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胱蛋白酶抑制剂C(Cyst-c)浓度对检出早期肾损害的价值.方法对41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同时测血Cyst-c和血肌酐(Cr)浓度,并与正常对照组对照.结果41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早期肾损害197例(占47.82%),肾功能不全24例(5.82%),肾功能正常191例(46.36%).在早期肾损害组血Cyst-c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3土0.8 vs 0.9±0.2)mg/L,P<0.01)],而血Cr浓度两组无显著性差异[(86.6±12.7 vs 81.0±10.5)μmol/L,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早期肾损害占47.82%,很常见.血Cyst-c能检出血Cr不能检出的早期肾损害.  相似文献   

2.
血清胱蛋白酶抑制剂C诊断老年高血压早期肾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胱蛋白酶抑制剂C(Cyst-c)浓度对检出早期肾损害的价值。方法 对41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同时测血Cyst-c和血肌酐(Cr)浓度,并与正常对照组对照。结果41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早期肾损害197例(占47.82%),肾功能不全24例(5.82%),肾功能正常191例(46.36%)。在早期肾损害组:血Cyst-c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3±0.8 vs 0.9±0.2)mg/L,P<0.01)],而血Cr浓度两组无显著性差异[(86.6±12.7 vs 81.0±10.5)μmol/L,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早期肾损害占47.82%,很常见。血Cyst-c能检出血Cr不能检出的早期肾损害。  相似文献   

3.
为观察普罗布考降低血浆内皮素 1对高血压病患者早期肾损害的影响 ,将 12 0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高血压对照组和抗氧化治疗组 ,分别予长效心痛定、长效心痛定加普罗布考治疗 12周。另设正常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血脂、内皮素 1、血、尿 β2 微球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的变化。结果发现 ,高血压病患者存在内皮功能和早期肾功能损害 ;降压治疗后 ,内皮素 1、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血、尿 β2 微球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明显下降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抗氧化治疗组上述指标下降更明显 (P <0 .0 1)。抗氧化治疗较单纯降压治疗更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逆转高血压病患者的早期肾损害 ,提示内皮功能损害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病患者的肾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与偶测血压 ( CBP)比较 ,观察动态血压与肾损害的关系 ,同时与常规检查肾功能方法作比较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 ( EH)不同时期的肾损害。方法 :采用放免法测定血、尿α1-微球蛋白( α1- MG) ,结合 2 4h动态血压监测 ( ABP) ,以 2 4例正常血压者作对照 ,观察 60例 EH患者肾功能变化。结果 :2 4h平均动脉压 ( MAP)负荷与血、尿α1- MG明显相关 ( P <0 .0 1) ,日间 MAP与之相关性最好 ( P <0 .0 1) ,夜间 MAP负荷与之也有相关性 ( P <0 .0 5 ) ,而与 CBP无关。ABP昼夜节律消失者 ,肾功能损害明显。尿α1- MG在轻度 EH时即出现异常。结论 :ABP和尿α1- MG能更好地反映 EH与肾损害的关系 ,有利于早期肾损害的发现。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高血压黏附分子及胶原代谢变化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sICAM 1)及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在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血中的变化及卡托普利对其影响。  方法 :43例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 [血肌酐正常 ,尿蛋白阴性 ,尿微量白蛋白和 (或 )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异常 ] ,按血压高低分为 3组 (原发性高血压 1组、原发性高血压 2组、原发性高血压 3组 ) ,给卡托普利治疗 8周 ,治疗前后测定血清中sICAM 1、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另选 18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  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组治疗前血清中sICAM 1、Ⅲ型前胶原及Ⅳ型胶原显著升高 ,与正常对照组及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0 0 1)。卡托普利治疗后 ,无论降压明显与否 ,上述指标均显著下降 ,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0 0 1)。血清中sICAM 1分别与Ⅲ型前胶原 ,与Ⅳ型胶原间呈显著正相关 (γ分别为 0 6914、0 70 99,P <0 0 1)。治疗后下降值之间也呈正相关 (γ =0 65 3 1、γ =0 6742 ,P <0 0 1)。  结论 :①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血清中sICAM 1升高 ,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可能参与了肾纤维化的发生 ;②原发性高血压早期已有胶原代谢紊乱 ;③卡托普利降低血清sICAM 1、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 ,可减轻肾纤维化。  相似文献   

6.
