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灵枢>十二经筋分布规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灵枢》十二经筋(以下简称经筋)是十二经脉的组成部分,经气经经筋、络脉散络于筋肉关节,使人体保持正常的形态和运动功能。经筋的循行分布较复杂,研究其分布规律,有助于对经络的全面认识,且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 起止、走向经筋的起点,均位于四肢末端,与十二经脉的远体点基本一致。具体规律是:手足三阴、手三阳经筋与经脉几乎完全一致。唯手太阴经筋“起于大指之上”,而手太阴肺经“出大指之端”;手太阳经筋“起于小指之上”,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之端”,二者有细微差别。足三阳尤其是足阳明经筋与经脉差异稍大。足阳明经筋起…  相似文献   

2.
经络的分类     
经络包括经脉、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八脉. 1 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是十二正经各有分出一络,任督二脉各有一条别络,脾经有一大络共合称为十五络脉,而十五络脉的功能是有沟通五脏六腑阴阳表里运行五脏经气的作用,并且能加强促进十二经脉的循环及流注传递.并且和四肢百骸阴阳表里上下全面沟通了十二经上下的循环流注规律.另外从络脉分出的小支为孙络和浮络,它们和网状相同分布全身,主要有腧布经气和带动促进静脉内的血气循环,并且使气血循行于经筋和外表的皮部.  相似文献   

3.
论络脉     
络脉是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又称为大络.络脉的干线部分分为二大类:①是从体表络穴分出的"别络",为十四络;②是从体内经脉别出的"大络",为五脏六腑之大络.二者是经脉气血营养体内外组织器官的重要通道,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络脉从经脉分出后,又逐层细分,形成由别络或大络至孙络的各级分支组成的网络系统,即别络或大络之后又逐级细化分层为系络、缠络、孙络等网络层次,孙络为络脉系统的最小单位,统称为络脉系统.络脉纵横交错连成网片状,其分布有在外、在内之别,在外者称为阳络,在内者称为阴络,因此,络脉系统在机体的空间位置呈现出外为阳络、中为经脉、内为阴络的分布规律.研究还发现络脉有气络与血络之分,认为经络系统是由气脉系统与血脉系统两大系统组成.  相似文献   

4.
纪春艳  雷鸣  马拴全 《中医学报》2019,34(3):478-482
皮肤表者,脏腑里也,皮肤通过经络与脏腑之气相通,经络理论中的皮部—络脉—经脉—脏腑的传变规律在皮肤病的辨证治疗中具有指导作用。神经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故可从皮论治;其好发于颈项、眼睑、腰骶、四肢伸侧等部位与阳经经络循行分布甚为相似,故可从经论治;其经脉所属脏腑的病变于神经性皮炎的发生起重要作用,故可从腑论治。从皮部、经脉论治可谓治标,从腑论治可谓治本。三者有效结合,在临床上可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二、经络(一)经络的定义和结构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路径的意思,经脉是经络的纵行干线;络,网络的意思,络脉是经络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  相似文献   

6.
络脉在中医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络,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络脉包括经络之络与脉络之络。经络之络是对经脉支横旁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脉络之络是指血脉的分支部分,脉络在《灵枢》亦称为血络。狭义的络脉仅指经络的络脉部分。从古至今,历代医家非常重视对络脉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内经》相关章节的复习,重新认识了络脉及其气血的循行规律。首先,认为孙脉是从经脉别出的,别出点为经脉上的气穴,孙脉散布并参与肌肤筋骨的组成,其气血渗灌营养肌肤筋骨,孙脉收集肌肤筋骨的表阳之气后汇入络脉,汇入点是十五络脉上的气穴。十四经脉和十五络脉各有孙脉出入的三百六十五气穴,为气的门户,可能是所谓的气口。气口的开合和孙络的开闭调节经脉内气血的分布。孙脉横行,分布具有节段性,每一孙络从节的相交处渗灌营养相邻节段。其次,认为脏腑之络也是从经脉别出的,脏腑之络参与脏腑的组成,收集脏腑产生的气血津液后汇入大络,转注入经脉,再由孙络将其气血津液送达肌肤筋骨,濡养周身。再者,认为十五络脉从络穴别出后大部分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向四肢末端分布,在附近别入它经,阴经别走阳经,阳经别走阴经,起沟通阴阳经脉的作用;另一部分行程较长并与本经伴行,走向头、胸、腹等部位汇入经脉,这部分络脉可称为大络或主络。十五络脉络收集孙络气血,大络与经脉均是运行气血的主干。最后,经络中的气血由五谷生化而成,营卫气血相随,而且可互相转化,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是经络中气血的循行特点。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络脉理论与老年冠心病病机相关性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络学说在《黄帝内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素问》八十一篇中,论及经络者六十余篇,经络学说不仅对针灸具有指导价值,而且对中医临床各科皆实用。络脉理论是演帝内经》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络脉与经脉共同构成人体的经络系统。本文就《黄帝内经》经络学说中的络脉理论与老年冠心病的病机进行相关性探讨概述如下。1络脉生理与心脏络脉是对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部分的通称。《灵枢·脉度》日:“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是相对经而言,有“网”的意思,它从经脉别出后,愈分愈多,越分越细,网络全身,无处不到。…  相似文献   

