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嗜铬细胞瘤的MRI检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MRI检查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并确定嗜铬细胞瘤MRI检查的最佳成像序列。材料与方法  12例嗜铬细胞瘤 (肾上腺 10例 ,腹主动脉旁 2例 )术前行MRI增强前后检查 ,包括 7种序列。结果 嗜铬细胞瘤呈较大 (平均瘤径 5 .3cm±2 .0cm)的类圆形或卵圆形肿块。T1WI信号强度类似肝实质 ,T2 WI信号较高 ,易发生坏死、囊变 ( 7/12 ) ,肿瘤实体部分多明显强化。结论 嗜铬细胞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 ,结合临床表现多可明确诊断。MRI检查最佳成像序列是增强前T2 WI脂肪抑制序列、T1WI以及增强后T1WI脂肪抑制序列。化学位移反相位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邓亚  罗军德  解天梅 《西南军医》2011,13(5):830-831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CT、MR诊断价值。方法收集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临床资料,术前均行CT、MRI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MR征象。结果 6例均位于肾上腺区,无位于肾上腺外异位嗜铬细胞瘤,1例恶性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呈较大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CT平扫呈软组织密度,T1WI信号强度类似肝实质,T2WI信号较高,肿瘤实体部分多明显强化,易发生坏死、囊变。结论嗜铬细胞瘤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MRI检查可较好地显示肿瘤部位、形态、大小、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合临床表现多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及其与临床表现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前均行CT多期扫描检查.记录嗜铬细胞瘤的动态增强CT表现特征,并与临床生化指标进行对照.结果 嗜铬细胞瘤多发生于肾上腺(19/20),尤以单侧发病常见(18/20).CT平扫呈软组织密度,增强扫描多明显强化,呈速升缓降型.出血坏死常见(12/20).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对嗜铬细胞瘤的敏感性最高为88.2%,NE、E升高的病人临床均表现有高血压,同时CT增强扫描的强化程度与NE、E增高程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9,Ρ值为0.000).结论 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不仅依靠典型临床表现、生化检查,还要结合动态增强CT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旭辉  夏进东  尚建敏   《放射学实践》2009,24(8):869-87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其中男10例,女16例,年龄12~68岁,平均28.2岁。均行多层螺旋CT增强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三期扫描,动、静脉期薄层重建,工作站上行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处理,回顾性分析其CT特征。结果:26例均发生在肾上腺,共28个病灶。其中单发24例,多发2例,双侧各1个病灶。良性肿瘤23例,恶性3例。CT表现为类圆形肿块24个,呈分叶状4个,伴有坏死及囊变14个,出血6个。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能清晰显示肿瘤的立体形态、内部情况以及与周围组织关系和血供情况。结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结合后处理的MPR、MIP及临床资料,可以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5.
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双期增强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分析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动态增强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15例,12例术前经螺旋CT和多排螺旋CT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对比剂分别采用欧乃派克和优维显,注射流率3 ml/s.3例经MR SE-T1WI,FSE-T2WI,GRE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为马根优维显,注射流率1.5~2ml/s.仔细复习CT和MR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15例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中,副神经节瘤13例,异位嗜铬细胞瘤2例.良性12例,恶性3例.病灶分别位于腹膜后(1 3例)和肾内(2例).肿瘤直径4.3~12.0 cm,其中病灶直径<5.0 cm 2个,5.0~10.0 cm 12个,>10 cm1个;肿瘤境界清楚.肿瘤实质成分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CT值分别为32.6~55.1 HU(平均43.8 HU)、57.8~87.9 HU(平均77.3 HU)和72.4~115.6 HU (平均93.7 HU).MR T1WI为低信号,T2WI为显著高信号,MR动态增强强化方式与CT动态增强类似.肿瘤囊变、坏死和钙化常见.结论:腹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包括副神经节瘤和异位嗜铬细胞瘤,异位嗜铬细胞瘤可位于肾内.肿瘤中等大小,囊变、坏死和钙化较常见,囊变的识别对诊断有很大帮助.MR T2WI为显著高信号,动态增强为进行性延迟强化.强化不典型者与腹膜后其他肿瘤难以鉴别.  相似文献   

6.