尿微量蛋白联合尿酶诊断高血压早期肾损害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高血压早期肾损害诊断标准。方法 对 5 0例健康者 (对照组 )和 5 0例高血压患者采用 EL ISA方法检测尿转铁蛋白 ( TRF)、微量白蛋白 ( m AL B)和尿视黄醇结合蛋白 ( RBP) ,终点法测尿 N-乙酰 - β- D-氨基葡萄糖苷酶 ( NAG) ,比色法测尿肌酐。结果 正常对照组尿 TRF/ Cr为 0 .0 5± 0 .0 3 mg/ mmol,m AL B为 3 .61± 2 .46m g/L,RBP/ Cr为 7.46± 5 .0 2 μg/ mm ol,NAG/ Cr为 0 .5 2± 0 .46U/ m mol,尿蛋白定性阴性的高血压患者 TRF/ Cr、m AL B、RBP/ Cr及 NAG/ Gr值较正常对照组增高 ( P<0 .0 1) ;两项指标联合检测其阳性率分别为 :TRF+ m AL B为 62 % ,TRF+ NAG为 5 4% ,m AL B+ NAG为 44 % ,将这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可使阳性率提高到 78% ,大大提高了阳性检出率。结论 联合检测尿 TRF、m AL B及 NAG是诊断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灵敏、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西拉普利对脑梗塞伴高血压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 42例脑梗塞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西拉普利治疗组 2 2例和常规治疗组 2 0例。西拉普利组给予一平苏 2 .5mg~ 5mg,每日一次 ;常规治疗组给予心痛定和 /或利尿剂治疗。两组均行运动治疗、作业治疗及神经营养 ,治疗过程中每日两次测血压 ,在治疗前及治疗 6周后采用简式Fugl Meyer评估及Barthel指数分别评定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ADL) ,采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 (MMSE)评估认知功能。结果 两组降压显效率及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 ,但西拉普利治疗组血压波动较小。与常规组比较 ,治疗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增高显著 (P <0 0 5 ) ,且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明显。治疗组认知功能评分与常规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但治疗组定向力及记忆力改善明显优于常规组 (P <0 0 5 )。结论 西拉普利降压效果稳定可靠 ,可改善脑梗塞伴高血压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药物普罗布考抗氧化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的影响。方法正常对照组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2例随机分为单纯降压治疗组和降压治疗联合抗氧化治疗组,分别予长效硝苯地平或长效硝苯地平加普罗布考治疗12周。比较治疗前后血脂、内皮素-1(ET-1)、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及尿微量白蛋白(Alb)的变化。结果(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内皮功能和早期肾功能损害。(2)降压治疗后,ET-1、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血、尿β2-MG及尿Alb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降压治疗联合抗氧化治疗组上述指标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降压治疗联合抗氧化治疗较单纯降压治疗更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逆转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早期肾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肾功能联检对原发性高脂血症早期肾损害的诊断价值及辛伐他汀和非诺贝特对高脂血症早期肾损害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 10 0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和非诺贝特组各 5 0例。两组患者均在服药前及服药后 8、2 4周查血脂及血 β2 - MG,取随意尿查 β2 - MG、Alb、Ig G(下称肾功能联检 ) ;并与 5 0例血脂正常的健康人 (对照组 )比较。结果 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血、尿β2 - MG、尿 AL b及尿 Ig G均高于对照组 ,各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0 1) ;与非诺贝特组比较 ,辛伐他汀组血清 TC、L DL - C明显降低 (P<0 .0 5 )。治疗后 8、2 4周辛伐他汀组血 β2 - MG,尿 β2 - MG、Alb、Ig G降低 ,与非诺贝特组比较 ,P<0 .0 1。结论 肾功能联检有助于早期发现原发性高脂血症亚临床肾脏损害 ;辛伐他汀在降低血 TC、升高 HDL- C的同时亦能降低 TG、尿蛋白 ,且对肾脏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抗左心室肥厚 (LVH)新机制。1 对象和方法2 0 0 0年 4月至 2 0 0 1年 1月选取原发性高血压 (EH )伴LVH患者 60例为EH伴LVH组 ,随机分成氯沙坦 (losar tan)干预者 30例、西拉普利 (cilazapril)干预者 30例 ;EH不伴LVH患者 60例为EH不伴LVH组 ;入选患者均未经治疗或经治疗已停服降压药 2周以上 ,2组间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均有可比性。    LVH诊断标准 :左心室体积指数(LVMI)男 >12 5 g/m2 、女 >12 0 g/m2 ;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胱抑素C)在诊断高血压患者肾功能早期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血清肌酐(Cr)和尿素氯(BUN)正常的645例患者,按尿微量蛋白(UMP)是否正常分为肾功能正常组(412例)和肾功能早期损伤组(233例);按患者血压状况将肾功能正常组又分为非高血压组(208例)和高血压组(204例),肾功能早期损伤组也分为非高血压组(109例)和高血压组(124例)。进行血清胱抑素C、UMP测定,并结合其血压进行分析。结果肾功能正常组中,高血压组患者的胱抑素C与非高血压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肾功能早期损伤组中,高血压组的胱抑素C值(1.06±0.23)mg/L比非高血压组高[(1.02±0.22)mg/L,P<0.05]。结论血清胱抑素C与UMP联合分析可以更有效地判断高血压是否对肾功能产生早期损伤。  相似文献   

