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象学说在胃癌辨治中的地位胡国庆(上海市中医门诊部200041)主题词脏象学说,肿瘤,胃/中医病机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中医学将其归属于“噎膈”、“反胃”、“伏粱”、“积聚”等范畴。近年来,笔者运用藏象学说指导胃癌的辨证施治,取得了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中的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象是中医学关于人体结构和功能的说明模型,这一理论的建立有其深刻的科学文化背景,其来源有三:一是关于“脏”的知识,二是“象”的观念,三是联系“脏”和“象”及建立脏象学说的方法论。《内经》记载了八卦脏象、六节脏象和五脏六腑全息脏象等三种模式的脏象。脏象学说以其模型性、层次性、关联性、时空性、全息性等五大特征称著于世,是中医学理论特色的体现。脏象不仅是医学理论,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和智慧的结晶,还有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藏象"本质特征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内经》在《素问·六节藏象论》中首先提出了“藏象”的概念,其内涵包括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各脏腑与组织器官的联系及与四时阴阳的关系等。中医学“藏象”与西医学“脏器”的概念有所不同,因而有中医学重功能、气化,西医学重实体、形质的说法。随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对中医学“藏象”的本质,已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我们认为,中医学“藏象”的本质应该是功能与实体的统一体,其特征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临证指南医案》“肝阳”概念的对象是肝及肝病本身的特征。肝阳与肝的关系是肝生肝阳,肝阳与肝阴之间是体用关系。肝阳概念的对象及肝阳与其他概念间的关系源于理学中的“理一分殊”“理学世界图示”和“体用一源”。理一分殊决定了肝阳的对象是肝及肝病本身的特征;理学世界图式决定了肝阳与肝的关系是肝生肝阳;体用一源确定了肝阳与肝阴之间是体用关系。《临证指南医案》的肝阳概念主要来源于理学。厘清《临证指南医案》肝阳的发生学基础,解决其理论来源问题,无论是对古代文献的研究、肝脏象理论、中医脏象理论的研究,还是对现代肝脏象理论、中医脏象理论和中医理论的构建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藏象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辨证研究脏腑间病机传变,离不开脏象理论基础。综观藏象学说主要论点,对照现代生理学和病理学,虽行文用词各殊而事实依据上每多印证校验,表明  相似文献   

6.
解剖方法赋予了脏腑以形态、功能(部分)上的内容,是脏象学说创立的基石;整体认识方法阐明了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及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内在机制,完成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黑箱方法使象与脏之间建立起相对确定的对应关系,为发展以“黑箱控制”为特色的诊疗体系奠定了基础,直觉思维方法将脏腑外延扩展至天地阴阳,中医脏腑至此完全丧失了其解剖学上的属性,而成为各种功能状态的抽象;朴素系统方法使“四时五脏阴阳”的脏象系统得以建立,并产生了只存在于整体水平的、具有不可还原性的新属性、新功能。中医脏腑嬗变为五种功能状态的抽象,本质上成为一种符号或模型。  相似文献   

7.
治病求本必先五胜--论王琦教授对藏象学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藏象学是指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各科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王琦教授1980年编写了《脏象概说》一书,1997年又主编了《中医藏象学》,书中对中医藏象学作了理论的构建与完善,涵盖了中医解剖、生理、病理等多个基础医学方面的内容,还涉及到中医发病、辩证诊断、治病等临床多个方面。本文通过对学习《中医藏象学》和跟师体会的阐述,探讨了王琦教授的藏象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正> 脾胃学说是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份,而脏象学说又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历代医家都很重视脾胃,称之为“后天之本”。对中医“脾”的本质,我们以观察扶正培本药物——痰饮丸对四氯化碳中毒动物的影响进行探讨。我们去年的工作指出痰饮丸对家兔四氯化碳性肝损害有一定保护作用,表明中医“脾”的功能包括现代医学中肝脏的部份功能。至于“脾”和现代医学中其它脏器的关系,各说不一。为探讨“脾”和胰腺的关系,拟作以下实验。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从当前的中医研究方面提出因概念不清引起对中医藏象理论的错误认识,以及由此市进行的一些错误研究。并从系统观点出发提出“五藏的功能即是五藏自身”的意义。提出应避免中西概念混用,把藏象学的五藏(心藏、肝藏、脾藏、肺藏、肾藏)与解剖学的五脏(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明确区分开来,使五藏概念更好地反映五藏内容。  相似文献   

