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皮球囊成形术治疗肺动脉瓣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8~19岁,平均11.7岁,均行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治疗。结果:肺动脉至右心室平均收缩压差由术前9.1kPa降至术后3.6kPa。结论: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是治疗肺动脉瓣狭窄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报告8例经皮穿刺球囊肺动脉瓣扩张成形术(PBPV)的结果。本组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5~26岁。7倒用单球囊、1例双球囊扩张。肺动脉瓣口直径由8.4±2.2扩张至16.4±1.5mm,右室收缩压由16.9±5.3下降至9.1±3.8kPa,右室-肺动脉压差由14.9±5.1降至6.6±3.9kPa;心排血指数由3.2±0.3增加至5.1±0.7L/min·m~(-2)(P均<0.001)。治疗后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杂音明显减轻。术后4~5天出院。  相似文献   

3.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治疗单纯性肺动脉瓣狭窄3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1995~2001年我院用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治疗单纯性肺动脉瓣狭窄32例的经验。方法 本院住院患者32例,单纯性肺动脉瓣狭窄采用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治疗。结果 本组32例右室收缩压:术前(93.5±28.5)mmHg,术后(42±9.0)mmHg;跨肺动脉瓣压力阶差:术前(76±30)mnHg,术后(24.5±8.5)mmHg;术后跨肺动脉瓣压力阶差<25mmHg达90.6%。结论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治疗单纯性肺动脉瓣狭窄是安全有效的,病例和手术方法的选择,精确测定肺动脉瓣直径和选择大小合适的球囊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经皮肺动脉瓣成形术 (PBPV)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单纯肺动脉瓣狭窄 (PS)或合并肺动脉瓣狭窄的疗效。方法 选自 1997年 5月至 2 0 0 3年 6月我科经PBPV治疗 2 7例单纯肺动脉瓣狭窄 ,1例法洛三联症 ,1例Ebstein畸形合并肺动脉瓣狭窄。术中经右心导管测得肺动脉右心室收缩压差 (PPG) :平均PPG为 (77.6± 2 4 .8mmHg) ,其中轻度狭窄(2 0mmHg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治疗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PS)的临床疗效.方法 总结近11年经临床、心电图、X线及超声心动图证实为单纯PS 48例.行瓣膜扩张术前先确定PS的类型和测量瓣环大小,球囊直径选择比瓣环径线大20% ~ 40%,扩张后即刻测肺动脉与右心室跨瓣压差(△P),观察比较PBPV后肺动脉瓣开放、射流及肺动脉瓣、右房室瓣反流情况.结果 48例患者中38例采用单球囊,10例双球囊扩张,均扩张成功,无任何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BPV是治疗单纯PS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无严重并发症,已成为治疗PS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导管封堵器先天性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过程中缺损缘对封堵疗效的影响。方法 5 8例患者中男16例,女4 4例,年龄6~6 0 (平均2 9±14 )岁。术前经临床体检、X线胸片、多普勒与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先天性房间隔继发孔缺损。患者中包括双孔型缺损2例,合并明显肺动脉瓣狭窄及重症肺动脉高压者各1例。经胸超声心动图房间隔缺损直径5~36 ,平均(2 2 .2 9±7.0 6 )mm。另有2 5例加作了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平均缺损直径(2 2 .36±7.2 )mm。术前超声检测示房间隔缺损缘>5mm者2 2例(39% ) ;余36例患者缺损缘<5mm ,其中前缘短小或缺如者34例,后缘短小(3mm)1例,前缘短小(2mm)合并下缘缺如者1例。结果 除1例前缘短小同时合并下缘缺如者外,余5 7例封堵均获成功。应用封堵器直径8~4 2 (平均2 8.6 6±7.14 )mm。2例患者术后即刻心房水平有微量残余分流(2~4cm2 ) ,分别于术后1周和3月超声复查时消失。术后半年随访的34例患者右房、右室较术前均有显著缩小。1例合并肺动脉瓣狭窄的房缺患者经Inoue球囊对肺动脉瓣进行扩张后置入2 6mm封堵器。1例37岁女性患者曾在外院诊断为艾森曼格综合征;术前超声于房间隔中部可见以右向左为主的双向分流,但动脉血氧饱和度仍可达95 % ;术前主动脉压12 0 71mmHg ,肺动脉压  相似文献   

7.