12.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及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及高血压患者中,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一氧化氮水平的变化。方法对99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与122例单纯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进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一氧化氮水平的测定。结果冠心病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为(18.57±7.47)μmol/L,明显高于高血压组(14.53±10.58)μmol/L(P0.01)。冠心病组血清一氧化氮浓度为(51.15±18.78)μmol/L,明显低于高血压组(70.39±41.55)μmol/L(P0.001)。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并且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一氧化氮呈反比,可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血管损伤的严重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和胱抑素 C (Cys-C)水平与心肾功能关系及其对早期肾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8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NYHA心功能Ⅰ~Ⅳ级(Ⅰ级组30例、II级组28例、Ⅲ~Ⅳ级组26例),另选择31例老年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测定患者血清 N末端 B型利钠肽原(NT-proBNP)、NGAL和Cys-C等指标,并分析血清 NGAL和 Cys-C水平与 NT-proBNP和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操作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 NGAL和Cys-C诊断肾功能不全的准确性。结果:健康对照组,NYHAⅠ、II、Ⅲ~Ⅳ级组血清 NGAL [(36.96±21.23)μg/L比(87.80±61.40)μg/L比(141.21±92.96)μg/L比(198.15±98.46)μg/L]和Cys-C [(0.75±0.64)mg/L比(1.40±1.88)mg/L比(2.33±2.03)mg/L比(3.45±1.81)mg/L]水平随着心衰程度加重而升高,以 NYHAⅢ~Ⅳ级组升高最为明显,4组血清 NGAL水平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血清 Cys-C水平除在 NYHAI级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 NGAL和Cys-C水平与 NT-proBNP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42和0.718,P均<0.01),与 eGFR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89和-0.448,P均<0.01),且血清NGAL水平与NT-proBNP和eGFR的相关性更密切。血清 NGAL和Cys-C诊断肾功能不全的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4和0.744。结论: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 NGAL和Cys-C水平与心肾功能有较好的相关性,是诊断早期肾损害敏感而准确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别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浆中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和HDL中SAA水平的变化,探讨SAA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分别检测冠心病组65例及对照组62例血浆中SAA和HDL中SAA的水平,同时对2组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血脂水平和hs-CRP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病组高血压史、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中SAA和HDL中SA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5.93±12.04)mg/L vs(10.92±11.04)mg/L,(115.22±70.61)mg/L vs(35.92±25.4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lghs CRP的OR值3.449,95%CI:1.207~9.854;lgSAA的OR值5.909,95%CI:1.531~22.801。结论冠心病患者SAA水平在血浆和HDL中均明显升高,可能是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胱抑素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疑诊冠心病且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114例(冠心病组).根据临床病史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2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syndromes,ACS)组73例,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组41例;另选择非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阴性)患者3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评分。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胱抑素C水平。分析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病变支数的相互关系。