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婴儿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后早期防治各种并发症的措施。方法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手术矫治婴儿VSD194例,男108例,女86例;年龄58d-12个月,其中6个月以下者72例;体质量2.8~8.5kg,其中3~5kg81例。超声心动图提示VSD直径5.0—16mm,平均(9.1±3.4)mm。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VSD修补手术。术后早期加强处理,防治肺部感染、肺动脉高压、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结果全组无死亡。术后早期房室传导阻滞5例,肺部感染17例,肺不张8例,经积极治疗后愈;无肺动脉高压危象或心力衰竭发生。全组随访2—24个月,无特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后早期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是治疗婴儿VSD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婴儿室间隔缺损(VSD)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的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2007年1月~10月共收治婴儿VSD伴重度PH 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3~11月,平均(7.0±2.9)月,体重3.9~8.0kg,平均(6.5±1.2)kg.所有患儿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结果:本组术后无死亡.术后并发症9例.其中低心排2例,心律失常2例,肺不张2例,肺部感染2例,二重感染1例.术后1月复查彩超,除4例有轻度PH,其余肺动脉压均恢复正常.所有志儿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精心的术前准备、术中减少体外循环损害、术后加强呼吸道管理、适宜的血流动力学支持和适当机械通气是婴儿VSD合并重度PH患儿成功治疗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提高婴儿室间隔缺损(VSD)外科治疗成功率的措施.方法 2006年1月-2007年1月,外科治疗婴儿VSD共98例,年龄58d~12个月,体重2.8~8.5 kg.超声心动图提示VSD直径5.0~16 mm,平均(9.1±3.4)mm.术前予充分控制感染、改善营养状况、降低肺动脉压力以及改善心功能不全等治疗.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VSD修补手术.术后加强处理肺动脉高压、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结果 全组术后无死亡;主动脉阻断时间(25±11)min,体外循环时间(54±19)min,手术时间(150±32)min.随访2~13个月,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提高手术技巧和加强围术期处理是治疗婴儿VSD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1岁以下小婴儿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肺动脉高压(PH)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1985年~1997年手术治疗1岁以下小婴儿VSD 30例,术前给予强心、血管扩张药,极化液等准备1~2周.均在中低温或深低温体外循环下行VSD修补.术后常规进行监护并给予过度通气机械呼吸,使二氧化碳分压(PCO2)保持在4 kPa左右,适当应用镇静剂、强心、利尿、血管扩张剂,正性肌力药等,防止肺高压危象发生.结果死亡2例(6.6%).术后随访3个月~11年,除1例有Ⅱ/6收缩期杂音外,余生活、学习正常.结论强调早期手术治疗,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肺动脉高压(PH)外科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32例VSD合并PH的婴幼儿,在中低温下行VSD修补术,术前给予患儿间断或持续吸氧,术中加强麻醉及体外循环管理,术后合理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同时加强呼吸道管理,术后应给予强力抗生素控制感染,并适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结果 32例VSD合并PH婴幼儿术后因肺部感染、呼吸循环衰竭死亡1例,余肺不张2例,肺炎3例,低心排2例,胸腔积液1例,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随访6~12个月,患儿生长发育明显改善,无远期并发症及死亡。结论全面的围手术期处理是VSD合并PH患儿治疗效果的重要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6.