作者报告应用球囊瓣膜成形术治疗9例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的经验。使用球囊直径8~25mm,长3或5cm的聚乙烯9F球囊导管。术时从小到大使用不同球囊直径的导管,经股动脉送入,使不透X线的球囊标志位于钙化的主动脉瓣两侧,然后充盈扩张。术前术后测压力、心排血量以判定效果。大多数病人进行3次以上扩张,每次持续5~8秒。作者见到,该组病例最大主动脉瓣压术前为68±8mmHg,术后降至35±5mmHg,平均主动脉瓣压差自57±7mmHg降至30±5mmHg,心排血量自3.4±0.2L/分增至4.1±0.3L/分,主动脉瓣口面积自0.42±0.04cm~2增至0.81±0.06cm~2。多数病例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善可同主动脉瓣人工瓣膜置换  相似文献   

8.
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治疗肺动脉瓣狭窄16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对肺动脉瓣狭窄的治疗效果。临床资料 我院自1998年9月~2 0 0 4年7月共完成16例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女8例,男8例,年龄2~5 8岁,单纯PS9例,合并房缺1例,术前经病史、体格检查、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确诊。其中术前经多普勒超声估测跨瓣压差。方法 经皮Seldinger穿刺右股静脉成功后,常规行右心导管检查,测跨瓣压差。用6F猪尾巴导管行右室造影:测量肺动脉瓣环直径来选择球囊大小。前7例用J型钢丝经右心导管送至左上或下肺动脉远端,后9例用左房钢丝盘在扩张的肺动脉内。用扩张管扩张皮下及股静脉,前14例用Inoue左房室瓣球囊,后2例用自制肺动脉瓣球囊,参照造影影像定位,将球囊前囊打起,后撤至肺动脉瓣口上,将后囊打起,腰部消失反复扩张2~3次,听诊杂音,撤出左房钢丝,用球囊连续测压,测术后跨瓣压,再次右室造影(取左侧位)。结果 16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前跨瓣压差2 5~110mmHg,术后跨瓣压12~4 2mmHg ,术前多普勒超声估测跨瓣压差2 4~112mmHg,术后估测跨瓣压差15~4 0mmHg ,其中以重度狭窄者扩张效果最好,有1例术后跨瓣压差为0。但重度狭窄...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总结危重肺动脉瓣狭窄(CPS)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接受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治疗的36例CPS患儿临床资料。患儿中位年龄12(3.00,27.00) d,中位体重3.45(3.03,3.77) kg,平均血氧饱和度(SpO2)为(81.28±7.91)%。 结果 所有患儿PBPV手术均获成功。术后即刻平均跨肺动脉瓣压差(TVPG)由术前(88.14±15.81) mmHg(1 mmHg=0.133 kPa)降至(35.53±9.51) mmHg(P<0.05),平均右心室收缩压由术前(90.08±18.18) mmHg降至(52.69±17.32) mmHg(P<0.01),平均SpO2由术前(81.28±7.91)%升至(92.89±3.9)%(P<0.05)。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术后随访6个月至4年,术后3个月平均TVPG进一步下降,术后1年趋于稳定,5例于术后平均6.2(5~7)个月接受二次PBPV,其中1例二次PBPV术后接受外科肺动脉瓣膜切开术,再狭窄发生率为14.3%。术后1年,右心室前壁厚度(RVAW)均值由术前(4.35±0.64) mm降至(3.24±0.43) mm(P<0.05);右心室内径(RVD)/左心室内径(LVD)比值由术前0.61±0.16下降至0.51±0.08(P<0.05)。随访期间,患儿右心室结构较术前明显恢复,无中-重度肺动脉瓣反流。结论 PBPV治疗CPS效果确切,可实现早期心脏形态学转归,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食管良性狭窄介入治疗方法探讨和再狭窄原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目的:探讨食管良性狭窄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并分析发生食管再狭窄的主要原因。对象与方法:50例食管良性狭窄病人,其中35例采用X线下不同型号球囊导管扩张治疗。另15例在X线下置入食管内支架。所有病人治疗前皆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结果:35例食管良性狭窄共进行67次球囊扩张,平均1.9次。摄食能力术前后分级和术后症状复发时分别为1.43±0.80级.4.88±0.83级和1.71±0.82级。食管最狭窄处直径术前后和症状复发时分别为4.02±2.09mm.9.86±2.98mm和4.52±1.95mm。症状缓解1~12月,平均3.14±2.37个月。15例食管良性狭窄支架置入术技术成功率100%。支架置入前后摄食能力分级为0.8±0.84级和3.8±0.45级,食管管腔内径术前后为3.6±1.34mm.18.4±0.89mm。术后随访10天~30月,平均10.5个月。发生再狭窄3例。结论:食管狭窄介入治疗是提高食管良性狭窄治疗短期疗效的首选方法。食管再狭窄主要是肉芽组织增生所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新型覆膜Cheatham-Platinum(CP)支架置入治疗青少年或成人主动脉缩窄(CoA)的近期疗效。方法2005年8月至2006年6月,共完成8例CoA覆膜CP支架置入术。根据CT和DSA检查选择支架的型号及球囊的大小;经股动脉穿刺送入装载有支架的球囊导管,准确定位后充盈内外球囊,扩张覆膜支架。术后应用血管闭合器缝合局部穿刺点。