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和Ⅲa在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脑血管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4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脑血管病患者及77例非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脑血管病患者急性发病后2周内血小析膜糖蛋白Ⅱb和Ⅲa的含量变化,并与30例正常人对照。  相似文献   

2.
流式细胞术分析急性脑缺血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泓 《综合临床医学》1998,14(2):114-116
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急性脑缺血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GPⅡb/Ⅲa),GP1b,α-颗粒膜蛋白(GMP-140),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等的改变,结果显示病例组GP阳性细胞百分率及平均荧光强度均较对照线明显升高(P〈0.001~0.05),表明急性离缺血患者血小板处于激活状态,并探讨了GP在脑缺血发病中的作用FCM为研究脑缺血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和抗血小板药物疗效提供了一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目的观察Ⅱ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CM)观察7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及28名正常人血小板膜上GPⅠb、Ⅱb、Ⅲa及P选择素的表达。以免疫放射法(IRMA)测定血小板膜P选择素分子数,并以酶联免疫法(ELISA)对血浆中的P选择素进行检测。结果FCM测得的血小板膜上P选择素表达阳性率,糖尿病伴血管病患者为(10.28±4.86)%,明显高于正常人的(3.75±1.83)%(P<0.01)及无血管病变者的(4.25±2.29)%(P<001)。用IRMA法测得的结果与FCM类似。血浆中P选择素浓度伴血管病变组(6.18±3.20)μg/L亦高于正常对照组的(3.43±1.56)μg/L(P<0.05)及无血管病变组的(3.71±2.12)μg/L(P<005)。相反,血小板上GPⅠb的表达在糖尿病伴血管病变组为(86.35±11.00)%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9263±7.55)%(P<0.05)。而血小板GPⅡb、Ⅲa的表达无改变。结论有血管病变的Ⅱ型糖尿患者血小板膜上和血浆中P选择素升高,而GPⅠb降低。  相似文献   

4.
观察脑梗死及Ⅱ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及纤维蛋白结合的改变,确定其在血栓及血栓前状态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85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和28例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结合率及糖蛋白(GP)Ⅰb、GPⅡb、GPⅢa、GPⅡb-Ⅲa复合物及P-选择素的表达,并与30例健康成人所测结果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5.
韩俊平  杜荣品  刘坤申 《临床荟萃》2000,15(14):665-666
目前 ,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应用 ,倍受关注 ,其临床应用进展迅速 ,本文对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应用综述如下。1 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参与血小板聚集的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只有GPⅡb/Ⅲa ,它大量存在于血小板膜表面约有 4~ 8万个受体 ,在血小板中被激活剂激活时 ,大量表达 ,纤维蛋白原交叉性地与多个血小板表面GPⅡb/Ⅲa受体结合 ,导致血小板聚集 ,故GPⅡb/Ⅲa受体是血小板聚集的最后共同通道[1,2 ] ,不论诱导剂是什么 ,最后引起血小板聚集必须经过糖蛋白Ⅱb/Ⅲa受体 ,阻断此受体即可…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ITP)是一组由自身血小板抗体引起的综合度,这些抗体作用的血小板膜靶抗原可多种多样,其中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s是一种主要的靶抗原,少数针对GPIb/IX复合物,为探讨ITP与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关系,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方法,测定了28例ITP患者血小板的GPⅡa,GPⅡb、GPⅢa、GPIb、GPIX17例正常工作对照组,ITP患者的GP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患者的G  相似文献   

7.
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人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人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王美健林其燧潘家绮赖悦云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属整合素家族成员,是纤维蛋白原受体,介导血小板聚集。在先天性血小板无力症时,血小板GPⅡb/Ⅲa较少、缺失或异常。单克隆抗体作为分子探针对于研究血小板膜...  相似文献   

