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道细菌移位在外科临床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
肠道细菌移位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肠道细菌移位研究的进展。方法 复习2000年至2005年6月关于肠道通透性的改变、肠道菌群失调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文献。结果 随着对SIRS和MODS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肠道不仅是MODs的靶器官,更是始动器官。只有保证了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才能有效的预防肠道细菌移位。去除原发病,保证肠道的血供和氧供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早期启动肠道、建立肠内营养以及选择性的肠道去污染也是有效的治疗手段。结论 随着对肠道细菌移位认识的深入,我们的治疗手段不断丰富,可以更有效预防肠道细菌移位的发生,并阻止向SIRS和MODS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采用大鼠制戚急性胰腺炎(AP)动物模型后24或72h取盲肠及胰腺组织、肠系膜淋巴结、胆汁、血液作细菌学检查.通过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证实了AP时肠道细菌可移位至胰腺,病变越重,细菌移位率越高,肠系胰淋巴结、胆道是肠道细菌发生移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时肠道黏膜屏障的变化和肠道细菌移位。方法选择SD大鼠,逆行胰胆管穿刺法诱导制备大鼠ANP模型并分为两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O)和坏死组(ANP)。术后24h,观察大鼠ANP模型的回肠黏膜通透性、回肠绒毛高度和黏膜厚度的变化,测定血浆D-乳酸浓度和血浆内毒素水平,并行脏器细菌培养。结果ANP组血浆内毒素水平较SO组升高(P〈0.01),细菌培养SO组均无阳性,ANP组细菌培养总阳性率为55.6%,其中以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率最高,为75.0%,菌种鉴定主要为肠球菌和变形杆菌。ANP组24h后血浆D-乳酸浓度高于S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NP组24h回肠黏膜发生病理形态学的改变,从绒毛高度和黏膜厚度测量值上观察发现ANP组肠壁明显变薄。结论本组实验中,大鼠ANP时的回肠黏膜病理形态学的变化提示ANP大鼠肠道的机械屏障明显受损;血浆D-乳酸浓度的显著上升,证明它可从功能上反映ANP大鼠肠道屏障功能的损害。大鼠ANP时的内毒素水平和脏器细菌培养阳性率的升高,证明内毒素血症和肠道细菌移位是由于早期肠道通透性升高和肠道屏障受损所致。  相似文献   

5.
MODS时肠道细菌移位及承气方剂对其影响的病理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承气 方剂对MODS时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 利用MODS动物模型,采用Dig-probe在肠杆菌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MODS时肠道细菌移位及承气方剂和抗生素对其影响。结果 MODS时肠源性大肠杆菌可以移位到肠壁的粘膜下层甚至肌层,经淋巴系统和门静脉到达全身。与模型组比较,承气方剂治疗可以明显地抑制MODS大鼠肠道细菌移位(P〈0.05);抗生素治疗不能抑制MODS大鼠肠道细菌移位。结  相似文献   

6.
大鼠脊髓损伤致截瘫后肠道细菌移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致截瘫后是否发生肠道细菌移位。方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性截瘫模型,以脊髓损伤性截瘫后12h、24h、48h大白鼠为实验组,未损伤脊髓的正常大白鼠为对照组。在无菌条件下,采集动物下腔静脉血进行内毒素定量测定和细菌培养,采集肝、脾、肠系膜淋巴结、肠腔内容物作细菌培养并进行菌种鉴定。取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动物的肝、脾、肠系膜淋巴结、空肠、回肠进行病理切片HE染色检查,取空、回肠进行电镜检查。结果:大鼠脊髓损伤致截瘫后24h开始出现内毒素血症,截瘫后48h出现细菌移位。结论:大鼠脊髓损伤致截瘫后将发生肠道细菌移位,提示脊髓损伤截瘫的病人应尽早给予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7.
中药对严重烧伤小鼠胃肠黏膜及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重烧伤可引起胃肠道黏膜急性损伤 ,肠道黏膜屏障受损后 ,细菌和内毒素穿过肠道受损黏膜 ,通过淋巴结和血液循环引起细菌移位 ,甚至可能导致肠源性感染[1] 。当前细菌移位这一问题得到广泛重视 ,防止细菌移位的研究亦不断深入 ,人们努力寻求有效的防治方法 ,但用中药防治细菌移位的研究报导少见。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索中药对严重烧伤后胃肠黏膜屏障与细菌移位的关系 ,探讨严重烧伤小鼠应用中药后对胃肠黏膜损害及肠道细菌移位的作用 ,为临床防治严重烧伤后胃肠黏膜损害和细菌移位提供依据。材 料 与 方 法1.动物与分组 :昆明种小鼠 6 0只…  相似文献   

