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胆汤出自成无己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该方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是方虽名曰温胆,实无温胆之药。《成方便读》解曰:"此方纯以二陈竹茹枳实生姜和胃豁痰,破气开郁之品,内中并无温胆之药,而以温胆名之者,亦以胆为甲木,常欲其得春之温和之意耳。"其所言甚是。是方药见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本方所治诸证,均属痰热为  相似文献   

2.
<正>温胆汤出自成无己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该方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是方虽名曰温胆,实无温胆之药。《成方便读》解曰:"此方纯以二陈竹茹枳实生姜和胃豁痰,破气开郁之品,内中并无温胆之药,而以温胆名之者,亦以胆为甲木,常欲其得春之温和之意耳。"其所言甚是。是方药见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本方所治诸证,均属痰热为  相似文献   

3.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该方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是方虽日温胆,实无温胆之药.<成方便读>日:"此方纯以二陈竹茹枳实,生姜和胃豁痰,破气开郁之品,内中并无温胆之药,而以温胆名方者,亦以胆为甲木、常欲其得春气温和之意耳."所言甚是,是方药见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本方所治诸证,均属痰热为患,胆为木,为清净之府,喜温和而主生发,失其常则木郁不达,胃气因之不和进而化热生痰,治宜利胆和胃,涤痰清热.  相似文献   

4.
温胆汤源于唐·孙思邈的《千金方》,主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本方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竹茹、枳实组成。综观药物组成,是以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四味药燥湿化痰,和胃止呕,加入竹茹清膈上之热,枳实除三焦痰壅,相济相须,如是则不寒不燥而胆常温矣,故名曰温胆。临床应用治疗胆腑痰热上扰之虚烦不得眠,惊悸,胸闷,口苦呕涎,头目晕眩、幻见、幻闻、幻觉等症,疗效颇佳,现举案如下。  相似文献   

5.
温胆汤源于唐代孙思邈之《千金方》,原方由半夏、陈皮、枳实、竹茹、茯苓、甘草、生姜组成。其主要功能清胆和胃、理气化痰、主治肝胃不和、痰热内扰、胆怯惊悸等。至于命名“温胆”,主要是根据“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为候”。故立法用药当以共性。虽然在药性方面,桔、夏性属温燥,  相似文献   

6.
温胆汤出自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由陈皮、半夏、竹茹、枳实、生姜、甘草六味药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痰和胃之功,此方虽日温胆,实无温胆之药。本方所治诸证,均属痰热为患,胆为木,为清净之府,喜温和而主生发,失其常则木郁不达,胃气因之不和进而化热生痰,治以治痰,治热,治气。作者用温胆汤化裁辩证治疗痰湿郁结致梅核气;痰热郁久化热致头痛;痰热内阻,上蒙清窍致耳鸣;痰热内扰致失眠疗效颇著。  相似文献   

7.
伍炳彩教授是我院名老中医,临床以见病知源,辨证准确著称。他善用成方治疗内科疑难疾病。其中温胆汤就是他临床常用的方剂之一。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竹茹、陈皮、枳实、茯苓、生姜、大枣、甘草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竹茹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陈皮行气消痰;茯苓健脾渗湿;生姜、大枣、甘草益脾和胃,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理气化痰,和胃清胆之功。伍老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运用温胆汤加减治疗多种疾病,效果显著,现略举一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温胆汤为《千金方》中的一首名方。是方以二陈汤加竹茹、枳实,主治胆虚痰热上扰,虚烦不得眠,惊悸,口苦呕涎等证。温胆者,实为清胆和胃。诚如《名医方论》所引罗东逸所云:“胆为中正之官,清净之府,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不喜雍郁,盖东方木德,少阳温和之气也。若夫病后,或久病,或寒热甫退,胸膈之余热未尽,必致伤少阳之和气,以故虚烦惊悸者,中正之官以煸蒸而不宁也;  相似文献   

9.
温胆汤首见于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用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现为治疗胆胃不和、痰热内扰的良方。《备急千金要方》注曰“此胆寒故也”,其“寒”字应为“痰”字解。温胆汤历经千百年的临床实践经久不衰,历代医家加减化载又有新的发展,适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其中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温胆汤为代表。 温胆汤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芩六味药组成,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功用,服之可清热化痰、胆清胃和,烦除呕止,与温寒、温胆之  相似文献   