8.
健康成人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健康成人血小板6 种膜糖蛋白( G P) 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静息状态与活化状态时的表达特征。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静息状态下及用凝血酶受体活化肽( T R A P) 激活的血小板所结合单抗的分子数。结果 男性静息血小板和活化血小板中 G P Ⅱb/ Ⅲa 和 G P Ⅲa 显示随年龄减少现象,在静息血小板中 G P Ⅱb/ Ⅲa 和 G PⅢa 值与年龄呈负相关,r 值分别为 - 0 .409 和- 0 .534 ,其 P 值均< 0 .05 ;而女性中未见到类似结果。 T R A P 激活后 G P Ib 在血小板表面表达下降,而 G P Ⅱb/Ⅲa 、Ⅲa 、 P选择素均增高,其中 P选择素在激活后的升高值与激活前的基础值呈负相关。静息血小板的 G PⅠb 分子数约为30 000 ,它与 G P Ⅴ的比值约3∶1 。结论 健康人血小板 G P表达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9.
了解原因未明:血小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变化。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8例原因未明“血小板病”患者血小板膜GPⅠb、GPⅡ、GPⅢa、GPⅠb/Ⅸ。结论:血小板膜GP的降低,可能是造成患者出血和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心血管病、老年糖尿病、老年非心血管病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 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美国Becton- Dickinson 公司生产的Facscan 型流式细胞仪检测老年心血管病、老年糖尿病、老年非心血管病各15 例血小板膜糖蛋白活化水平。结果:老年心血管病、老年糖尿病较老年非心血管病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 增高(P< 0.01),且随着年龄增高呈递减趋势,CD63 于71~80 岁增高明显(P< 0.01)。老年心血管病组以高血压脑卒中血小板膜糖蛋白异常率最高,老年高冠心病次之,单纯高血压、冠心病最低。结论:老年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 63 活化与动脉硬化病变相关。而CD63 可能是血小板活化更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探讨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小板内游离Ca2+、cAMP和TXB2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意义。方法:用Fura-2/AM荧光技术测定了30例慢性肺心病患者急性加重期和25例正常对照的血小板内游离Ca2+含量,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其血小板内cAMP和TXB2的含量。结果:患者血小板内游离Ca2+和TXB2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均<0.01),而血小板内cAMP含量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患者中血小板内Ca2+含量和TXB2含量均与血小板内cAMP含量成负相关(r分别为-0.766和-0.533,P均<0.01),而Ca2+含量与TXB2含量之间则呈明显的正相关性(r为0.707,P<0.01)。结论: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血小板处于活跃状态,可能与其内Ca2+含量升高、TXB2生成增加、cAMP含量降低有关,三者相互作用来激活血小板  相似文献   

