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总结经自然腔道腔镜下行直肠癌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最佳护理模式。方法对经自然腔道腔镜下行直肠癌切除术的9例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手术,术后住院6~10 d痊愈出院,无大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科学周到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手术取得成功、预后良好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比较经自然腔道取出肿物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6月—2009年6月46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46例直肠根治术分为经自然腔道取出肿物的腹腔镜手术组(n=16)及开腹手术组(n=30)。对两组手术的安全性、根治性及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直肠肿瘤直径、切缘、肿瘤分期与清扫淋巴结数目相仿。腹腔镜手术组手术时间长,住院时间短,与传统开腹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经自然腔道取出肿物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科16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实施充分的术前准备、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生命体征的监测及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结果:16例患者均取得满意效果,无1例出现手术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认真做好术前、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基础,同时对患者术后康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孙明霞 《现代护理》2006,12(7):622-623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12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并发症护理、心理护理、术前胃肠道及皮肤准备,术后患者回病房进行病情观察,术后活动指导,CO2气腹的护理,出院指导等围手术期护理。结果本组12例结、直肠癌患者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患者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可预防并发症发生。减轻术后不适,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6.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手术治疗是根治直肠癌的最有效方法。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技术已经为广大胃肠外科医生、特别是结直肠外科医生所接受,并在他们的外科理念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进食早、肺部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它要求术者具有丰富的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经验、护士具有熟练的腹腔镜手术护理技术,医护合作处理。作者对本院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45例患者在围术期进行优质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56例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和32例传统开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6例患者实施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治疗并在围手术期通过科学的护理,与传统开腹手术组相比,出血量少,切口疼痛程度轻,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0.01),大便失禁等并发症明显减少(p<0.05).结论 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具有出血少、疼痛程度轻、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术前充分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科学护理及给予肛门括约肌功能锻炼等是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尽快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随着腹腔镜技术在外科应用范围的拓展和应用比例的提高,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的不断增多,该技术具有不开腹、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疼痛轻不易出现术后并发症,缩短了住院时间,腹部不留蚯蚓状瘢痕等优点,但是,由于手术的复杂性,术前、术后的护理对于预防手术失败及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我科2005年1月~2006年6月针对外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护理要点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护理操作程序,对患者进行护理获成功,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69例,其中男41例,女28例。年龄33~85岁(平均61.4岁)。均为直肠癌患者。…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护理效果。方法:2002年5月~2006年6月23例患者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与同期35例开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对照,观察指标包括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术后肠功能平均恢复时间等。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其护理模式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12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并发症护理、心理护理、术前胃肠道及皮肤准备,术后患者回病房进行病情观察,术后活动指导,CO2气腹的护理,出院指导等围手术期护理.结果本组12例结、直肠癌患者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患者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可预防并发症发生,减轻术后不适,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首次报道并介绍应用单孔腹腔镜完全经肛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治疗直肠癌—一种完全意义上的经自然腔道的外科手术(Pure-NOTES)。方法经术前评估选择一位适合行经肛手术的直肠癌患者,在PPH扩肛器下于肿瘤远端荷包缝合直肠,横断全层直肠壁,将三通道套管植入横断面,注气人造术腔,用单孔腹腔镜技术,按照TME原则向上分离全直肠系膜,在直肠子宫襞处切开造气腹,分离乙状结肠及其系膜,结扎切断肠系膜下血管,分离足够长的乙状结肠,取下PPH扩肛器和三通道套管,经肛门将直肠和乙状结肠拖出,切断乙状结肠并用吻合器将直肠和乙状结肠端端吻合。结果手术时间300min,直肠系膜完整切除并检出12个淋巴结,其中1个淋巴结阳性,直肠远端切缘及其系膜环切缘阴性,最后病理分期pT3N1M0,术后患者恢复顺利,第2天开始肠内营养,未发生吻合口漏和感染,第7天后排便功能接近正常。结论完全的经自然腔道手术—完全经肛单孔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1998-2003年,笔者对55例直肠癌根治后患者采用三段营养疗法,患者恢复良好。现将护理方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直肠癌是我国十大恶性肿瘤病之一,其中30%~60%的病人需要进行暂时性或永久性腹壁肠造口手术,因此,对直肠癌根治术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显得极为重要。我院自2005年9月~2008年9月共收治直肠癌患者50例,经采用直肠癌根治术,治疗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2001年9月~2004年7月,我科共进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135例,结合患实际情况,给予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60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就诊时约有60%~70%的结直肠癌病人可施行结直肠癌根治术。20世纪90年代初Jacobs等首先进行了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研究文献表明,腹腔镜下结直肠癌切除术与开腹手术治疗结直肠癌在根治效果、生存率、复发率及淋巴结清扫等多项指标方面均无明显差异。2005年1月-2008年5月我科共施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60例,手术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直肠癌是指从齿状线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之间的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直肠癌因其位置深入盆腔,解剖关系复杂,手术不易彻底,术后复发率高.直肠癌早期出现大便变细、带血和黏液,有时在粪便中可见到脱落的肿瘤组织,但这时往往已不是早期.排便习惯改变是直肠癌最早出现也是最常见的症状.  相似文献   

19.
经肛内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治疗直肠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首次报道并介绍经肛内镜对1例合并左侧游走肾的男性直肠癌患者实施全直肠系膜切除(TME)的NOTES手术方法。方法新辅助化疗后施行NOTES手术,手术分两组:腹组经腹腹腔镜辅助分离直肠上端和乙状结肠及其系膜以及肠系膜下血管,肛组游离直肠系膜,术者在PPH肛门镜下横断直肠壁后先完成腹组以上操作,再进行肛组操作,通过自制的腰形直肠镜按照TME原则向上分离直肠系膜直至从骶前间隙进入腹腔,盆底腹膜前部的分离经前腹壁腹腔镜下进行,经肛门直肠镜将直肠和乙状结肠拖出,切断乙状结肠并用吻合器将直肠和乙状结肠吻合。结果手术时间290 min,直肠系膜完整切除并检出25个淋巴结,其中5个直肠下部系膜淋巴结阳性,直肠及其系膜的远切缘阴性,最后病理分期pT3N2,术后患者恢复顺利,第2天开始肠内营养,第5天和第8天分别开始半流质饮食和普通饮食,未发生吻合口漏和感染,第7天后排便功能接近正常。结论自然腔道手术经肛内镜全直肠系膜切除可行而安全,腹腔镜辅助有利于克服精囊腺和游走肾造成的分离困难。  相似文献   

20.
肖雪春 《全科护理》2013,11(2):145-146
对16例直肠癌病人在腹腔镜下行直肠癌根治术并给予有效的护理,即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检查准备、饮食指导、肠道准备、皮肤准备,术后从病情观察、各管道、饮食、体位、功能锻炼、疼痛、造口等方面给予护理与指导,结果16例病人手术过程顺利,无中转进腹,术中、术后未发生一例因护理操作不当所致的并发症,病人术后恢复满意,生活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