杨健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1,12(4):247-248,26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双期扫描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25例CT双期扫描征象。结果 CT扫描显示,嗜铬细胞瘤发生于肾上腺者22例,异位者3例,多是单侧发病(21/22)。肿块较大,边界清楚,多为类圆形或椭圆形(20例)。肿块内密度多不均,出血、坏死常见(13/25),1例坏死严重。钙化较少见,增强扫描肿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结论 MSCT双期扫描对嗜铬细胞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并且可以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血管的关系,有助手术方案的选择和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双侧肾上腺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34例双侧肾上腺疾病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其中27例加行双期增强扫描,并行冠状面三维多平面重组(MPR)观察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34例双侧肾上腺病变中,转移瘤20例,淋巴瘤4例,腺瘤3例,结核3例,嗜铬细胞瘤2例,皮质癌2例。转移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不均匀明显强化。淋巴瘤形态不规则,不均匀轻、中度强化。腺瘤边界清晰,平扫CT值<15 HU,中度强化。结核显示肾上腺弥漫性肿大、结核性肉芽肿形成及弥漫性钙化。嗜铬细胞瘤边界清晰,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皮质癌肿块较大,密度不均,强化明显但不均匀,可累及周围组织。结论多层螺旋CT是双侧肾上腺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多发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多发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动态增强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多发嗜铬细胞瘤9例,其中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7例,Von Hippel-Lindau病1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并膀胱嗜铬细胞瘤1例。术前经螺旋CT和多层螺旋CT平扫、动脉期(30s)和门脉期(70~80s)扫描。对比剂采用欧乃派克或优维显,注射流率3ml/s。仔细复习CT扫描结果并与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9例嗜铬细胞瘤共18个病灶中,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7例,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并胰腺神经内分泌瘤和肾细胞肾癌1例(Von Hippel-Lindau病),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并膀胱恶性嗜铬细胞瘤1例。良性病灶13个,恶性病灶5个。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15个,不规则形3个。直径3.2~13.7cm,平均5.6cm。病灶直径<5.0cm3个,5.0~10.0cm13个,>10cm2个。肿瘤实质成分平扫CT值为34.2~53.0HU,平均42.7HU;动脉期CT值63.7~91.5HU,平均80.7HU;门脉期CT值75.1~126.4HU,平均98.1HU。8例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6个病灶中,6例两侧病灶大小、形态、密度、动态增强强化程度和强化方式相仿,2例两侧大小不同,坏死、囊变不同,但动态增强强化程度和强化方式相仿。结论:多发嗜铬细胞瘤包括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脏器嗜铬细胞瘤,多位于双侧肾上腺,CT表现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相仿,同一病例不同肿瘤的大小、形态、坏死囊变、动态增强强化方式和强化程度相仿,少数肿瘤大小不同,坏死囊变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螺旋CT双期扫描诊断嗜铬细胞瘤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SCT)双期扫描诊断嗜铬细胞瘤的影像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 19 例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前SCT平扫、双期扫描影像资料.结果 18/19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为单侧发病,发生肾上腺15例,肾上腺外4例.肿块较大,瘤界较清晰,16例出现坏死和囊变,1例出现钙化.