小婴儿室间隔缺损的早期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 6个月以内婴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1994年 6月至 2 0 0 3年12月手术治疗 69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婴儿 ,其中男 3 7例 ,女 3 2例 ;年龄 45d~ 6月 ,平均 ( 5 .2 9±1.2 2 )月 ;体重 3~ 8kg ,平均 ( 6.5± 1.3 6)kg。室间隔缺损均为单发 ,膜周缺损 3 2例 ,嵴下膜周融合型 2 3例 ,干下缺损 14例 ,其中 2 1例合并房间隔缺损 (ASD) ,13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PDA)。所有患儿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Ⅰ期根治术。结果 术后早期 ( 3 0d)死亡 2例 (病死率 2 .90 % )。发生并发症 2 1例 ,肺不张 9例 ,心律失常 6例 ,肺部感染 5例 ,二次开胸止血 1例 ,低心排 2例 ,经治疗痊愈出院。结论 巨大室间隔缺损、反复肺炎、顽固心衰和肺动脉高压婴儿应尽早手术根治。术前注意纠正免疫球蛋白及心肌酶异常 ,增加心脏储备 ,术后注意呼吸道管理、出入量控制、防治肺动脉高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1岁以内患儿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肺动脉高压(PH)的手术治疗效果,并分析影响手术治疗效果的因素,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自1999年2月~2004年11月我院356例1岁以内VSD伴PH患儿均于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经胸骨正中切口行VSD修补术。根据彩色超声心动图估测的肺动脉压力分三度:30mmHg≤SPAP〈50mmHg为轻度;50mmHg≤SPAP〈70mmHg为中度;SPAP≥70mmHg为重度,其中轻度151例,中度134例,重度71例(双向分流10例,均以左一右分流为主);年龄1~6个月134例,6~12个月222例;体重≤5kg48例,〉5kg208例。结果年龄1~6个月死亡5例(3.75%),6~12个月死亡3例(1.4%)、体重≤5kg死亡3例(6.2%),〉5kg死亡5例(2.4%);轻度pH患儿死亡1例(0.7%),中度pH患儿死亡2例(1.5%),重度pH患儿死亡5例(7%),、舍并严重低心排者4例,其中3例死于围术期.1例自动出院;术后发生肺高压危象者3例,均治愈;合并肾功能衰竭者3例,其中1例通过腹膜透析治愈,2例死亡;合并肺不张行再次气管插管2例均治愈;因术中腔静脉引流不畅造成多脏器水肿而死亡1例手术病死率与pH程度、年龄、体重、合并症等呈明显相关.结论手术成功的关键是选择最佳手术时机、术中加强心肌保护、术中引流通畅以及正确的术后处理,术前、术后适当控制肺动脉压力及超滤亦可减轻心脏负担,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笔者所在医院小于6个月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2005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共施行小于6个月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531例;其中男268例,女263例;年龄22 d至6个月,平均(4.0±2.2)个月;体重2.1~8.0 kg,平均(4.7±2.4)kg。病种包括室间隔缺损(VSD)352例、房间隔缺损(ASD)23例、肺动脉瓣狭窄(PS)4例、动脉导管未闭(PDA)20例、法洛四联症(TOF)18例、右心室双出口(DORV)5例、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7例、完全性房室通道(CAVCD)5例、部分性房室通道(PAVCD)4例、肺动脉闭锁(PA)2例、VSD+ASD 48例、VSD+PDA 17例、VSD+ASD+PDA 6例、二尖瓣关闭不全(MR)+VSD 7例、ASD+PS 5例、ASD+PDA 5例、主动脉缩窄(Co A)+VSD 3例。结果手术死亡15例(2.83%)。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4例,肺部感染19例,右肺不张4例,右侧气胸1例,喉头水肿9例,细菌性心内膜炎1例,切口液化5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二次开胸止血4例。术后6~12个月门诊随访462例(87.2%),发现VSD残余漏6例,右下肺不张2例,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2例,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1例。结论开展小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应结合自身的技术设备条件选择病种,把握好手术时机和手术指征,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婴儿法洛四联症的一期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婴儿法洛四联症的一期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20例婴儿法洛四联症患儿,占同期141例法洛四联症患者的14 18%,男13例,女7例,年龄3~12个月,平均(9. 2±2 .8)个月,体重3. 5~10 kg,平均(8. 2±1 .3) kg,均行一期手术治疗。结果 手术死亡1例,病死率5%;发生并发症4例。手术成功19例,术后随访3~18个月,疗效满意。结论 婴儿法洛四联症一期根治手术是可行的,早期手术矫治对患儿的整体发育有利,良好的体外循环心肌保护对婴儿法洛四联症的疗效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10kg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45例10kg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儿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Ⅰ期矫治术。结果本组术后无死亡病例,术后并发肺炎12例,心律紊乱2例,切口感染3例,右室流出道血栓1例,术后早期复查彩超,无残余分流,心功能及瓣膜关闭均正常,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随访2个月~1年,无其他并发症和死亡,均生长发育良好,心功能Ⅰ级。