结果覆膜CP支架均顺利置入。跨缩窄段平均收缩压差明显下降,术前为(63.8±17.6)mm Hg(1mm Hg=0.133kPa),除1例由术前77mm Hg降至35mm Hg外,余者均降至5mm Hg以下,主动脉最窄处直径由术前(4.8±1.4)mm增加至(18.0±2.6)mm。除1例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外,余者上下肢血压均恢复正常。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分流完全消失。随访1~8个月,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超声多普勒或CT增强扫描示缩窄端管径明显改善。结论新型覆膜CP支架置入治疗CoA,近期效果满意,中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13例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12例获得成功。术后二尖瓣开口面积由1.13±0.31cm~2扩大至1.57±0.50cm~2(P<0.05);左房平均压由2.45±0.50kPa降至1.29±0.57kPa(P<0.001);跨二尖瓣压力阶差由1.92±0.60kPa降至0.70±0.46kPa(P<0.001);肺动脉平均压由3.45±0.8lkPa降至2.22±1.35kPa(P<0.05);心排血量由2.95±0.49L/min提高到4.53±0.29L/min(P<0.001)。说明PBMV是一种近期疗效显著、创伤小、毋须开胸的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支架成形术治疗肾动脉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支架成形术治疗肾动脉狭窄临床疗效。方法 本组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 15例 ,肾动脉狭窄病变血管 15支 (13例 ,89% ) ,闭塞病变血管 2支 (11% )并肾功能衰竭。其中 ,双侧肾动脉受累 2例。狭窄病例中 ,治疗前狭窄程度为 6 0 %~ 90 %。共植入支架 16枚。术后观察患者状况及血管造影随访结果。结果 技术成功率 10 0 % ,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访 6~ 15个月 ,显示临床治愈 4例(2 6 % ) ,改善 9例 (6 0 % ) ,无效 2例 (13% ) ,临床总有效率 86 %。收缩压由术前平均 (2 7.12± 3.0 9)kPa降至术后随访平均 (18.6 2± 3.12 )kPa ,舒张压由术前平均 (17.73± 1.92 )kPa降为术后平均 (11.12± 2 .4 3)kPa(P <0 .0 5 )。术后肾功能保持稳定者 9例 (6 0 % ) ,明显好转者 5例 (33% ) ,继续恶化者 1例 (6 % )。造影复查 1例 (6 .7% ) ,于术后 6个月出现支架内再狭窄 (约狭窄 70 % ) ,经支架内球囊扩张后 ,随访 2次血管造影其再狭窄程度稳定在 2 0 %左右。结论 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肾动脉狭窄 ,临床疗效显著 ;闭塞病例支架成形治疗的成功 ,为介入治疗此病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 (PBMV)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巨大左心房患者的疗效。方法 在球囊直径选择、房间隙穿刺定位方法及球囊扩张操作等方面进行了改良。结果  2 0例病人手术全部成功 ,二尖瓣面积由 (0 .79±2 .9) cm2 增至 (1 .82± 0 .2 8) cm2 (P<0 .0 1 ) ,左房平均压由 (3 0 .7± 5 .1 ) mm Hg降至 (1 1 .4± 3 .7) mm Hg(P<0 .0 1 ) ,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PBMV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巨大左心房患者成功率高、疗效较好 ,在 PBMV术操作熟练后 ,对此类患者可作为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嵴内型和肺动脉瓣下型室间隔缺损的经导管封堵治疗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 评价应用国产偏心型室间隔缺损 (VSD)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嵴内型 (IVSD)和肺动脉瓣下型室间隔缺损 (SV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 8例VSD患者 ,其中IVSD 2 2例 ,SVSD 6例。封堵器由 2个圆形盘片和连接腰组成 ,腰部长 2mm ,两侧盘片呈不对称型 ,左心室侧的盘片呈偏心型 ,靠主动脉侧的边缘为 0mm ,与其相对的边缘为 6mm ,右心室的盘片比腰部直径大 4mm。在X线透视和经胸超声引导下 ,经 7~ 10F鞘管通过股静脉途径放置封堵器。结果 左心室造影测量的缺损直径 2~ 12mm ,平均(4 .4 5± 1.93)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 0~ 1mm ,平均 (0 .35± 0 .5 )mm。 2 2例IVSSD患者封堵全部成功 ,6例SVSD中 4例封堵治疗成功 ,1例合并微量主动脉瓣返流。 2例因缺损大而放弃封堵治疗。未发生其他并发症。X线曝光时间 9~ 4 0min ,平均 (14 .1± 5 .2 )min ,操作时间 4 0~ 15 0min ,平均 (5 9.8± 17.8)mm。结论 国产偏心型VSD封堵器可以成功封堵IVSD和部分SVSD ,近期疗效佳 ,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6.