12.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巨核细胞成熟状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血小板凝血酶敏感素(TSP)、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和IgG单克隆抗体,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染色法对7例正常儿童和27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骨髓巨核细胞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正常儿童巨核细胞TSP和GPⅡb/Ⅲa含量与细胞成熟程度成正比;27例患儿的巨核细胞GPⅡb/Ⅲa含量均降低,23例TSP含量减少,12例巨核细胞上IgG含量增高,且IgG增高与TSP降低有一定关系。提示,在儿童ITP的发病过程中,不仅存在血小板破坏增加,而且巨核细胞的成熟受阻,这种受阻可能是血小板抗体作用于巨核细胞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马丽媛  赵勇 《实用医学杂志》2000,16(10):818-819
目的:探讨中国人缺血性脑卒中与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基因Leu33Pro多态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PCR技术和分子杂交技术对北京地区29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GPⅡb/Ⅲa基因Leu33Pro多态性的检测和分析。并与279例北京地区的非卒中对照进行比较。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GPⅡb/Ⅲa基因Leu33Pro多态性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GPⅡb/Ⅲa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检测急性前列腺炎(AP)、慢性前列腺炎(CP)、前列腺癌(PCa)患者中前列腺小体外泄蛋白(prostatic exosomal protein,PSEP)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 法 选取 2018 年 8 月至 2019 年 10 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 AP 患者 54 例,CP 患者 72 例,PCa 患者 36 例; ELISA 法检测各组尿液 PSEP 的表达水平,电化学发光法(ECLIA)检测血清fPSA、tPSA 的表达水平并计算二者比值,分析不同 组患者各指标间的差异。结果 CP 组 PSEP 阳性率为 88.9%(64 / 72),显著高于 AP 组(P<0.001)和 PCa 组(P<0.001);而 CP 组 PSEP 的表达水平为(5.44±0.72)ng / mL,亦显著高于 AP 组(P<0.001)和 PCa 组(P<0.001)。PCa 组 tPSA 的表达水平为 (11.42±2.47)ng / mL,显著高于 AP 组(P< 0.001)和 CP 组(P< 0.001)。AP 组、PCa 组 fPSA 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 CP 组 (P 均<0.001)。AP 组fPSA/ tPS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 CP 组、PCa 组(P 均< 0.001)。Ⅱ型 CP 患者 PSEP 的表达水平为 (6.57±0.99)ng / mL,显著高于Ⅲa 型(P<0.001)和Ⅲb 型(P<0.001)。Ⅱ型、Ⅲa 型 CP 患者 tPSA 的表达水平分别为(3.26± 1.14)ng / mL、(3.43±0.84)ng / mL,均显著高于Ⅲb 型(P= 0.001 3、P<0.001)。而Ⅲb 型 CP 患者fPSA/ tPSA 的表达水平为0.66± 0.12,亦显著高于Ⅱ型(P<0.001)和Ⅲa 型(P<0.001)。结论 尿液 PSEP 结合血清 tPSA、fPSA 及 fPSA/ tPSA 可较好地区分 AP、CP、PCa 及 CP 分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1(ET1)、血小板聚集及血小板内游离Ca2+在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两组(42例慢性肺心病患者急性加重期和25例健康者)血浆ET1含量,用比浊法测定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和用Fura2/AM荧光技术测定血小板内游离Ca2+含量。结果: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ET1水平明显升高(P<0.01),血小板聚集率增高(P<0.01),血小板内游离Ca2+含量显著增加(P<0.01)。另外还观察到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与血小板内游离Ca2+含量之间呈正相关(r=0.738,P<0.01),而血浆ET1水平与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内游离Ca2+含量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血浆ET1在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发病中可能起一定作用。此期血小板的功能处于活跃状态,易于聚集,形成血栓,加重病情;而血浆ET1对血小板功能可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用肝素凝血酶凝固时间法测定47例糖尿病病人血浆血小板4因子(PF_4)高于31例正常人(P<0.001),其中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组血浆PF_4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P<0.01),经治疗后有视网膜病变者血浆PF_4下降(P<0.05);用双缩脲法测定47例糖尿病病人血浆纤维蛋白原高于31例正常人(P<0.001),而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组较无视网膜微血管病变者增高(P<0.0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变化及其预后价值。方法:对9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及95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液MPV、血小板计数(BPC)和红细胞压积检测。结果:急性脑梗塞患者的MPV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BPC则较对照组降低(P<0.01),显示MPV与急性脑梗塞的发病显著相关(r=0.39,P<0.01),梗塞面积越大,MPV越大,病死率越高。结论:检测MPV有助于对急性脑梗塞病情轻重程度的评估,也可作为判断预后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地奥心血康对糖尿病伴发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治疗作用。方法:糖尿病伴发SMI77例,其中38例(治疗组)采用地奥心血康0.2g口服,3次/日,共治疗1个月;并与用复方丹参片治疗的39例(对照组)作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SMI24小时发作次数由40±19次减少为14±11次,持续时间由4.4±2.0分钟缩短为2.1±1.2分钟(P均<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无明显改善(P均>0.05)。治疗组心肌缺血程度、耗氧量、血脂及血小板聚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或P<0.05);对照组除血小板聚集有明显改善外(P<0.05),其余指标均无明显改变(P均>0.05)。结论:地奥心血康能减轻糖尿病伴发的SMI,对预防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血小板无力症整合素αⅡb,β3和αⅤ,β3表达水平及意义陈方平解勤之赵谢兰蹇在伏我们用单克隆抗体放射受体分析法检测了7例中国人血小板无力症αⅡb,β3和αⅤ,β3的表达水平,同时用单克隆抗体对αⅡb,β3(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作免疫印迹分析...  相似文献   

20.
85例急性重型胰腺炎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影响胰腺炎病死率的因素。方法:85例急性重型胰腺炎(ASP)死亡患者按时间划分为3个阶段,1984年~1990年为I阶段,1991年~1993年Ⅱ阶段,1994年~1997年Ⅲ阶段,分析不同时期ASP的死亡原因,结果:Ⅰ,Ⅱ,Ⅲ阶段手术率逐渐降低,分别为77.59%,54.55%和29.29%(P均〈0.005),手术组病死率分别为47.78%,20.37%和15.52%(P均〈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