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所谓情,即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分属五脏,称为五志,合之为情志。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的精气作为物质基础的,七情为五脏精气所化生。人的不同情志活动与五脏有相对应的规律,如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  相似文献   

2.
情志属于人的正常精神活动,如果突然受到精神刺激或某些情志活动持续过久,超过了人体生理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阴阳、气血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成为发生疾病的条件和致病因素。《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论述说明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防治疾病的首要条件。任何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都和情志因素有不同程度的关系。中医清志学说把人的情志活动和五脏功能相对应,提出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都与心理清志有关,认为情志变化和五脏机能有关,心志为喜,肝志为怒,脾志为思,肺志为忧,肾志为恐,…  相似文献   

3.
临床经验表明,精神因素对疾病的产生、治疗及转归有很大的影响.祖国医学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维系.<内经>有"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悲"等理论.这充分证明精神因素与人体生理功能之间的密切联系.因此,为了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必须做好心理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4.
自陈言倡“三因论”来,七情有了明确的定义,“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与“七情”相对应者,又有“五志”,喜、怒、思、忧、恐(一作“喜、怒、悲、忧、恐”)。历代医家对此二者多有分述。在明代,不少医书将二者合称为“情志”。如《医方考》之“情志门”;《类经》之“情志病”、“情志九气”等。在现  相似文献   

5.
王庆华  肖莲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2):968-968
“七情”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分析研究情志及心理变化,并选择调整治疗方法的理论依据。“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心理活动形式。中医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悲、恐(惊)。并以七情归属五脏,即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其中尤以心在精神活动中的作用最为重要,故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人的这些心理活动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中医阴阳、五行的辨证理论,总结出七情演变制化…  相似文献   

6.
阐述情志因素与不寐在病因病机和防治方面的关系。在病因病机方面,中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因素过于激烈或持续时问长久就会导致七情失调,从而引起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常而产生不寐,究其主要情志改变有恼怒、喜极、思虑、悲忧、惊恐5种因素,总属真阴精血不足、阳不入阴而神有不安。在防治方面,认为中医情志疗法可采用“以情胜情疗法”、“移情易性疗法”、“宁神静志疗法”,这些疗法对治愈情志因素引起的不寐疗效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情志"致"不寐与情志"治"不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情志因素与不寐在病因病机和防治方面的关系。在病因病机方面,中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因素过于激烈或持续时问长久就会导致七情失调,从而引起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常而产生不寐,究其主要情志改变有恼怒、喜极、思虑、悲忧、惊恐5种因素,总属真阴精血不足、阳不入阴而神有不安。在防治方面,认为中医情志疗法可采用“以情胜情疗法”、“移情易性疗法”、“宁神静志疗法”,这些疗法对治愈情志因素引起的不寐疗效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内经》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把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有机结合起来,深刻反映了社会因素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关系的本质。特别是情志养生方面的论述等,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内经》认为,人的七情是通脏腑的,恬 是养气血的基本原则,而调节情志则是情志养生的根本途径.1 七情通脏腑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是人精神活动中常见的情绪状态,《内经》以之配五脏,称之“五志”。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悲),肾在志为恐(惊)。如果七情调和,则脏腑气顺血充;如果七情太过,必…  相似文献   

9.
中医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精神情志活动称为“七情”。如果长期情志不遂或突然发生精神创伤,就会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及脏腑的功能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谓之“内伤七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悲、恐(惊)。七情内伤五脏相应为:喜伤心,怒伤肝,忧思伤脾,悲伤肺,惊恐伤肾。抑郁症就是指情志不遂发展到严重的程度,并持续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出现损害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神经症。以抑郁心境、思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退为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0.
情志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是人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在我国古代 ,情绪通常被称为“情志” ,《白虎通·情性》一书中有“六情”之说 ,《黄帝内经》提出“五情学说” ,即“喜、怒、悲、忧、恐” ,“五精所并 :精气并于心则喜 ,并于肺则忧 ,并于脾则思 ,并于肾则恐”[1 ] 。宋代医家陈无择综合了《内经》中的各种说法 ,提出了“七情”说 ,“七情者 ,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也。”这种七情分类法至今沿用。1 情志与脏腑气血的关系传统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基础上 ,指出人的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之…  相似文献   