结果 ACS组和SAP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2±3.5)mg/L vs(1.6±4.1)mg/L vs(0.7±2.9)mg/L,P<0.01].且ACS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明显高于SAP组(P<0.05)。Gcnsini积分≥30分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明显高于Gensini积分<30分患者[(2.6±2.7)mg/L vs(1.8±5.2)mg/L,P<0.01]。3支病变患者血清胱抑紊C水平和Gensini积分较单支病变和双支病变患者明显增高[(2.8±1.8)mg/L vs(1.9±3.4)mg/L vs(2.1±4.1)mg/L;(49±16)分v5(17±9)分vs(28±1 8)分,P<0.05,P<0.01];双支病变患者Gensin积分较单支病变患者明显增高(P<0.01);而单支病变与双支病变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673,P<0.01)。结论胱抑素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病变支数显著相关,胱抑素C水平可以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载脂蛋白M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120例受试者分为冠心病组(73例)和对照组(47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受试者血清载脂蛋白M水平。比较冠心病组与对照组血清载脂蛋白M水平;比较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数量和狭窄程度血清载脂蛋白M水平。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清载脂蛋白M水平(10.12±1.79 mg/L)明显低于对照组(11.69±2.02 mg/L,P<0.01);冠心病患者多支病变组载脂蛋白M水平(9.19±1.22 mg/L)明显低于单支病变(11.22±1.69 mg/L)和双支病变(10.36±1.94 mg/L)组(P均<0.01);轻度狭窄组(11.39±1.58 mg/L)、中度狭窄组(10.14±1.46 mg/L)及重度狭窄组(9.04±1.30 mg/L)载脂蛋白M水平逐渐降低(P<0.05);冠状动脉病变数量(r=-0.485)和狭窄程度(r=-0.508)与血清载脂蛋白M水平呈负相关(P均<0.01)。结论载脂蛋白M可能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后,围手术期前后早期肾损伤标记物水平的变化,探讨他汀类药物在预防造影剂肾病的作用。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 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1例和他汀类药物治疗组(他汀组)65例,检测2组患者围手术期前后血肌酐、早期肾损伤标记物血清胱抑素C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他汀组和对照组术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较术前明显升高[(4.0±0.5)mg/L vs(2.2±0.6)mg/L,(5.2±0.9)mg/L vs(2.1±0.4)mg/L,P<0.01]。他汀组术后血清胱抑素C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3±0.2)mg/Lvs(1.7±0.4)mg/L,P<0.01]。结论造影剂肾病可能与造影剂介导的炎性反应相关,他汀类药物可能通过拮抗炎性反应及氧化应激机制等预防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冠状动脉血栓自溶再通的演变及意义。方法选择4所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式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药物溶栓再通组(A组,29例),血栓自溶再通组(B组,30例)及非溶栓组(C组,21例)。各组在治疗前后1、2、4、8、24和48h检测D-二聚体、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凝血酶原时间等。A组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进行静脉溶栓治疗,B组、C组静脉滴注等量生理盐水。结果 3组患者发生AMI后CK-MB和肌钙蛋白I水平均显著增高,与C组比较,A组D-二聚体浓度1、2、4、8h显著升高[(4.31±0.94)mg/L vs(0.89±0.12)mg/L,(5.21±1.06)mg/L vs(1.55±0.43)mg/L,(7.56±1.53)mg/L vs(0.93±0.12)mg/L,(4.33±0.99)mg/L vs(0.61±0.17)mg/L],B组D-二聚体浓度1、2h显著升高[(3.69±0.86)mg/L vs(0.89±0.12)mg/L,(2.39±0.66)mg/L vs(1.55±0.43)mg/L];与B组比较,A组D-二聚体浓度2、4、8、24h显著升高(P<0.05,P<0.01)。C组在相同时间点无显著变化。结论治疗AMI时,D-二聚体浓度变化在药物溶栓再通与血栓自溶再通有显著不同,可作为判断溶栓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伴有代谢综合征(MS)的冠心病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79例冠心病患者为冠心病组,根据冠心病组患者是否伴有MS分为2个亚组,伴MS组(63例)和不伴MS组(116例)。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80例为正常对照组。测量身高、体重、血压,测定血糖、血脂和hs-CRP等相关指标,分析血清hs-CRP浓度与冠心病、MS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清hs-CRP(1.77±0.96)mg/L较正常对照组(1.43±0.51)mg/L明显增高(P<0.05)。伴MS组血清hs-CRP(3.06±1.14)m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不伴MS组血清hs-CRP(1.52±0.75)mg/L较正常对照组虽有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s-CRP浓度随着MS组分数目的增加而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血清hs-CRP与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TC、空腹血糖呈正相关(r=0.355,0.218,0.312,0.368,0.297,P<0.05),与HDL-C呈负相关(r=-0.221,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浓度增高,尤其以伴有MS的冠心病患者增高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