始治疗和挽救治疗方法较静脉全身给药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泼尼松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1年6月~2005年6月我们将住院治疗的215例突发性聋(SD)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组)和常规治疗联合泼尼松治疗组(泼尼松组)进行观察治疗,探讨泼尼松对SD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突发性聋(SuddenDeafness,简称SD)指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聋。目前认为病毒感染、血液循环障碍及园窗膜破裂等为其病因。循环障碍病因理论首先由DeKleyn(194年)提出,此后Fowler观察到SD患者球结膜血管有Sludge现象(病理性血管内红细胞凝聚现象),推测内耳血管系统有类似病变。至1956年Hallberg在178例的SD研究中才肯定血液循环障碍为SD主要原因、作者就此专题回顾了文献,并作综述。一、突聋与血液循环系统疾病的关系1.血液、脉管疾病;已经肯定血液、脉管疾病可引起SD,如Buerger氏病、巨球蛋白m症、深状贫血、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作为突发性聋初始治疗的疗效,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76例(76耳)突发性聋患者随机分为2组,鼓室注射组(38例,男16例,女22例):除常规治疗(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外行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1 ml(5 mg/ml),每日一次,连续治疗10天;全身给药组(38例,男14例,女24例):除常规治疗外给予全身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治疗2周后复查听力,比较两组疗效。结果鼓室注射组总有效率(84.2%)明显高于全身给药组(60.5%)( P<0.05),鼓室注射组极重度聋患者治疗有效率(85.7%)明显高于全身给药组(14.3%)( P<0.05)。鼓室注射组及全身给药组中病程≤1周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5.7%和76.0%)明显高于>1周患者(分别为66.7%和30.8%)( P<0.05),全身给药组中度聋患者疗效明显高于极重度聋患者( P<0.05),鼓室给药组患者听力损失程度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患者性别、年龄、有无眩晕、耳鸣及听力曲线类型对预后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可作为突发性聋患者的初始治疗,特别适于全身应用激素禁忌的患者,对于极重度聋患者建议尽早采用鼓室内注射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8.
以特发性突聋为首发症状的相关疾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特发性突聋(idiopathic sudden hearing loss,ISHL)又称突发性聋(sudden deafness,SD)、特发性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idiopathic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ISSNHL),简称突聋,是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发病率为1~2/10000,近来有学者认为这个数字过于保守,全球实际发病要远大于此。该病如不能及时有效治疗,可遗留不同程度的听力残疾。  相似文献   

9.
紫外线照射血液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外线照射血液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段敏,都桂华,高芳,虞跃玲突发性聋(简称突聋)系指突然发生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临床上比较常见,其中病因不明者称特发性突聋,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流障碍、膜迷路破裂等有关,临床上多选用综合性药物治疗。我们对经药...  相似文献   

10.
突发性聋(突聋)是一种病因不明、突然发生的感音神经性聋,其病因繁多,发病机制不甚明确,治疗方法及效果各异,而老年人突聋的治疗效果欠佳。笔者对1998~2004年间在我科住院治疗的40例老年人突发性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不同年龄组进行对比,探讨影响老年人突发性聋的相关因素,以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突发性聋(sudden deafness,SD)是一种病因复杂且不完全清楚的感音神经性聋,在数小时或几天内听力下降至最低点,发病率很高,是耳科急症之一。SD的治疗方法较多,类固醇激素的治疗作用已经得到认可,基本上成为一种常规用药。我科对45耳患者应用鼓室注射曲安奈德治疗突发性聋,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已知突发性聋常有听神经瘤存在,发病时听力曲线多呈现谷型。1984~1992年9年内,就诊突发性聋974例中,发病14日内,250Hz~4kHz5个频率平均听力31dB以上者569例,其中诊断为突发性聋者493例(SD组),听神经瘤13例(SDAN组),其它63例。根据神崎听力曲线分类标准,SDAN组听力曲线呈谷型10例,占77%(以下谷型AN组),高频渐倾型、山型、低频障碍型各l例。SD组谷型40例,占8%(以下谷型SD组),水平型占ZI%(104例),高频陡降型、山型、低音障碍型、不定型等各超过10%。