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温病血瘀实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温病患者的微循环、血液流变学、血浆内毒素检测,证明卫气营血全过程都有热、厥、毒、瘀存在。热、厥、毒皆可致瘀,具有相关性(P<0.05~0.01),揭示了造成温病血瘀的主要原因是热、厥、毒,其病理实质是微循环功能障碍、血液流变性异常和内毒素血症。  相似文献   

2.
温病热瘀交结证实验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温病热瘀交结证的实验研究极为活跃,兹综述如下: 1 创建动物模型创建温病热瘀交结证的动物模型,是展开热瘀交结证实验研究的基础条件。杨氏根据家兔实验性DIC病理模型动物所出现的高热、血液流变性异常、血液的高凝状态及病理形态学,认为家免实验性DIC病理模型与温病热瘀交结证极其相似。据此,他运用大肠杆菌内毒素建立了家兔实验性热瘀交结证模型,并进而观察了滋养阴液方药对模型动物的防治效应。指出滋养阴液方药增高血液粘度是其滋腻重浊的本质之一。预示着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加味犀角地黄合生脉注射液对大肠杆菌内毒素致家兔温病邪入血分之热瘀气脱证模型的疗效。结果表明:在改善出血、体温骤降过低等临床症状,防止凝血功能障碍,减轻脏器组织病理损害,抑制血液粘度下降和凝固性降低,解除血细胞聚集诸方面,加味犀角地黄合生脉注射液均优于单味的加味犀角地黄注射液或单纯的生脉注射液。从而从实验治疗学角度揭示了温病邪入血分热瘀气脱证的病机特征。通过小鼠碳粒清除试验及小鼠血浆内毒素定量检测,进而探讨了加味犀角地黄合生脉注射液的疗效机理。  相似文献   

4.
论阴伤是温病热瘀证的主要病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温病热瘀证是温病临床常见的一种证型,阴伤是温病热瘀证的主要病机。热毒炽盛,伤津耗液。炼熬血液,脉络及脏腑受损均易致热瘀证;阴液不足可对不同类型的热瘀病理产生影响;热瘀证存在着阴液不足与瘀血内阻两方面的虚实病理变化;邪传营血,伤阴耗液,脏器受损之际是形成热瘀证的主要阶段。  相似文献   

5.
基于络病理论探析脓毒症的病理机制。脓毒症主要表现为络脉的气络损伤和血络瘀滞,二者相互影响,产生初期的免疫炎性反应(络热)、微循环内皮功能障碍(络痰)和凝血功能障碍(络瘀)、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与晚期炎症介质等(络毒),最终导致脓毒症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温病热毒血瘀证是温病发展到营血分阶段时的一种常见证候类型.热邪深入营血分,化火成毒,灼伤阴液,炼熬血液,脏腑脉络受损均可导致热瘀胶结的病理状态,阴液耗伤是温病热毒血瘀证的主要病机.治疗上必须抓住阴伤这个关键因素,养阴生津是其必用的重要治法.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温病卫气营血证候的研究中,选择符合中医温病辨证,西医诊断为急性胆系感染之发热患者88例,分别采用抗生素或清热解毒、化瘀通腑中药进行治疗,重点观察了体温、皮温、温差、血浆内毒素、微循环积分、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  相似文献   