增强双期扫描肿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结论 SCT双期扫描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及MRI对隐匿功能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资料及手术病理结果的隐匿功能性嗜铬细胞瘤4例,均无典型的高儿茶酚胺血症,4例均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结果:瘤体呈类圆形,瘤体直径≥5 cm者3例,最小者为4.7 cm,边界清楚,CT平扫密度不均匀,瘤体内见低密度坏死囊变区。瘤体T1WI呈低信号,T2WI以高信号为主,内见囊袋状更高信号,或夹杂低信号;同反相位信号无减低;DWI呈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示实性部分快速、明显强化,边缘强化显著。结论:隐匿功能性嗜铬细胞瘤瘤体直径通常≥5 cm;其CT与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颈部囊性病变的多排螺旋CT和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经病理证实的颈部囊性病变的解剖部位及多排螺旋CT和MRI影像学征象。结果颈部囊性病变多形状规则,边界清晰。20例甲状舌管囊肿位于正中线舌骨水平或略偏,与甲状软骨关系密切,MRI征象为长 T1长 T2信号,信号均匀,增强扫描囊壁轻度强化;11例第二腮裂囊肿位多于胸锁乳突肌前内侧,MRI为囊性长T1长T2信号,信号均匀,囊肿内CT值为水样密度,增强扫描囊壁轻度强化;2例表皮样囊肿位于颈中线舌骨水平、颈后部,CT扫描密度均匀,增强未见明显强化;4例会厌囊肿位于会厌前间隙内,MRI影像为囊性长T1长T2信号肿块,信号均匀,CT影像为囊性薄壁低密度肿块,密度均匀;4例淋巴管瘤主要位于颈后三角区,MRI肿块呈等T1长T2信号,内部可见分隔,囊腔大小不等,增强扫描其分隔可见强化。结论颈部不同囊性病变的解剖位置和影像学征象有一定的特点,经过综合分析,可以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腹部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多层螺旋CT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的多层螺旋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50~86岁,中位年龄69岁。4例病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仅行平扫。病灶单发4例,其中前纵隔2例,后纵隔1例,腋下1例;多发2例,广泛累及腹膜后及肠系膜。病灶大小1.3~5.7cm。所有病灶边界较清,密度均匀,形态较规则。平扫CT值30~45 Hu,增强后72~98 Hu,病灶均匀强化,部分病灶周围可见血管密度影。结论典型的巨淋巴结增生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改变,多层螺旋CT对其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颅底软骨肉瘤的CT和MRI影像征象,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在颅底软骨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8例软骨肉瘤的CT、MRI影像学特点。本组中8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6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病灶均位于颅底中线旁的硬膜外,其中鞍旁4例、颈静脉孔区2例、前颅窝底及后颅窝底各1例。病变呈分叶状7例,呈类圆形1例。周围骨质呈溶骨性破坏6例,膨胀性破坏1例,侵蚀性破坏1例。CT平扫密度不均匀,瘤内可见形态不一钙化,多呈稀疏散在分布(6例),大部分钙化灶边缘较模糊;增强扫描轻度至中度不均匀强化。MR信号不均匀,平扫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4例表现为周边及内部分隔中度强化,呈花环状或蜂窝状强化改变(病理类型为高分化型软骨肉瘤Ⅰ~Ⅱ级),2例呈不均匀斑片状明显强化(高分化型Ⅲ级及间叶性软骨肉瘤)。结论颅底软骨肉瘤好发于颅底中线旁,CT可以清晰显示瘤内特征性的钙化及周围骨质破坏征象,MRI增强扫描强化特点有助于判断肿瘤恶性程度,两者结合有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滑膜软骨瘤病的X线、C T、M RI征象,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颞下颌关节滑膜软骨瘤病的X线、CT、MRI表现,8例患者均行普通X线和CT平扫检查,6例同时行MRI平扫检查,2例加做M RI增强扫描。结果8例均单侧发病,右侧6例、左侧2例。X线示颞下颌关节间隙增宽,关节周围多发结节状钙化影。C T平扫示关节周围软组织密度肿块伴多发钙化游离体。MRI平扫示关节腔内多发结节状长 T1、短T2信号,滑膜增厚并呈等 T1、等及稍长T 2信号,关节腔内积液。M RI增强示滑膜组织明显均匀强化,游离体呈边缘强化。结论颞下颌关节滑膜软骨瘤病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总结其X线、C T、M RI表现可以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在脊柱创伤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30例脊柱创伤病人MSCT扫描的前瞻性研究,旨在提高MSCT在脊柱创伤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分析30例脊柱创伤病人的MSCT。扫描图像资料。