结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低体质量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应尽早手术根治,术中减轻体外循环损伤及注重脏器功能保护,术后加强呼吸道的管理、预防低心排和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是降低并发症减少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婴幼儿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围术期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伴肺动脉高压(PH)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自1996年1月-2003年8月,47例SVD伴PH婴幼儿应用浅低温体外循环、温血心肌停搏液连续灌注及间断褥式缝合法进行VSD修补术。围术期进行综合性降肺动脉压的处理,注意心肌保护,合理使用呼吸机及供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正确应用强心剂、利尿剂、镇静剂及广谱抗生素。结果:2例(4.3%)患儿术后分别死于呼吸功能衰竭及肺动脉高压危象,2例(4.3%)患儿术后分别并发右心功能不全及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治愈出院。随访36例,恢复良好。结论:VSD伴PH婴幼儿围术期注意维护心肺功能,合理应用肺血管扩张药物,手术安全性提高、死亡率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儿童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肺动脉高压(PH)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以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 315例VSD合并PH患儿接受了心内直视手术,占同期VSD手术总数的31.1%,其中轻度123例,中度95例,重度97例。结果 围术期死亡4例(4.44%),远期死亡2例(0.63%)。年龄≤1岁、体重≤7公斤患儿病死率分别为14.29%和14.71%。年龄>3岁、体重>10公斤者则分别为3.08%和2.61%;97例重度PH患儿围术期死亡8例(8.25%),远期死亡2例(2.06%);手术病死率与PH程度、年龄、体重、主动脉/肺动脉直径比等呈明显相关。结论 手术成功的关键是选择最佳手术时机、术中避免右室切口、保护术后心功能和术后PH的适当处理,同时加强科普科普宣传教育有其特别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心间隔缺损并双向分流患儿的围术期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提高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成活率。方法 随机选择 32例拟行手术治疗的心间隔缺损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双向分流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年龄 4个月~ 12岁 ,平均 4 3岁 ,体重 4 5~ 2 7kg ,平均 9 6kg,≤2岁者 18例 ,>2岁者 14例 ;单纯室间隔缺损 16例 ,室间隔 +房间隔缺损 5例 ,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7例 ,室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3例 ,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 1例。术前采用合适的药物治疗 ,控制肺动脉压达满意水平 10~ 15d ,术后坚持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延长呼吸机辅助时间 ,以维持适宜的血气指标在满意的水平。结果 本组 32例 ,治愈 2 9例 ,术后并发肺高压危象 9例 ,右心功能衰竭 3例 ,频发室性早搏 3例 ,低心输出量综合征 4例 ,共死亡 3例。结论 对心间隔缺损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双向分流者的围术期综合治疗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苏瑛  刘桂英  李佳 《中国医药》2013,8(3):302-304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急诊病例临床特点、抢救治疗方法及转归。方法对2011年1—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儿科急诊就诊的11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总结分析,包括急诊的症状、体征、治疗方法和转归。结果以感染为急诊症状患儿78例,缺氧发作10例,心力衰竭9例,以其他症状就诊13例。死亡6例,其中4例以心跳、呼吸停止为急症首发症状,另2例分别以咯血、惊厥为急诊首发症状。急诊明确感染患儿给予阿奇霉素、头孢菌素类药物抗感染,高热患儿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赖氨匹林降温。对于喘憋、咳痰患儿给予吸氧和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治疗。惊厥患儿急诊予吸氧、镇静。心力衰竭患儿均予吸氧、镇静、静脉使用利尿剂,4例(完全心内膜垫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1例,室间隔缺损1例,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2例)加用米力农0.25—0.5μg/(kg·min)静脉滴注,维持4—6h,病情平稳后收住院。9例缺氧发作患儿经吸氧、10%水合氯醛灌肠治疗后缺氧发作缓解,另1例(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吸氧、10%水合氯醛灌肠治疗无效,先后予5%NaHCO。纠正酸中毒,前列地尔[5ng/(kg·min)泵入],症状缓解。4例心跳、呼吸停止患儿,立即予心肺复苏及相关药物,3例肺动脉高压并发咯血的患儿加用波生坦治疗。104例患儿急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6例死亡。结论伴发感染是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急诊就诊最常见的原因;伴发喘憋者异丙托溴铵雾化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心力衰竭的患儿可应用米力农,肺动脉压高致缺氧发作不缓解,应用前列地尔可以有效缓解。  相似文献   

15.