用可折叠的双刃导管切割狭窄的肺动脉瓣,可缓解右室排血的受阻。在多次动物实验,证实其可行性和安全性后,即进行临床应用。3例手术前后的右心室压力分别从85,100和120mmHg降至42,60和90mmHg。最后一例年龄13岁,圆锥部狭窄较重,术后造影显示狭窄口已扩张,但右室压力下降不明显,再用球囊导管作瓣口成形术,右室压力降至48mmHg。  相似文献   

17.
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治疗二尖瓣狭窄67例,63例成功(94%),术后左房平均压由24+8mmHg 降至15+7mmHg(P<0.001);跨瓣压差由21±9mmhg 降至10±8mmhg(P<0.001);左房内径由49±7mmhg 降至43±7mmhg(P<0.001)二尖瓣口面积由1.1cm±0.2cm 增至2.1cm±0.3cm(P<0.001);心输出量由5.7±1.4升/分增至6.3±1.6升/分(P<0.001)。MR 系影响 PTMV 术的效果的重要因素,术中产生 MR 主要决定二尖瓣病理形态结构,与采用球囊类型无关。术后近期及远期疗效稳定。国产球囊可与进口球囊相媲美。  相似文献   

18.
肿瘤所致下腔静脉狭窄及阻塞的介入性开通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肿瘤所致下腔静脉狭窄及阻塞的介入性开通治疗的疗效及术后处理。方法5 3例肿瘤性下腔静脉狭窄病人 ,有完整随访资料。先用导丝通过狭窄段或潜在的缝隙行球囊扩张后 ,置入支架 ,造影并测量下腔静脉压。结果  5 3例中 5 0例开通成功 ,3例因导丝无法通过完全阻塞的下腔静脉而失败。 2例因狭窄段超过 10cm而置入 2个支架 ,其余病人均置入 1个支架。开通后下腔静脉压由术前 (2 8 6 6± 4 0 8)cmH2 O (1cmH2 O =0 0 98kPa)降至 (17 6 5± 4 18)cmH2 O ,经t检验 ,开通前后下腔静脉压变化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t=3 2 6 1,P <0 0 1)。 5 0例置入支架的病例中 48例下腔静脉狭窄或阻塞所致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在 3~ 5d内消失或部分消失。 1例术中发生肺梗死 ,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 ,平均随访 13 5个月 ,46例仍保持通畅。结论 支架置入治疗肿瘤性下腔静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 (PBPV)替代外科手术治疗单纯性肺动脉瓣狭窄(IVPS)的可行性。方法 外科组包括 3 1例IVPS患者 ,PBPV组为同期接受PBPV的 14 6例IVPS患者。比较 2种方法的疗效和费用等情况。结果 PBPV组技术成功率为 10 0 %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外科组3 1例全部手术成功 ,无死亡 ,术后出现中量胸腔积液 2例 ,肺不张 1例 ,气胸 1例 ,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 1例。两组间术前、术后及随访中的肺动脉瓣跨瓣压差 (PG)值无显著性差异 ;两组的平均总费用相似 (P >0 .0 5) ,但西药费外科组显著高于PBPV组 ,器材费PBPV组明显高于外科组 (均P <0 .0 5)。结论 PBPV术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 ,但较外科手术有更好的效价比 ,更易被患者所接受 ,PBPV术可以替代外科手术 ,成为治疗IVPS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经导管闭合房间隔缺损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评价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心房间隔缺损 (ASD)的疗效。方法  11例患者中男 3例 ,女 8例 ,年龄 4~ 46岁 (平均 2 5岁 )。术前经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房间隔缺损直径为 12~ 2 8mm ,平均 (18.5± 6 .1)mm。在透视及经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闭合ASD。结果  11例ASD直径的球囊测量值为 (2 5 .2± 8.3)mm(15~ 36mm) ,选择的封堵器直径为 (2 5 .4± 7.7)mm(15~ 36mm)。 11例封堵器置入均获得成功 ,术中无并发症。 2例术后即刻超声检查显示微量残余分流。术后 1周复查均无分流。结论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是一种有效的非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