两组男性患者稍多,左右侧别无差异。平均年龄谷型AN…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中西医结合治疗突发性聋120例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愈58例(48%),显著好转20例(17%),好转32例(27%),无效10例(8.3%),总有效率达92%。笔者认为活血化瘀,改善内耳微循环在治疗突发性聋中有比较满意的效果。并对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经咽鼓管鼓室途径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经咽鼓管鼓室注入地塞米松(简称PTIDI)治疗突发性聋(突聋)的疗效。方法 对18例常规方法治疗无效的突聋患者采用经咽鼓管鼓室径路注入地塞米松,首次剂量为5mg,此后,每天重复注药1次,每次5mg,共7次,总剂量35mg,用药期间密切观察记录听力改变,耳鸣和眩晕等情况。结果 18例患者于治疗完成后两周复查纯音测听。痊愈1例;显效5例,0.25-4kHz听阈平均提高50.2dB;有效1例,平均提高19dB;无效11例;有效率为38.9%(7/18)。结论 PTIDI治疗突聋疗效好,操作方便,避免全身用药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为常规方法治疗无效的突聋患者提供了再次治疗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鼓室注射甲泼尼龙治疗重度以上突发性聋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外已经越来越多地将鼓室注射类固醇激素应用于治疗突发性聋(sudden deafness,SD)。我科对46例重度以上突发性聋患者分别给予全身地塞米松及鼓室内注射甲泼尼龙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活性与突发性聋的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无高血压病史的突发性聋患者治疗前的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并与正常听力的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结果 治疗无效组的突发性聋患者在治疗前其PRA、AngⅡ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有效组的突发性聋患者在治疗前其PRA、AngⅡ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突发性聋患者中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升高者用血管扩张剂治疗效果欠佳。而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正常者用血管扩张剂治疗有效。突发性聋患者治疗前的RAS的活性与其予后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圆窗内置管微泵灌注地塞米松治疗难治性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突聋)的疗效。方法:13例常规方法治疗4.8周无效的突聋患者,作外耳道皮瓣,圆窗置管经微泵灌注地塞米松,每次2.5mg,维持1h,每天2次,连续给药1周。用药期间观察记录听力改变、耳鸣和眩晕等情况。结果:13例患者治疗完成后1个月纯音测听检查:显效2例,0.25~4.00kHz听阈平均提高30.5dB;有效3例,平均提高16.7dB,无效8例,有效率38.5%(5/13)。结论:圆窗置管微泵灌注地塞米松治疗突聋的方法,能保证药物持续泵入和高浓度作用于内耳,优于鼓膜穿刺注药;操作稍复杂,但创伤小,耗费不高,为常规方法治疗无效的突聋患者提供了再次治疗获效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小儿突发性聋的病因、临床症状及治疗转归等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总结12例(18耳)年龄在14岁以下突发性聋患儿的发病年龄分布、发病至就诊间隔时间、听力损害程度与治疗转归间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 ①本组12例突发性聋患儿,发病时平均年龄8.18岁,发病至就诊间隔时间平均为12天,能在发病1周内及时就诊者仅4例(33.33%),均通过影像学排除耳部及颅内畸形;②本组突发性聋患儿可能的发病诱因中,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者4例(33.33%),有高热、外伤、游泳史者各1例,无明显诱因者5例(41.67%);③在完成全部治疗疗程的8例(14耳)患儿中,4例(6耳)主观听觉(自诉和/或家长主诉)和客观听力(ABR)有改善,ABR波Ⅴ反应阈值下降幅度在15~35dB之间。结论 学龄期儿童突发性聋的诊断相对于学龄前期儿童在临床上较易获得;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突发性聋发病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诱因;小儿比成人突发性聋发现和接受治疗较迟,这可能是小儿突发性聋患者听觉恢复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巴曲酶(Batroxobin)治疗突发性聋与扩管药组进行疗效对比。巴曲酶治疗有效率为73%。其中治愈率41%。而扩血管药治疗有效率与治愈率依次为64%和23%。阐述了巴曲酶主要药理作用,且介绍该药应用的适应症、禁忌证和副作用,讨论了突聋与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鼓室内灌注激素治疗突发性聋(sudden deafness,SD)。2010年1月~2013年3月我科对99例重度以上SD患者分别给予全身或鼓室内注射激素治疗,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