10.
孙洁 《四川中医》2011,(9):109-110
温胆汤作为临床常用经典方剂,具有温胆和胃、理气化痰之功效,现运用最广泛的温胆汤出自明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该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生姜、大枣、甘草八味约组成,现对其在眩晕、失眠、心悸、头痛和哮喘五种常见临床症状中运用的机理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柯梦笔 《新中医》1996,28(10):17-18
温胆汤临证举隅柯梦笔温胆汤首载于《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虚实门。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生姜、甘草6药组成。功能清热化痰,和胃止呕,是清胆和胃之著名方剂。笔者临证应用温胆汤以痰多,呕恶,胸脘痞闷,口粘味苦,苔黄腻为辨证要点,并随热重、痰盛、风动、气郁、...  相似文献   

12.
温胆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生姜组成。历代因循其用,方药间有增损。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原方的基础上加茯苓、大枣,减生姜之量,而沿用至今,方据胆胃不和、痰热内扰的病机而设。方中以半夏和胃降逆、燥湿化痰为君;以竹茹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共为臣药;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湿去则痰消;使以姜、枣、甘草益脾和胃而协调诸药,脾健而痰无所生。全方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经历代文献记载和临床总结,本方虽浅近平易,而用广效佳。笔者不揣愚昧,将运用本方的肤浅认识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3.
黄连温胆汤是由温胆汤加黄连而成,出自清代陆廷珍的《六因条辨》[1],由黄连、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生姜、甘草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热燥湿之效,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诸证.笔者在临床上按辨证施治原则,应用本方加减治疗痰热内蕴、气机运行不畅等内科杂症,体会到中医治疗疾病"异病同治"之妙,受益颇深,兹举案四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4.
温胆汤作用机理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玉麟 《中医杂志》2001,42(4):251-282
温胆汤临床应用广泛,疗效卓著,论述颇多。现对温胆汤的功效问题作一探讨。1 温胆汤出处与后世评议唐·《千金方》载:“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炙一两。”《外台》所载与《千金方》同。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载:“温胆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此药主之,又治惊悸。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陈皮三两,甘草一两,茯苓一两半。”明·《证治准绳》又有十味温胆汤,“治证见前温胆  相似文献   

15.
浅谈温胆汤在精神科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温胆肠出自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1]。由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竹茹、枳实、生姜、大枣所组成。具有化痰清热和清肝利胆,除虚烦,定惊悸之功。主治痰火上扰、虚烦不眠、惊悸、口苦呕涎;气郁生痰化热,痰热交蒸,上扰神明所致精神病。目前该方广泛运用于精神科,笔者以温胆  相似文献   

16.
温胆汤临证运用六则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肠汤原载于《千金方》 ,后世方书亦颇多论述 ,主治胆虚痰热、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的惊悸不宁、虚烦不眠、眩晕、呕吐呃逆、癫痫等证。方中半夏燥湿化痰 ,降逆和胃止呕 ;茯苓淡渗利湿 ;健脾化痰 ;陈皮辛香理气 ,和胃降逆 ,祛痰化浊 ;生姜味辛性温 ,温胃散寒止呕 ;竹茹性凉 ,清胃化痰止呕 ,二药相伍 ,互相制约 ,使其药性平和而降逆之功效倍增 ;枳实苦寒 ,破气降逆消痰 ;甘草和中健脾。诸药合用 ,具有除湿化痰、清胆和胃、降逆止呕之功。命名温胆者 ,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而候耳” ,非寒、热、温、凉之“温” ,仍平和平正之意 ,罗东逸谓 :…  相似文献   

17.
温胆汤临床应用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胆汤源于《千金方》,有(半夏、橘皮、茯苓、甘草、竹茹、枳实、生姜、大枣)八味药组成。能温养胆气,和胃化痰,又能清胆和胃、理气安神具有调节植物神经、内分泌、消化机能、呼吸机能紊乱的功能是临床常用的有效方剂,以温胆汤  相似文献   

18.
温胆汤源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一书。该方由半夏、生姜、橘皮、枳实、竹茹、甘草六味药组成,具有温养胆气、和胃化痰功能,主治胆虚痰热上扰引起的虚烦不得眠等证。近年来,有些人论及温胆汤不查出处,以讹传讹,常把温胆汤释为二陈汤加减作以论述,殊不知温胆汤是唐代之方剂,而二陈汤则  相似文献   

19.
温胆汤是《外台秘要》引《集验方》所载之方剂,由生姜、半夏、橘皮、竹茹、枳实、甘草组成.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效,可治疗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病症.  相似文献   

20.
温胆汤出自唐代孙思邈之《千金方》。由制半夏、茯苓、陈皮、枳实、竹茹、大枣、甘草组成。其主要功能清胆和胃,理气化痰。主治肝胃不和、痰热内扰胆祛惊悸等。但笔者根据其单味药的药理作用,运用本方加味治疗多种病症,收到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