8.
内脏血管灌注对急性重症胰腺炎大鼠产生炎症介质和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秦仁义邹声泉吴在德裘法祖作者采用腹主动脉及门静脉(内脏血管)置管分别持续灌注低剂量多巴胺(LDP)、低分子右旋糖酐(LMWD)和二甲基亚砜(DMSO),观察其对急性重症胰腺炎(ASP)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鼠肝大部切除术后空、回肠粘膜固有层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与肠道细菌移位的关系。方法 将 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假手术组 ,每组 2 4只。实验组切除 70 %肝脏 ,假手术组除不切除肝脏外 ,其余手术步骤同实验组。分别于术后 6、12、2 4和 72h取两组大鼠 (n =6)空、回肠粘膜冰冻切片 ,而后行免疫组化染色 ,观察不同时相肠粘膜固有层CD3+ 、CD4+ 、CD8+ T淋巴细胞的数量及肝脏功能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术后 2 4h和 72h ,其肠粘膜固有层CD3+ 、CD4+ 和CD8+ T淋巴细胞的数量较假手术组明显下降 (P<0 .0 5) ,而两组大鼠术后不同时相的ALT及AST变化 ,实验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 (P<0 .0 5)。结论 鼠肝大部切除 ( 70 % )术后 2 4h ,肠粘膜固有层CD3+ 、CD4+ 和CD8+ 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降低。这种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所导致的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 ,可能是造成肠道细菌移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中药胰必清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兔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中药胰必清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兔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逆行胰管注射5%的牛磺胆酸钠溶液制作ANP模型。45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15只)、ANP组(B组,15只)、ANP加中药治疗组(C组,15只)。观察各组血浆内毒素、胃动素(MTL)水平的改变,术后24 h血肿瘤坏死因子(TNF)-a水平,以及胰腺、肺、肠系膜淋巴结细菌培养情况。结果术后第3天和第7天,C组和B组血浆内毒素水平为(112±14)Eu·ml-1比(321±14)Eu·ml-1(P<0.01),(105±9)Eu·ml-1比(178±32)Eu·ml-1(P<0.05);术后24 h血清TNF-a水平:B组为(2.83±0.31)μg·L-1,明显高于C组(1.87±0.22)μg·L-1(P<0.05)。C组肠系膜淋巴结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低于B组(4/14比9/9,P<0.01),胰腺、肺组织的细菌培养阳性率亦低于B组(3/14比8/9,2/14比7/9,P<0.05);B组血浆MTL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而C组则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1、3、7 d,C组MTL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ANP时存在着胃肠运动障碍,中药胰必清可促进胃肠运动和肠内容物的排出,保护肠粘膜屏障,从而减少肠道细菌移位。  相似文献   

11.
12.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猪和人皮肤通用抗原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猪与人皮肤抗原性的差异.方法人和小猪全厚正常皮肤作冰冻切片,用抗人皮肤组织相关抗原(HLA-ABC,HLA-DR,波形蛋白,结蛋白,肌动蛋白,Ⅷ因子相关抗原,细胞角蛋白)、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和胞外基质(透明质酸,纤维结合蛋白,层粘连蛋白,Ⅳ胶原,雌二醇-17β和testosterone)及Ⅰ/Ⅲ/Ⅶ型胶原等抗原成分的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比较猪与人皮肤组织抗原性异同.结果在猪皮肤组织可检测到Ⅰ/Ⅲ/Ⅳ/Ⅶ型胶原和透明质酸,纤维结合蛋白,层粘连蛋白,FⅧ因子相关抗原,细胞角蛋白,IL-6,IL-8,雌二醇-17β,testosterone和ICAM-1;多克隆抗体阳检率明显高于单克隆抗体;其中细胞外基质成分和分子量较小的细胞因子,以及结构或功能原始的蛋白分子在猪与人皮肤有较好的同源性,而进化较大的蛋白分子(如细胞因子或激素的受体和免疫细胞分型的CD分子等)则多为阴性,显示抗体-抗原结合反应的特异性及其种族差异.结论猪与人皮肤组织抗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猪血管内皮细胞表达人ICAM-1,提示二者粘附分子可能存在物种间的交叉,可能与异种皮肤移植难以存活有关;本研究为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用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14.
膀胱癌中受体酪氨酸激酶EphA2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EphA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9例BTCC及1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EphA2的蛋白表达,应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T-PCR)法检测各临床标本相应的mRNA表达并通过2-△△CT方法分析相对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 相对于癌旁正常组织而言,EphA2在BTCC中的蛋白表达显著增强(积分吸光度IA均值:正常组8364±3915,癌症组19 122±5696,P<0.01),其mRNA表达平均上调约2.57倍;除中分化(G2)与低分化(G3)组间EphA2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EphA2在其余各分级与分期组间的蛋白及核酸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phA2的表达与膀胱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结论 EphA2表达增强可能促进了膀胱癌的恶性晋级,EphA2可作为监测膀胱癌恶性发展的指标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M受体亚型在正常成人前列腺各区带中的分布特征,分析不同亚型在不同区带中的基因与蛋白表达差异。方法取7例意外死亡健康成人新鲜尸体前列腺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测定M受体亚型(M1~M3)在前列腺各区带中的分布密度,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M受体各亚型(M1~M5)在前列腺各区带中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各M受体亚型在正常成人前列腺各区带中均有分布;M1~M3受体主要分布在腺上皮周围,中央带M3的表达腺体区(0.356±0.134)高于间质区(0.137±0.090,P〈0.0001);移行带及外周带M2在腺体的表达高于间质(P〈0.01)。前列腺各区带中各受体表达存在差异,中央带、移行带及前纤维肌区M2表达均高于M4(P〈0.05);各受体基因水平与蛋白水平表达存在差异,基因表达最高者为M2在前纤维肌区(0.0467±0.0516),蛋白表达最高者为M2在外周带(0.290±0.148)。结论M受体及其各种亚型在正常成人前列腺各区带中有着广泛分布,在前列腺各区带中各亚型的分布密度及基因表达水平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建立放弃静脉转流的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选用广西巴马小型猪(3-6月龄,8-11kg)为实验动物,共实施原位肝移植10例次。供体肝脏游离、冷灌注、切取、修整以及UW保存按常规方法进行。受体术中肝脏游离后夹闭肝上、肝下下腔静脉和门静脉并切除受体肝脏,各血管断端与供肝相应血管进行端端吻合,肝上下腔静脉和门静脉吻合完毕即开放肝脏血流,在此过程中未使用静脉转流,此后吻合肝动脉、胆管。结果 本组10例次肝移植手术后一周存活率90%(9/10),无肝期时间31.3±2.67min,无肝期血压显著下降(MAP4.5±1.58kPa)但肝血流开放后能较快恢复并渐趋平稳。结论 本组结果表明,非静脉转流条件下的小型猪肝移植模型是一操作方便、易于复制同时又具有较好重复性和稳定性的大动物肝移植模型,能应用于肝移植的系列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几种检测乳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方法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建立适用于临床工作的检测乳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方法。方法:免疫组化法,RT-PCR,Western blot,Dot blot分析VEGF在乳腺导管癌组织的表达。结果:VEGF阳性细胞主要为肿瘤细胞,间质也着色,VEGF蛋白质分子量为46KD,含三种异构体,Dot bolt见于53%癌组织,VEGF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结论:Dot blot可作为临床工作中检测VEGF的初筛方法。  相似文献   

