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底细胞癌是最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该病几乎不发生转移,如不治疗,肿瘤会发生局部浸润性生长而破坏邻近组织,影响功能和美观,严重时危及生命.基底细胞癌的治疗方法很多,主要分为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手术疗法是首选的治疗手段,包括常规手术切除和Mohs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较大的缺损可以通过多种治疗手段进行创面修复.非手术疗法包括光动力学疗法、放射治疗、局部化疗、免疫调节剂治疗以及分子靶向治疗等.  相似文献   

2.
我科近期在扩大性根治手术的基础上,应用自体皮片移植及近位任意皮瓣移植等一期修复术后皮肤缺损,治疗头面部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oinoma,BCC)18例,并结合局部放射治疗,使患者得到彻底根治,现将治疗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本科于2001年4月~2003年7月应用冷冻合并局部注射干扰素治疗29例基底细胞癌,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9例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基底细胞癌,其中男14例,女15例,平均年龄59岁(36~78岁),平均病程3年(2月~15年)。皮损发生于面部19例,头部4例,大腿2例,胸腹部各1例,后颈部1例,外阴部1例。表现为结节溃疡型15例,色素型9例,浅表型5例。皮损直径4.5~20.0mm。2治疗方法局部清洁、消毒,予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用不锈钢圆形冷冻头浸入液氮罐中,待停止沸腾,取出与皮损紧密接触,并适当施压约1~2min。待自然解冻后再进行3~4个冻融周期…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70岁,农民.右侧面部角化增生性皮疹已5年.患者长期务农,受日光曝晒的机会较多.5年前右面部眼睑下方长出一米粒大的小结节,略高起.此后,结节呈慢性进行扩大,发展缓慢,无任何自觉症状.2年后结节增至蚕豆大,高起,有时破溃,表面有痂,并伴不均匀性色素加深,曾在当地诊所外涂多种药膏效果不好.  相似文献   

5.
报告1例色素性基底细胞癌。患者女,68岁。右侧腋下黑色条状斑块10余年。皮肤科检查:右侧腋下约3.0 cm×0.2 cm大黑色斑块,边界尚清,其上散在分布数个米粒大黑色丘疹,斑块中部可见糜烂、渗液,渗液周边可见炎症性红斑,无触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层局灶瘤细胞巢,表皮至真皮层可见一肿块,由嗜碱性基底样细胞组成,可见细胞异形性及有丝分裂象,在肿块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可见收缩间隙。诊断:色素性基底细胞癌。  相似文献   

6.
基底鳞状细胞癌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底鳞状细胞癌是指基底细胞癌中有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的成分,占基底细胞癌的10%-20%,生长较快,临床表现同基底细胞癌,但转移同鳞癌,本病临床较为少见,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独立病种。现将我们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我们最近应用阿维A治疗2例结节溃疡型基底细胞癌,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61岁,2002年初无明显诱因左侧鼻翼出现1玫针头大蜡样结节,逐渐增大,无自觉症状。同年6月结节增至绿豆大,表面角化粗糙、质硬、冷冻治疗后皮疹脱落。但1个月后皮疹复发,并缓慢增大至蚕豆大,中央破溃,覆暗红色结痂。  相似文献   

9.
<正>临床资料患者,男,54岁。因左耳后皮损渐增多半年余,于2012年6月就诊。患者年幼时左耳后因"疖肿"(具体不详)行局部手术治疗,术后遗留瘢痕;半年余前该瘢痕附近出现一枚粟米大黑色丘疹,皮损渐增大增多,沿外耳郭出现线状排列的多个肤色至灰黑色丘疹及结节,触碰后易出血,自觉轻度瘙痒及疼痛,偶有头晕等不适。既往体健。系统查体无异常。皮肤科情况:左耳后及耳郭外侧见线状排列的粟米至黄豆大肤色、黑色丘疹和结节,部分肤色丘疹内见不均匀黑色颗粒(图1),质硬,轻触痛。实验室及  相似文献   