赵安国 《中国医药指南》2009,7(13):10-11,60
目的探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特点。方法2000年3月至2008年3月,重庆市铜梁县人民医院共收治75岁以上[75~91岁,平均(79.9±9.8)岁]的髋部骨折患者169例。其中有全身性伴发疾病157例,包括糖尿病2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9例,心律失常26例,高血压病38例,脑血管疾患6例,慢性肺部感染26例。169例行内固定和人工关节置换术,随访10~30个月。结果优良率为98.52%,95.3%患者自述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出现并发症8例,经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对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术前只要认真处理伴发疾病和合并症,一般均能平稳渡过围手术期,并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成功介入封堵治疗的室间隔缺损(VSD )在封堵前后即刻、随访期肺动脉压力的变化规律。方法650例成功施行介入治疗的VSD患者,经导管测定术前及封堵后即刻肺动脉压力,并于介入术前当日、术后3d、1、3、6个月分别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肺动脉压力并进行对比。结果肺动脉收缩压(PASP)和肺动脉平均压(PAMP)超声和心导管测值均显著正相关:(1)正常肺动脉压力组:PASP和PAM P在封堵即刻后及随访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轻度肺高压组:PASP在封堵即刻后无明显变化,6个月时与封堵前后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PAMP在封堵即刻后升高,术后1个月及6个月与封堵后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3)中度肺高压组:PASP及PAMP在封堵即刻后均显著降低(P<0.05),两者在术后3 d 及随访中与封堵前比较进行性降低(P<0.05);PASP在术后1、3、6个月较封堵后降低(P<0.05)。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能明显降低VSD合并轻、中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动脉压力,近、中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伴胆囊结石患者一期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对11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伴胆囊结石的患者作了脾切除加断流手术,并一期完成胆囊结石的处理(胆囊切除9例,胆囊次全切除2例)。结果 均顺利地度过麻醉及手术期,术后低蛋白血症及腹水5例,轻度肝性脑病、脾窝积液、应激性溃疡各1例,均应相应治疗后康复出院,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14天。结论 术前正确评价肝功能、手术中精细操作及加强围手术期的观察是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和手术处理的经验。方法总结我院1996-05~2000-12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29例,除早期1例采取分期手术外,其余均同期手术矫治。结果主动脉阻断时间为24~155min,1例术中死亡。结论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应当考虑同期手术,同期手术并不增加病死率,但应加强术前诊断、术中探查和术后处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术前应用前列地尔的意义。方法 56例CHD合并PH的患儿,术前予前列地尔100μg加入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静脉微量泵泵入,0.02~0.05μg·kg~(-1)·min~(-1),每日持续用药8~10h,连续用药14~18d。对比分析用药前后的平均肺动脉压(mPAP)、平均体动脉压(mSAP)、周围动脉血氧分压(PaO_2)、血氧饱和度(SaO_2)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观察患儿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前列地尔治疗后,CHD合并重度PH患儿mPAP显著降低(P<0.01),而LVEF、SaO_2及PaO_2均不同程度提高(P<0.05),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术前用前列地尔治疗后可明显改善CHD合并重度PH患儿的心、肺功能,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