9.
目前,对于经络规律的研究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并成为近年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但研究侧重点多在经脉和络脉,对于脏腑尤其是肺脏与络脉的关系则缺乏全面系统的整理和更加深入的挖掘。结合肺脏和络脉自身的特点而提出的肺损络伤学说,力图阐明肺脏与全身络脉的相应关系,探索肺损络伤的病因病机,并初步确立"通络"的治疗原则,在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且严重危害生命健康。基于经络学说的针刺疗法治疗冠心病确有疗效。《黄帝内经》作为经络学说的奠基之作,较完善的记载了经络系统的循行和病候,是经络辨证的基础和依据。从经络角度系统地梳理与冠心病发病相关的经脉、络脉,有利于全面总结针刺治疗冠心病的选穴规律和机理,以此为经络辨证论治冠心病提供借鉴和参考,进而丰富冠心病的中医辨证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理论的一些概念、机理非常抽象,有的较为深奥不易理解,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笔者在教学中尽量用一些浅显、通俗、具体、易懂的事物或道理来进行比喻说明,收到良好的效果。一是由难变易。如经络的概念,学生感到很玄乎。它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经脉是纵行的干线,络脉是经脉的分支,起纵横联络作用。笔者把经络比喻为一个城市的街道,主要街道好象经脉,小街道好象络脉,城市中的各个建筑点就好象脏腑组织器官,街道把一个城市的各个网点全部串连在一起,形成了城市的完整性。这么一打比方,学生一下就明白了经络的概念。二…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血管病变的舌下络脉观察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血管病变与舌下络脉的相关性,掌握其显现类型与规律。方法对30例糖尿病血管病变者的舌下络脉及其显现类型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结果糖尿病血管病变患者舌下络脉变化的特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粗张、延长、迂曲或囊泡、细络瘀血。舌下络脉以上种种变化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程度呈正相关,甚至早于其他临床指征的显现。结论舌下络脉的变化与糖尿病血管病变密切相关并有一定规律可循。舌下络脉变化可作为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前期诊断指标之一,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和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的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就明清时期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及两者相互为用的发展状况首次予以探究总结。该时期医家沿袭《内经》传统将脏腑辨证内容涵盖了经络辨证内容;清代发展成熟起来的络脉理论深化了脏腑、经络的内在关联,丰富的络脉辨证内容无不关乎脏腑的辨识;奇经八脉病证主要责于肝肾。以上表明明清时期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不是各自为用,而是日益广泛深入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就明清时期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及两者相互为用的发展状况首次予以探究总结.该时期医家沿袭<内经>传统将脏腑辨证内容涵盖了经络辨证内容;清代发展成熟起来的络脉理论深化了脏腑、经络的内在关联,丰富的络脉辨证内容无不关乎脏腑的辨识;奇经八脉病证主要责于肝肾.以上表明明清时期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不是各自为用,而是日益广泛深入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首次明确提出“经络”的概念,并与脏腑相结合成为阐明人体生命现象及病理变化与诊断治疗的理论基石。文章从文献整理的角度,将原文归纳为“络”的概念、络脉的分类、络脉的生理功能、络脉的病理变化、诊络的方法、络脉病变的临床表现以及络病的治则治法等几个方面,并加以简明扼要的阐述,使《内经》中的络病理论更加系统而清晰,从而发挥其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的经络学说理论中,奇经八脉既不同于十二正经,也有别于十五络脉,既表现了经脉和络脉的双重性质的特点,同时在人体经络系统中又有独具的作用。笔者近年来感到奇经八脉理论临床应用甚少,未引起针灸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为此笔者以其中督脉为例试撰此文,愿以一管之见,述诸同道,以冀抛砖引玉。 1 督脉的循行分布督脉的循行分布,一般多认为是行身之背,贯脊络脑,下额至鼻柱。根据《黄帝内经》、《难经》、《奇经八脉考》等文献记载的综合分析,督脉的循行分布还是比较复杂的。除了《难经》和《针灸甲乙经》记载的作为主干外,尚有三条分支,按原文意旨,可归纳为:“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  相似文献   

17.
“经络”理论是中医药学特色理论体系中最具魅力和困惑的理论之一。千百年来,其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其文其理,虽苦心索探,其旨其奥,难窥一斑,抑或经旨多歧而终莫能辨,值得探讨。现行《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把“经络”定义为:“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又指出“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首次明确提出"经络"的概念,并与脏腑相结合成为阐明人体生命现象及病理变化与诊断治疗的理论基石。文章从文献整理的角度,将原文归纳为"络"的概念、络脉的分类、络脉的生理功能、络脉的病理变化、诊络的方法、络脉病变的临床表现以及络病的治则治法等几个方面,并加以简明扼要的阐述,使《内经》中的络病理论更加系统而清晰,从而发挥其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经脉与络脉差异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络的概念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就《内经》中的有关讨论进一步深入分析,发现经脉和络脉在位置深浅、颜色是否变化、结构形态以及是否有搏动等方面存在具体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经络是古人对人体认识的概念,主要由经脉与络脉组成,经络理论是构成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石,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笔者通过古人对经络的经典描述与近人对经络感传现象及其实质的研究分析,归纳为经络是人体许多已知或未知结构功能的整合,其概念的可理解性与可证实性不同,功能的概述多于内涵的定义,寻求独立的经络解剖组织结构可能只会使经络的研究陷入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