11.
中医护理极为重视情志与疾病的关系。并将情志活动具体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亦称“七情”。七情太过是内伤杂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不同的情志变化,可以伤及相应脏腑的气机而发病。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惊恐伤肾.且有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之结之说。故情志的观察及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观察方法,即用“四诊”。  相似文献   

12.
在情志疾病时,祖国医家强调“心病还须心药医”。“心药”,就是指心理疗法。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心理活动,中医称为“七情”,在病理情况下,可引起内脏功能障碍,内经云:“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治疗上有恐胜喜、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等”以情胜情或“以情治情”。国外近来也发现心理治疗在精神疾患中的重要性,重视给病人指导、保证、劝导、情感疏泄,培植兴趣和调整环境等,称为精神支持疗法,精神分  相似文献   

13.
祖国医学对人体的情志变化十分重视,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活动形式.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应答反血,也是脏腑生理功能的外在表现。适度的情志变化是身心健康的际志,过度或不良的情志变化则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素问·举痛论》日:“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灵枢·口问》云:“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相似文献   

14.
以情胜情法是指医生有目的地采取一定手段,使患者产生所预计的情志活动,去战胜控制因另一种情志活动而导致的疾病,从而达到愈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以情胜情法属于中医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它的理论基础源于《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中有“怒伤肝,悲胜怒”、“恐伤肾,思胜恐”“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的论述,实为以情胜情法之滥殇。  相似文献   

15.
浅议中医情志护理六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对人体的情志变化十分重视,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活动形式.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应答反血,也是脏腑生理功能的外在表现。适度的情志变化是身心健康的际志,过度或不良的情志变化则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素问&#183;举痛论》日:“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灵枢&#183;口问》云:“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相似文献   

16.
祖国医学很早以前,就将精神、情志方面的变化列为导致人体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各种致病主要因素之一。此所谓“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和变化,属于精神致病因素,也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祖国医学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诊断上讲求整体观念,治疗上强调辨证施治,人的情绪活动与内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情志活动必须经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而外界的各种精神刺激只有作用于有关的内脏,才能表现出情志的变化[1]。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的异常…  相似文献   

17.
祖国医学认为,喜、怒、忧、恩、悲、恐、惊,是人体正常的情志活动,分屑五脏,但五志过极又是人体发病的重要因素,尤其内伤疾病多因情志变化而得。《素问·举痛论》就有“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的论述。因而情志失调,气机不畅,升降失常,可以发生多种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肝在志为怒,怒者伤肝”。肝主疏泄,喜舒而恶郁,与全身气机升降密切相关。疏泄太过,则肝气实,肝实则怒,过怒气上逆,则见急躁易怒,头晕目眩,两胁胀痛,月经量多,甚则两目红赤涩痛。气为血之帅,气郁则血滞,气虚则血脱,气升则血逆而上行,  相似文献   

18.
祖国医学对情志与健康的认识及情志调摄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古人认为情志包含“七情”,即“喜、怒、哀、乐、爱、恶、欲”(《礼记·礼运》)或“喜、怒、忧、思、悲、恐、惊”(《黄帝内经》)。情志既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喜、怒、哀、悲、恐、惊等)和外部表现形式(面部表情、体态表情、语言表情等),又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即与社会文化(道德感、审美感)密切相关。情志一方面可以影响和调节人的认识过程,协调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另一方面情绪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身心健康。因此,随着对人体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心理学研究的完善,情志的定性和内容也在不断地被更新和充实,其与健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五精所并,是五脏之虚所造成,虚而郁,郁而并,证候由虚转实。脏实则其所主之志彰显,分别出现喜、悲、忧、畏、恐等情志改变。故此,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情志随五脏虚实之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何为中医七情 传统中医理论,人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正常的七情活动并不影响人体健康,反而能调节人体自身平衡.情志活动由脏腑精气应答外在环境因素的作用所产生,脏腑精气是情志活动产生的内在生理学基础.由于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故情志活动与五脏精气的关系最为密切.但若太过或不及都会导致情绪问题,继而引发各种身心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