10.
本院1997年7月至2008年3月共收治面部基底细胞癌患者25例,分别采用直接缝合、皮片移植、局部皮瓣转移的方法修复创面.结果:25例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术后外形满意,无1例复发.面部基底细胞癌首选手术皮瓣修复尤其是改良菱形皮瓣,可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治疗基底细胞癌(BCC)的临床疗效。方法 15例BCC患者予5-氨基酮戊酸(ALA)涂于皮损处3h~4h后行红光照射治疗约30min,能量密度范围在80~180J/cm2内,2周治疗一次,至少治疗4次。结果经4~10次治疗,15例BCC痊愈11例,部分反应3例,无效1例,有效率93.3%。结论对于年龄大、特殊部位、手术困难的老年BCC,PDT是可以考虑的有效替代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46岁。2016年6月因“右侧面颊部丘疹3年”就诊。皮肤科检查:患者左侧面颊部见一黑褐色丘疹,约1.5 cm×2.0 cm,表面色素不均匀,无糜烂、溃疡,无明显角质增生。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真皮内见大量由基底样细胞组成的瘤团,瘤细胞核大,胞质少,染色嗜碱,瘤团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肿瘤团块与周围基质间有裂隙,间质结缔组织增生,有多少不等的淋巴细胞浸润。诊断:基底细胞癌。病变予以切除。2018年5月因“背部丘疹6个月”就诊。皮肤科检查:背部见一浅褐色丘疹,约0.6 cm×0.5 cm,表面无鳞屑、结痂,表面少许鳞屑、结痂,无糜烂、溃疡。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浅层见由基底样细胞形成的瘤团,瘤细胞团自表皮底部呈芽蕾状或不规则伸长至真皮乳头层,瘤体多处与表皮相连,真皮浅层淋巴细胞带状浸润。真皮深层未见异常。诊断:表浅型基底细胞癌。再次行病变切除术,术后随访2年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3.
面部基底细胞癌的手术治疗方法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面部基底细胞癌适合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收治面部基底细胞癌患者62例,病灶扩大切除后,根据缺损面积及所处面部区域分别采用不同的修复方法 (直接缝合6例、局部皮瓣转移38例、皮片移植27例)修复创面.结果 术后均一期愈合,外形满意,随访2~5年,未见复发.结论 面部基底细胞癌首选手术切除,选择适宜的手术修复方式,可取得理想的治疗和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14.
基底细胞癌治疗的首选方法是外科手术切除.在治疗过程中,为了保证肿瘤组织被彻底切除干净,皮肤外科医生会根据临床经验采用局部扩大切除术.由于基底细胞癌多发生于头面部,过多的切除皮肤组织会使皮肤缺损的修复变得很困难,因而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  相似文献   

15.
皮肤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是最常见的非黑素瘤皮肤癌。近年来 ,其发病率持续上升 ,引起临床较多的关注。研究发现紫外线照射、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癌基因突变等因素与它们的发病密切相关。诱发该类疾病的机制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传统治疗方法 ,Mohs外科切除术、光动力学疗法、新药的应用等也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另外 ,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可有效地防止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76岁,颈背部多发性斑疹2月余。多处皮损组织病理结果提示为浅表性基底细胞癌。  相似文献   

17.
临床资料 患者,女,72岁。主因周身散在黑褐色斑块并反复出血10余年,于2012年3月2日就诊。10余年前患者发现右耳后有一约米粒大的淡褐色丘疹,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67岁.主因左耳后皮疹20年,溃烂2年余就诊.患者自述20年前左耳后长出一绿豆大小皮肤色丘疹,无自觉症状,数年后丘疹略增大,表面变粗糙,当地医院诊断刺瘊,自行数次用头发捆勒祛除之,未见效,皮疹增长缓慢无不适感.近5年常令其子用烟头烫,2年来丘疹反复糜烂、渗液、结痂,基底渐增大,色变黑,皮疹增大至鸽卵大小,中心溃烂不愈,无痛、痒感.  相似文献   

19.
多发性基底细胞癌3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多发性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报告3例多发性基底细胞癌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结合相关文献作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患者中1例表现为面颈部胸背部多发的黑褐色丘疹8年,1例表现为左侧眶周溃疡,多发结节10年,1例表现为头部多发黑色斑块2年。皮损均经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多发性基底细胞癌。结论:多发性基底细胞癌虽然少见,但不能忽视,建议手术切除皮损,并送组织病理检查,重视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20.
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 BCC)是人类最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与Hedgehog信号通路密切相关,另外也有证据表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在其发病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针对Hedgehog信号通路,现有靶向药物如维妥昔单抗、伊曲康唑、泊沙康唑和三氧化二砷可用于治疗BCC。还有抗代谢药物5-氟尿嘧啶、新型免疫调节剂咪喹莫特、大戟属植物中提取制成的Picato凝胶、新型生物制剂和EGFR拮抗剂西妥昔单抗等都可发挥治疗BCC的作用。目前,BCC主要采用手术治疗,但是,未来攻克BCC需要基于对其更加深刻认识基础上的药物治疗。本文对不同类型的药物治疗基底细胞癌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