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目的评估后路颈椎板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节段不稳的疗效。方法对15例多节段颈椎病伴节段不稳的患者行后路颈椎板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分析手术前后JOA评分、轴性症状VAS评分、颈椎前凸角、颈椎曲度指数、脊髓向后漂移距离。结果 1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52个月。至末次随访,患者JOA评分、VAS评分、颈椎前凸角、颈椎曲度指数、脊髓向后漂移距离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例术后切口感染,1例术后C5神经根麻痹,无脑脊液漏及内置物断裂发生。结论后路颈椎板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节段不稳能够改善神经功能,减少轴性症状发生,恢复颈椎生理性前凸。  相似文献   

2.
骨科:脊柱     
侧块钉固定治疗齿突骨折并寰枢关节脱位;经枢椎椎弓根内固定钉道轨迹的术前三维CT重建;四点内固定技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重建钛板枢椎椎弓根螺钉及颗粒状植骨枕颈融合术;一期前后路联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骨折脱位  相似文献   

3.
单开门加侧块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颈后路单开门加侧块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椎不稳的临床疗效、侧块钢板固定的特点、必要性以及手术要点。方法2000年2月至2002年2月采用颈后路单开门加侧块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椎不稳22例,单节段不稳15例,双节段不稳6例,三节段不稳1例。结果本组22例随访6月-1年,术后优良率达90.9%,无1例出现内固定松动、椎动脉损伤、颈神经损伤及颈髓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单开门加侧块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椎不稳具有入路安全、经椎管减压彻底同时又可增强颈椎稳定性等特点,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椎不稳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寰枢关节脱位是上颈椎不稳类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治疗寰枢关节脱位常采用后路寰枢椎短节段固定融合术,包括Gallie、Brooks钢丝、椎板夹及寰枢椎侧块关节螺钉等。这些术式虽保留了寰枕关节和颈椎其他节段的功能,但容易发生内固定断裂、松动及植骨不融合等并发症。生物力学研究表明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较其他后路固定技术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和矫形能力。  相似文献   

5.
颈椎病合并下颈椎不稳的外科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颈椎病合并下颈椎不稳的临床诊断、术式选择及手术疗效。方法 对手术治疗的32例颈椎病合并下颈椎不稳,分别摄术前及术后随访之颈椎正侧位、伸屈侧位X线片及颈椎MR检查。32例均经前路行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以颈椎不稳节段与颈椎主要退变节段重合,并行减压内固定患者为A组,共7例;对25例颈椎不稳与颈椎病节段不重合,以其中仅处理颈椎病节段9例为B组;在处理颈椎病节段同时处理颈椎不稳节段16例为C组。以“40分”评分法分别对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情况予以评价,对数据分别行组间均值t检验及组内配对t检验。结果 经12~36个月随访(平均25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平均改善率61.2%。A、B、C组间均值t检验: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各组内配对t检验,术前、术后随访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颈椎病合并下颈椎不稳的患者中,不稳节段与主要退变节段关系密切但往往并不重合。通过颈前路手术,在处理颈椎病节段同时处理相邻颈椎不稳节段,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后路椎弓根钉或侧块螺钉-棒内固定治疗颈椎创伤性不稳临床效果。方法对30例创伤性颈椎不稳患者行后路椎弓根钉或侧块螺钉-棒内固定,椎板或小关节间植骨。结果术后颈部症状完全消失,受损颈髓神经功能明显改善。30例均获随访,时间3~52(10±3.2)个月,未发生并发症。颈椎复位良好,序列稳定;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植骨块移位;骨折愈合好,植骨渐进融合。颈椎伸屈角度105°±10.5°,侧屈角度80°±7.2°,轴向旋转功能96°±9.3°。结论颈椎创伤性不稳采用经后路椎弓根钉或侧块螺钉-棒内固定治疗能够达到良好的稳定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改良Brooks技术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对健康青年男性进行上颈椎(枕骨底~C3)CT薄层扫描,建立健康上颈椎有限元模型,再构建齿突Ⅱ型骨折伴寰枢椎不稳模型,并在该模型中模拟改良Brooks技术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分析前屈、后伸、侧曲及旋转工况下上颈椎各节段的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外科治疗的指征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06年4月颈性眩晕患者100例,均经颈椎动力位及MRI检查。其中颈椎不稳21例:1个节段不稳5例,2个节段不稳10例,3个节段不稳6例;颈椎不稳主要发生于C4,5、C5,6节段;21例患者中MRI显示共43个不稳节段,其中32个节段合并颈椎间盘退变突出、硬膜囊出现压迹。本组21例患者均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结果21例均获随访,时间为12~39个月,术后12例眩晕获得缓解,5例有改善,4例眩晕改善不显著。手术治疗优良率为80%。结论颈椎不稳合并硬膜囊受压可以作为颈性眩晕的手术指征;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有较高的优良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并四肢瘫痪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1例颈椎骨折并四肢瘫痪的患者施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及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术后定期X线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率以及有无内置物并发症,以Frankle分级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0例获得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19.3个月.20例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损伤节段稳定,植骨愈合良好,无内置物并发症,脊髓功能平均提高1.75级.结论: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并四肢瘫痪,能使损伤节段获得稳定性,方便护理和功能锻炼,辅以其他措施则能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椎弓根内固定联合结构植骨融合或单纯多节段椎管开窗减压手术治疗中老年退变性腰椎小稳症代偿性再稳定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2004年2月-2008年7月,对腰椎不稳再稳定治疗57例.根据手术治疗方案随机分为:内固定组和多节段开窗减压组.分别采用椎'弓根内固定联合360°结构植骨融合及单纯多节段手术椎管减压治疗中老年退变性腰椎再稳定.全组平均年龄55.3 (50-65)岁所选样本出现不稳在如下节段:L2,3腰椎者,L3,4腰椎者,T4.5腰椎者,L5S1,腰骸椎者.全部患者有腰痛或伴有下肢痛,长期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结果)本组平均随访41个月( 27-50个月),疼痛缓解,功能改善无内固定物折断,无神经损伤,无感染.椎间植骨融合率100%.植骨愈合时间平均14周.椎间隙高度恢复,融合节段稳定,开窗减压组未出现进一步腰椎不稳症状.按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法进行评定,术前(JOA)评分平均3.32分,术后平均13.46分,症状体征改善率87%.[结论]椎弓根内固定加椎体间与后外侧联合结构植骨融合治疗对腰椎不稳代偿性再稳定患者治疗效果明显.单纯多节段椎管开窗减压手术治疗腰椎不稳后机体自身代偿性再稳定的患者治疗同样取得较好疗效.丘述两种方法可有效的维持脊柱三柱的稳定性,能够解除患者临床症状,对于腰椎不稳代偿性再稳定治疗均能达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