10.
脏腑与藏象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脏腑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重要内容之一,人们又称之为藏象学说,两者不分,由来已久,实际上是并不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目前人们特别强调属于藏象学说的内容,提出了“功能脏腑”的概念,忽视了脏腑的脏器、脏器功能及其与藏象之间的关系,对中医是否应该开展实验研究也带来了疑问。故有必要对脏腑与藏象辨析,明其定义、内容、相互关系与临床指导意义。1 以人体形态为基础的脏腑学说脏腑指解剖直观到的人体内脏,及据其形态结构与内容物,结合临床观察总结的生理病理学说,包括脏器、脏器功能。1.1 脏器脏器指的是人体解剖中的直观脏器。医学要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从中医藏象的生理、病理、临床3个方面及联系现代医学论述五行中“火克金,金侮火”的关系,从而丰富中医基础理论及指导心血管疾病临床防治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干细胞是形成机体和各器官组织的原始细胞,其来源、功能等与中医藏象理论中肾精有较多共性,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揭示“肾精”的物质基础和内涵,并有利于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干细胞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13.
试论体质和病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同中医学中较为成熟的脏象、经络等理论相比,中医体质学说迄今还只能称为一个“雏型”,其中不少概念和观点尚待明确、完善、验证和统一。为此,现就中医体质理论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及其同病机的关系,试作一初步的探讨。体质学说的基本概念体质,就是人体的素质。从医学观点看,人体的素质包括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和心理人格三方面,而这三者正分属于中医的“形”、“气”、  相似文献   

14.
把握藏象研究方法,走出中医藏象研究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中医藏象学说形成的历史背景,以黑箱理论形象地阐述了中医藏象学说的研究方法。指出中医的藏象研究方法是在不打开人体黑箱的前提下,直接通过对输入、输出信息的动态观察和分析而建立起来的,这种“司外揣内,以象知藏”的藏象研究方法正是对信息的充分利用,包含有信息论、系统论方法的基本原理。学习和研究中医藏象学说,必须走出将中医脏腑系统与西医解剖器官对号入座式研究方法的误区,如此才能阐发中医学术真谛,发扬光大中医学术。  相似文献   

15.
从系统调控观、自组织理论以及时间结构3个方面对中医藏象理论的应时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医的五脏是一个与时相应的、主体性开放的、高度自组织性并且具有时间结构特点的适应性整体调控系统。深入剖析中医藏象的应时特征对阐明中医藏象的本质,指导中医藏象的现代研究都将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贾成祥 《中医学报》2019,34(3):453-456
"藏象"即内在之藏与外应之象,藏象学说是以外应自然现象联系来构建内在脏腑功能系统的学说,具有形象性、功能性、系统性的特点。意象思维是藏象学说得以构建的文化根源,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一以贯之的思维方法,其形成源于《周易》。意象思维的特点就在于使无形变为有形,使无形之物呈现出形象性和易见性。意象思维广泛应用于《黄帝内经》,而《素问·六节藏象论》也已用意象思维的方法以五行生克理论构建五脏的功能系统。从中国传统文化来探求中医藏象学说得以构建的文化根源,为认识和诠释中医藏象学说提供了新的视野和路径。  相似文献   

17.
藏象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内容,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藏象”自《内经》之后,被后世医家奉为圭臬,在以内容类编《内经》的很多著作中,如《太素》《类经图冀》《内经知要》等,多将藏象作为重要的内容类别独立成章。“藏象”一词属中医的基  相似文献   

18.
从实体到功能态的演化决定了中医学心、肝、脾等概念的两种不同内涵-功能内涵与解剖内涵,对该两大内涵关系的不同处置方式,显化为脏象(脏腑)与藏象(藏府)之争,其中,以藏象(藏府)概括脏象(脏腑)的处置方式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9.
心为脏,主神志是从《内经》、《伤寒》至今中医界定为的圭臬,上至御医,下到庸医,名医更不用言了,谁能持有异议?虽然现代医学对人体器官形态及功用的认识与中医的脏象有所不同,这是正常的。因为历代中医所定的器官形态功用不是单纯指实质脏器而言。“而是包括了和这五个脏器有关联的各个系统的功能。”更重要的是邓铁涛在《心主神志说》指出的“这一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王全年先生《走近中医》提出:“心为腑,心不主神志。”这与现代中医基础教材、历代中医著作大相径庭。为此,笔者对这颗摸不透的“心”,就个人认知和体会与王…  相似文献   

20.
从中医脏腑看心理应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现代心理应激理论引入中医脏象学说的研究当中,结合中医藏象及七情学说及相关研究进展,着重讨论了心理应激的中医发病机制。认为心、肝、肾三脏在心理应激发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对心理应激的辩证用药指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