结果:通过对MSCT轴位片及MPR、SSD及VR重建图像的分析,对30例脊柱创伤病人做出如下诊断,单纯裂纹骨折的8例,粉碎性压缩骨折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椎管狭窄的22例(17例椎管内见游离骨碎片,2例椎管内有血肿),其中有10例同时伴有脊柱不同程度的滑脱、错位致脊柱不稳。手术后放射科医生与外科医生对病例进行对照研究,发现MSCT的表现与手术所见基本吻合。结论:MSCT成像技术在脊柱创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脑泡状棘球蚴病的影像特征,探讨CT和MR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临床随访证实的17例脑泡状棘球蚴病患者的CT和MRI表现,观察病灶的数目、部位、形态、边界、大小、密度及灶周水肿.结果 单发病灶6例,多发病灶11例.病灶数目共51个,位于额顶叶占66.6%(34/51),位脑皮层区占73.1%(37/51);病灶0.5~5.0 cm直径大小,CT平扫呈结节状或团块状高或稍高密度占86.3%(44/51),边缘粗糙,增强后大多呈环状强化,小病灶可呈结节样强化;MRI的T1WI平扫病灶大多呈稍高信号,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呈"黑洞"或"煤饼"样均匀或不均匀低信号,增强后病灶强化表现与CT相仿,但强化的灰阶对比度高于CT;病灶占位效应明显,灶周均有水肿表现,常呈现"烘托效应";肝脑肺"三联征"占70.6%(12/17);CT综合MRI并以灰阶高低统一描述,则有"两等和(或)两高两低"征象.结论 脑泡状棘球蚴病CT和MRI表现具有特征性,CT和MRI联合应用和综合评价对该病具很高的诊断价值,流行病学及相关免疫学检查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T和MRI对泪腺良性混合瘤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经病理证实的泪腺良性混合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30例行CT检查,35例行MRI检查. 结果 45例中,起源于泪腺眶部43例,泪腺睑部2例.肿瘤呈椭圆形29例,圆形10例,不规则形6例;边缘光滑30例,边缘不规则呈分叶状或结节状15例.CT表现为等密度,大多数密度均匀.眶壁骨质受压、凹陷或缺损22例,骨质破坏伴眶壁硬化、肥厚6例,骨质增生硬化14例.MR T1WI上呈低信号25例,等信号10例,T2WI上呈高信号21例,等信号14例,增强后肿瘤呈中度至明显强化,大多数强化均匀. 结论 泪腺良性混合瘤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CT和MRI结合可以提高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 CT 对早期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近4年我院经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病理证实,同时具有完整多排螺旋 CT 检查资料的43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对该疾病影像学特点(分叶征、毛刺征、支气管充气征、血管集束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进行系统的分析。结果本组43例病变均为直径≤20 mm 的孤立性结节,均行胸部多排螺旋 CT 扫描、横断面高分辨 CT(HRCT)扫描、动态 CT 增强扫描及胸部容积多平面重建(MPR),所有患者病变至少具有该疾病影像学特点中的2-3个征象,可作为该病影像及临床诊断的可靠依据。结论多排螺旋 CT 对周围型小肺癌能够准确定位,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和应用价值,能够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客观的参考及依据。  相似文献   

19.
垂体卒中的MRI诊断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附5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垂体卒中的MRI不同表现及鉴别诊断.材料和方法对52例垂体卒中患者行常规TSE序列/Gd-DT-PA MRI增强扫描、CT扫描,并与手术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94.2%的垂体卒中发生于垂体巨大腺瘤或大腺瘤,65.4%的病例MRI表现为T1高信号或等、高混杂信号,T2高信号或等、高混杂信号,MRI诊断垂体卒中准确率达100%.结论MRI对于垂体卒中的诊断价值优于CT,MRI平扫即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脊索瘤的CT、MRI表现及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脊索瘤 CT、MRI 图像,对术前诊断错误者进行影像分析及总结。结果术前12例诊断正确,6例误诊。颅底部9例,骶尾部8例,颈椎1例。CT与 MRI显示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12例,不规则形6例;14例边界清楚,4例边界不清。CT见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肿块呈不均匀等密度或稍低密度;9例病灶内或周边见点片状钙化或残存骨质。MRI示病灶呈等稍低T1 WI、高T2 WI信号;CT及 MRI增强后肿块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结论脊索瘤具有一定的CT、MRI特征,CT与 MRI结合对脊索瘤的定位、定量、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