8.
从现代研究论温病瘀的形成及其治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乐平 《中医研究》1994,7(4):44-46
本文提出了温病之瘀存在于温病发展的全过程的观点。通过现代医学实验和临床研究并结合中医温病病因病机,论述了温病“瘀”的产生主要是毒热炽盛、阴血亏虚、湿热久浸,灼营动血所致。进而提出温病祛瘀宜早,直接与间接祛瘀并施的治法特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实验用大肠杆菌内毒素两次静脉注射法初步成功地制作了家兔温病邪入血分之热瘀气脱证动物模型。通过血液学、病理形态学、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对照观察,表明热瘀气脱证动物的病理实质为急性DIC,病变特征为低粘度血症、低凝状态、血细胞聚集。文中根据这些与既往研究截然不同的实验资料指出:热瘀气脱是热入血分的一个特殊而严重的证型,施治应与血分阶段的其它证型严格区别。并就中医特别是温病学动物造模研究的思路问题;在模拟临床疾病模型的基础上制作中医证模型的意义问题;卫气营血造模研究应着眼于“四期”中的具体证型,而不应着眼于笼统的卫气营血四证本身问题等,提出了自己的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0.
陈雪霞  李民  张旭 《国医论坛》2007,22(1):38-39
热瘀证是多种外感热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炎热毒邪伤津耗液、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出现热瘀交结、阴伤络损等病理状态的一个证候.近年的研究表明,外感温邪是热瘀证形成的主要因素,热瘀交炽、阴伤络损是热瘀证的病理基础,养阴生津方药对热瘀证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深入研究养阴生津法对热瘀证的治疗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揭示热瘀证的病理实质,为探索治疗热瘀证的新途径、寻找更有效方剂开拓思路.目前对于热瘀证的研究,尚缺乏细胞水平的研究.为此,本文探讨了临床常用的养阴药物麦冬防治内毒素对血管内皮细胞(HUVEC)损伤的作用机理.现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湿热环境在湿温发病中的作用机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湿温发病的机理。比较新西兰白兔在湿热环境处理前后的症状体征、血液中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含量。结果:湿热环境能使新西兰白兔体温升高,血浆内毒素、TNF-α、IL-1浓度升高,并产生倦怠、纳差、大便粘滞等温病湿热证样表现。提示湿热环境是引起湿温病的部分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重肝内毒素血症病机为"毒"和"瘀"。内毒素可激活各种炎性因子,导致全身炎症反应要充分重视内毒素血症危害,及时处理"毒"瘀"病理因素,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产生和吸收,达到清除内毒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血瘀证机理研究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出冠心病血瘀病机为寒凝致瘀、气滞致瘀、痰浊致瘀。从四个方面,即:血液流变学、微循环、血小板形态和功能、血管内皮细胞等论述冠心病瘀证的病理实质。认为寒凝、气滞、痰浊、热结均可使血液凝涩,血行迟滞,使心脉痹阻。  相似文献   

14.
过量放射性损伤与中医温病相似,其病理特点是毒热骤侵,外袭皮毛腠理,内炽脏腑经脉;初期类似温病气分证,常未及治疗,毒热即已深及营血,形成热结阴伤、络伤血瘀之证;治疗当以凉血散血为主,后期当适当扶正。  相似文献   

15.
论阴伤是温病热瘀证的主要病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海同  王灿辉 《中医杂志》1999,40(3):136-138
温病热瘀证是温病临床常见的一种证型,其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是热毒血瘀。热毒血瘀是多种外感热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火热毒邪与血相搏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近年来,我们以温病治则理论为指导,以临床实践为依据,结合现代医学认识和研究成果,并运用动物实验手段,对温病热瘀证的病理基础及其治疗等进行了较为  相似文献   

16.
风温肺热病的辨证论治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繁甦  马智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2,20(11):45-46,56,64
风温指感受风温病邪所致的新感温病.始见于《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篇》,多发于冬、春二季,初起者,病在肺卫.风温肺热病是[1]风温病与肺热病的合称.其病变部位在肺,病理机制为痰热瘀毒互阻,致肺脏功能失常.  相似文献   

17.
过量放射性损伤与中医温病相似,其病理特点是毒热骤侵,外袭皮毛腠理,内炽脏腑经脉;初期类似温病气分证, 常未及治疗,毒热即已深及营血,形成热结阴伤、络伤血瘀之证;治疗当以凉血散血为主,后期当适当扶正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回顾和设计以清营汤原方及其拆方的动物实验研究,思考探析温病营分证热、郁、瘀三者并存及其渐变的病机病理。这是对温病病机病理的创新认识和通过实验研究探讨病机病理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从肾小球肾炎中、西医发病机制的切合点、难治性肾炎临床辨治要点,简述周仲瑛教授金水相生、肺肾同治法辨治难治性肾炎经验。难治性肾炎病因复杂,病理脏腑主要在肺、肾,涉及肝、脾;以虚为本,湿、热、瘀、毒之邪夹杂为患。指出:活血祛瘀贯穿治疗始终,用活血祛瘀,以改善血液的高凝高黏状态和改善肾脏微循环,修复肾脏的病理改变,是周仲瑛教授治疗难治性肾炎的主要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20.
热毒血瘀证是温病营(血)分证中常见的一个证候类型,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或DIC的前期、败血症,是温病发展到营(血)分阶段而出现的火热毒邪与瘀血相搏的病理状态。临床报道指出,许多温热病发生“热瘀”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