18.
非转流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标准化程度高、重复性和稳定性好的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模型。方法选巴马小型猪为实验动物,在非体外静脉转流条件下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观察动物存活率及术中血流动力学、血气和生化指标的改变。结果在非体外静脉转流条件下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20例,平均手术时间为(181±25.8)min,平均无肝期(28.4±3.2)min。在无肝期,血流动力学和代谢发生急剧变化:平均动脉压(MAP)从无肝前期的(14.59±1.68)kPa(1cm H2O=0.098kPa)降至(5.87±0.91)kPa,中心静脉压(CVP)从(0.66±0.11)kPa降至(0.27±0.10)kPa;体温、pH、剩余碱(BE)及HCO3ˉ显著降低,心率及血清K+显著升高(P<0.05);随着门静脉和下腔静脉血流的开放,血流动力学及代谢紊乱即逐渐恢复正常。动物1周存活率为90%,16头动物存活2周以上。肝功结果:术后第1天ALT、AST和TBIL显著升高并达到峰值,第2天开始下降,第7天降至麻醉后水平。结论非转流条件下的小型猪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具有标准化程度及手术成功率高、重复性和稳定性好的优点,是大型动物肝移植系列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Wnt信号中β-catenin基因第3外显子突变及蛋白异常表达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s)发生中的作用。方法①对15例SPTs石蜡包埋组织进行DNA提取,PCR扩增,PCR产物纯化、测序,对β-catenin基因第3外显子进行突变分析。②采用免疫组化PV6000法检测SPTs组织中β-catenin蛋白的表达。结果①β-catenin基因第3外显子在15例SPTs组织中有12例发生了一个碱基的错义突变,突变率为80.0%,表现在密码子32位(5例)、33位(3例)和37位(4例)。②15例SPTs组织中有13例β-catenin蛋白呈细胞核表达,异常表达率为86.7%。结论Wnt信号中β-catenin基因突变及蛋白核内聚集在SPTs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MODS时肠道细菌移位及承气方剂对其影响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目的 :观察承气方剂对MODS时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 方法 :利用MODS动物模型 ,采用Dig probe大肠杆菌原位杂交的方法 ,观察MODS时肠道细菌移位及承气方剂和抗生素对其影响。 结果 :MODS时肠源性大肠杆菌可以移位到肠壁的粘膜下层甚至肌层 ,经淋巴系统和门静脉到达全身。与模型组比较 ,承气方剂治疗可以明显地抑制MODS大鼠肠道细菌移位 (P <0 .0 5 ) ;抗生素治疗不能抑制MODS大鼠肠道细菌移位。 结论 :承气方剂治疗MODS时通过对屏障功能的保护而在抑制肠道细菌移位发挥显著作用。抗生素治疗MODS时对肠道细菌移位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